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第一册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6.00购买纸书

264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字       数:21.3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包括内科四十余个常见病种。<br/>【作者】<br/>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我国成立早、规模的中医药学术团体。中华中医药学会受业务主管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管理。学会办事机构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全国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预防、康复、保健、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序言

目录

T/CACM 117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重症肌无力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

1 范围

2 术语及定义

2.1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2 中医诊断

3.2.1 中医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脾胃虚损

3.2.2.2 脾肾两虚

3.2.2.3 气阴两虚

3.2.2.4 湿邪困脾

3.2.2.5 元气虚脱

3.3 中医鉴别诊断

3.3.1 痹证

3.3.2 偏枯

4 临床治疗及推荐建议

4.1 分证论治

4.1.1 波动期

4.1.1.1 脾胃虚损证

4.1.1.2 脾肾两虚证

4.1.1.3 气阴两虚证

4.1.1.4 湿邪困脾证

4.1.1.5 兼证

4.1.2 危象期

4.2 其他疗法

4.2.1 体针

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修订方法学说明

A.1 证候分类及名称的修订

A.2 临床证据的检索

A.3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3.1 文献质量评价

A.3.2 证据评价分级

A.4 指南工具评价

附录B(资料性目录)CONSORT 2010声明清单

附录C(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

附录E(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标准量表

D.1 NOS评价标准(队列研究)

D.1.1  队列的选择

D.1.1.1 暴露队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队列的选择

D.1.1.3 暴露的确定

D.1.1.4 研究开始时没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的可比性(设计和分析阶段)

D.1.3 结果

D.1.3.1 结果的测定方法

D.1.3.2 对于所研究的疾病,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

D.1.3.3 随访的完整性

D.2 NOS评价标准(病例对照研究)

D.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D.2.1.1 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是否恰当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对照的选择

D.2.1.4 对照的定义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D.2.3.3 无应答率

参考文献

T/CACM 118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抑郁症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抑郁症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抑郁症 Depression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2 中医诊断

3.2.1 中医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肝郁气滞证

3.2.2.2 肝郁脾虚证

3.2.2.3 肝郁化火证

3.2.2.4 心脾两虚证

3.2.2.5 心肾不交证

3.2.2.6 肾虚肝郁证

3.3 中医鉴别诊断

3.3.1 癫狂

3.3.2 痴呆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分证论治

4.1.1 急性期治疗

4.1.1.1 肝郁气滞证

4.1.1.2 肝郁脾虚证

4.1.1.3 肝郁化火证

4.1.1.4 心脾两虚证

4.1.1.5 心肾不交证

4.1.2 巩固期治疗

4.1.2.1 肾虚肝郁证

4.1.3 维持期治疗

4.1.3.1 心脾两虚证

4.2 中成药

4.2.1 舒肝解郁胶囊[20-22](推荐强度:推荐使用;证据级别:Ⅰb级)

4.2.2 解郁丸[23-27](推荐强度:推荐使用;证据级别:Ⅰb级)

4.2.3 乌灵胶囊[28,29](推荐强度:推荐使用;证据级别:Ⅰb级)

4.2.4 越鞠丸[30](推荐强度:有选择性地推荐;证据级别:Ⅱb级)

4.2.5 天王补心丸[18](推荐强度:有选择性地推荐;证据级别:Ⅳ)

4.2.6 加味逍遥丸[31](推荐强度:有选择性的推荐;证据级别:Ⅱb级)

4.3 其他疗法

4.3.1 针灸疗法

4.3.2 气功疗法

4.3.3 音乐疗法

4.3.4 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

4.4 疾病管理

4.5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修订方法说明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证据级别和质量评价

A.3 推荐分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

附录D(资料性附录)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T/CACM 1208—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癫痫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癫痫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癫痫 Epilepsy

2.2 痫性发作 Seizure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病史

3.1.2 症状体征[2]

3.1.2.1 部分性发作

3.1.2.2 全面性发作

3.1.2.3 不能确定的发作

3.1.3 影像检查[1-4]

3.1.3.1 脑电图

3.1.3.2 动态脑电图

3.1.3.3 脑CT及MRI检查

3.1.3.4 SPECT、PET检查

3.1.3.5 实验室检查

3.1.4 诊断要点[2]

