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三册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73.30购买纸书

214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字       数:22.4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包括内科四十余个常见病种。<br/>【作者】<br/>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成立早、规模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中医药学会受业务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学会办事机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全国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预防、康复、保健、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序言

目录

T/CACM 1154—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肝肾综合征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肝肾综合征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肝肾综合征 Hepatorenal syndrome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1.1 主要标准

3.1.1.2 附加标准

3.1.1.3 临床分型

3.1.1.4 理化检查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1.1 鼓胀

3.2.1.2 关格

3.2.2 证候诊断

3.2.2.1 肝郁气滞,水湿内阻证[5]

3.2.2.2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6]

3.2.2.3 肝肾阴虚[6],水热互结证

3.2.2.4 浊毒壅滞,胃气上逆证

3.2.2.5 肝胆湿热,热毒瘀结[5]

3.2.2.6 邪毒内陷,血热风动证

3.2.2.7 湿毒内蕴,气滞血瘀证

3.3 鉴别诊断

3.3.1 西医鉴别诊断

3.3.1.1 鉴别依据

3.3.2 中医鉴别诊断

3.3.2.1 水肿

3.3.2.2 癃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诊断原则

4.2 分型论治

4.2.1 肝郁气滞,水湿内阻证

4.2.2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

4.2.3 肝肾阴虚,水热互结证

4.2.4 浊毒壅滞,胃气上逆证

4.2.5 肝胆湿热,热毒瘀结

4.2.6 邪毒内陷,血热风动证

4.2.7 湿毒内蕴,气滞血瘀证

4.3 对症治疗

4.4 其他疗法

4.4.1 灌肠

4.4.2 针灸

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强度分级方法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Cochrane RCT质量评价标准

附录C(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D(资料性附录)MINORS 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T/CACM 115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慢加急性肝衰竭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慢加急性肝衰竭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标准[8]

3.2 中医诊断[10]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诊断原则[11-23]

3.2.2.2 毒热瘀结证

3.2.2.3 湿热蕴结证

3.2.2.4 脾肾阳虚证

3.2.2.5 肝肾阴虚证

3.3 鉴别诊断

3.3.1 西医鉴别诊断

3.3.2 中医鉴别诊断

3.3.2.1 阴黄

3.3.2.2 胆黄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西医治疗原则

4.2 中医治疗

4.2.1 中医治疗原则[24-34]

4.2.1.1 解毒凉血利湿

4.2.1.2 截断逆挽

4.2.1.3 顾护脾胃

4.3 辨证论治

4.3.1 毒热瘀结证

4.3.2 湿热蕴结证

4.3.3 脾肾阳虚证

4.3.4 肝肾阴虚证

4.4 对症治疗

4.4.1 神昏(肝性脑病)

4.4.2 水鼓(腹水)[49]

4.4.3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 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标准量表

D.1 NOS评价标准(队列研究)

D.1.1 队列的选择

D.1.1.1 暴露队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队列的选择

D.1.1.3 暴露的确定

D.1.1.4 研究开始时没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的可比性(设计和分析阶段)

D.1.3 结果

D.1.3.1 结果的测定方法

D.1.3.2 对于所研究的疾病,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

D.1.3.3 随访的完整性

D.2 NOS评价标准(病例对照研究)

D.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D.2.1.1 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是否恰当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对照的选择

D.2.1.4 对照的定义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D.2.3.3 无应答率

参考文献

T/CACM 1174—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产后痹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产后痹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产后痹 Postpartum rheumatism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病因病机

3.1.3 分型论治

3.1.3.1 气血亏虚,风寒袭表证

3.1.3.2 阳气不足,血脉瘀滞证

3.1.3.3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证

3.1.3.4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证

3.2 西医诊断

3.3 中医鉴别诊断

3.3.1 尪痹

3.3.2 周痹

3.3.3 大偻

3.3.4 肌痹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气血亏虚,风寒袭表证

4.1.2 阳气不足,血脉瘀滞证

4.1.3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证

4.1.4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证

4.2 外治法

4.2.1 中药熏蒸

4.2.2 穴位贴敷

4.2.2.1 春秋分穴位贴敷

4.2.2.2 三伏、三九穴位贴敷

4.2.3 针灸

4.2.4 中药药浴

4.2.5 耳穴压丸

4.3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1.1 古代文献

A.1.2 现代文献

A.1.3 英文期刊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T/CACM 1183—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肝性脑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肝性脑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1]

3.2 中医诊断[2]

