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电子书

1.作者历史背景专业,家学渊源深厚 叶嘉莹先生侄子,家学渊源深厚,亦曾师从许倬云先生学习。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即研究南北朝史,在工作退休后,重新捡起研究兴趣,攻读并获得台湾大学博士学位。 2.解析乱世魅力,还原真实的南北朝 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的乱世,也是一个“政治大分裂、文化大碰撞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作者凭依扎实的历史考据,提纲挈领,去粗取精,赋予本书丰富的历史知识,厘清乱世脉络,澄清史实真相,带读者走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误区。

售       价:¥

纸质售价:¥64.80购买纸书

28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叶言都

出  版  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3-01

字       数:9.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代,这是一个价值重整与制度重建的时代,也是文化大碰撞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许倬云学生、历史系博士叶言都研究南北朝史50余年,在这两本书中为大家呈现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br/>【推荐语】<br/>1.作者历史背景专业,家学渊源深厚 叶嘉莹先生侄子,家学渊源深厚,亦曾师从许倬云先生学习。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即研究南北朝史,在工作退休后,重新捡起研究兴趣,攻读并获得台湾大学博士学位。 2.解析乱世魅力,还原真实的南北朝 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的乱世,也是一个“政治大分裂、文化大碰撞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作者凭依扎实的历史考据,提纲挈领,去粗取精,赋予本书丰富的历史知识,厘清乱世脉络,澄清史实真相,带读者走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误区。 3.文学化写作手法书写的历史普及读物 南北朝这一段历史未得众多史家青睐,相关历史研究和普及读物都比较少,历史课上也是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但却是《琅琊榜》《兰陵王》《楚乔传》等作品的灵感源泉,渐渐得到一些关注度。作者依据史实,不汲汲于对一人、一物细节的描述,以文学化的语言为读者传述南北朝的宏观历史,通俗易懂,阅读起来极富趣味性。其中穿插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作者自己的诗文,补充相关知识的同时丰富了阅读体验。  <br/>【作者】<br/>叶言都 1949年生于澎湖,祖籍北京,父系为满族叶赫那拉氏,叶嘉莹先生侄子。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曾师从许倬云先生。曾任《英文汉声杂志》研究员、世新大学兼任讲师、时报旅行社顾问、古迹台北故事馆咨询顾问等,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暨创意人文课程兼任助理教授、洪建全基金会敏隆讲堂讲师、台北市长官邸艺文沙龙讲师、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代表作:《我爱温诺娜》,获第8届时报文学奖科幻小说首奖;《1649》,获第11届时报文学奖推理小说首奖,并改编为电影《游戏规则》。其他作品还包括:科幻小说集《绿猴劫》;谈中国历史作品《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br/>
目录展开

导读 走入江南烟雨花落尽的南朝

自序

楔子

南朝风貌概述

南朝(420—589年)

南朝人口变化

第一章 索虏、岛夷,烽火扬州路——大分裂与南北战争

南北分裂

索虏、岛夷

南北战争

南北朝后期局势的变化

南北战争第三阶段:三国鼎立与南陈北伐

打打谈谈,谈谈打打:互别苗头的南北关系

第二章 捕鼠达旦狎客宴,步步生莲半面妆——昏君、乱君、暴君与宫廷女性

南朝皇室乱象

南朝皇室的昏、乱、暴实况

南朝历代皇帝的昏、乱、暴事迹

昏君、乱君、暴君辈出的历史背景与家庭原因

昏君、乱君、暴君辈出的社会原因

南朝皇室女性

南朝世族出身的闺秀皇后

南朝昏乱的皇族女性

第三章 长檐车,高齿屐,熏衣剃面,坐至公卿——高高在上的世族

南朝世族阶级的形成:阀阅、郡望与谱牒

高门甲族

世族的特权

高门世族的两面性

南朝世族的腐化

南朝后期世族的式微

第四章 归去来词山居赋,吴声西曲子夜歌——南方生活面面观

自成天地的世族庄园岁月

知识分子的隐居生活

家庭生活:大家族的改变

南朝民歌中的南朝生活

第五章 算圆周,辩神灭,儒玄文史释道医——精致优美的南朝文化

南朝文化

南朝文化的历史定位

第六章 四二年间花落尽,南朝青史岂成灰——南朝终局

茹素留宝忏,舍身论功德:梁武崇佛

国运急转直下,文化兵火凋零:侯景风暴

花开花落不长久,景阳宫井又何人:后庭花里送南朝

后记

附录一 参考资料

附录二 南北朝历史大事年表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