3.2 中医诊断

3.2.1 中医病名诊断[5]

3.2.2 证候诊断[5,6,7,8,9,10,11]

3.2.2.1 风痰上扰证

3.2.2.2 痰火扰神证

3.2.2.3 瘀阻脑络证

3.2.2.4 肝肾阴虚证

3.2.2.5 心脾两虚证

3.3 中医鉴别诊断[5,12,13]

3.3.1 中风

3.3.2 厥证

3.3.3 痉证

3.3.4 抽动症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治疗原则[7,8,9]

4.1.2 缓解期分证论治

4.1.2.1 风痰上扰证

4.1.2.2 痰火扰神证

4.1.2.3 瘀阻脑络证

4.1.2.4 肝肾阴虚证

4.1.2.5 心脾两虚证

4.1.3 发作期治疗

4.2 其他疗法

4.2.1 中成药治疗

4.2.2 醒脑开窍法[27-36]

4.2.3 穴位埋线法[37,38]

4.2.4 耳穴疗法[39]

5 预防与调护[5,40,41]

5.1 预防

5.1.1 加强锻炼

5.1.2 癫痫日记

5.1.3 加强护理,预防意外

5.1.4 加强休止期的治疗,预防再发

5.1.5 避免诱因

5.2 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检索策略

A.2 证据评价及证据强度

A.2.1 证据分级

A.2.2 文献评价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

附录E(资料性附录)质量评价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2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老年衰弱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老年衰弱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老年衰弱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肾精亏虚证

3.1.2.2 气血亏虚证

3.1.2.3 脾肾阳虚证

3.1.2.4 脾虚痰湿证

3.1.2.5 五脏虚弱证

3.2 西医诊断

3.3 西医鉴别诊断

3.3.1 充血性心力衰竭

3.3.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3.3.3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3.3.4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3.3.5 电解质紊乱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分型论治

4.1.1 肾精亏虚证

4.1.2 气血亏虚证

4.1.3 脾肾阳虚证

4.1.4 脾虚痰湿证

4.1.5 五脏虚弱证

4.2 运动治疗

4.2.1 治疗原则

4.2.2 五禽戏

4.2.3 易筋经

4.2.4 坐式八段锦

4.3 食疗

4.4 膏方

4.4.1 龟鹿二仙膏(《医便》)[34](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4.4.2 琼玉膏(《仁斋直指》)(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4.5 其他疗法

4.5.1 灸法

4.5.2 体针

4.5.3 穴位贴敷

4.6 预防与调护

4.6.1 积极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

4.6.2 体力锻炼

4.6.3 饮食调养

4.6.4 其他

参考文献

T/CACM 1224—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缺血性心肌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缺血性心肌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3 诊断

3.1 病史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

3.4 诊断标准[2,3]:

3.5 鉴别诊断[2]

4 中医辨证

4.1 证候诊断

4.1.1 气虚血瘀证

4.1.2 痰瘀互结证

4.1.3 气阴两虚血瘀证

4.1.4 阳虚水泛血瘀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型论治[12-13]

5.2.1 气虚血瘀证

5.2.2 痰瘀互结证

5.2.3 气阴两虚血瘀证

5.2.4 阳虚水泛血瘀证

5.3 心脏康复

5.3.1 经络推按[31]

5.3.2 中医健身功法治疗[31-33]

6 预防与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A.3 专家调查方法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T/CACM 1231—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心胀病(高血压左室肥厚)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心胀病(高血压左室肥厚)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高血压左室肥厚 Hypertensiv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阴虚阳亢证

3.1.2.2 痰瘀互结证

3.1.2.3 气阴两虚证

3.1.2.4 心肾阳虚证

3.2 西医诊断

3.2.1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3.2.2 LVH的诊断

3.2.2.1 症状

3.2.2.2 体征

3.2.2.3 心电图

3.2.2.4 超声心动图(UCG)

3.2.2.5 X射线

3.2.2.6 磁共振成像(MRI)

3.3 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阴虚阳亢证

4.1.2 痰瘀互结证

4.1.3 气阴两虚证

4.1.4 心肾阳虚证

4.1.5 常见兼证

4.1.5.1 夹瘀

4.1.5.2 夹痰

4.1.5.3 兼气虚

4.2 中医其他治疗

4.2.1 针灸治疗(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1.1 治疗原则

4.2.1.2 选穴

4.2.2 中药熏洗疗法(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3 穴位敷贴(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3 预防与调护

