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伤寒温病论:从《伤寒论》角度讲解温病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27.80购买纸书

6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李宇铭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1-01

字       数:50.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是李宇铭博士对“寒温统一”的思考研究,是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期间作者给一批中医学生讲授的一门课。本书站在作者多年来研究仲景医学与《伤寒论》的基础,尝试贯通后世温病学的理论,本书的基本观认为,《伤寒论》之中已经有系统的温病学诊治理论,只要明白其本源理论,可以与后世温病学沟通,补充温病学发展不足,加深对仲景医学的认识。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介绍《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即张仲景的基础理论,包括发病,正气与邪气,三阴三阳六经理论;中篇为伤寒温病概念辨论,比较温病和伤寒的多种定义,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内经》的温病概念,对温病的发病理论作深讨论;下篇为叶天士《温热论》与吴鞠通《温病条辨》选讲,以张仲景解读后世温病学理论。<br/>【作者】<br/>李宇铭,男,香港人,1981年生,中医学博士、博士后,香港注册中医师,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李宇铭坚持传统理念,专研医聖仲景医学。著有《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伤寒六经原意》、《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与《伤寒治内方证原意》等四部学术著作。李宇铭于香港浸會大学完成中医本科与硕士学位,师承李致重教授,学习《伤寒论》与中西医学比较;其后赴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中医学博士学位,师从东直门医院大內科学术带头人姜良?I教授,专研仲景学说以及经方的剂量理论。博士毕业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潘桂娟研究员,本书即为当时博士后课题的研究成果。<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编委会

内容简介

李宇铭博士简介

自序:正本清源,消融寒温之争

引子 《伤寒温病论》课程缘起

一、本书的写作目的与理念

二、笔者学习温病的经历

三、解开《伤寒论》与温病学的思维禁区

四、学习《伤寒论》与温病学的意义

五、从孙思邈看掌握理论的重要性

上篇 《伤寒论》的生理病理理论

一、发病:《金匮要略》病因三条

二、张仲景的病因分类思想

三、虚实概念

四、张仲景理论与现代中医之虚实概念比较

1.虚实并非以正邪作区分

2.“实”不包括“病理产物”

3.“虚实夹杂”与“本虚标实”之说

五、大气、阴阳气、三焦气、表里气、五脏气的关系

六、张仲景的阴阳气理论

1.阴阳气与营卫气的关系

2.“阴阳中可再分阴阳”的理解

七、营卫气的特点

1.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周身

2.营气亦可藏于脏腑

八、宗气的特点

九、关于诊脉

1.五层脉法观整体正气

2.三部脉法观阴阳气、三焦

3.两种脉法,相辅相成

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六腑的重要性

十、血的特点

1.血由津液与营气化成

2.血与气流通一身

3.血与神有密切关系

十一、水、水气与津液的生理关系

1.水气、津液生于水谷

2.津液是能滋养一身的水

3.五脏皆藏津液而重藏在下

4.津与液乃表里稀稠之别

5.津液能化成汗与二便

6.津液与水气乃有形无形之别

7.干燥的病机即是缺乏水气津液

十二、水、湿、饮的病理概念异同

1.水气是水、湿、饮的基础

2.湿病与水气病的异同

3.饮病与水气病、湿病的异同

4.四饮以“痰饮”为共同基础

5.张仲景的“痰饮”无广义与狭义之分

6.张仲景没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十三、太阳病“六因病机”的概念

1.太阳病“六因病机”的理论特点

2.太阳六病揭示邪气属“病机理论”

十四、各种邪气的致病特点

十五、风

1.风为阳邪

2.风伤卫

3.风为大邪趋于袭表

4.风先于他邪袭人

十六、寒

1.寒伤营

2.寒为小邪趋于中里

3.“脉迟为寒属脏病”理论

4.“极寒伤经”之说(附经络实质讨论)

十七、湿(雾露)

十八、食(䅽饪)

1.䅽饪之邪伤脾胃

2.与谷气、积聚的异同

十九、热

1.热为阳邪

2.“热伤营血”理论

3.“脉数为热属腑病”理论

4.“极热伤络”之说

5.热邪多为单独致病

二十、客气(劳气)

1.客气具有阳热之性

2.客气是阴气上逆所致,由卫气所化

3.客气与劳气、伏气之异同

4.客气与现代虚火理论的比较

二十一、邪气与体内正气的对应关系

二十二、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差异

1.以真武汤与肾气丸为例

2.广义之肾和狭义之肾

二十三、关于仲景方药作用和脉证不相应

1.仲景方药同时作用于正气邪气

2.脉证不相应如何理解

二十四、三阴三阳六经理论

1.“三焦营卫”生理理论

2.三焦是什么(附三焦实质讨论)

3.六经理论的解释问题

4.“之为病”——提纲证意义

5.太阳病概念:邪气在表

6.阳明病概念:正气充实、邪气入胃、正邪交争激烈

7.少阳病概念:胃虚而虚热上炎、热在上焦

8.太阴病概念:胃肠俱虚

9.少阴病概念:下焦营卫气血亏虚,以卫气虚为重

10.厥阴病概念:中下二焦亏虚而出现虚热上炎、热在上焦

11.六经病典型病机特点总结(表7、图21)

12.六经“欲解时”理论(表8)

