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全四卷 卷一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848.50购买纸书

3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张奇文,柳少逸,郑书翰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01

字       数:63.3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1981年至1985年,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的《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至第三辑相继正式出版发行。记录了著名中医学者和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对一代青年中医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奇文作为原作者之一,继承《名老中医之路》之志,继编《名老中医之路续编》。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载名老中医近200位,他们学习中医理论,则记诵、精读、覃思、博览,夜以继日;学习中医临床,则尝药、侍诊、求师、省身,未曾停顿;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是来自实践,丰富多彩,理论创新成一家之言,临证积累殊多真知灼见和独到之秘,诚为中医药学之瑰宝;而他们百折不回、艰苦奋斗、精诚专一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更令人肃然起敬。 合集将之前我社出版的1-6辑何在一起,按照老中医姓氏笔画排序,分册出版,这对于宣传中医,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之学术经验,以及培育新一代名中医,具有重大积极意义。<br/>【作者】<br/>张奇文 主任医师、教授。男,1935年出生,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昌潍医校。1958年参加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历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正厅级)等职。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会长,山东省医学学会会长,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学术顾问、名誉会长,澳洲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学术顾问。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78年出席全国科技大会,两次被评为全国劳模。为省政协四、五、六届委员。<br/>
目录展开

前言

吴佩衡

医学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外感病的治疗

2.瘟疫与温病的治疗

3.阳虚阴寒证的治疗

4.内科杂病的治疗及寒热辨证要领

结语

郑汝谦

勤奋攻读,博采众长

注重临床实效

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

临证精于辨证,医术精湛

(一)擅长治疗小儿发热

1.小儿发热,首重祛邪

2.外感发热,轻清宣透

3.里滞发热,釜底抽薪

4.治疗发热,重视脾胃

5.久热不退,顾护正气

(二)擅长治疗小儿疑难杂证

1.宣上通下治愈中毒性肠麻痹

2.清宣温化法治疗深秋伏暑

3.开郁理气治疗心肌炎

4.清血分热治疗亚败血症

孙镜朗

幼承庭训,济世活人立誓愿 捍卫中医,建业升堂始悬壶

德被桑梓,里人同道齐称颂 愤抗倭寇,举义竭诚济难民

喜逢盛世,抖擞精神做新民 春华璀璨,传承术业留后人

祛除瘟神,竭力救治司天职 普受惠泽,无悔此生做医人

非常年代,清白自奉心无愧 医德垂世,遗风余韵满杏林

逝者已矣,身后留得千金术 生者如斯,继往开来承家学

(一)精研内科,深究温病

(二)方小量轻,以寡胜强

(三)组方之巧,善用药引

(四)遣方之道,重视炮制

(五)调养之法,长于食疗

查少农

(一)整体观与大脑皮层

(二)调理阴阳与内病外治

(三)针灸学理的探讨

(四)对中药整理提高的见解

(五)辨证用药简便廉验

例1 骨痨(骨结核)

例2 尿浊(乳糜尿)

例3 鼓胀(肝硬化腹水)