3.2.1 中医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痰浊蒙蔽证

3.2.2.2 毒火扰神证

3.2.2.3 阴虚阳亢证

3.2.2.4 阴阳两脱证

3.3 鉴别诊断

3.3.1 其他疾病引起的昏迷

3.3.2 精神病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基础治疗原则

4.2 中医治疗原则

4.3 分型论治

4.3.1 痰浊蒙蔽证

4.3.2 毒火扰神证

4.3.3 阴虚阳亢证

4.3.4 阴阳两脱证

4.4 其他治法

4.4.1 中药灌肠

4.4.2 针灸

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证据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文献检索策略

A.2 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分级标准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分级标准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T/CACM 1184—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酒精性肝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酒精性肝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酒精性肝病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2 中医诊断

3.2.1 中医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诊断原则

3.3 鉴别诊断

3.3.1 病毒性肝炎

3.3.2 自身免疫性肝病

3.3.3 药物性肝损害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基础治疗原则

4.2 中医治疗原则

4.3 分型论治

4.3.1 湿热藴结证

4.3.2 肝郁脾虚证

4.3.3 寒湿困脾证

4.3.4 血瘀气滞证

4.3.5 肝肾阴虚证

4.3.6 脾肾阳虚证

4.4 其他治法

4.4.1 单方验方

4.4.2 针灸

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证据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文献检索策略

A.2 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分级标准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分级标准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T/CACM 1227—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骨痹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骨痹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骨痹 Bone rheumatism[2-3]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4]

3.1.2 证候诊断[4,6-8]

3.1.2.1 风寒湿痹证

3.1.2.2 风湿热痹证

3.1.2.3 瘀血痹阻证

3.1.2.4 肝肾亏虚证

3.1.2.5 阳虚寒凝证

3.1.2.6 气血亏虚证

3.2 西医诊断

3.3 中医鉴别诊断

3.3.1 痛风[9]

3.3.2 肌痹[10]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治疗原则

4.1.2 分型论治

4.1.2.1 风寒湿痹证

4.1.2.2 风湿热痹证

4.1.2.3 瘀血痹阻证

4.1.2.4 肝肾亏虚证

4.1.2.5 阳虚寒凝证

4.1.2.6 气血亏虚证

4.2 中药提取物或单味中药

4.3 其他疗法

4.3.1 针灸疗法[22](推荐强度:A;证据级别:Ⅰ)

4.3.2 外治法

4.3.2.1 外贴膏药

4.3.2.2 穴位药物注射[31-32]

4.3.2.3 其他外治法

4.3.2.4 手法治疗

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推荐建议的形成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参考文献

T/CACM 1228—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尫痹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尫痹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尫痹 Arthralgia with joint deformity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4-5]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痰瘀痹阻证

3.1.2.2 寒湿痹阻证

3.1.2.3 湿热痹阻证

3.1.2.4 风湿痹阻证

3.1.2.5 肝肾亏虚证

3.1.2.6 气血两虚证

3.2 西医诊断

3.3 鉴别诊断

3.3.1 痿证

3.3.2 骨痹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痰瘀痹阻证

4.1.2 寒湿痹阻证

4.1.3 湿热痹阻证

4.1.4 风湿痹阻证

4.1.5 肝肾亏虚证

4.1.6 气血两虚证

4.2 其他治法

4.2.1 单味中药提取物

4.2.1.1 雷公藤多苷片

4.2.1.2 白芍总苷胶囊

4.2.1.3 正清风痛宁片

4.2.2 中药注射液

4.2.3 针灸疗法

4.2.4 外治法

5 预防和调护

5.1 预防

5.2 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1.1 文献检索策略

A.1.2 参考信息资源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质量评价

A.2.2 证据分级

A.2.2.1 分级方法

A.2.2.2 推荐强度

A.2.2.3 样本定义

A.2.2.4 专家共识或专家意见

A.3 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

A.4 利益冲突的宣言

A.5 经费支持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

参考文献

T/CACM 1313—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癃闭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癃闭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癃闭 Dribbling urinary block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2-4]