二十五、课后师生问答

中篇 伤寒温病概念辨析

一、温病的概念

二、《伤寒论》中的温病定义

1.并不一定“感受”外邪

2.可以相兼患病

3.温病并非伤寒或中风

4.热邪一般会引起发热,亦可有其他热证

5.温病不一定是“急性”的

6.温病尤指外感热邪,并非虚火

三、温病的特点(对照教材观点)

1.从外侵袭人体

2.温热性质显著

3.易于消耗人体阴津

4.侵犯部位的特异性

5.温病具有“四性”

6.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

7.温病范围及分类

8.温病与伤寒

9.温病与温疫(瘟疫)

10.温病与温毒

四、“广义温病”与“狭义温病”概念

1.“广义温病”的概念

2.“狭义温病”的概念

3.理论上的“非常狭义温病”概念

4.温病历史上的广义与狭义温病

5.发热的核心病机与周边病机

五、论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之别

1.典型的外感风热必见发热

2.外感风热见咽痛反映热入阴分

3.虚热基础上的外感

4.虚热外感与外感风热咽痛之别

5.虚热外感的发病过程

6.虚热外感误治的结果

六、《内经》中的温病概念

1.《内经》的四时疾病发病规律(表9)

2.痎疟——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3.泄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4.咳嗽——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5.“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机制

6.《内经》的温病特点

7.“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多种学说

七、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1.伤寒学派的观点

2.温病学派的观点

3.传统上的伤寒与风温比较

4.《伤寒论》中风、伤寒、温病的概念

5.《伤寒论》中外感风与寒比重多少举例

6.《伤寒论》外感风寒夹热演变过程举例

7.《伤寒论》的温病概念进深讨论

8.温病概念之古今演变

八、温病发病理论深入讨论

1.何谓中医的“病因”

2.什么是“证”“辨证”

3.什么是“辨证论治”

4.什么是抓主证、抓主症

5.症候群(综合征)的问题

6.三大外感病辨证体系的关系

7.热带地区温病较多还是较少

8.南方温病较多吗

9.虚寒之人是否会得外感风热

10.张仲景的理论中为何没有外感热邪

11.寒气和热气的本质是什么

12.张仲景治疗表热用什么方

13.肥胖者是多火还是多湿

14.寒邪在表与热邪在表的差异

15.邪气为什么会“化热”

16.风寒邪气入里化热可否称为温病

17.“虚热病”是否属于温病

18.“伏邪”邪伏在哪里

19.疾病发生必须按照四时气候的规律

20.疾病发生必须按照“五运六气”的规律

21.怎样判断“直中”是新感还是伏邪

22.如何辨别外感邪气与内生邪气

九、舌象的生理对应关系

1.舌水

2.舌苔的生理

3.舌质的生理

4.舌苔的诊法

5.舌质的诊法

6.舌神

下篇 以张仲景学说解读温病学

一、《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兴起与倒退

1.通过比较认识彼此

2.温病学兴起的原因

3.中医的发展探索

4.让中医螺旋式复兴

二、从《伤寒论》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见脉浮数,如何理解

2.卫分证见微恶风寒,如何理解

3.卫分证见头痛,如何理解

4.卫分证见口微渴,如何理解

5.卫分证寒热并见,如何治疗

6.气分证如何对应《伤寒论》六经病

7.为什么营分证见身热“夜甚”

8.为什么营分证见口干反不甚渴饮

9.为什么血分证见发斑出血

10.为什么营血分证见“谵语”

11.为什么营分证见“疹”

12.营血分证如何对应《伤寒论》六经病

三、《温热论》选读

1.卫气营血辨证层次

2.热邪在表应有汗还是无汗

3.表寒未解宜辛温解表

4.风热在表必然有寒邪

5.发汗解表与非发汗解表

6.为何气分就会热盛

7.为何营分要转气分

8.血分病的用药特点

9.虚热实热鉴别讨论

10.邪在肺与邪在卫

11.气分病以战汗透邪

12.留连气分与少阳病

13.小柴胡汤方义机理

14.伤寒与温病的下法

15.热邪为何会寒化

16.苦泄开泄与心下痞

17.三类体质与湿热病

18.救阴通阳均在津液

19.邪入营血与蓄血证

20.胃津亡与补津液法

四、《温病条辨》选读

1.吴鞠通看《伤寒论》

2.吴鞠通的温病概念

3.外感风热的辨证

4.桂枝汤是否能治温病

5.桂枝汤是温病第一方吗

6.银翘散方义新解

7.以《伤寒论》解太阴温病

8.越婢汤治疗太阳温病

9.《伤寒论》白虎汤治疗太阳温病

10.张仲景的白虎汤辨证使用方法

11.从张仲景的理论看吴鞠通的白虎汤用法

12.桑菊饮对应小柴胡汤加减

13.太阳阳明合病与脾约的讨论

14.大青龙汤证到越婢汤证的转化过程

15.从张仲景的理论看吴鞠通的栀子豉汤证

16.清营汤对应小柴胡汤加减

17.温病禁忌用柴胡吗

18.张仲景论治斑疹和谵语

19.三仁汤证对应小柴胡汤加减

20.吴鞠通对秋燥的困惑

21.张仲景如何论治秋燥诸证

22.张仲景看吴鞠通五承气汤证

23.张仲景如何看下焦篇的虚热

24.《内经》阴虚内热之原意

25.从《伤寒论》看温病之“动风”

后记 从寒热二元回到“一”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