(一)学术方面

(二)中药方面

(三)针灸方面

(四)临床方面

林耀东

学医济善,投身革命

兴学办医,不遗余力

术著岐黄,活人无数

学术精华,弥足珍贵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陈可望

老骥伏枥 再创辉煌

针砭时弊 推出新说

(一)调补法的四种基本法则

1.益气养阴法

2.补益气血法

3.调补心脾法

4.温煦心阳法

(二)调补法应用中的四宜一忌

胡子周

筑牢根基起高楼 持之以恒尚严求

诸端辨证贵真切 伏主先因勿或缺

选方审慎法乎中 用药精当必理明

医德终生操守时 传薪唯恐夕阳迟

高仲山

力挺中医 不遗余力

夯实基础 勤学苦练

开办中医教育 培养中医人才

精通《伤寒》《金匮》 重视温病时方

注重食疗养生 强调未病先防

柳吉忱

吕炳奎

戎马郎中

铺路基石

忠诚卫士

中流砥柱

千里壮志

罗元恺

家学渊源 悬壶济世

博学笃行 业精于专

医道精深 德高望重

(一)滋阴固气治崩漏,慎用温药乃岭南特色

(二)调经培元治不孕,标本兼顾贵在变通

(三)封藏为本固胎元,静以制动防流产

(四)行气软坚消癥结,标本兼顾缓图之

良师善教 桃李满园

李乐园

吾十有九,而志于学

学医二十四字诀

(一)熟读强记

(二)从浅易知识学起

(三)由浅及深

(四)博览实践

(五)持之以恒,反骄破满

学思结合,灵活运用

学无止境,白首不倦

马建中

步入医林

洞察禀赋识风土 深入温病下苦功

寒温并用不偏废 经时合参妙化裁

肝癌治疗的省思

重视中医的“法”才能找到突破点

中医古籍的阅读

临证须重视病史

临证重视色脉合参

多记方歌,左右逢源,加减临时在变通

见贤思齐,不耻下问皆为师

熟记经络,用药引经效胜针

灵活用内科之法治外科疾病

药物炮制要正确

儒者风范与医德

张沛虬

矢志岐黄 承继师学

业精于勤 锲而不舍

读书临证 相得益彰

(一)医史和目录

(二)源流和方法

(三)早临证,多实践

辨证辨病 扬长补短

重剂猛药 可起沉疴

虫类搜剔 蠲除顽痼

寒热并调 善用经方

对药验方 彰显奇效

善于继承 贵在创新

裘沛然

锐志医学

临证心验

1.大方复治建奇功

2.法无常法创新意

3.配伍相得多灵变

4.医患相得利于病

读书苦乐

医道精微

1.关于中医药学术构建的基本思想

2.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

3.经络是机体联系学说

4.中医理论的光辉特色——天人相参思想

绛帐薪传

1.明堂事业费精神

2.要看东南后起

关注人学

朱良春

治学经历

学术思想

(一)探本溯源,博采诸家

(二)主张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三)系统运用虫类药的经验

(四)自创新方,追求临床疗效

(五)疑难病诊治技巧

(六)无私传授医术,培养发掘人才

门纯德

从医之路

治学方法

(一)由博返约触类旁通,点滴积累艰苦探求

(二)将心比心医德先,勤于实践经典路

(三)多思多索出智慧,有胆有识勇创新

学术思想

(一)注重阳气,长于温运

(二)法药开宽,联合方组

吴惟康

勤奋博采 苦学成才

临证贵博、贵精、贵识

(一)由博通精,非博难识

(二)识须学也,学贵识也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学术师古而不泥古

(一)善用“扶阳气法”

1.温阳通痹法

2.温阳补肾利水法

3.升助阳气法

4.温经祛瘀安胎种子法

5.温扶心阳法

(二)开创“化瘀利水法”

1.紫癜

2.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

3.输卵管积水

4.风湿性心脏病

5.术后粘连

阮士怡

一、学无遗力,中西结合立津门——从医经历传略

二、业精于勤,灼灼其华结硕果——学术思想及成果

(一)上下求索,临证立法治疗心系疾病

(二)崇尚科学,推进中医客观化研究

(三)衷中参西,倡导中医科研创新

1.正确认识中医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2.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的关系

3.心脑血管研究及治疗的现况

4.遵从古人经验理论进行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三、临证有思,良药验方济苍生——临床经验及医案

(一)冠心病

(二)高血压

(三)心肌炎

(四)扩张性心肌病

(五)肺心病

黄 崙

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

“形神合一”与“天人合一”

探讨《生命医学》的新观念

“仁人之术”与“仁爱为怀”

