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医针灸电子书

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积极展中医针灸传承保护工作,联合编写了《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包括《中医针灸》《传承集粹》《文化养生》《经穴内涵》《代表流派》等系列著作,以期推对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为保持丛书的完整性,全面诠释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和学术特色,各分册将从不同角度行描述,内容上各册之间略有交叉,以便读者全面理解和把握。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针灸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基本理论、器具模型、技术方法以及申遗和保护等内容,全面展示中医针灸的发展概况和基本内容。

售       价:¥

纸质售价:¥110.00购买纸书

117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张立剑,杨金生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字       数:16.5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9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9条)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针灸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基本理论、器具模型、技术方法以及申遗和保护等内容,全面展示中医针灸的发展概况和基本内容。<br/>【推荐语】<br/>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积极展中医针灸传承保护工作,联合编写了《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包括《中医针灸》《传承集粹》《文化养生》《经穴内涵》《代表流派》等系列著作,以期推对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为保持丛书的完整性,全面诠释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和学术特色,各分册将从不同角度行描述,内容上各册之间略有交叉,以便读者全面理解和把握。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针灸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基本理论、器具模型、技术方法以及申遗和保护等内容,全面展示中医针灸的发展概况和基本内容。<br/>【作者】<br/>杨金生,医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司库,北京金龙康而福刮痧拔罐健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中医药科普宣传专家委员会和中医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中医》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健康中国》编委会委员等职。<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编委会

《中医针灸》编委会

孙序

王序

刘序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源流

一、中医针灸的起源

1.针灸萌芽之始

2.伏羲、黄帝与针灸的传说

(1)伏羲

(2)黄帝

3.灸、砭、针的来历

二、战国至秦汉的形成之初

1.扁鹊针砭治病的故事

2.淳于意与最早的针灸医案

3.《黄帝内经》与针灸理论体系构建

4.最早的腧穴专著《黄帝明堂经》

5.涪翁与郭玉

6.华佗与夹脊穴

7.针药并用的医圣张仲景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迅速发展

1.皇甫谧与针灸专著的问世

2.葛洪与灸治急症

3.徐氏针灸世家

4.针灸对外传播的萌芽与发展

5.唐代灸疗专著与图谱

6.唐代针灸名医甄权

7.孙思邈坐虎针龙的传说

8.针灸教育首次设科

四、宋金元时期的规范与兴盛

1.王惟一规范腧穴内容

2.南宋名医王执中

3.金元针灸名家窦汉卿

4.现存最早的子午流注专著

5.滑寿与十四经脉学说

五、明代的继承与创新

1.刺灸手法的创新和发展

2.针灸名医徐凤与凌云

3.李时珍与《奇经八脉考》

4.杨继洲与《针灸大成》

5.针灸传入欧美之始

六、清代的实用和普及

1.针灸学“由博返约”

2.吴谦与《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3.“禁针诏”使针灸发展转向民间

七、近现代图存与新生之路

1.西洋医学的冲击与渗透

2.国民政府对针灸的排斥

3.承淡安对针灸的贡献

4.朱琏与针灸研究所的建立

5.鲁之俊与现代针灸学发展

6.针灸的现代蓬勃发展

(1)科学研究进展

(2)临床发展动态

(3)针灸教育与国际交流

(4)针灸大事选录(1949—2010)

第二章 理论撷英

一、经络理论

1.早期“脉”及相关概念

2.早期十一脉理论

3.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理论

4.奇经八脉理论

5.络脉理论

(1)十五络

(2)孙络

(3)浮络

6.一些特殊形式的理论

(1)经别

(2)经筋

(3)皮部

(4)根结

(5)四海

二、腧穴理论

1.早期腧穴的形态与名称

2.腧穴分类

(1)十二原与十二原穴

(2)十五络穴

(3)五输穴

(4)十六郄穴

(5)俞穴与募穴

(6)八会穴

(7)八脉交会穴

3.腧穴归经

4.取穴方法

三、文化理念与针灸理论

1.天六地五与十一脉、十二与循环

2.道法自然与针道自然

3.以水喻理

第三章 针灸器具

一、针具

1.原始医疗工具——砭石

2.骨针、陶针、金属针等

3.九针

4.毫针

(1)毫针的结构

(2)毫针的规格

(3)毫针的选择

(4)毫针的制备工艺

5.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二、灸材与灸具

1.灸材

(1)艾叶

(2)艾绒

(3)艾炷

(4)艾卷

(5)其他灸材

2.灸具

(1)古代灸具

(2)现代常用灸具

三、刮痧器具

四、拔罐器具

1.古代罐具

2.现代常用罐具

五、按摩器具

六、现代针灸治疗仪

1.电针仪

(1)针刺麻醉与电针疗法

(2)低频脉冲式电针仪的优劣

(3)生物信息电针仪的创新与特点

2.灸疗仪

(1)仿传统艾灸疗仪

(2)物理量治疗仪

第四章 图谱模型

一、古代经脉腧穴图

1.甄权与官修腧穴图

2.最早的彩色腧穴图

3.王焘与十二经脉图

4.杨介与十二经脉图

5.其他经脉腧穴图

二、现代穴位挂图

三、针灸铜人

1.世界上最早的针灸铜人——“宋天圣针灸铜人”