4.3.1 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4.3.2 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4.3.3 注意饮食调节

4.3.4 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标准量表

D.1 NOS评价标准(队列研究)

D.1.1 队列的选择

D.1.1.1 暴露队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队列的选择

D.1.1.3 暴露的确定

D.1.1.4 研究开始时没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的可比性(设计和分析阶段)

D.1.3 结果

D.1.3.1 结果的测定方法

D.1.3.2 对于所研究的疾病,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

D.1.3.3 随访的完整性

D.2 NOS评价标准(病例对照研究)

D.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D.2.1.1 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是否恰当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对照的选择

D.2.1.4 对照的定义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D.2.3.3 无应答率

参考文献

T/CACM 1232—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真心痛(PCI术后)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真心痛(PCI术后)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2.3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2.4 真心痛 Zhen Xin Tong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心肌标志物

3.1.2 缺血性症状

3.1.3 心电图

3.1.4 影像学证据

3.1.5 造影或尸检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痰瘀阻络证

3.2.2.2 心血瘀阻证

3.2.2.3 气滞血瘀证

3.2.2.4 痰浊内阻证

3.2.2.5 气虚血瘀证

3.2.2.6 气阴两虚证

3.3 鉴别诊断

3.3.1 中医鉴别诊断[16]

3.3.1.1 胃脘痛

3.3.1.2 胸痹心痛

3.3.1.3 胸痛(以肺、胸膜、气管疾患为主)

3.3.1.4 胁痛

3.3.2 西医鉴别诊断[14]

3.3.2.1 心绞痛

3.3.2.2 主动脉夹层

3.3.2.3 急性肺栓塞

3.3.2.4 急性心包炎

3.3.2.5 急腹症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辨证论治

4.1.1 痰瘀阻络证

4.1.2 心血瘀阻证

4.1.3 气滞血瘀证

4.1.4 痰浊内阻证

4.1.5 气虚血瘀证

4.1.6 气阴两虚证

4.2 对症治疗

4.2.1 针刺治疗(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2 灸法治疗

4.2.2.1 普通灸法(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2.2 热敏灸法(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3 耳针治疗(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4 穴位注射治疗(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5 穴位敷贴治疗(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2.6 推拿按摩治疗(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Ⅴ级)

4.3 预防与调护

4.3.1 预防

4.3.2 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37—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诊断原则

3.1.2.2 证候分型

3.2 西医诊断

3.3 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基本指导原则

4.2 辨证论治

4.2.1 肝火亢盛证

4.2.2 痰瘀互结证

4.2.3 阴虚阳亢证

4.2.4 肾气亏虚证

4.3 中成药治疗

4.3.1 肝火亢盛证

4.3.2 痰瘀互结证

4.3.3 阴虚阳亢证

4.3.3.1 松龄血脉康胶囊(SLXMK)

4.3.3.2 柏艾胶囊

4.3.3.3 六味地黄丸

4.3.3.4 杞菊地黄丸

4.3.4 肾气亏虚证

4.4 其他疗法

4.4.1 刺灸疗法[40-41](Ⅱa,A)

4.4.1.1 痰浊雍盛证

4.4.1.2 瘀血阻络证

4.4.1.3 阴虚阳亢证

4.4.1.4 肾气亏虚证

4.4.2 推拿疗法[43-50](Ⅱa,B)

4.4.2.1 头面颈项部操作规程

4.4.2.2 腹部操作规程

4.4.2.3 腰部及足底操作规程

4.4.3 耳针/耳穴贴压疗法[52-56](Ⅱa/Ⅱb,C)

4.4.4 外治法(Ⅱb,C)