于鹄忱

(一)痛经

(二)经前乳房胀痛

陈立健

姚寓晨

运用时空观治疗妇科病的经验

(一)经孕产哺,须识时空窥机变

(二)罹邪致病,当明虚处可留邪

(三)方随证转,把握时空知进退

应用动物药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

(一)填补八脉治虚劳崩带

(二)出阳入阴通奇经瘀痹

诊治老年妇科病的经验

(一)年老经水复行,固气勿忘清营

(二)肝经血少阴痒,填精渗湿奏功

(三)阴涸吊痛顽疾,通补两法并施

(四)下焦虚损遗溺,壮督兼予固摄

颜德馨

幼承家学 立志学医

博采众家 孜孜不倦

熟读经典 汇通诸家

步入医林 着重实践

谙熟医理 法中求法

抗击热病 中医尤效

一个观点 三个倾向

培养后学 不遗余力

治学心得 寄奉后学

1.创新必须与继承相结合

2.理论研究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3.科学研究必须与中医特色相结合

4.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结语

班秀文

难境求学

壮乡行医

学术观点

(一)妇科病重视治血

(二)治带祛湿为先,不忘祛瘀

(三)灵活运用三法治崩漏

(四)化瘀通络,攻补兼施治疗输卵管阻塞

勤学善用

颜正华

打好基础 广深并重

理论实践 紧密结合

四诊并重 详察合参

辨病辨证 有机结合

善抓主证 照顾兼证

调护脾胃 贯穿始终

谙熟药性 灵活应用

1.巧用多效药

2.善用平和药

3.慎用毒烈药

不拘成方 因证遣药

潜心岐黄 立言自励

张志远

治学之路

1.幼承庭训,初涉杏林在鲁北

2.登堂大学,研教各家,博涉勤读

3.发微学说,证诸实践,务求疗效

学术经验举要

1.剖析流派,掌握学说重点

2.探微各家学术要点,在临证实用中升华

临床验案举例

1.定时用药治头痛案

2.心肾交感法愈遗精案

王乐匋

治学精专而博学

(一)学贵精专,笃志不分

(二)研读典籍,读评结合

(三)得鱼忘筌,重在会意

(四)临床实践,总结经验

1.蓄他人之长,补己之未逮

2.重视个案整理与分析

(五)著书立说,寓学于授

(六)博雅多艺,工书能画

诊治心脑病证临床用药特点

(一)条达木郁,疏理气机

(二)培补肝肾,滋阴潜阳

(三)虫药入络,搜风剔邪

(四)用思审慎,法取轻灵

诊治胸痹证的临床经验

(一)心气不充,气机着滞,以益心气而和络

(二)痰浊夹瘀,阻滞心脉,治以涤痰和络

(三)心阳不充,气机滞郁,治以温通心阳而和络

(四)常用治法与药物

诊治心脑疾病重视体质学说

(一)痰湿之体

(二)阴虚之质

(三)阳旺之躯

(四)阳虚之人

运用条达木郁法的经验

(一)诸般气病,肝气为先

(二)辨证用药,取法轻灵

(三)重视兼证,相机用药

(四)佐以“恬愉”,怡情释怀

(五)擅用药味

程莘农

医出儒门 从师名医

习中西医 研针灸术

自荐担任 传播针术

学术思想 思辨特点

(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临床指导思想

(二)临床辨证,注重经络理论

针灸治疗 总结经验

(一)喻穴为方,便于理解

(二)针刺手法,三才是也

1.针刺之要,必先得气

2.病有虚实,针有补泻

3.三才针法,简便无痛

(三)刺有浅深,疗效为要

1.针刺浅深与病情相适应

2.针刺浅深与腧穴部位的关系

3.针刺浅深与患者年龄、体质的关系

(四)施治特点,医案为例

1.“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治病大法

2.重视扶正祛邪

(五)制方选穴,依理而定

1.选穴原则

2.制方经验

热爱事业 患者至上

潜修医术 大医精诚

(一)便宜的挂号费

(二)三十年如一日

(三)视病人为朋友

赵正俨

治学之路

临床治验

(一)临床善用经方、小方诊治疾病

(二)善治内伤杂病

周信有

学术思想

一、崇尚《黄帝内经》

二、阐发病机十九条

1.谨守病机,无失气宜

2.审证求因,探求病机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略谈《黄帝内经》阴阳学说

四、老年人进补药原则及方法

1.衰老机制的研究

2.老年人进食补药的原则及其方法

3.老人进补常用方药

五、中医学关于养生和抗衰老途径的认识

1.防老抗衰,重在保养精气

2.调摄精神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3.传统体育与健康长寿

4.调节饮食五味

5.生活规律,节制情欲

临床经验

一、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1.辨证分型

2.清解、补虚、祛瘀综合运用的治疗原则

3.病案举例

二、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

1.病因病机分析

2.治疗肝硬化的基本方法

3.肝硬化失代偿期治验

三、冠心病的辨治

1.辨证分型与病理分析

2.治疗冠心病常用的四种治法

3.综合运用,整体调节的治疗原则

4.病案举例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论治

1.抓住本质,突出培补脾肾,调和气血

2.甘温除热,清解祛邪,重视内外合治

3.分清标本缓急,灵活运用止血方药

4.病案举例

何炎燊

刻苦自学 循序渐进

(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二)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三)循序渐进,兼收并蓄

(四)谦虚谨慎,知难而进

(五)身处逆境,矢志不移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举隅

(一)寒温学说,融会贯通

(二)古方今用,随机应变

(三)擅用下法,拯危救急

(四)育阴潜阳,运用自如

(五)扶持脾胃,重视后天

1.补脾阳,不忘理湿

2.补脾阴,注意平肝

3.养胃阴,须佐降泄

结语

王静安

济世救人 首重医德

通古知今 古为今用

辨证有法 八纲为常

精究药性 依法组方

见微知著 未病先防

内外合治 提高疗效

慈幼惠众 剑胆琴心

案1:小儿发热

案2:小儿咳嗽

案3:小儿水肿(肾小球肾炎)

