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孟子与汉代四家诗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8.60购买纸书

1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华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10-01

字       数:36.0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结合考古发现、辑佚资料、传世文献及学界成果,主要从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的角度手,着力于理清孟子与汉代四家诗之间的深层渊源,并对《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探讨。正文共分五章。章是对孟子与战国秦汉《诗》学发展关系的纵向考察,主要从学术渊源、地缘关系、时代变换与孟子地位变迁三个层面,探讨孟子与周秦两汉的《诗》学渊源。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以鲁、齐、韩、毛四家诗为主体,从各自的学术渊源、经学特征、诗学主旨、诗义承袭和学者受等角度,分析了孟子与四家诗的深层关联。<br/>【作者】<br/>李华,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学术研究领域均围绕孟子展,主要涉及出土文献、稷下诸子、早期信仰建构、齐鲁文化、周秦两汉经学与子学互动等领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的文化选择与价值重构——以孟子与两汉经学为中心”(项目编号:14CZW019)等。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br/>
目录展开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孟子与周秦两汉《诗》学发展关系溯源

第一节 “恒久至道”:《诗》承渊源严秉孔学

一、“述礼乐,备王道”——孔子对《诗》的经典地位的重新确立

(一)“述礼乐”

(二)“备王道”

二、“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对孔门学术的坚守

(一)宗族渊源

(二)学承脉络

(三)“尊崇圣字”

(四)自任甚重

(五)相似际遇

三、“继往圣,开来学”——孟子对孔子《诗》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政治之学”

(二)“性理之学”

第二节 “江山之助”:《诗》《孟》流传并济齐楚

一、《诗》的保存与流传:“惟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一)“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二)“汉之师儒,齐鲁为盛”[150]

(三)楚地“颇有《诗》《礼》”

(四)“兰陵郁其茂俗”

二、孟子与《诗》学传播在齐鲁与楚地的汇流

(一)“传道之所”:孟子学说在稷下的流布

(二)“诗礼之乡”:孟子传播与《诗》学发展在邹鲁的汇流

(三)“多能讽诵”:孟学南传及性情、王道思想在楚地的融汇

第三节 “时运交移”:《孟子》辅经地位在汉代的确立

一、汉代孟子的学术地位:“黜诸子而尊孟子”

(一)“孟子首置博士”

(二)盐铁之论“多本孟子之言”[269]

(三)《孟子》注本的频现

二、《孟子》与汉代经学的深层关联:“有六经,不可以无《孟子》”

(一)《孟子》在汉代的学术定位:“序《诗》《书》”

(二)汉儒对《孟子》的承袭:“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

第二章 孟子与鲁诗

第一节 孟子《诗》说与鲁诗的经学化

一、鲁诗“四始”与孟子渊源

(一)“四始”释义

(二)鲁诗“四始”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说

(三)鲁诗“四始”与汉代《诗》的经学化

二、鲁诗“以诗为谏”的经世致用方式对孟子的继承

(一)“以美刺言诗”

(二)“以三百五篇谏”

第二节 鲁诗诗义阐释中的绍孟倾向

一、“颇重训诂”:字句使用对《孟子》的背离与承袭

(一)背离:鲁诗与《孟子》用字差异辨析

(二)承袭:孟子开鲁诗以字义释《诗》先河

二、“尤重先秦古义”:诗义阐释对《孟子》的重视

(一)对孟子独特释义的承袭

(二)对孟子诗义中哲学观点的采纳

三、“颇守典章之遗”[70]:对孟子王道政治思想的高度关注

第三节 司马迁对孟子的推尊:“粲若经传,继乎六籍”

一、司马迁与鲁诗

二、司马迁对孟子《诗》学地位的肯定

三、司马迁与汉代孟子地位的提升

四、《史记》在主旨与选材上对孟子的重视

(一)“孔子惧而作《春秋》”:孟子对《史记》创作宗旨的影响

(二)“祖述唐虞三代之德”:《史记》对《孟子》尧舜题材的采纳

第四节 赵岐对孟子的推尊:“孟子后而能深知其学者,莫如赵氏”

一、赵岐与鲁诗

二、赵岐身世与注《孟》动机

三、赵岐对孟子的推崇与评价

(一)“命世亚圣之大才”:对孟子“亚圣”身份的判定

(二)“尤长于《诗》《书》”:对孟子《诗》学地位的认同

四、《孟子章句》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采纳

(一)赵岐对“以意逆志”的理解

(二)《孟子章句》的章指设置对“以意逆志”的体现

第三章 孟子与齐诗

第一节 齐诗与孟子的地缘关系

一、齐诗的地域特性

二、孟子与齐地的关联

三、齐地对先秦思想及典籍的保存

第二节 齐诗“四始”“五际”与孟子渊源

一、阴阳五行与思孟渊源

二、诗说的目的性指向:“言王道之安危”