3.1.2.1 膀胱湿热证

3.1.2.2 肺热壅盛证

3.1.2.3 肝郁气滞证

3.1.2.4 浊瘀阻塞证

3.1.2.5 脾气不升证

3.1.2.6 肾阳衰惫证

3.2 西医诊断

3.3 鉴别诊断

3.3.1 淋证

3.3.2 关格

3.3.3 转胞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治疗原则

4.2 辨证论治

4.2.1 膀胱湿热证

4.2.2 肺热壅盛证

4.2.3 肝郁气滞证

4.2.4 浊瘀阻塞证

4.2.5 脾气不升证

4.2.6 肾阳衰惫证

4.3 其他治法

4.3.1 单方验方

4.3.1.1 倒换散

4.3.1.2 公英葫芦茶

4.3.2 针刺

4.3.3 灸法

4.3.4 推拿

4.3.5 外敷

5 预防和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及文献评价

A.2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49—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药物性肝损害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药物性肝损害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药物性肝损害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3 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病史

3.1.2 临床表现

3.1.3 生化学检查

3.1.4 病理学检查

3.1.5 临床分型

3.1.5.1 基于发病机制分型

3.1.5.2 基于病程分型

3.1.5.3 基于受损靶细胞病理分型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

3.2.2.2 慢性药物性肝损害

4 鉴别诊断

4.1 病毒性肝炎

4.2 自身免疫性肝病

4.3 酒精性肝病

4.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5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5.1 停药

5.2 辨证论治

5.2.1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

5.2.1.1 湿热中阻证

5.2.1.2 湿浊内蕴证

5.2.2 慢性药物性肝损害

5.2.2.1 肝郁脾虚证

5.2.2.2 肝胆湿热证

5.2.2.3 肝肾阴虚证

5.2.2.4 气滞血瘀证

5.3 其他疗法

5.3.1 针灸

5.3.2 中药外敷治疗

5.3.3 中药保留灌肠

6 预防与调护

6.1 预防

6.2 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 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标准量表

D.1 NOS评价标准(队列研究)

D.1.1 队列的选择

D.1.1.1 暴露队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队列的选择

D.1.1.3 暴露的确定

D.1.1.4 研究开始时没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的可比性(设计和分析阶段)

D.1.3 结果

D.1.3.1 结果的测定方法

D.1.3.2 对于所研究的疾病,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

D.1.3.3 随访的完整性

D.2 NOS评价标准(病例对照研究)

D.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D.2.1.1 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是否恰当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对照的选择

D.2.1.4 对照的定义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D.2.3.3 无应答率

参考文献

T/CACM 1254—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胆道感染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胆道感染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1-2]

2.1 慢性胆道感染 Chronic biliary tract infection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慢性胆囊炎

3.1.2 慢性胆管炎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7-9]

3.2.2.1 肝胆气滞证

3.2.2.2 肝胆湿热证

3.2.2.3 肝郁脾虚证

3.2.2.4 瘀血阻滞证

3.2.2.5 肝阴不足证

3.3 鉴别诊断[1,4]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治疗原则[6,9]

4.2 辨证论治[7-9]

4.2.1 肝胆气滞证

4.2.2 肝胆湿热证

4.2.3 肝郁脾虚证

4.2.4 瘀血阻滞证

4.2.5 肝阴不足证

4.3 其他疗法

4.3.1 针灸疗法[9,42-43]

4.3.2 耳压疗法[44-45]

4.3.3 电针疗法[46]

4.3.4 穴位埋线[47-48]

4.4 西医治疗[1,4]

5 预防与调护[49-50]

5.1 预防

5.2 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价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55—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热伤血络证

3.1.2.2 脾肾气虚证

3.1.2.3 气阴两虚证

3.1.2.4 肝肾阴虚证

3.1.2.5 脾肾阳虚证

3.1.2.6 兼证

3.2 西医诊断

3.2.1 临床表现

3.2.2 实验室检查

3.2.3 病理改变

3.3 鉴别诊断

3.3.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3.3.2 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

3.3.3 原发性IgA肾病

3.3.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3.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热伤血络证

4.1.2 脾肾气虚证

4.1.3 气阴两虚证

4.1.4 肝肾阴虚证

4.1.5 脾肾阳虚证

4.1.6 兼证

4.1.6.1 湿热证

4.1.6.2 瘀血证

4.2 对症治疗

4.2.1 西医治疗

4.2.2 中成药治疗

4.2.3 中药注射剂

4.3 其他疗法

4.4 预防调护

4.4.1 饮食调护

4.4.2 皮肤调护

4.4.3 生活调护

4.4.4 情志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参考文献

T/CACM 1263—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登革热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登革热

1 范围

2 术语和定语

2.1 登革热 Dengue fever,DF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3.1.1.1 疑似病例

