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医情志学》编委会
编写说明
第一章 导 言
第一节 什么是中医情志学
一、中医情志学的概念与定义
(一)概念与新概念
(二)中医情志学的概念
(三)中医情志学概念的定义
二、中医情志学的学术源流
(一)先秦文献与《内经》及历代医家论述
(二)近年研究的新见解
(三)中医情志学初显苗头
三、中医情志学建立的意义
(一)中医情志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中医情志学的建立,是中医学发展创新的需要
第二节 如何学习与研究中医情志学
一、明确研究对象
二、知晓研究方法
(一)情绪体验测量方法
(二)生理唤醒测量方法
(三)表情研究方法
(四)情绪脑机制研究方法
(五)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
(六)动物实验、流调、临床与理论总结
三、把握知识结构
四、洞察发展趋向
(一)情志脑机制研究,是重要趋向
(二)情绪调节机制研究,是当前和今后研究热点
(三)情志致病与个体心理生理特征关系,是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四)情志病证治疗原则与主要治法有待明确
第三节 中医情志学与相关学科有何异同
一、与中医基础理论
二、与中医心理学
三、与医学心理学
四、与情绪心理学
第二章 情志概念
第一节 情志词义源流
一、情、志各用
(一)情的含义及演变
(二)志的含义
(三)情与志组合含义
二、情、志合用
(一)情志作感情、志趣解
(二)情志作七情五志解
第二节 情志概念的认识和定义
一、情志概念的当前认识及分析
二、情志概念的定义
(一)情志概念的内涵
(二)情志概念外延
三、情志概念定义的说明及意义
第三节 情志相关概念辨析
一、情志与七情
(一)情志与七情概念关系
(二)七种情志的定义
二、情志与情绪、情感、感情、心情、心境
(一)情志与情绪和情感
(二)情志与感情、心情、心境
第三章 情志理论基础
第一节 情志分类
一、先天性情志与继发性情志
(一)先天性情志
(二)继发性情志
二、与自我评价和与他人评价有关的情志
(一)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志
(二)与他人评价有关的情志
三、正性情志和负性情志
(一)正性与负性情志的概念
(二)正性情志对个体的影响
(三)负性情志对个体的影响
四、与感官有关的情志
(一)感官的概念
(二)与感官有关的情志种类
(三)与感官有关情志的作用和意义
五、明确情志分类的意义
(一)进一步认识情志现象和作用
(二)构建中医情志学理论框架
(三)拓展中医情志学说研究领域,引起中医临床关注
第二节 情志维度
一、快感度
二、强度
三、紧张度
四、复杂度
五、提出情志维度的意义
(一)完善中医情志学理论体系
(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第三节 情志状态
一、情志的一般状态
二、情志的特定状态
三、情志的低落状态
四、提出情志状态的意义
(一)发展创新中医情志理论
(二)指导当今社会情志病证防治
第四节 情志的性质和功能
一、情志的性质和意义
(一)情志的性质
(二)提出情志性质的意义
二、情志的功能和意义
(一)情志的功能
(二)提出情志功能的意义
第四章 情志理论与假说
第一节 理论与假说
一、理论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一)理论的概念
(二)理论的特征
(三)理论的功能
二、假说的概念、建立和发展
(一)假说的概念
(二)假说的特点
(三)假说的类型
(四)假说的提出
(五)假说向理论的转化
三、理论与假说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情志理论新假说
一、肝主调控情志论假说
(一)假说内涵
(二)假说建立的相关依据
(三)结论与意义
二、“脑调控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科学假说
(一)假说内涵
(二)假说建立的相关依据
(三)假说的意义
三、“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
(一)假说内涵
(二)假说建立的相关依据
(三)假说的科学意义
第三节 中医情志学理论框架
一、中医情志理论框架的内容
二、构建中医情志理论框架的论证
三、构建中医情志理论新框架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解释情志现象
(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情志理论
(三)为情志研究提出新课题
第五章 情志体验、表情与行为
第一节 情志体验
一、情志体验的概念
二、情志体验的性质
(一)情志体验具有恒定性
(二)情志体验是脑的感觉状态
三、情志体验的功能
(一)对情绪的监测功能
(二)对情绪调节的导向功能
(三)对人行为的主导功能
四、情志体验的代表性研究
五、中医情志学对情志体验的研究、问题及设想
(一)情志体验研究的意义
(二)情志体验研究的例证
(三)问题与设想
第二节 情志表情
一、表情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二、表情的分类
(一)面部表情
(二)语声表情
(三)身姿表情
三、表情的意义与研究中的问题
第三节 情志行为
一、情志行为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情志行为的概念
二、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及相关研究
三、与情志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
第六章 情志感知、表达和交流
第一节 情志感知
一、情志感知
二、感知自我情志的方法
(一)分析自己曾有的各种情志
(二)增加对外、中、内领域的觉察
(三)记录情志日志
第二节 情志表达
一、情志表达的概念
二、情志表达的方式
(一)语言表达
(二)非语言表达
三、情志表达的作用
(一)加强人们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二)纾解情志,有益身心
四、影响情志表达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社会因素
第三节 情志交流
一、情志交流的概念
二、情志交流的选择
(一)时机性
(二)方式性
(三)全面性
三、情志交流的基本形式
(一)感染
(二)移情
四、情志交流障碍的基本形式
(一)情志混淆
(二)情志疏离
