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骨关节炎分册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2.00购买纸书

162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王承德,彭江云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字       数:1192.6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是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之一,体现了风湿病专家的智慧,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对促风湿病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br/>【作者】<br/>彭江云,女,汉族,1961年1月出生,江西省吉安市人。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正处级),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总医院常务副院长<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骨关节炎分册》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

路序

王序

晁序

自序

总前言

编写说明

第一章 骨关节炎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第二节 西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第二章 骨关节炎的病因与病机

第一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六淫之邪合而为痹

2.五脏六腑内伤致痹

3.本虚标实

4.起居不慎

5.饮食不节

6.四时气候

7.劳损外伤

8.体质差异

二、病机

1.从外感六淫论病机

2.从五脏六腑论病机

3.从营卫气血论病机

4.从痰、瘀、毒论病机

5.从饮食劳倦论病机

6.本痿标痹

第二节 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年龄

2.性别

3.遗传

4.肥胖

5.关节位置

6.关节力线不良和创伤

二、发病机制

(一)软骨因素

1.软骨生理和退变

2.关节创伤和制动

3.炎症介质和自由基

4.自身免疫反应

(二)滑膜因素

1.滑膜生理功能

2.滑膜炎的产生

(三)血循环因素

第三章 骨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二)局部症状

1.关节疼痛

2.活动受限

3.关节肿胀

4.关节摩擦音

(三)受累部位表现

1.脊柱表现

2.外周关节表现

(四)不同人群临床表现

1.原发性全身性骨关节炎

2.侵蚀性炎症性骨关节炎

3.特发性骨肥厚综合征

4.快速破坏性髋骨关节炎

5.髌骨软化症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二)血沉

(三)血清生化检查

1.血糖

2.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

3.铁代谢

4.铜代谢

(四)免疫学研究

1.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

3.补体

(五)尿液

(六)关节滑液分析

1.滑液量

2.滑液外观

3.滑液透明度

4.滑液黏滞性

5.黏蛋白

6.显微镜下检测

(七)滑膜的组织学检查

1.原发性骨关节炎

2.褐黄病

3.血色病

三、影像学检查

(一)X 线检查

1.主要表现

2.Kellgren-Lawrence 分级标准

3.各部位具体表现

(二)CT 检查

(三)MRI 检查

(四)超声检查

四、其他检查

(一)骨与关节扫描

(二)骨内静脉造影和压力测定

(三)OCT 检查

(四)SPECT 检查

(五)关节镜

第二节 诊断标准

一、临床常见诊断方法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三、西医诊断标准

(一)全身性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二)局限性骨关节病(膝、手、髋、肩、踝、脊柱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1.膝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2.手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3.髋骨关节病诊断标准

4.肩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

5.踝、足部骨关节炎诊断

6.脊椎骨关节炎诊断

(三)骨关节病放射学分级标准

(1)骨关节病病情分级

(2)骨关节病功能分级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放射学检查

3.X 线检查及CT 检查

四、中医骨关节病证候诊断

1.肝肾亏虚证

2.寒湿痹阻证

3.湿热阻络证

4.痰瘀互结证

5.气血两虚证

第三节 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尪痹

2.肌痹

3.骨痿

4.鹤膝风

5.大偻

6.痛风

二、西医鉴别诊断

1.类风湿关节炎(RA)

2.强直性脊柱炎(AS)

3.大骨节病

4.银屑病关节炎(PsA)

5.痛风性关节炎(GA)

6.焦磷酸钙沉积病

7.反应性关节炎

8.感染性关节炎

9.非特异性关节滑膜炎

10.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

11.剥脱性骨软骨炎

12.胫骨结节骨骺炎

第四章 骨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第一节 辨证要点

一、辨病因

二、辨病性及分期

三、辨病位

第二节 诊疗思路

一、据病因论治

二、据病性及分期论治

三、据病位论治

四、据不同人群论治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按八纲辨证论治

1.寒湿痹阻证

2.湿热阻络证

3.痰瘀互结证

4.气血两虚证

5.肝肾亏虚证

二、按六经辨证论治

1.病在少阴(肾阳亏虚,寒湿凝滞)

2.病兼厥阴(肝血不足、厥阴经脉气血瘀滞)

3.病兼太阴(脾肺气虚、寒湿郁滞)

4.病兼少阳(少阳风寒湿郁火)

