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寒温融新——何炎燊伤寒温病医验集》编委会
沈序
禤序
前言
编写说明
上篇 医论医著
第一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学习《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一、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
二、六经辨证的整体观
三、六经辨证的法则——八纲
四、六经辨证的知常达变
(一)方剂的变化——以桂枝汤为例
(二)药量的变化
(三)煎法服法的变化
第二节 用历史观点学习《伤寒论》,重视后世医家的发展补充
一、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理法的发展补充
(一)朱肱
1.对六经证候的补充
2.对六气致病的补充
(二)刘完素
(三)吴又可
二、后世医家对《伤寒论》方药的发展补充
第二章 伤寒纲要
第一节 太阳病
一、太阳病的类型和治疗
(一)经证
1.中风
2.伤寒
3.温病
(二)腑证
1.蓄水
2.蓄血
二、太阳病兼证治疗
三、太阳病变证治疗
(一)误汗后变证
(二)误下后变证
(三)火逆变证
第二节 阳明病
一、阳明病类型和治疗
(一)经证
(二)腑证
1.大承气汤证[15]
2.小承气汤证
3.调胃承气汤证
4.脾约证
二、阳明病变证治疗
(一)栀子豉汤证
(二)猪苓汤证
(三)发黄证
第三节 少阳病
一、少阳病的治疗
二、少阳病兼证变证治疗
(一)兼太阳表不解证
(二)兼阳明里实证
(三)兼里虚证
(四)邪气弥漫,虚实互见证
(五)上热下寒证
(六)夹热下利证
(七)热入血室[17]
第四节 太阴病
一、太阴病治疗
二、太阴病兼证、变证治疗
第五节 少阴病
一、少阴寒化证治疗[1]
(一)阳虚阴盛,厥逆下利证
1.阳微肢厥下利证
2.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证
3.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证
(二)阴盛阳虚水气为患证
1.阳虚气弱,寒邪郁滞证[13]
2.下焦阳虚,水气不化证
(三)虚寒滑脱下利脓血证
二、少阴热化证治疗[1]
(一)阴虚火旺证
(二)阴虚水热相搏证
(三)下利伤阴虚火上浮证
(四)客热咽痛证
三、类似少阴病证治
(一)四逆散证
(二)吴茱萸汤证[9]
四、少阴病兼证治疗
(一)兼太阳表实[1]
(二)兼阳明里实
第六节 厥阴病
一、厥阴病的治疗
(一)乌梅丸证
(二)白头翁汤证
(三)当归四逆汤证
(四)吴茱萸汤证
二、厥阴病变证治疗[1]
三、厥逆正治
第七节 瘥后劳复
第三章 温病学讲义
第一节 战国至元明时期温病学说发展概述
一、战国至魏晋时期
(一)《黄帝内经》有关论述
(二)《难经》有关的论述
(三)《伤寒论》有关的论述
(四)王叔和《伤寒论》有关的论述
二、隋唐至元明时期
第二节 明末至清末民初时期温病学说发展概述
一、明末至清末时期
(一)温疫学派
吴有性
1.病原
2.传染途径及病位
3.注重逐邪及找寻针对性药物
杨 璿
余 霖
小 结
(二)温热学派
叶 桂
1.继承性
2.独创性
3.总结性
4.博采性
5.灵活性
薛 雪
吴 瑭
1.创三焦之说,与叶氏卫气营血之说相辅相成
2.着重存津液,救真阴
3.重视逐邪
王士雄
1.辨明六气阴阳属性,驳阴暑之说
2.发挥叶氏顺传逆传之说
3.新感与伏气并重
二、清末民初时期
雷 丰
柳宝诒
何廉臣
1.致力于寒温合流
2.发展伏气学说
第四章 伤寒论和温病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伤寒论》辨证方法摘要及临床应用
一、从中医热谈起
二、和解法
1.和解少阳
2.调和肝脾
3.调和肠胃
三、下法
第二节 温病学辨证方法摘要及临床应用
一、育阴潜阳法
二、清营凉血开窍法
第五章 温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风温、春温
一、卫分