案4:小儿天行赤眼

案5:黄疸

案6:小儿惊悸

案7:小儿多发性抽动

案8:小儿痹证

案9:小儿痿证

案10:阴痿

案11:脑积水

案12:癥瘕

案13:胃脘痛

张 琪

矢志岐黄 一世良医

兼收并蓄 继承创新

(一)精于辨证论治,提出辨证抓主证理论

(二)辨证辨病相结合

(三)重视脏腑辨证,提出调补脾肾理论

(四)善用辩证法指导临床

(五)治法有宗,师古不泥

(六)古方新用,创制新方

(七)权衡药味,果敢精当

(八)疑难病症,大方复治

(九)擅用活血化瘀法

(十)临证求精,思维独特

1.精于四诊合参诊病

2.善用脏腑八纲辨病

3.创立多元化论治疾病

4.古为今用的创新观

杏林耕耘 硕果累累

启迪后学 培育英才

厚德载物 大医精诚

胡节君

灵山毓秀 旺族盛医

承袭家学 潜心医术

能中会西 擅治重症

传道育才 杏林满园

李振华

幼承庭训 步入医林

悬壶六秩 仁人为本

教坛耕耘 培杏成林

躬身岐黄 甘献余热

徐志华

少年苦读 以精研岐黄为务

青年承业 以执仁道为宗

中年执教 以传道解惑为业

壮年蹉跎 仍以悬壶济世为功

老年威振 以呕心育人为荣

晚年奉献 以老骥伏枥为怀

刘弼臣

继承是基础中的基础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

(一)名医与师承的关系

(二)名医与勤奋的关系

(三)名医与临证的关系

1.医德

2.医技

在发扬的基础上创新

(一)开拓发扬,创新医林

(二)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1.阐发“体禀少阳”

