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理想国M译丛二战记忆系列(全九册)电子书

“60年过去了,她依然清楚地记得走近焚尸场时看到了红色的花,可能是天竺葵,它们种在盒子里,摆在窗台上。在奥斯维辛艾丽斯从未见过鲜花,对她来说,那些花让她想起过去安稳的生活:“我看见窗边的花,它们让你想起了家,让你想起德国人攻匈牙利时,母亲出门去了,她没有害怕、没有哭喊,也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到市场上了紫罗兰回来。那让我感到非常平静。如果母亲还去花,就说明情况不至于太糟。他们不会伤害我们。”正是这些小小的设计——比如焚尸场窗台上的花——让纳粹的屠杀过程超越了单纯的暴行。”

售       价:¥

纸质售价:¥47.40购买纸书

40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荷]伊恩·布鲁玛,[美]大卫·I·科泽,[英] 劳伦斯·里斯

出  版  社: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09-01

字       数:470.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史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莱维 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感谢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们讲述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想听到、想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凯尔泰斯•伊姆莱 我们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毕竟,这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也是祈祷着走毒气室的“存在”。——维克多·弗兰克 本书力图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对人类历*深重的罪行行*透彻的诠释,这就是奥斯维辛。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br/>【推荐语】<br/>“60年过去了,她依然清楚地记得走近焚尸场时看到了红色的花,可能是天竺葵,它们种在盒子里,摆在窗台上。在奥斯维辛艾丽斯从未见过鲜花,对她来说,那些花让她想起过去安稳的生活:“我看见窗边的花,它们让你想起了家,让你想起德国人攻匈牙利时,母亲出门去了,她没有害怕、没有哭喊,也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到市场上了紫罗兰回来。那让我感到非常平静。如果母亲还去花,就说明情况不至于太糟。他们不会伤害我们。”正是这些小小的设计——比如焚尸场窗台上的花——让纳粹的屠杀过程超越了单纯的暴行。” 关于奥斯维辛,这一与古拉格齐名的20世纪集中营,我们仍然充满太多大而化之的错误认识。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终解决”有关——牛津大学历史学家、英国BBC著名历史节目制片人劳伦斯·里斯,在《奥斯维辛》这本荣获英国图书奖和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作品中,凭借其丰富的档案资料和*手访谈材料,尤其是极其珍贵的受害者和加害者证词,为我们对普利莫·莱维、凯尔泰斯•伊姆莱、埃利·威塞尔等著名作家笔下的无尽深渊,行动人、透彻且勇气十足的探索和诠释。 <br/>【作者】<br/>劳伦斯·里斯(Laurence Rees),1957年生,牛津大学毕业,英国历史学家、纪录片导演,被《泰晤士报》评为“英国杰出的历史纪录片制片人”。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历史节目的创意总监,制作许多有关纳粹和二战系列的电视、电影,获奖无数,包括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英国纪录片格里尔逊奖和国际纪录片奖等。代表作《奥斯维辛:一部历史》《纳粹:历史的警示》《东方恐怖:1931-1945的日本侵略》《世纪之战: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战争》《希特勒:黑暗的克里斯玛》等。<br/>
目录展开

总目录

第三帝国的到来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M译丛序

图片列表

地图与图表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历史遗产

第一节 德意志的独特性

第二节 宣扬仇恨

第三节 1914年的精神

第四节 陷入混乱

第二章 民主之殇

第一节 魏玛的弱点

第二节 大通胀

第三节 文化战争

第四节 适者与不适者

第三章 纳粹主义的兴起

第一节 波希米亚式革命者

第二节 啤酒馆暴动

第三节 卷土重来

第四节 使命感的来源

第四章 通往权力之路

第一节 大萧条

第二节 民主制度的危机

第三节 暴力的胜利

第四节 致命的决策

第五章 建立第三帝国

第一节 恐怖开始了

第二节 国会纵火案

第三节 民主政体被摧毁

第四节 德国的一体化进程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

第一节 不和谐音符

第二节 艺术的净化

第三节 “打倒非日耳曼精神”

第四节 一场“摧毁旧秩序的革命”?

注释

参考文献

M译丛

理想国·imaginist

当权的第三帝国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M译丛序

图片列表与版权信息

地图目录

序言

序幕

第一章 警察国家

第一节 “长刀之夜”

第二节 镇压和反抗

第三节 “人民公敌”

第四节 恐怖手腕

第二章 精神动员

第一节 启蒙人民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第三节 视角问题

第四节 从不协到协和

第三章 灵魂改造

第一节 信仰问题

第二节 天主教徒和异教徒

第三节 青年就是未来

第四节 “反智斗争”

第四章 繁荣和掠夺

第一节 “战胜失业”

第二节 商业、政治和战争

第三节 经济的雅利安化

第四节 分赃

第五章 建立人民共同体

第一节 血与土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命运

第三节 驯服无产阶级

第四节 承诺与现实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

第一节 以科学精神的名义

第二节 纽伦堡法案

第三节 “犹太人必须滚出欧洲”

第四节 碎玻璃之夜

第七章 通向战争之路

第一节 从弱小到强大

第二节 建立大德意志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节 进军东方

注释

参考文献

M译丛

理想国·imaginist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导读 国家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前言