二、气分
三、营分
四、血分
五、伤阴
第二节 暑 温
一、卫分
二、气分
三、营分血分
第三节 湿 温
一、卫分
二、气分
三、营分血分
四、寒湿
第四节 伏 暑
一、气分
二、营分血分
三、伏暑化疟
四、伏暑成痢
第五节 秋 燥
一、卫分
二、气分
第六节 温 疫
一、大头瘟
二、湿热疫
三、暑热疫
四、寒疫
五、寒中厥阴
第六章 温病学讲义授课笔记
第一节 绪言:温病是伤寒的发展
第二节 温病的成因
一、六淫与疠气
(一)六淫
(二)疠气
二、新感与伏邪
(一)新感
(二)伏邪
第三节 辨证纲领
一、伤寒与温病之区别
二、温病六经证治(根据俞根初,稍加增删)
(一)太阳病
(二)少阳病
(三)阳明病
(四)太阴病
(五)少阴病
(六)厥阴病
三、卫气营血与三焦
(一)卫气营血证治要点
1.卫分病
2.气分病
3.津液
4.营分
5.血分
6.伤阴
(二)卫气营血之缺点
(三)三焦之缺点
第四节 温病的诊断
一、脉诊与辨舌
(一)脉诊
(二)辨舌
1.舌苔
2.舌色
3.舌质
(三)察舌辨症歌(吴坤安撰,何廉臣增删,何炎燊重改)
1.序言
2.以色分六经
3.辨表里营卫、津液
4.总论白黄红绛,以辨邪之浅深
5.论白苔
6.论黄白苔
7.论黄黑苔
8.论黑苔
9.论黄白苔辨新感、伏邪
10.论舌赤
11.论舌赤之变易
二、斑疹与白
(一)斑疹
(二)白
第五节 温病治则
一、解表法
二、清气法
三、和解法
四、化湿法
五、攻下法
六、清营法
七、开窍法
八、凉血法
九、滋阴法
第六节 温病六经证治
一、太阳病
二、少阳病
三、阳明病
四、太阴病
(一)手太阴病
(二)足太阴病
五、少阴病
六、厥阴病
(一)手厥阴病
(二)足厥阴病
第七节 春 温
第八节 风 温
第九节 夏月病
一、暑温(冒暑)
二、暑温
三、暑厥暑风暑瘵(暑兼风)
四、暑湿(暑兼湿)
五、暑兼寒湿
六、沙(痧胀)
(一)沙之源流
(二)沙之治疗
(三)冷沙
七、湿温
(一)提纲
(二)辨证
(三)治则
(四)方药
(五)附
第十节 温毒温疫
一、温毒
(一)大头瘟(大头伤寒)
(二)烂喉痧
二、温疫
三、附:热厥(感染性休克)
第十一节 叶氏温热论选释
中篇 临证效方
第七章 外感热性病(伤寒温病)
第一节 卫分临证效方
一、加味清心凉膈散(古方化裁)
二、柴胡饮系列方
(一)正柴胡饮(古方)
(二)解肌柴胡饮(古方化裁)
(三)撤热柴胡饮(古方化裁)
(四)疏风柴胡饮(古方化裁)
(五)益气柴胡饮(古方化裁)
三、人参败毒散(古方)
四、加减清气饮(古方化裁)
五、鸡苏清络饮(古方化裁)
第二节 气分临证效方
一、麻杏苇茎汤(古方化裁)
二、陈氏升泄法(古方)
三、柴胡温胆汤(古方化裁)
四、白虎汤系列方
(一)白虎汤(古方)
(二)白虎加人参汤(古方)
(三)白虎加葛根汤(古方化裁)
(四)白虎加柴胡汤(古方化裁)
(五)白虎加桂枝汤(古方)
(六)白虎加苍术汤(古方)
(七)白虎加增液汤(古方化裁)
五、加减普济消毒饮(古方化裁)
六、凉膈散(古方)
七、甘露消毒丹(古方)
八、加减达原饮(古方化裁)
九、加味参麦散(古方化裁)
十、石斛汤(新订方)
十一、苏砂平胃散(古方)
第三节 营分、血分和三阴临证效方
一、加减清瘟败毒饮(古方化裁)
二、新订昌阳泻心汤(新订方)
三、加减复脉汤(古方化裁)
四、新加附子理中汤(古方化裁)
五、桃花参附汤(新订方)
六、乌梅桃花汤(古方化裁)
下篇 临床验案
第八章 传染病(外感热性病)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暑温高热)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热入营血,阳明腑实)
第三节 麻疹(气虚邪陷)
第四节 麻疹内陷致危(表闭里实,热斥三焦)
第五节 麻疹逆证(肺胃湿毒火炽)
第六节 麻疹失治致马脾风(热毒蕴聚,内陷心肺)
第七节 麻后误治吼哮(肺胃阴虚,火气上逆)
第八节 乙型脑炎(气营同病,腑实动风)
第九节 乙型脑炎(阳明实热,络闭动风)
第十节 乙型脑炎(肝肾阴竭,虚风内动)
第十一节 登革热3例
一、登革热(外寒束热)
二、登革热(阳明热炽)
三、登革热(邪留三焦)
第十二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暑热伤津)
