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说服:沟通中的认知偏见与群体认同电子书

      为什么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为什么会轻信那些愚蠢荒谬的骗局?       为什么会被“煤气灯效应”影响?       ……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他们怎么这么容易上当呢?       我们的致命弱是都认为自己对说服免疫,其他人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我不会。       然而说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生活、工作、学习等任何场景中都是如此。我们不断地说服和被说服,有时是好的,有时是坏的,但它们的机制是一样的。 它们背后蕴藏着复杂多样的心理学技巧:

售       价:¥

纸质售价:¥68.00购买纸书

10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拉蒙·诺格拉斯

出  版  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3-05-01

字       数:11.3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成功/励志 > 口才/演讲/辩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说服的力量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其背后的一系列心理机制使我们倾向于对某些事情深信不疑——对比原则、内省错觉、一致性原则、权威暗示效应……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是理性且见多识广的人,任何人都很难改变自己的想法,但这只会让他们更容易被有心者操纵。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事实和论据明明就摆在眼前,众人却还是不愿意相信。       在本书中,作者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结合或大或小的“惊天骗局”、心理学实验、真实案例,分析了为什么人们如此容易被他人说服,那些“说服者”又是通过什么机制、运用了哪些技巧来说服人们去做他们本不想做的事情,提醒读者注意蛛丝马迹以避免被有心者利用。<br/>【推荐语】<br/>      为什么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为什么会轻信那些愚蠢荒谬的骗局?       为什么会被“煤气灯效应”影响?       ……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他们怎么这么容易上当呢?       我们的致命弱是都认为自己对说服免疫,其他人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我不会。       然而说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生活、工作、学习等任何场景中都是如此。我们不断地说服和被说服,有时是好的,有时是坏的,但它们的机制是一样的。 它们背后蕴藏着复杂多样的心理学技巧:       对比原理:如果我们看到两个不同的刺激物连出现,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与它们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有差异。       内省错觉:我们倾向于基于自己所见所想来评判自己的行为。而现实情况是,导致自身行为的原因与我们为解释行为而编造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系。       一致性原则:我们几乎强迫性地需要与我们以前的行为保持一致。 我们一旦做出了某个决定或是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受到来自环境的外部压力和来自自身的内部压力的驱使,让我们必须与该选择保持一致。       聚焦错觉:我们倾向于高估我们所关注的东西的重要性。       认同融合: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共同的特征,特别是在生理唤醒的情况下,使我们更有可能执行和支持有利于群体的行动。       .....<br/>【作者】<br/>      拉蒙.诺格拉斯       西班牙知名心理学家,心理学讲师,毕业于“欧洲常青藤”名校格拉纳达大学。       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播与普及心理学知识,并破除心理学相关领域的伪科学和谣言。       他是西班牙的广播电台一一卡迪那塞的特约撰稿人。       著有《我们为什么相信废话》(Pro quecreemos en mierdas )等多部畅销作品。<br/>
目录展开

前言 我不会上当受骗(当然会,小伙子)

第一部分 说服六原则

第1章 说服中的启发式方法

第2章 原则一:互惠与让步

第3章 原则二:一致性

第4章 原则三:社会证明

第5章 原则四:爱屋及乌

第6章 原则五:权威的奴隶

第7章 原则六:稀缺性

第二部分 如何消除障碍,说服对方

第8章 要消除的障碍

第9章 未战先胜:说服在提出请求之前

第10章 六原则之外的强大原则:我们都是自己人

第三部分 诈骗和谎言

第11章 探测谎言

第12章 你锁定目标:如何识别和接近目标

第13章 你上钩了:用故事来吸引我们

第14章 你慢慢撒网:保持信心

第15章 你抓住这个人:如何结束这个故事,并转到下一个目标

尾声 像羔羊一样任人宰割?

后记

致谢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