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肝脾论在疑难杂病中的临床应用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88.00购买纸书

11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谢晶日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7-01

字       数:36.8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笔者在医疗、科研、教学*线工作近40年,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内科各种疑难杂病。临床上一直以中医“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理,中医药和现代理化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科研与临床结合,面对临床病证的千变万化,三因制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医疗技术精湛,并在多年学习与临证不间断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经验。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与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人们也承受着空前的竞争与精神压力。或愤怒郁闷,思虑忧愁,情绪多变,没有有效的排解途径;或应酬往来,以酒为浆;或追逐享乐,喜静少动,过食肥甘……凡此种种,日复一日,极易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肝脾之病常常互相影响而酿成肝脾不调之肝脾同病之疾。笔者认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究其病机之演变多与肝脾两伤有关,通过精研古医籍以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笔者提出了“肝脾论”,“肝脾论”正是从肝脾生理、病理相关及肝脾同治的角度探讨肝脾与临床。临床上笔者重视肝脾在机体的重要性,善以“肝脾论”为指导,从调肝理脾手,肝脾同治,运用于临床疾病。笔者临床虽重视肝脾不调,但证治却十分灵活,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多见,但治疗绝不局限于泻肝、补脾。笔者强调肝脾相关理论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非常重视肝脾,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地运用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本书中,作者从“学术思想”“病因新解”“方药心得”“养生保健”“医案分析”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肝脾论学术思想在疑难杂病中的临床应用。详细介绍了各个病种的诊治验案、诊疗体会等。 <br/>【作者】<br/>谢晶日,二级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谢晶日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基金评审及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专科带头人,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省级课题多项。参与编写论著8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14人,硕士130余人,国外留学生26人,师带徒6人,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先骨干力量。  <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学术思想

立足五脏,强调治肝脾乃治诸病之本

一、肝脾论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立足五脏,首重肝脾

三、肝脾同治以调脏腑和阴阳

1.重 “胃气”

2.升 “脾气”

3.调 “肝气”

4.利 “胆气”

四、肝脾气机以复其升降为要

五、心身同治

肝脾相关,相助为理,相及为病

一、肝脾者,相助为理

1.土木之经络相关

2.土木之功能配合

3.土木之升降相助

二、肝脾者,相及为病

三、肝脾者,心身制宜

四、肝脾不和常兼 “湿邪”

治肝脾者,宏微相参,中西并重

一、有关 “肝” 的中西医比较及认识

1.中医 “肝藏血” 理论与西医肝脏和血液系统关系的比较

2.中医 “肝协助脾胃消化” 理论与西医肝脏和消化系统关系的比较

3.中医 “肝胆相表里” 理论与西医肝脏和胆囊关系的比较

4.中医 “肝开窍于目” 理论与西医肝脏和眼关系的比较

5.中医 “怒伤肝” 理论与西医肝脏在怒应激状态下病理改变的比较

6.中医肝主疏泄理论与西医肝脏对全身调节作用的比较

二、有关 “脾” 的中西医比较及认识

1.中西医理论中 “脾” 生理功能相似之处

2.中西医理论中 “脾” 生理功能不同之处

三、肝脾相关理论与 “脑—肠轴学说”

四、肝脾相关理论的补充 “肠—肝轴学说”