3.1.1.2 临床诊断病例

3.1.1.3 确诊病例

3.1.2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急性发热期:湿热郁遏、卫气同病证

3.2.2.2 极期:毒瘀交结、扰营动血证

3.2.2.3 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

3.2.2.4 变证

3.3 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急性发热期

4.1.2 极期

4.1.3 恢复期

4.1.4 变证

4.1.4.1 疫邪伤阳、气不摄血证

4.1.4.2 内闭外脱证

4.2 推荐中成药

4.2.1 热毒宁注射液(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b级)

4.2.2 喜炎平注射液(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Ⅰb级)

4.2.3 痰热清注射液(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Ⅱa级)

4.2.4 血必净注射液(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Ⅱa级)

4.2.5 清开灵注射液(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6 参附注射液(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Ⅳ级)

4.2.7 参麦注射液(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Ⅳ级)

4.2.8 醒脑静注射液(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3 其他疗法

4.4 对症治疗

4.4.1 高热

4.4.2 出血

4.4.3 皮疹

5 预防与调护

5.1 预防

5.2 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1.1 检索数据库

A.1.2 检索词

A.1.2.1 中文

A.1.2.2 古籍

A.1.2.3 英文

A.1.3 检索式

A.1.3.1 CNKI

A.1.3.2 万方

A.1.3.3 维普

A.1.3.4 CBM

A.2 证据级别与推荐分级

A.2.1 证据分级

A.2.2 推荐强度

A.3 评议和咨询过程

A.4 指南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6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急性病毒性肝炎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肝炎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急性病毒性肝炎 Acute viral hepatitis[1-2]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1-2]

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1.1 流行病学史

3.1.1.2 症状

3.1.1.3 体征

3.1.1.4 肝功能检查

3.1.1.5 病原学检测阳性

3.1.1.6 影像学检查

3.1.1.7 病理学检查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3.2 证候诊断

3.2.1 湿热内蕴证

3.2.2 寒湿中阻证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湿热内蕴证

4.1.1.1 热重于湿证

4.1.1.2 湿重于热证

4.1.1.3 湿热并重

4.1.2 寒湿中阻证

4.2 中成药

4.3 外治疗法

4.3.1 中药灌肠[38-46](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4.3.2 肝病治疗仪[47-49](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D)

4.3.3 中药离子导入[16](证据级别:Ⅲ级;推荐强度:D)

4.3.4 其他外治法[50-53]

4.4 饮食疗法

5 预防调护

5.1 保持良好的心境

5.2 清淡饮食,富于营养

5.3 劳逸适度

5.4 预防传染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证据强度和质量评价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及文献推荐级别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 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标准量表

D.1 NOS评价标准(队列研究)

D.1.1 队列的选择

D.1.1.1 暴露队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队列的选择

D.1.1.3 暴露的确定

D.1.1.4 研究开始时没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的可比性(设计和分析阶段)

D.1.3 结果

D.1.3.1 结果的测定方法

D.1.3.2 对于所研究的疾病,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

D.1.3.3 随访的完整性

D.2 NOS评价标准(病例对照研究)

D.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D.2.1.1 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是否恰当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对照的选择

D.2.1.4 对照的定义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D.2.3.3 无应答率

参考文献

T/CACM 1267—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肝纤维化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肝纤维化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肝纤维化[1] Hepatic fibrosis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7]

3.1.1 慢性肝病病史

3.1.2 临床表现

3.1.3 实验室检查

3.1.4 影像学检查

3.1.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3.1.6 肝脏瞬时弹性检测(TE)[8]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9-12]

3.2.2.1 肝郁脾虚证

3.2.2.2 肝胆湿热证

3.2.2.3 肝肾阴虚证

3.2.2.4 瘀血阻络证

3.3 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治疗原则

4.2 辨证论治

4.2.1 肝郁脾虚证

4.2.2 肝胆湿热证

4.2.3 肝肾阴虚证

4.2.4 瘀血阻络证

4.3 中成药

4.4 中医外治法

4.4.1 中药离子导入[85-89](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4.4.2 膏药外敷肝区[90-94](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4.4.3 穴位注射[95-98](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4.4.4 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99-105](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A)

4.4.5 脐疗法[106](证据级别:Ⅰ级;推荐强度:B)

4.4.6 其他

4.5 慢病管理

4.6 预防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及文献推荐级别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 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标准量表

D.1 NOS评价标准(队列研究)

D.1.1 队列的选择

D.1.1.1 暴露队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队列的选择

D.1.1.3 暴露的确定

D.1.1.4 研究开始时没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的可比性(设计和分析阶段)

