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前 言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近现代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科学技术未能融入其中
二、“证”是西医学对人体状态分类所缺失的
三、“证”的现代研究将产生人体状态学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藏象基础研究
一、中医学的理论核心——藏象理论
二、藏象学说的理论特征——四时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征象
三、切入点——司外揣内
四、恶者可得见,善者不可得见
五、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原理——从“以味养气”到“养气生神”
六、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现代生理学方法与中医证
一、人体生理信息与中医的“象”
二、人体生理信息与证候特征提取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术——“道器合一”构建现代中医基础医学体系
一、中医现代化
二、中西医技术经验积累对比——百年归零与不断累加
三、道器合一
四、中医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先进理念与落后技术的矛盾
五、用西医仪器进行中医研究——道器未合一
六、决策失误——忽视“现代中医基础医学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四诊客观化的难点
一、四诊正常生理指标客观化
二、客观、准确、稳定地获取四诊信息
三、四诊特征提取方法的建立
四、证候模式识别和分类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脉象仪——中医现代化的关键节点
一、对脉诊理论与技术的认知
二、智能脉象仪——现代人认知传统中医学的桥梁
三、传感器定位寸关尺——以腕横纹为参考线
四、分析策略
五、脉诊信息采集标准
六、中医脉诊是科学的——数据证据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温病条辨》与中医脉学
一、脉象在温病定义中的作用
二、《温病条辨》脉诊的特点
三、脉诊绝技已近失传
四、中医脉学——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
五、运用脉象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伤寒杂病论》“辨病脉证并治”与现代“辨证论治”
一、“辨病脉证并治”是思辨逻辑,且“病”的等级最高
二、“脉”是张仲景诊疗的一个关键分类因素
三、“辨证施治”的由来和本意
四、现代“辨证论治”丢失了“病”和“脉”,产生了误导作用
五、中医现代化陷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原因
六、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生理学基础
一、一部伟大的古典生理学巨著
二、《黄帝内经》脉学的生理基础
三、重视对正常生理脉象的认识
四、四时脉是《黄帝内经》脉学的核心
五、平人平旦脉是标准的生理脉象
六、“以常衡变”的基本观点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四时脉象变化规律与藏象
一、藏象研究要考虑时间因素
二、五脏脉象与四时相应
三、脉诊信息获取
四、脉诊信息分析
五、现代科技对人体节律的认识
六、四时脉是藏象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脏气法时”研究现状及相关方法学
一、《黄帝内经》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
二、“脏气法时”研究现状
三、四时脉是研究“脏气法时”的有效途径
四、节律的主要参数是振幅、周期和相位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人应天地四时”——平人四时脉
一、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二、“人参天地应四时”“天人合一”与“人应天地四时”
三、“人应天地四时”是中医学的一个核心理念
四、四时脉的研究相对较少
五、动态标准化定位寸关尺
六、脉图的信号分析
七、两个明显与四时同步变化的参数
八、四时脉模型参数及其在六脉中的分布
九、四时脉存在的数据基础——“人应天地”之证据
十、与五时有关的主成分
十一、与第三方血压脉搏检查仪(欧姆龙)同步比较
十二、四时脉的重现性验证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天地人年节律相位关系模型
一、《黄帝内经》脉学的规、矩、权、衡——六合及规矩权衡的对应关系
二、四时六脉图——四时脉存在的证据
三、脉-热图-天-地相位关系模型
四、脉图参数与天地数据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脉象仪在失眠研究中的应用
一、应用脉图参数探析失眠对人体的影响
二、脉诊是“辨证得当”的关键
三、不同证型失眠患者与正常人群脉图特征参数图谱的比较
四、建立和发展实验脉学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脉-针-药”一体化应用案例
一、左寸脉相关疾病
二、左关脉相关疾病
三、左右尺脉相关疾病
四、右寸脉相关疾病
五、右关脉相关疾病
六、多部脉兼有的疾病
第十六章 《黄帝内经》论四时语录
一、《素问》论四时
二、《灵枢》论四时
后 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