明察病因,细审病机,精于辨证

一、肝脾相关病因病机总结

1.肝病及脾

2.脾病及肝

3.肝脾同病

二、肝脾(胃)相关常见的证型总结

1.肝郁脾虚

2.肝脾两虚

3.肝脾血瘀

4.肝脾湿热

5.肝胃不和

6.肝胃气滞血瘀

7.肝胃阴虚

8.中虚肝寒

三、肝脾相关治法总结

1.疏肝健脾

2.健脾养肝

3.抑肝扶脾

4.疏肝和胃

5.补脾泄肝

6.温中暖肝

7.柔肝养阴

四、肝脾同治相关经方运用解析

1.四逆散

2.逍遥散

3.痛泻要方

4.吴茱萸汤

5.当归芍药散

6.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7.小建中汤

8.越鞠丸

病因新解

杂病不拘于六淫

情志致病为主因

一、情志的定义

二、情志致病的机理研究

1.脏腑功能失调

2.气机升降紊乱

三、情志致病的特点

1.情志致病首伤肝

2.易伤心神

3.病机复杂,缠绵难愈

4.情志致病具有其独特性

四、临床常见的情志致病

五、情志致病的临床治疗

1.顺五脏之势治疗

2.疏肝解郁,全面调理

饮食致病亦多见

一、饮食致病首伤脾胃

二、饮食五味,各有所伤

三、饮食致病多见痰湿

四、饮食所致疾病

环境污染成新因

方药心得

经方、时方、验方,从权而立

熟知药性,灵活加减

一、中药 “四气” 理论及其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二、中药 “五味” 理论及其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三、四气与五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深研配伍,善用药对