4.5 特殊人群的中医降压治疗策略

4.5.1 老年人高血压

4.5.2 高血压血管病变

4.5.2.1 补肾和脉方

4.5.2.2 松龄血脉康

4.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4.5.4 特殊类型高血压

4.6 高血压中医社会化管理建议

4.6.1 工作目标

4.6.2 规划任务

4.6.3 推荐范例

5 预防与调护

5.1 肝火亢盛证

5.2 痰瘀互结证

5.3 阴虚阳亢证

5.4 肾气亏虚证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证据检索策略

A.1.1 检索的数据库

A.1.2 检索类型

A.1.3 计算机检索策略

A.1.4 手工检索策略

A.1.4.1 文献纳入标准

A.1.4.2 文献排除标准

A.1.4.3 选出拟进行证据评价的文献

A.2 文献质量评价

A.3 证据表述形式

A.3.1 证据评价分级

A.3.2 证据推荐强度

A.4 指南工具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词 汇 表

参考文献

T/CACM 1273—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急性心肌梗死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2.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2.3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气虚血瘀证

3.2.2.2 痰瘀互阻证

3.2.2.3 正虚阳脱证

3.2.2.4 气阴两虚证

3.3 鉴别诊断

3.3.1 心绞痛

3.3.2 主动脉夹层

3.3.3 急性肺动脉栓塞

3.3.4 急性心包炎

3.3.5 重症心肌炎

3.3.6 急腹症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辨证论治

4.1.1 气虚血瘀证

4.1.2 痰瘀互阻证

4.1.3 正虚阳脱证

4.1.4 气阴两虚证

4.2 推荐中成药

4.2.1 通心络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2.2 复方丹参滴丸(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2.3 麝香保心丸(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2.4 丹蒌片(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2.5 麝香通心滴丸(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2.6 丹七胶囊(丹七软胶囊、丹七片)(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2.7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2.8 丹红注射液(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2.9 疏血通注射液(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2.10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3 其他疗法

4.3.1 针刺治疗

4.3.2 耳穴治疗

4.3.3 穴位按揉与腹部按摩

4.4 对症治疗

4.4.1 速效救心丸(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4.2 宽胸气雾剂(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4.5 预防与调护

4.5.1 预防

4.5.1.1 松龄血脉康胶囊(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5.1.2 血脂康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5.1.3 芪参益气滴丸(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5.2 调护

4.5.2.1 参附注射液(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5.2.2 芪苈强心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4.5.2.3 参麦注射液(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5.2.4 黄芪注射液(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5.2.5 心脉隆注射液(推荐强度:弱;证据级别:低)

4.5.2.6 参松养心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5.2.7 稳心颗粒(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4.5.2.8 心宝丸(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4.5.2.9 芎芍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附录A(规范性附录)证素——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依据

附录B(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B.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B.2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B.2.1 文献纳入标准

B.2.2 文献排除标准

B.3 推荐强度与证据级别

B.3.1 证据级别

B.3.2 推荐强度

B.4 评议和咨询过程

附录C(资料性附录)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117]

参考文献

T/CACM 1282—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颤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颤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颤病 Tremor disease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风阳上扰

3.1.2.2 痰热动风

3.1.2.3 气血不足

3.1.2.4 阳虚风动

3.2 西医诊断

3.2.1 诊断原则

3.3 中医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4.1 辨证论治

4.1.1 风阳上扰证

4.1.2 痰热动风证

4.1.3 气血不足证

4.1.4 阳虚风动证

4.2 其他疗法

4.2.1 中成药治疗

4.2.1.1 六味地黄丸[16](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C)

4.2.1.2 天麻钩藤颗粒[17](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C)

4.2.1.3 通心络胶囊[18](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C)

4.2.2 针灸治疗

4.2.2.1 针刺治疗[19-30](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C)

4.2.2.2 灸法治疗[31-33](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C)

4.2.3 推拿治疗[34-35](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C)

4.2.4 康复训练[37](证据级别:Ⅱ级;推荐强度:C)

4.2.5 太极拳[38](证据级别:Ⅳ级;推荐强度:E)

5 预防和调护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文献质量评价

A.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标准量表

D.1 NOS评价标准(队列研究)

D.1.1 队列的选择

D.1.1.1 暴露队列的代表性

D.1.1.2 非暴露队列的选择

D.1.1.3 暴露的确定

D.1.1.4 研究开始时没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研究的疾病

D.1.2 可比性

D.1.2.1 暴露队列和非暴露队列的可比性(设计和分析阶段)

D.1.3 结果

D.1.3.1 结果的测定方法

D.1.3.2 对于所研究的疾病,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

D.1.3.3 随访的完整性

D.2 NOS评价标准(病例对照研究)