2.构建调肺学派

李今庸

(一)授业解惑,传播中医药学术

(二)补苴罅漏,发掘整理中医学

(三)累起膏肓,苍生释缚脱艰

(四)诠释辨证论治真谛,启迪后学

(五)传承东方文化理念,开创未来

(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

(七)参政议政,为政府进言献策

(八)竭诚斯任,但求无愧我心

(九)执心以正,立身以诚

宋祚民

立志从医

国医学院

从师深造

初试锋芒

悬壶应诊

欣逢盛世

辨证论治

巧诊疑难

教学相长

专攻血疾

点滴体会

郭振球

贺普仁

师从名医 苦学仁术

(一)背诵经典

(二)专心一志

(三)博览群书

悟通医武 相得益彰

著书立说 传道解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博采众长 旁搜囊括

医德·医术·医功

(一)医德

1.诊治认真,不计贫富

2.救死扶伤,宅心仁厚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二)医术

(三)医功

任继学

继承之路

(一)读经典,跟名师,成了活字典

(二)60岁才是医生生涯的真正开始

发扬之路

(一)谁说中医不能治急危重症

(二)既是难得的良师,又是和蔼的慈父

(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四)医乃仁术,妙手回春

(五)读万卷书,著书立说

奋斗之路

郑长松

(一)适时选攻专题

(二)潜心妇科研究

(三)致力“四方”探索

(四)活跃学术交流

(一)病多情志不遂为因,治要疏肝解郁为先

(二)临证注意言谈举止,寓心疗于药疗之中

(三)效法昔贤纲领准绳,师之莫泥随机应变

(四)屡验者拟固定处方,据病情设看家之药

徐景藩

学医经历

学术思想简述

(一)食管疾病

(二)胃病

(三)肝、胆、胰病

(四)慢性泻痢

刘柏龄

坎坷少年立志学医

执业与再学习

挑起教学重任

确立学术思想与科研创新

医术的神奇

1.骨伤重患——抢救11条肋骨完全骨折,同时发生肩胛骨粉碎骨折合并严重血气胸危重患者

2.一针见效——点刺“暴伤点”治疗急性腰肌扭伤

3.手法治脊——“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中药治颈——椎动脉型颈椎病

弘扬中医学

靳士英

中医学古代的观察实验研究方法

一、解剖学方法

(一)大体解剖

(二)骨度分寸法

(三)对胰脏的论述

(四)直观的脏腑病理学

二、化学的方法

(一)化学实验技术的创造

(二)化学物质的识别

(三)化学药物的提炼

(四)有机物的提取

三、药理学方法

(一)创立药理学说

(二)在人身与动物上做了若干药理实验

四、分类、系统化的方法

五、集学方法

六、雏形的定性、定量体征观察

(一)以尿染帛(纸)观察黄疸进退法

(二)弹踝诊法

(三)小儿指纹诊法

(四)摸颊诊法

(五)落日征

(六)假性动脉瘤的诊断

(七)免疫方法学

中医学的其他传统方法

一、试探与猜想

二、心悟与心法

吉良晨

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

志虑渊微 机颖明发

(一)乙癸同源,法在肝肾同治

(二)调护脾胃,功于升降和合

(三)疑难杂证,意在制方有法

非常之任 待非常之人

黄明志

幼承庭训 继承家学

广拜名师 博采众方

精研医理 教学相长

勤于临床 善于总结

(一)四诊务必详尽

(二)辨证立法要准

(三)遣药处方有规程

(四)重疗效精益求精

(五)纯中医艺高胆大

性善若水 德在艺前

言传身教 培养后学

附 方

孙 浩

学文化 练背诵 打好基础学中医

耐炎暑 抗严寒 抓紧接班学中医

明理论 重实践 紧贴临床学中医

学西法 两手抓 借助科研学中医

周仲瑛

学先习文

学贵有德

学当求径

学忌门派

学要专攻

学无止境

张灿玾

幼承庭训 悬壶乡里

游学金陵 执教省城

受命政务 置身管理

(一)教育革命实践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中医专业不能丢

(三)中医学院应培养高级中医人才

(四)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为学院的提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五)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整理医籍 翰墨耕耘

(一)古医籍整理研究

(二)古医籍点校

(三)史籍著述

(四)中医文献研究理论著作

(五)医籍研究专著

(六)尚待整理的原始资料

多科临证 博采众长

(一)辨证宜多面化,临证宜个性化

(二)治病宜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三)用药如用兵,治病如执政

(四)用药须注重双向及多向配伍

(五)治病善治人

闻道明理 解读国医

(一)中医学的内涵

1.中医理论

2.中医思想

3.中医文化

4.中医学术体系

5.中医临床

(二)中医学的特色

1.民族化

2.大众化

3.文学化

4.哲理化

5.人文化

敬业乐群 上书献策

(一)五个问题

1.理论是基础

2.人才是根本

3.疗效是关键

4.财物是保证

5.政策是导向

(二)八个关系

1.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2.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3.中医与西医的关系

4.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5.古籍与今著的关系

6.中药与中医的关系

7.中文与外文的关系

8.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关系

文兴艺趣 摄生养性

(一)文学艺术的修养

1.诗词、散文

2.音乐、歌曲

3.戏剧

4.书法篆刻

5.赏石抒怀

(二)形神兼养,尤重养神

1.勤于书卷,情趣务多

2.调气应时,起居适度

3.知足常乐,乐以忘忧

4.忙里偷闲,能忍自安

张鸣鹤

一、明确目标,执着地去追求

二、从医的道路上知识面要力求宽广,必须先博而后专

李 鼎

家教师传

进修教学

循经考穴

调气治神

(一)分析气血

(二)配合呼吸

(三)运用手法

(四)辨别补泻

(五)掌握穴性

1.井穴

2.荥穴

3.输穴

4.经穴

5.合穴

叶景华

幼承岐黄 学从名师

临床实践 自信自强

研究肾病 结合科研

理论实践“三论”为宝

(一)两点论

1.阴与阳的对立统一

2.古与今的对立统一

3.中医和西医的对立统一

(二)平衡论

(三)结合论

杏林传薪 培育后学

几点体会

1.从事中医工作须树立自强心和自信心

2.既要坚持中医特色,又要懂得现代医学

3.医生须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

郭维淮

办大学教书育人、传授医技

整理总结临床经验,确立平乐正骨理论体系

科研创新、勇攀高峰

张 磊

学医和行医历程

学医指导思想

1.求基本功之实

2.求读书之实

3.求临床之实

4.求医术之实

5.求疗效之实

6.求水平之实

7.求创新之实

学术思想与治病原则

柴嵩岩

一、拜师陈慎吾

二、我考入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

三、我的早期杏林生涯

四、我的学术观点

1.女性月经生理理论及“肾之四最”学术思想

2.“妇人三论”学说

3.“二阳致病”学说

4.从气化论治妇科病

5.我的舌诊经验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