1.茯苓配白术

2.沙参配石斛

3.藿香配佩兰

4.黄芩配栀子

5.川芎配当归

6.乳香配没药

炮制有法,煎服得当

谨记忌口,突出药效

一、笔者对中药忌口的相关认识

二、中药的四气五味与忌口

三、中药忌口的原则

四、饮食忌口的具体方法

1.因人而食

2.因时而食

3.因地而食

五、发物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发物的致病原因

2.常见的发物分类

养生保健

养生之道,首养心神

1.养心的重要性

2.养心重在调情志

饮食以节,谨和五味

一、食物的四气五味及其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1.食物的四气

2.食物的五味

二、食物的四气五味与药物的四气五味

顺应四时,起居有度

1.春季养生——养生、养阳

2.夏季养生——养长、养阳

3.秋季养生——养收、养阴

4.冬季养生——养藏、养阴

适时运动,形神合一

病案分析

不寐

一、肝肾亏虚证

二、心脾两虚证

三、肾阳亏虚兼邪热扰心证

四、气滞心胸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健脾法

2.调肝法

3.化瘀法

【结语】

奔豚

一、肝郁湿热化火证

二、心阳不足,寒气上冲证

三、肝胆湿热下注,郁火上冲证

四、脾虚生痰兼肝火上冲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疏肝降逆法

2.温阳降逆法

3.补脾降逆法

【结语】

痹证

一、寒湿留滞经络证

二、阳虚寒凝血瘀证

三、气血郁闭兼风盛证

四、气虚血瘀兼郁热证

五、脾肾虚弱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痛痹——从 “瘀” 而治

2.着痹——从 “脾” 而治

3.行痹——从 “肝” 治之

4.热痹——内外兼治

5.顽痹——扶正、通痹

【结语】

梅核气

一、肝胃不和,痰气互结证

二、气滞血瘀证

三、气阴两虚,痰热郁肺证

四、心脾两虚气滞痰结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治肝以治气

2.从心脾治梅核气

【结语】

耳鸣耳聋

一、肝火偏旺兼痰湿阻滞证

二、肝郁气滞兼肝阴不足证

三、肾精亏损证

四、脾肾亏虚兼肝火上炎证

五、气血亏虚证

六、肝郁气滞兼痰火郁结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肝胆病之耳鸣

2.肾病之耳鸣

3.脾胃病之耳鸣

4.心病之耳鸣

5.肺病之耳鸣

【结语】

汗证

一、脾胃虚弱,营卫失调证

二、肝郁脾虚湿盛证

三、湿热蕴结兼气机不利证

四、肝胆湿热下注证

五、肝经郁热,湿热内蕴证

六、气血虚弱,营卫失和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调和营卫

2.祛邪扶正

3.调理脏腑气血

4.止汗

【结语】

痢疾

一、湿热瘀毒内蕴证

二、寒凝气滞血瘀证

三、脾肾阳虚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清肠化湿法

2.疏肝健脾法

3.调理气血法

4.滋补肝肾法

5.温补脾肾法

6.内外合治法

【结语】

淋证

一、湿热蕴结兼肝郁脾虚证

二、肝气郁结兼湿热下注

三、湿热蕴结兼肝郁气滞

四、阴虚火旺兼湿热证

五、肾阳亏虚兼脾阳虚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肝与淋证的关系

2.脾胃与淋证的关系

3.劳淋

4.气淋

5.血淋

6.热淋

7.石淋

【结语】

癃闭

一、脾肾俱虚兼膀胱湿热证

二、膀胱湿热兼肝气郁滞证

三、肾阳虚衰兼湿滞脾胃证

四、肝气郁结兼膀胱瘀滞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治肺法

(1)宣肃肺气法

(2)养阴益肺法

2.治脾法

3.治肾法

(1)温肾化气法

(2)降火滋阴法

4.祛邪法

(1)清热利湿法

(2)通腑泄热法

5.其他治法

【结语】

郁证

一、心脾两虚兼痰湿证

二、气滞血瘀兼痰凝证

三、气郁化火兼痰火扰心证

四、肝肾阴虚兼心火上炎证

五、痰气郁结兼血瘀证

六、心神失养兼脾虚湿阻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结语】

水肿

一、脾气虚弱兼湿热壅盛证

二、肝郁脾虚兼瘀结水留证

三、肝肾阴虚兼肝血瘀滞证

四、脾肾阳虚兼湿浊内蕴证

五、寒邪犯肺兼风水相搏证

六、肾阳虚弱兼血瘀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通肺利水法

(1)宣肺发汗利水

(2)疏肺解表利水

2.健脾利水法

(1)健脾利水

(2)温运脾阳利水

3.补肾利水法

(1)温阳化气利水

(2)滋阴泻火利水

4.调肝利水法

(1)疏肝解郁利水

(2)镇肝潜阳利水

5.温心利水法

6.祛湿利水法

(1)化湿通阳利水

(2)分利湿热

7.攻逐利水法

8.解毒利水法

9.活血利水法

【结语】

痰饮

一、脾虚水泛证

二、脾肾阳虚证

三、寒饮犯肺兼筋脉失养证

四、脾阳不振饮停于肺证

五、热毒犯肺兼脾虚证

六、肝郁脾虚并饮停胃肠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溢饮的治疗

2.支饮的治疗

(1)单纯寒饮伏肺

(2)脾肾阳虚

3.悬饮的治疗

4.痰饮的治疗

【结语】

消渴

一、湿邪蕴结兼脾虚型

二、脾虚痰湿内蕴型

三、肝气郁结,痰郁化热型

四、气阴两虚兼燥热、血瘀型

五、瘀血内停证