D.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

D.2.1.1 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是否恰当

D.2.1.2 病例的代表性

D.2.1.3 对照的选择

D.2.1.4 对照的定义

D.2.2 可比性

D.2.3 暴露

D.2.3.1 暴露的调查和评估方法

D.2.3.2 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是否采用了相同的确定方法

D.2.3.3 无应答率

参考文献

T/CACM 1292—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面瘫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面瘫病

1 范围

2 定义

2.1 面瘫病 Facial paralysis

2.2 周围性面瘫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3 临床诊断

3.1 中医诊断

3.1.1 病名诊断

3.1.2 证候诊断

3.1.2.1 风寒袭络证

3.1.2.2 风热袭络证

3.1.2.3 风痰阻络证

3.1.2.4 气虚血瘀证

3.2 西医诊断

3.2.1 危险因素

3.2.2 分期与症状

3.2.2.1 急性期

3.2.2.2 恢复期

3.2.2.3 后遗症期

3.2.3 体征

3.2.4 检查

3.3 鉴别诊断

3.3.1 中医鉴别诊断

3.3.1.1 中风

3.3.1.2 面风

3.3.2 西医鉴别诊断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治疗原则

4.2 辨证论治[10]

4.2.1 风寒袭络证

4.2.2 风热袭络证

4.2.3 风痰阻络证

4.2.4 气虚血瘀证

4.3 针灸治疗

4.3.1 面瘫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22-26]

4.3.2 面瘫病恢复期的针灸治疗[31,34]

4.3.3 面瘫病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10,35]

4.4 其他疗法

4.4.1 白脉软膏疗法[36]

4.4.2 苗药牵正膏治疗

5 调护[37-38]

5.1 局部护理(证据级别:Ⅲ;推荐强度:D)

5.2 饮食起居护理(证据级别:Ⅲ;推荐强度:D)

5.3 情志护理(证据级别:Ⅲ;推荐强度:D)

5.4 康复指导(证据级别:Ⅲ;推荐强度:D)

5.4.1 抬眉训练

5.4.2 闭眼训练

5.4.3 耸鼻训练

5.4.4 示齿训练

5.4.5 努嘴训练

5.4.6 鼓腮训练

附录A(资料性附录)制订方法说明

A.1 文献检索策略

A.2 文献评价

A.2.1 RCT的评价

A.2.2 非RCT的评价

A.2.3 Meta分析的评价

A.3 证据评价分级和推荐级别

A.4 AGREE评价结果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

参考文献

T/CACM 131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中风后吞咽困难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中风后吞咽困难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中风后吞咽困难 Post-stroke dsyphagia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2 临床表现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证候诊断

3.2.2.1 风痰阻络证

3.2.2.2 肝肾亏虚证

3.2.2.3 气虚血瘀证

3.2.2.4 肝阳上亢

3.3 鉴别诊断

3.3.1 西医鉴别诊断[1,3]

3.3.1.1 真性球麻痹

3.3.1.2 运动神经元疾病

3.3.1.3 多系统萎缩

3.3.1.4 重症肌无力

3.3.1.5 精神心理因素

3.3.2 中医鉴别诊断[9-11]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论治原则

4.2 辨证论治

4.2.1 风痰阻络证

4.2.2 肝肾亏虚证

4.2.3 气虚血瘀证

4.2.4 肝阳上亢证

4.3 针刺疗法

4.3.1 治则治法

4.3.2 针刺选穴原则

4.3.2.1 针刺选穴

4.3.2.2 头针

4.3.2.3 电针

4.3.2.4 醒脑开窍针法

4.3.2.5 项针

4.4 康复治疗

5 预防与调护

5.1 中风的预防

5.2 主要并发症的预防

5.2.1 营养不良的预防

5.2.2 误吸致肺部感染的预防

5.3 调护[9]

5.3.1 护理

5.3.2 饮食调理

5.3.3 情志调摄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及推荐等级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评价条目

附件E(资料性附录)吞咽功能评估表

参考文献

T/CACM 1317—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动眼神经麻痹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动眼神经麻痹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动眼神经麻痹 Oculomotor nerve palsy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2 临床表现