5.病兼阳明

6.病兼太阳

三、按病变部位辨证论治

1.膝骨关节炎

(1)风寒湿痹证

(2)湿热蕴阻证

(3)痰瘀痹阻证

(4)肝肾亏虚证

2.腰椎骨关节炎

(1)肾阳亏虚证

(2)肝肾阴虚证

(3)寒湿痹阻证

(4)湿热痹阻

(5)气滞血瘀证

3.颈椎骨关节炎

(1)经输不利

(2)经络痹阻

(3)气滞血瘀

(4)痰瘀交阻

(5)肝肾亏虚

(6)气血两虚

4.手骨关节炎

(1)肾阳不足

(2)肝肾阴虚

(3)瘀血阻络

(4)风寒湿阻

(5)脾肾阳虚

(6)痰湿阻络

(7)湿热痹阻

四、分期论治

1.早期(肝肾气血亏虚,邪气痹阻)

2.中期(肝肾亏虚、瘀血内阻,兼气阴两伤)

3.晚期(肝肾气血虚损,阴阳俱虚,痰瘀互结)

五、按内外因辨证论治

(一)外因

1.湿胜痹证

2.湿热痹证

3.热毒痹证

4.风寒湿痹证兼气虚

(二)内因

1.肾阳虚痹证

2.肾阴虚痹证

3.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痹证

4.筋脉瘀滞痹证

六、女性绝经前后辨证论治

(一)围绝经期

(二)绝经后

1.痰瘀痹阻型

2.寒湿痹阻型

3.热毒痹阻型

4.肝肾亏虚型

第四节 症状治疗

一、手足不温

1.阳虚肾寒

2.阳气郁阻

3.血虚寒凝

4.痰浊内阻

二、四肢麻木

1.风中经络

2.气血两虚

3.气滞血瘀

4.风痰阻络

5.湿热郁阻

三、关节疼痛

1.风邪偏胜

2.寒邪偏胜

3.湿邪偏胜

4.热邪偏胜

5.湿热蕴结

6.痰瘀痹阻

7.气血亏虚

8.肝肾不足

四、颈项痛

1.风寒袭表

2.寒湿痹阻

3.瘀血阻络

4.痰瘀互结

五、肩臂痛

1.外感风寒

2.寒湿阻滞

3.气滞血瘀

六、腰痛

1.寒湿腰痛

2.湿热腰痛

3.肾虚腰痛

4.瘀血腰痛

七、腰重

1.寒湿腰重

2.肾虚腰重

八、腰酸

1.肾精亏虚

2.肾阴不足

3.肾阳亏虚

九、腰腿痛

1.寒湿凝滞

2.气滞血瘀

十、膝肿痛

1.肝肾亏虚

2.气血两虚

3.寒湿痹阻

4.湿热蕴结

5.痰瘀互结

十一、足跟痛

1.肾阴虚

2.肾阳虚

3.气血亏虚

4.痰湿阻络

十二、转筋

1.气血不足

2.肝肾亏虚

3.风寒外袭

第五节 中成药用药方案

一、基本原则

二、分证论治

1.寒湿痹阻

2.湿热阻络证

3.痰瘀互结证

4.气血两虚证

5.肝肾亏虚

第六节 外治及其他治疗

一、中医外治法种类与特点

(一)中药外用

1.贴敷疗法

2.中药涂擦治疗

3.熏洗疗法

4.药物离子(导入)透入法

(二)针灸治疗

(三)拔罐疗法

(四)推拿治疗

(五)针刀疗法

(六)牵引治疗

(七)蜡疗

二、中医外治法临床运用

(一)贴敷疗法

1.常用剂型

2.操作方法

3.临床运用

4.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二)中药涂擦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3.禁忌证

(三)中药熏洗

1.药物选择

2.操作方法

3.临床运用

4.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四)药物离子透入

1.操作方法

2.临床运用

3.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五)针灸疗法

1.毫针针刺

2.灸法

3.温针

4.电针

5.火针

6.穴位注射

7.放血疗法

(三)拔罐疗法

(四)推拿治疗

(五)针刀治疗

1.适应证

2.操作方法

3.禁忌证

4.注意事项

(六)牵引

1.适应证

2.操作程序

3.操作方法

4.禁忌证

5.注意事项

(七)蜡疗

第五章 骨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一般治疗

一、患者教育

二、医疗体育锻炼

三、减轻体重

四、关节运动

五、使用矫形器、支具

六、生活调节

第三节 药物治疗

一、缓解症状药物

(一)镇痛药

1.扑热息痛(paracetamol)

2.阿片类药物(opioids)

3.辣椒碱

(二)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1.阿司匹林

2.双氯芬酸

3.美洛昔康

4.萘丁美酮

5.塞来昔布

6.罗非昔布

7.替尼达帕

(三)糖皮质激素

二、慢作用药物(DMOAD)和软骨保护药物

1.双醋瑞因

2.氨基葡萄糖

3.透明质酸

4.硫酸软骨素

5.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药

6.双膦酸盐

7.过氧化物歧化酶

8.葡糖胺聚糖

9.S- 腺苷基蛋氨酸

三、其他药物

1.维生素类药物

2.云克(99Tc-MDP)

