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电子书

1、 畅销全球的哲学门书※ 在全球,被译成近30种语言出版;在美国,教授会将这本书连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推荐给每位希望了解哲学的读者;在中国,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在《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中认为,这本书是助力青少年生活与成长的哲学经典门书。 2、 你一定爱读的9堂极简哲学课※ 这是本带你轻松掌握哲学大问题的小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专门为初次触哲学的读者所写的。通过9个每个人都会感兴趣的问题,触及了哲学中的大多数命题。这是罕有的一本绕过了思想家的名字和哲学术语的哲学门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4.00购买纸书

4302人正在读 | 4人评论 7.9

作       者:[美]托马斯 · 内格尔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字       数:4.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宗教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5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5条)
在这本享誉世界的哲学门小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用不可思议的精简篇幅和明白的语言,为我们了哲学世界的大门。 不要被“哲学”深奥难懂的外表吓退了!这本书不谈哲学家和哲学概念,而是问了人人都多少困惑过的9个哲学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心外世界不是一场大梦? 理解他人的心灵,为何困难重重? 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为什么可以传达意义? 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 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意味着什么? 人生的意义何在?   通过回应这些问题,内格尔展示了哲学思考的真正乐趣。其实,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也都是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他们的哲学之旅的。哲学的源泉,就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之间复杂而多彩的纠葛。 《你的*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用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的思考方式,教你用它来捕捉心中迸发的迷惑与感悟,积累智慧。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本哲学书始。<br/>【推荐语】<br/>1、 畅销全球的哲学门书※ 在全球,被译成近30种语言出版;在美国,教授会将这本书连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推荐给每位希望了解哲学的读者;在中国,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在《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中认为,这本书是助力青少年生活与成长的哲学经典门书。   2、 你一定爱读的9堂极简哲学课※ 这是本带你轻松掌握哲学大问题的小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专门为初次触哲学的读者所写的。通过9个每个人都会感兴趣的问题,触及了哲学中的大多数命题。这是罕有的一本绕过了思想家的名字和哲学术语的哲学门书。   3、 从未有过如此简洁而深刻的哲学读物※ 在短短120页的篇幅中,作者向我们展现哲学思考的真正乐趣。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是存在的?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为何有理解的鸿沟?人的行为为何有对错之分?死亡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意义何在?……来听听著名哲学家的深刻解答。   4、 感受哲学视野里的自我与世界,让你生活得更智慧※ 原来我们心中不时迸发出来的疑惑与感悟,哲学上都早已是哲学命题!这本书帮助你捕捉自己心中的“怪念头”,把它们锤炼为人生的智慧。哲学的源泉,在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本哲学书始。<br/>【作者】<br/>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 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国纽约大学哲学与法学的荣休教授。他的哲学主要关注人的意识、主体性以及社会公平等话题。他是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的学生,被英国主流高等教育机构TheBestSchools.org评选为“50位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 内格尔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哲学家,其中既有脍炙人口的哲学普及读物,即《人的问题》《你的本哲学书》和《精神和宇宙》,也有严肃的学术著作,例如《本然的观》《平等与偏倚性》《利他主义的可能性》等。《你的本哲学书》作为经典的哲学门书,是内格尔精致、流传广的作品。   宝树(译者) 本名李俊,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和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硕士,哲学研究者及译者,亦为当代中国科幻作家。2012年签约上海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br/>
目录展开

致中国读者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第三章 他人的意识

第四章 身—心问题

第五章 词语的意义

第六章 自由意志

第七章 对与错

第八章 正义

第九章 死亡

第十章 人生的意义

译后记

累计评论(5条) 7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