(一)“四始”“五际”说的用《诗》倾向

(二)“四始”“五际”设置中的“诗载王道“观

第三节 诗义阐释对孟子的采纳

一、诗旨理解相合

二、诗义阐释相同

三、引《诗》意图一致

第四节 齐诗的经学特征与孟子的《诗》学定位

一、齐诗“匡扶邦家”的经学定位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说

二、齐诗“以诗为谏”的用《诗》方式与孟子“诗载王道”的政教观

第四章 孟子与韩诗

第一节 韩诗与《外传》的尊孟倾向

一、以“子”敬称

二、对孟子“圣”“贤”地位的肯定

三、对孟母教养之功的赞誉

第二节 韩婴《诗》学的宗孟特点

一、对孟子《诗》学渊源地位的肯定

二、《外传》释义与孟子多合

(一)诗义阐释多有承继

(二)特定释义亦多采纳

三、对孟子“诗载王道”观的承传

(一)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二)韩婴:《关雎》为“王道之原”

四、“以意逆志,得孟子之一体”:“推诗人之意,作《内》《外传》”

(一)“逆”:对读《诗》者主体地位的强调

(二)“志”:对《诗》背后的王道仁义思想的推求

五、对孟子用《诗》方式的采纳

第三节 韩婴对孟子的思想承传

一、对王道观的承传

(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二)“省刑罚,薄税敛”,“仁政之大目也”

(三)“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二、对圣人观的承袭

(一)尊崇圣字

(二)“古圣人”谱系的建构

(三)“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对士人观的继承

(一)士人人格的构建:“立天下之正位”

(二)士人人格的坚守:“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三)不同境遇下的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四节 韩诗学者对孟子的接受与承传

一、诗说对孟子的继承

二、著述与孟子的牵涉

三、对孟子士人观的践行

第五章 孟子与毛诗

第一节 “毛诗诸序与孟子多合”[24]

一、《毛诗序》简考

(一)《诗序》的产生时间

(二)孟子与《诗序》关系的初步梳理

二、“发乎情”:《诗大序》情志说与思孟学派性情思想的精神契合

(一)《毛诗序》的“情”本因素

(二)“情”本思想溯源:思孟学派中“情”本思想的初现

(三)“情”本思想确立:《孟子》“情”本思想的集中彰显

三、“言王政之废兴”:《诗序》“诗载王道”观与孟子的异趣同旨

(一)缘起:“声歌之学渐微”——《诗》、乐分离,《诗》的文本价值得以彰显

(二)表现:“义理之说既胜”——孟子率先赋予《诗》之文本以王道政教意义

(三)影响:“见盛衰之由”——《诗序》对《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多层解读

四、诸序“援据《孟子》”

(一)原文采录

(二)诗旨相合

(三)言语化用

第二节 《毛诗故训传》对孟子的吸纳

一、《毛诗故训传》小考

(一)《毛诗故训传》的作者与产生时间

(二)河间献王的文化政策:《毛诗故训传》采纳孟子的学术背景

二、故:“最得圣贤之意”——《毛诗故训传》与孟子的《诗》学渊源

(一)“故”字释义:“备详前典”

(二)“显明王之政教”的阐释意图与孟子的“迹熄诗亡”观

三、训:“解释经旨,贵于显明”

(一)“训”字释义:“道物之貌以告人”

(二)《毛诗故训传》:“文简而义赡”

(三)《孟子》:“解释经旨,贵于简明”

(四)《毛诗故训传》与《孟子》的释义方法比较

四、传:“孟子之后,知其解者,莫如毛公”

(一)“传”字释义:“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

(二)对孟子《诗》学正传地位的肯定

(三)对孟子王道思想主张的认同

第三节 郑玄《笺》《谱》“专用孟子之法以治《诗》”

一、郑玄对孟子的推尊

二、“逆诗人之志”:《毛诗传笺》与孟子政教《诗》学的最终确立

(一)诗义阐释对《孟子》的延续

(二)“以喻说诗”与“以意逆志”

(三)“以礼笺《诗》”对孟子《诗》学礼教意义的重新赋予

三、“论古人之世”:《毛诗谱》对孟子“迹熄诗亡”观的整体贯彻

(一)《诗谱》断代与王道终始

(二)《诗》之正变与王道兴衰

结语 孟子与汉代《诗》学关系重估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