3.1.3 体征

3.1.4 眼科检查

3.1.5 实验室检查

3.2 中医诊断

3.2.1 病名诊断

3.2.2 病因病机

3.2.3 证候诊断

3.2.3.1 风邪袭络证

3.2.3.2 风痰阻络证

3.2.3.3 肝风内动证

3.2.3.4 瘀血阻络证

3.2.3.5 气血亏虚证

3.3 鉴别诊断

3.3.1 西医鉴别诊断

3.3.1.1 滑车神经麻痹及展神经麻痹

3.3.1.2 眼型重症肌无力和Graves病

3.3.1.3 眼外伤引起的肌源性损伤

3.3.2 中医鉴别诊断

3.3.2.1 面瘫

3.3.2.2 面肌痉挛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4.1 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4.2 中医中药治疗[15-16,21-26]

4.2.1 风邪袭络证

4.2.2 风痰阻络证

4.2.3 肝风内动证

4.2.4 瘀血阻络证

4.2.5 气血亏虚证

4.3 针刺疗法

4.3.1 普通针刺[2,15,30]

4.3.1.1 眼周局部取穴[19,31-34,42-45](证据级别:Ⅰ;推荐级别:A)

4.3.1.2 循经取穴[31-34,43](证据级别:Ⅰ;推荐级别:A)

4.3.2 眼部内刺法[39-41](证据级别:Ⅱ;推荐级别:C)

4.3.3 眼三针[38](证据级别:Ⅱ;推荐级别:C)

4.3.4 眼部经筋刺法[46-47](证据级别:Ⅱ;推荐级别:C)

4.3.5 其他针刺类疗法[2,5,34,39-40,55-56]

4.3.5.1 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4.3.5.2 上胞下垂

4.3.6 穴位注射[49-57](证据级别:Ⅰ;推荐级别:C)

4.4 其他疗法

4.4.1 推拿治疗[31,37](证据级别:Ⅱ;推荐级别:C)

4.4.2 康复治疗[34-36](证据级别:Ⅱ;推荐级别:C)

5 预防与护理

5.1 预防

5.2 护理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及推荐等级

A.3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附录D(资料性附录)AMSTAR评价条目

参考文献

T/CACM 1315—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阿尔茨海默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amp;#x0027;s disease,AD

3 西医诊断:

3.1 诊断标准[3]

3.1.1 特定的临床表现

3.1.2 体内阿尔茨海默病理证据

3.2 病情程度[1]

3.2.1 早期症状(病期1~3年)

3.2.2 中期症状(病期2~10年)

3.2.3 晚期症状(病期8~12年)

3.3 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测

3.4 辅助检查[3]

3.4.1 CT或MRI检查

3.4.2 血液和尿液检查

3.4.3 其他检查

4 中医诊断

4.1 病名诊断[2]

4.1.2 证候诊断[1,4]

4.1.2.1 髓海不足证

4.1.2.2 脾肾阳虚证

4.1.2.3 肝肾阴虚证

4.1.2.4 阴虚火旺证

4.2 鉴别诊断[3]

4.2.1 脑血管性痴呆

4.2.2 额颞叶变性

4.2.3 路易体痴呆

4.2.4 帕金森病痴呆

4.2.5 快速进展性痴呆

4.2.6 其他痴呆

4.2.7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鉴别和诊断[1]

5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5.1 治疗原则[5]

6 辨证论治

6.1 髓海不足证

6.2 脾肾阳虚证

6.3 肝肾阴虚证

6.4 阴虚火旺证

6.5 对症治疗

7 针刺治疗

7.1 针刺处方(证据等级:Ⅲ;推荐级别:D)

7.2 项七针[19](证据等级:Ⅲ;推荐级别:D)

7.3 三焦针法[20](证据等级:Ⅱ;推荐级别:C)

7.4 穴位埋线[21](证据等级:Ⅱ;推荐级别:C)

8 西医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3]

9 预防和调护

9.1 预防[5](推荐级别:D)

9.2 调护[22-26](推荐级别:D)

9.2.1 心理疗法

9.2.2 行为疗法

9.2.3 认知训练

9.2.4 生活指导

9.2.5 睡眠障碍护理

9.2.6 药物服用护理

9.3 食疗[27](证据等级:Ⅲ;推荐级别:D)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A.1 临床症状检索策略

A.2 质量评价和证据强度

A.2.1 文献质量评价

A.2.2 证据评价分级

A.3 推荐等级

A.4 指南工具的评价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