第十三节 肠伤寒5例
一、肠伤寒(湿温下血)
二、肠伤寒(湿温误汗厥脱)
三、肠伤寒(湿温邪陷营血)
四、肠伤寒(妊娠伏暑)
五、肠伤寒复发(暑湿伤气)
第十四节 钩端螺旋体病(瘟黄血症)
第十五节 结核性胸膜炎(温邪化燥)
第十六节 外感热性病(西医学诊断未明确)
一、温邪传里,肺胃同病
二、温病阴竭气脱
三、春温(脾肾阴竭)
四、暑厥
五、伏暑阳证变阴
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支气管炎(阴虚肺燥,风温上受)
第二节 痰饮喘咳(夏月感寒)
第三节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温邪夹饮)
第四节 肺炎(邪留少阳)
第五节 老年肺炎(冬温伏热)
第六节 老年肺炎(阴虚肺燥)
第七节 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
一、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阴虚痰饮,风邪闭肺)
二、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温邪化燥)
第八节 寒痰喘咳
第九节 热痰喘咳
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律失常(心阴亏损,心阳式微)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热邪伤津耗气)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呃逆(阴虚,风阳犯胃)
第二节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阳黄,阴虚湿热)
第三节 热痢(邪热深入少厥)
第四节 慢性结肠炎(脾胃虚寒)
第十二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进性肾炎(邪毒壅塞三焦)
第二节 急进性肾炎(火炽阴伤)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湿郁化火)
第四节 紫癜性肾炎(风热迫伤血络)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多发性神经炎(暑热内蕴)
第二节 热病后期眼球震颤全身瘫痪(阴损及阳)
第三节 乙脑愈后继发癫痫(虚风内动)
第十四章 风湿免疫疾病
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外感邪毒)
第二节 过敏性紫癜(湿热蕴结,化火发斑)
第十五章 妇产科疾病
第一节 发热(气虚伤暑,热入血室)
第二节 恶阻(中阳不振,木来侮土)
第三节 妊娠蓄血如狂(暑热气血互结)
第十六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上呼吸道感染(风温上受,肺胃同病)
第二节 小儿肺炎
一、支气管肺炎(痰热壅肺)
二、支气管肺炎(邪郁少阳,痰热壅肺)
三、肺炎(风温犯肺,邪郁少阳)
四、肺炎(风温犯肺,化热生痰)
五、支原体肺炎(热痰壅肺)
六、支原体肺炎(热痰阻遏肺络)
七、腺病毒肺炎(热伤气津)
八、小儿肺炎(阳虚感寒)
第三节 重型小儿腹泻
一、重型小儿腹泻(热盛暴注)
二、重型小儿腹泻(湿胜濡泄)
三、重型小儿腹泻(阴阳两伤)
四、重型小儿腹泻(气虚滑脱)
五、重型小儿腹泻(寒热错杂)
第四节 小儿盗汗(阳明火盛)
第五节 小儿暑热证(气虚发热)
第六节 小儿暑热证误治致危(阴阳两伤)
第七节 小儿暑热证并发麻疹(肺脾气虚)
第八节 口渴多尿症(暑热耗气伤津)
第九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阳热内盛,迫血妄行)
附篇 温病学钱颖根及其遗著
重订暑证篇
年 谱
编后语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