六、肾阴阳两虚型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从津液布化障碍辨治消渴

(1)湿浊中阻,津不上承之消渴

(2)痰瘀互结,阻滞脉络之消渴

(3)肝郁气滞,气机升降不利之消渴

(4)水饮内停,肾阴不得上济之消渴

2.从脾肾阳虚辨治消渴

3.从脾蕴湿热辨治糖尿病消渴

4.从肝气郁结辨治糖尿病消渴

【结语】

血证

一、脾胃虚弱兼肝血不足证

二、肝郁血瘀兼阴虚内火证

三、肝脾两虚兼肾精不足证

四、脾肾双亏兼气阴两虚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对尿血的治疗

2.对紫斑的治疗

【结语】

瘿病

一、肝郁气滞,痰火蕴结证

二、脾气虚弱,痰瘀互结证

三、气阴两虚证

四、心肝火旺,肝风内动证

五、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从肝而治

2.顾护脾胃

(1)肝气犯胃证

(2)肝气郁结证

(3)肝脾失调证

【结语】

不孕症

一、下焦湿热兼瘀滞胞宫证

二、肝郁脾虚兼气滞血瘀证

三、肝经郁热兼心火上炎证

四、气血亏虚兼湿阻下焦证

五、脾肾阳虚兼湿阻胞宫证

六、肾阴虚兼肝气郁滞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活血化瘀法

2.清热化瘀法

3.疏肝化瘀法

4.益肾化瘀法

【结语】

带下

一、脾虚夹湿证

二、肝郁气滞兼脾虚夹湿证

三、肝郁湿热下注证

四、肝肾亏虚证

五、血虚内热兼气虚证

六、肾阳虚带下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从肝论带

2.从脾论带

3.从肾论带

4.湿邪与带下的关系

【结语】

痛经

一、脾肾不足兼血瘀证

二、肝经郁热证

三、肝肾不足证

四、寒凝血瘀,冲任不调证

五、肝气郁滞兼邪毒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重视肝脾同治

2.注重补养先后天之本

3.注重通调和运

4.注重除瘀血生新血

【结语】

月经后期

一、肝郁气滞兼阳虚血瘀证

二、肾虚兼气滞血瘀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养血疏瘀,调补冲任

2.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经后扶正固本

(1)温肾健脾

(2)理气活血,疏通冲任

(3)化湿行血,疏利冲任

【结语】

脏躁

一、心脾两虚证

二、血虚热扰证

三、肝郁脾虚化热证

四、瘀热内阻证

五、阴虚阳亢证

六、血燥肝急夹痰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重视疏肝健脾

2.注重以甘润调补心肝

3.注重养阴润燥

4.注重化痰除瘀

【结语】

崩漏

一、脾虚气弱兼血虚证

二、脾肾两虚兼心血不足证

三、肾气不足兼肾阳虚证

四、阴虚血热、冲任失固证

五、瘀血蕴结兼肝郁证

六、肝郁脾虚兼气虚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肝与崩漏

2.肝肾与崩漏

3.脾胃与崩漏

4.肾与崩漏

5.血瘀与崩漏

6.血热与崩漏

【结语】

闭经

一、痰湿阻滞兼肾阳虚证

二、肝郁气滞证

三、肝郁脾虚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治疗经闭之法

2.闭经的病理机转

【结语】

乳癖

一、肝郁气滞,瘀阻乳络证

二、冲任虚寒,痰瘀凝滞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调肝法

2.健脾化痰法

3.补肾法

(1)滋补肾阴

(2)温补肾阳

【结语】

瘾疹

一、湿热内盛兼风热证

二、湿热内蕴兼表虚证

三、风湿蕴热兼血瘀证

四、脾虚夹湿证

五、阴虚热结证

六、肝郁化火证

七、血虚风燥兼湿热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重视和表里

2.注重益气养阴

3.注重气血同调

4.注重风药的运用

【结语】

燥证

一、肺燥阴虚兼血瘀证

二、燥邪犯肺证

三、肝肾阴虚兼心火上炎证

四、气血亏虚兼中气下陷证

五、脾湿肺燥兼血虚证

六、气阴两伤兼水瘀互结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养阴生津

2.益气养血

3.活血化瘀

4.解毒清燥

5.清热化湿

6.酸甘化阴

【结语】

狐惑病

一、肝经湿热兼热毒证

二、肝经湿热兼脾虚证

三、肝肾不足兼内热证

四、脾肾阳虚兼水湿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重视调畅气机

2.注重先后天的调养

3.注重气血同调

4.注重内外并治

【结语】

口疮

一、邪热郁结证

二、胃热阴伤证

三、痰湿郁久化热证

四、脾肾阳虚,虚火上炎证

五、脾胃阴虚兼夹湿热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1.清心泻脾法

2.滋阴降火法

3.温补脾肾法

4.清泻胃火法

5.疏肝泻火法

【结语】

疝气

一、气虚下陷兼寒凝肝脉证

二、气虚下陷兼肾虚失固证

三、寒凝肝脉兼气机郁滞证

四、肾阴亏耗兼肝气郁滞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结语】

小儿厌食

一、脾失健运兼气虚证

二、脾失健运兼湿滞证

三、食积内热证

四、脾胃虚弱兼胃阴不足证

五、肝胃失和兼气滞证

六、痰湿中阻兼脾虚证

【诊疗体会】

【治疗特色】

【结语】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