3.雌激素

4.植物及其提取物

5.水解胶原蛋白

第四节 物理治疗

1.红外线疗法

2.磁疗

3.电疗法

4.超声波疗法

5.体外冲击波疗法

6.水疗法

第五节 外科治疗

1.改变关节负荷

2.关节清理术

3.关节成形术

4.关节置换术

第六节 国际指南和共识

一、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治疗共识

推荐1

推荐2

推荐3a

推荐3b

推荐3c

推荐4

推荐5

推荐6

推荐7a

推荐7b

推荐8

推荐9

推荐10

推荐11

推荐12

推荐13

推荐14

推荐15

二、欧洲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临床和经济学会骨关节炎治疗流程

第七节 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移植

1.软组织移植

2.软骨移植

二、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骨

三、细胞因子

四、基因治疗

第六章 骨关节炎的常用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 常用中药

1.独活

2.羌活

3.防风

4.桂枝

5.威灵仙

6.川乌

7.伸筋草

8.海风藤

9.青风藤

10.昆明山海棠

11.附子

12.肉桂

13.秦艽

14.防己

15.桑枝

16.细辛

17.海桐皮

18.络石藤

19.雷公藤

20.大血藤

21.土茯苓

22.苍术

23.鸡血藤

24.老鹳草

25.川芎

26.延胡索

27.姜黄

28.牛膝

29.桑寄生

30.狗脊

31.千年健

32.骨碎补

33.鹿衔草

34.淫羊藿

35.杜仲

36.枸杞子

37.蕲蛇

38.乌梢蛇

39.蜂房

40.补骨脂

41.巴戟天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一、祛风散寒除湿类

1.羌活胜湿汤

2.乌头汤

3.薏苡仁汤

4.葛根汤

5.防己黄芪汤

6.白术附子汤

7.附子汤

8.桂枝芍药知母汤

二、清热除湿类

1.大秦艽汤

2.三妙散

3.三仁汤

4.四妙丸

5.宣痹汤

三、化痰祛瘀类

1.二陈汤

2.身痛逐瘀汤

四、补益类

1.补阳还五汤

2.黄芪桂枝五物汤

3.独活寄生汤

4.二至丸

5.金刚丸

6.六味地黄丸

7.金匮肾气丸

8.益肾蠲痹丸

9.左归丸

10.右归丸

第七章 骨关节炎的护理与调摄

第一节 情志调护

1.悲观失望型

2.急于求成型

3.自暴自弃型及怨天尤人型

4.过度依赖型

第二节 生活起居调护

第三节 饮食调护

1.辨证施食

2.均衡膳食,科学调补

3.注意饮食忌口

第四节 用药护理

一、中药用药护理

二、西药用药护理

第五节 康复锻炼

第六节 临证护理

第八章 医案医话

第一节 古代医案

1.清·翟青云《湖岳村叟医案》

2.明·陈士铎《辨证录》

3.清·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4.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第二节 现代名家医案

一、名家医案

1.朱良春医案

2.姜春华医案

3.房定亚医案

4.娄多峰医案

5.吴生元医案

6.田从豁医案

7.肖鲁伟医案

8.彭江云医案

9.樊粤光医案

10.王薇萍医案

11.黄列英医案

二、名家医话

1.朱良春

2.姜春华

3.房定亚

4.娄多峰

5.吴生元

6.陈湘君

7.孟如

8.刘仕昌

9.田从豁

10.肖鲁伟

11.张鸣鹤

12.彭江云

13.樊粤光

14.丁锷

15.王薇萍

16.郭振江

17.方坚

18.黄列英

19.陈昆山

第九章 临床与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

1.OA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OA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3.OA 中医内治法研究

4.OA 中医外治法研究

5.OA 中医证候学研究

6.OA 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研究

7.基于数据挖掘的OA 证- 治- 方- 药研究

8.OA 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

第二节 实验研究

一、细胞因子研究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2.白细胞介素(IL)

3.肿瘤坏死因子(TNF-α)

4.转换生长因子-β(TGF-β)

5.基于细胞因子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二、生物标志物研究

1.Ⅱ型胶原C- 端肽(CTX-Ⅱ)

2.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

3.软骨基质蛋白(YKL-40)

4.围绕生物标志物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三、信号通路研究

1.MAPKs 信号通路

2.Wnt/β- 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3.NF-κB 信号通路

4.基于信号通路机制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四、小结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