D.1.3 结果

D.1.3.1 结果的测定方法

D.1.3.2 对于所研究的疾病,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

D.1.3.3 随访的完整性

D.2 NOS评价标准(病例对照研究)

D.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D.2.1.1 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是否恰当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对照的选择

D.2.1.4 对照的定义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D.2.3.3 无应答率

参考文献

T/CACM 1274—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皮肌炎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皮肌炎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2 中医诊断[4]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风热犯肺证

3.2.2.2 湿热困脾证

3.2.2.3 热毒炽盛证

3.2.2.4 气阴两虚证

3.2.2.5 肝肾阴虚证

3.2.2.6 脾肾阳虚证

3.2.2.7 瘀血痹阻证

3.3 鉴别诊断

3.3.1 痿病

3.3.2 中风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治疗原则

4.2 辨证论治

4.2.1 风热犯肺证[30]

4.2.2 湿热困脾证

4.2.3 热毒炽盛证[9]

4.2.4 气阴两虚证

4.2.5 肝肾阴虚证[29]

4.2.6 脾肾阳虚证[29]

4.2.7 瘀血痹阻证[8]

4.3 中成药

4.4 其他治法

4.4.1 针灸(证据级别:Ⅴ级;推荐强度:有选择性地推荐)

4.4.2 康复治疗[34-36](证据级别:Ⅰa级;推荐强度:推荐使用)

4.5 预防与调摄[37-38]

4.5.1 预防

4.5.2 调摄

附录A(资料性附录)方法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强度

A.4 评议和咨询过程

A.5 宣传

A.6 更新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75—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硬皮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1-2]

2.1 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 Systemic sclerosis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2 中医诊断[2,6-12]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寒湿痹阻证

3.2.2.2 瘀血阻滞证

3.2.2.3 肺脾气虚证

3.2.2.4 脾肾阳虚证

3.3 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治疗原则

4.2 辨证论治

4.2.1 寒湿痹阻证[6-8]

4.2.2 瘀血阻滞证[9-11]

4.2.3 肺脾气虚证[12-13]

4.2.4 脾肾阳虚证[6-8、10、14]

4.3 中成药

4.3.1 口服中成药

4.3.2 中药注射剂[19-20]

4.4 其他治法:

4.4.1 熏洗治疗[21-22](证据分级:Ⅳ级;推荐强度:有选择性地推荐)

4.4.2 针灸[23-24](证据分级:Ⅳ级;推荐强度:有选择性地推荐)

4.4.3 康复治疗[10](证据分级:Ⅴ级;推荐强度:有选择性地推荐)

4.5 预防与调摄[25-26]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强度

A.4 评议和咨询过程

A.5 宣传

A.6 更新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内伤发热 Fever due to internal injury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临床表现[1-4]

3.1.3 诊断要点[1-6]

3.1.4 证候诊断[1-12]

3.1.4.1 虚证

3.1.4.2 实证

3.2 鉴别诊断[1-2]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治疗原则

4.2 虚证

4.2.1 气虚发热证[53-74]

4.2.2 血虚发热证[78-83]

4.2.3 阴虚发热证[84-104]

4.2.4 阳虚发热证[105-107]

4.3 实证

4.3.1 肝郁发热证[108-109]

4.3.2 瘀血发热证[111-118]

4.3.3 湿郁发热证[119-125]

4.4 其他治法

4.4.1 针刺

4.4.2 刺血疗法[131]

4.4.3 灸法

5 调摄与预防

附录A(资料性附录)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及推荐级别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附录C(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D(资料性附录)MINORS 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E(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38—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尿频病(膀胱过度活动症)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尿频病(膀胱过度活动症)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尿频病(膀胱过度活动症) Overactive bladder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肾气亏虚证

3.1.2.2 心肾阴虚证

3.1.2.3 脾肾气虚证

3.1.2.4 脾虚气陷证

3.1.2.5 肝气郁结证

3.1.2.6 下焦湿热证

3.2 西医诊断

3.3 中医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辨证论治

4.1.1 肾气亏虚证

4.1.2 心肾阴虚证

4.1.3 脾肾气虚证

4.1.4 脾虚气陷证

4.1.5 肝气郁结证

4.1.6 下焦湿热证

4.2 其他疗法

4.2.1 针灸疗法

4.2.1.1 针刺治疗

4.2.1.2 灸法治疗

4.2.1.3 耳针治疗

4.2.1.4 穴位埋线

4.2.1.5 穴位注射治疗

4.2.2 中药贴敷

4.2.3 心理治疗

4.2.4 行为训练

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原则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