序:敌人们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对西方之战

第二章 废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奥斯维辛

第四章 广岛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历史站上审判席

第七章 教科书风波

第八章 纪念堂、博物馆和纪念碑

第四部分

第九章 一个正常国家

第十章 两座普通小城

第十一章 告别废墟

注释

鸣谢

索引

理想国·imaginist

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导读 历史的暧昧角落

第一部分 解放心态

第一章 欢腾

第二章 饥饿

第三章 复仇

第二部分 清理废墟

第四章 回家

第五章 沥干毒药

第六章 法治

第三部分 绝不让历史重演

第七章 明媚、自信的早晨

第八章 教化野蛮人

第九章 同一个世界

鸣谢

理想国·imaginist

教宗与墨索里尼: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罗马城与梵蒂冈地图

登场人物

报刊与组织名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教宗与独裁者

第一章 新任教宗

第二章 进军罗马

第三章 命运攸关的结盟

第四章 天生教宗

第五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六章 独裁统治

第七章 刺客、娈童者与间谍

第八章 《拉特兰条约》

第二部分 共同的敌人

第九章 救世主

第十章 步步紧逼

第十一章 土生子归来

第十二章 帕切利苦苦支撑

第十三章 墨索里尼永远正确

第十四章 新教敌人与犹太人

第十五章 希特勒、墨索里尼与教宗

第十六章 逾越雷池

第十七章 共同的敌人

第十八章 光荣之梦

第三部分 墨索里尼、希特勒与犹太人

第十九章 讨伐希特勒

第二十章 领袖万岁!

第二十一章 希特勒访问罗马

第二十二章 惊人的任务

第二十三章 秘密协议

第二十四章 种族法案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战役

第二十六章 相信国王

第二十七章 死得正好

第二十八章 乌云消散

第二十九章 奔向灾难

后记

作者按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理想国·imaginist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致谢

图片出处说明

导读集中营:一个牲人和兽人的世界

序言

第一章 意想不到的开端

第二章 服从命令与自主行动

第三章 死亡工厂

第四章 腐败

第五章 疯狂的杀戮

第六章 解放与报复

理想国译丛

理想国·imaginist

战时的第三帝国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M译丛序

插图列表

地图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披着人皮的野兽

第一节 闪电战制胜

第二节 新的种族秩序

第三节 “恐怖的暴民”

第四节 “不配活着”

第二章 战争的命运

第一节 “上天的安排”

第二节 “病态的野心”

第三节 巴巴罗萨行动

第四节 沿着拿破仑的足迹

第三章 “最终解决方案”

第一节 “毫无怜悯”

第二节 发动种族灭绝

第三节 万湖会议

第四节 “待宰羔羊”

第四章 新秩序

第一节 战争命脉

第二节 “命如草芥”

第三节 臣服于纳粹政权

第四节 总体战

第五章 “终结的开端”

第一节 硝烟弥漫的德国

第二节 漫长的撤退

第三节 “厄运降临”

第四节 新的“挣扎时期”

第六章 德国的道德体系

第一节 恐惧与内疚

第二节 毁灭的文化

第三节 致命的科学

第四节 抵抗

第七章 倾覆

第一节 “最后的希望”

第二节 “与全世界同归于尽”

第三节 最后的战败

第四节 余波

注释

参考文献

M译丛

理想国·imaginist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献词

书中主要人物 (以下介绍译自本书英译本)

纳粹党卫队职阶名称 (以下对照表由译者制作)

导言

第一章 “我的名字成了象征”

第一节 走向公众之路

第二节 一个名字在战后的事业生涯

第三节 讨厌的隐姓埋名状态

第二章 间奏曲:在中东的虚假踪迹

第三章 艾希曼在阿根廷

第一节 在“应许之地”过生活

第二节 国内战线

第三节 友情相助

第四章 所谓的萨森访谈

第一节 作者艾希曼

第二节 谈话中的艾希曼

第五章 虚假的安全感

第六章 角色的转换: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第七章 余波荡漾

缩略语

致谢

出处说明

参考文献

理想国·imaginist

残酷剧场:艺术、电影与战争阴影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理想国译丛序

前言

一 受害者情结的欢愉与险境

二 迷人的自恋狂:莱妮·里芬施塔尔

三 沃纳·赫尔佐格及其英雄

四 柏林之光: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五 毁灭德国计划

六 只有故乡好

七 安妮·弗兰克的身后事

八 德占时期的巴黎——甜美与残酷

九 扭曲的纪录片艺术

十 珍珠港事变之欣喜若狂

十一 为帝国捐躯的神风特攻队

十二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战争

十三 被夺走的梦想

十四 尖酸刻薄的记事者:哈里·凯斯勒

十五 信仰者

十六 孟加拉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人

十七 他们现在的样子:迈克·李

十八 尴尬的艺术

十九 创造大卫·鲍伊

二十 必胜的穿衣哲学

二十一 马克斯·贝克曼的马戏团

二十二 堕落艺术

二十三 乔治·格罗兹的亚美利加

二十四 返璞归真的大艺术家

二十五 东京执迷

二十六 日式悲剧

二十七 虚拟暴力

出处

注释

理想国·imaginist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