五、影响情志交流的常见因素
(一)有利于情志交流的因素
(二)不利于情志交流的因素
第七章 情志心理
第一节 情志与欲、愿
一、欲
(一)欲的含义
(二)欲与驱力
二、愿
(一)愿的含义
(二)愿与动机
三、欲、愿和情志的互动影响
(一)情志对欲、愿的影响
(二)欲、愿对情志的影响
第二节 情志与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一)意、志含义近似相同
(二)意志含义有别
二、情志与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二)情志与意志的关系
三、情志与意识
(一)意识的多种含义与定义
(二)情志与意识、潜意识的关系
第三节 情志与知、思
一、知、思的含义
(一)知的含义
(二)思的含义
(三)知、思与认知
二、情志与认知
(一)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关键
(二)情绪活动(反应)影响认知过程
第四节 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
二、情绪调节的过程
三、情绪调节的策略
(一)情境选择
(二)情境修正
(三)注意分配
(四)认知改变
(五)反应调整
四、中医学对情绪调节的认识
(一)历代医家对情绪调节的初步认识
(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对情绪的调节
五、情绪调节的意义
(一)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第八章 情志生理
第一节 情志与脏腑
一、五脏五志观
二、心主五志观
三、肝主多种情志观
(一)《内经》以降,论多种情志与肝
(二)明清至近代,认为多情交织合并伤肝
第二节 肝主调畅情志
一、肝主调畅情志的内涵
二、肝生理功能与情志
(一)肝主疏泄
(二)肝主藏血
(三)肝主疏泄,调畅气血与情志
三、肝生理特性与情志
(一)喜条达,而恶抑郁
(二)肝气主升,易升发太过
四、肝调畅情志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
(一)研究切入点
(二)研究结果
(三)初步结论
第三节 情志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一、中医学对情志与脑的认识
(一)对脑构成的认识
(二)脑的病变
(三)情志与脑
二、现代医学对情绪中枢生物学的认识
(一)情绪与脑中枢神经系统
(二)情绪与外周神经系统
(三)情绪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第四节 情志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一、情志协调心神“任物”
二、表情协助人们适应环境
三、情志正常活动有益于五脏和气血通畅
四、情志正常活动有助于性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九章 情志病理
第一节 情志刺激致病病因
一、病因与情志致病病因概念及定义
(一)七情内伤概念及定义
(二)情志致病病因概念及定义
二、情志刺激与其条件因素
(一)情志刺激
(二)条件因素
第二节 情志刺激发病原理
一、致病条件
(一)刺激源存在
(二)个体心身状况不佳
二、致病途径
(一)外源性
(二)内源性
三、致病发病机制
(一)有关致病机制概念的认识
(二)情志致病的机制
四、致病方式与伤脏规律
(一)致病方式
(二)伤脏规律
五、发病表现方式
(一)引发疾病与诱发疾病
(二)即刻发病和缓慢发病
第三节 情志刺激致病病机
一、情志刺激致病病机变化
(一)气机紊乱
(二)脏腑受损
(三)痰凝血瘀
(四)化火伤阴
二、病情演变与转归
(一)病情演变
(二)疾病转归
第四节 情志刺激致病病理变化
一、情志病机与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
(一)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研究
(二)正电子发射成像(PET)研究
(三)功能性磁共振(fMRI)研究
(四)Meta分析神经影像学文献研究
二、情志病机与自主神经系统病理变化
三、情志病机与内分泌系统病理变化
(一)血清素
(二)催产素
第十章 情志病证及其防治
第一节 何谓情志病证
一、情志病证的界定
二、情志病证与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的联系和区别
(一)心身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含义
(二)情志病证与心身疾病、精神疾病的关系
三、情志病证临床特点
(一)具有典型的情志异常表现
(二)情志刺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的病因或诱因)
(三)临床症状的产生或加剧与所受的情志刺激具有时间上或强度上的相关性
(四)通过情志疏导的治疗,会取得一定疗效
四、情志病证的诊断与辨证要点
(一)情志病证疾病诊断
(二)情志病证疾病诊断下的证候辨证
第二节 典型情志病证
一、经前期综合征(PMS)与经前烦躁障碍症(PMDD)
(一)PMS/PMDD的概念及定义
(二)对PMS/PMDD的认识演变
(三)PMS/PMDD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二、PMS/PMDD疾病诊断
(一)PMS诊断
(二)PMDD诊断
三、PMS/PMDD病证辨证
(一)证候应具备疾病共性特征
(二)各证候需具备相互鉴别的区别特征
(三)PMS/PMDD典型证候肝气逆、肝气郁两证辨证
四、PMS/PMDD病证发病机理
(一)国际学术界对PMS/PMDD发病机理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PMS/PMDD发病机理的认识
五、PMS/PMDD病证治疗朝向
(一)现有药物朝向临床亚型
(二)新药研发朝向四氢孕酮及GABA-A受体
(三)辨证论治朝向病变脑区
第三节 情志病证的预防
一、预防原则
(一)未病先防,保持肝气调达舒畅
(二)既病防变,防治情志病证加重和转化
二、预防措施
(一)正确应对社会应激
(二)有效调畅自身情志
第四节 情志病证的治疗与管理
一、治疗原则
(一)治疗原则的含义
(二)治疗原则的意义
(三)举例说明:抑郁症
二、药物治疗
(一)西药治疗
(二)中医药治疗
三、非药物治疗
(一)认知行为疗法
(二)膳食补充剂
(三)补充疗法
四、日常管理
(一)医生方面
(二)患者方面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