2.“宋天圣针灸铜人”下落之谜

3.明代针灸铜人

4.清代针灸铜人

5.民国针灸铜人

四、其他针灸模型

1.西汉人体经脉漆雕

2.东汉针灸陶人

3.现代针灸模型

第五章 刺灸方法

一、毫针刺法

1.进针

2.角度与深度

3.行针

(1)提插法

(2)捻转法

4.得气

5.补泻

(1)提插补泻

(2)捻转补泻

(3)疾徐补泻

(4)呼吸补泻

(5)开阖补泻

6.留针

7.出针

二、灸法

1.灸法的种类

(1)艾炷灸

(2)艾卷灸

2.灸法操作

(1)瘢痕灸

(2)无瘢痕灸

(3)隔姜灸

(4)隔蒜灸

(5)隔盐灸

(6)温和灸

(7)雀啄灸

(8)回旋灸

(9)实按灸

(10)温针灸

(11)温灸器灸

(12)灯火灸

(13)天灸

3.灸法的作用

(1)温散寒邪

(2)消瘀散结

(3)扶阳固脱

(4)防病保健

三、多种技法

1.三棱针刺法

(1)操作方法

(2)作用

2.梅花针刺法

(1)操作方法

(2)常用施术部位

(3)作用

3.皮内针法

(1)操作方法

(2)作用

4.火针刺法

(1)操作方法

(2)适应证

(3)注意事项

5.穴位敷贴

(1)药物与选穴

(2)治疗举例

(3)三伏贴

(4)注意事项

6.头针

(1)理论依据

(2)操作方法

(3)头针的作用

7.耳针

(1)选穴思路

(2)操作方法

(3)耳针的作用

8.腹针

(1)操作方法

(2)适应证

(3)注意事项

四、拔罐法

1.吸罐方法

2.拔罐方法

3.起罐方法

4.拔罐的作用

五、刮痧

1.操作方法

2.适应证

六、子午流注针法

1.纳子法

2.纳甲法

七、气功

1.八段锦

2.五禽戏

第六章 适宜范围

一、针灸治病原理

1.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

3.扶正祛邪

二、针灸适宜病症

1.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首批43种针灸适宜病症

2.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64种针灸适应证

第七章 传承发展

一、针灸古代教育

1.民间师承

(1)师徒相授

(2)家传其业

2.读书自学

(1)自学成才

(2)文仕通医

3.官办教学

(1)隋代太医署的设立

(2)唐代针灸首次设科

(3)宋代教学考核制度

(4)元明另设医学提举司

(5)清代废止针灸科

二、现代发展

1.院校教育

(1)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成立

(2)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的成立

(3)教材的编制

(4)其他针灸教育方式

2.科研机构

(1)第一个国家级的针灸研究机构

(2)其他针灸研究机构

3.学术团体

(1)中国针灸学会

(2)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4.针灸刊物

5.国际培训

6.国外现状

第八章 各家纷呈

一、擅长针法的医家

二、善用刺血的医家

三、重视手法的医家

四、以痛为腧的医家

五、子午流注代表医家

六、推崇穴位贴敷的医家

七、以灸法见长的医家

第九章 中医针灸“申遗”

一、中医针灸的文化属性

1.中医药承载并丰富了中华文化

2.中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3.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

二、中医针灸“申遗”大事记

1.针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中医申报世界《代表作名录》

3.“中医针灸”入选《代表作名录》

三、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针灸”主要内容

1.经络理论

2.腧穴理论

3.子午流注针法

4.毫针刺法

5.艾灸疗法

6.刮痧疗法

7.拔罐疗法

8.气功

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针灸”主要内容

第十章 中医针灸“非遗”保护

一、中医针灸“申遗”的意义

1.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

2.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更好地总结传承,促进中医针灸发展

3.提高中医针灸的共享度,造福更多的民众

二、中医针灸“申遗”后的保护措施

1.制定宣传与保护计划

2.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

3.探索不同传承模式,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

4.积累传承资料,组织传统针灸研讨会

5.建设、扩充针灸博物馆

6.多渠道加强中医针灸宣传

三、中医针灸“非遗”保护工作

1.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2.中国传统医药保护展

3.中医文化与养生巴黎展

4.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与发展专家座谈会

5.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

6.中医针灸澳洲展

7.世界针灸周暨纪念中医针灸申遗成功3周年活动

8.中国针灸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成立

9.世界针灸周暨纪念中医针灸申遗成功5周年活动

10.海内外“世界针灸周‘中医针灸’申遗成功6周年”

11.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一带一路”风采行“中医针灸”展览

四、针灸鼻祖皇甫谧的祭拜与认同

1.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灸学发展的基础

(1)《针灸甲乙经》是对晋代以前针灸学科发展的升华

(2)《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祭拜针灸先祖,促进针灸学科的传承与发展

(1)拜祖溯源归根,提升文化认同

(2)弘扬人文精神,发挥中医优势

(3)强化人文教化,不断激励后学

五、中医针灸“申遗”后的思考

1.现代医学丰富了针灸理论和疗法的同时,如何保持针灸传统并不断再创造

2.针灸特色技法后继乏人,如何保护针灸的特殊技艺

3.面对针灸服务定价过低,如何体现针灸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4.面对民间存在大量基层从业人员,对如何纳入执业医师管理的思考

5.面对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传统针灸人才培养的思考

6.面对西方和现代医学文化的冲击,对中医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思考

7.现代传承方式众多,如何做好中医针灸流派传承

(1)医源是学术渊源、流派的根

(2)医理是传承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3)医术是诊治经验、特色技法

(4)医德强调“以德载术,以术弘德”

(5)医脉是指继承传播,后备人才

累计评论(9条) 1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