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他者之镜:日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南京·武汉电子书

清末日本人游记中的中国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白描呈现日本中国观的逆向转变

售       价:¥

纸质售价:¥53.70购买纸书

1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杨洪俊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01

字       数:19.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中国文化自觉的当下,在跨文化及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尤其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日本的中国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在此基础上以较长时段的日本人游记为材料展形象学研究成为可能。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间,清末的中国和幕末明治时代的日本关联日益密切。这种关联来自西力东渐近代潮流的强大推动,《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成为标志性事件,两国人员往来日渐频繁。来到清末中国的日本人出于不同目的,留下了大量游记。 本书所说“游记”不单指文学意义上的纪行散文,而是扩展到所有行走甚至居留清末中国,以实地考察所获亲身体验为基础撰写的作品。本书确定在清末中国政治、经济、地理空间上占据特殊位置的长江中下游三重镇——上海、南京、武汉的城市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并结合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念,从形象的三个构成成分,即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出发,以游记为基本史料,白描呈现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的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的城市形象,并分析在日本实用主义华夷观逐步确立的呼应下日本的清末中国形象的建构逻辑。<br/>【推荐语】<br/>清末日本人游记中的中国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白描呈现日本中国观的逆向转变<br/>【作者】<br/>杨洪俊,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员。主持完成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在《江苏社会科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语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CSSCI来源刊物、核心期刊及重要报纸发表论文20余篇。<br/>
目录展开

前言

绪论

上篇 史料解题

第一章 幕末日本人上海游记

第一节 四次遣使之上海见闻录

第二节 岸田吟香的《吴淞日记》

第二章 明治日本人长江中下游游记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前部分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

中篇 描述与认识

第三章 幕末明治游记所见清末上海

第一节 幕末遣使之地与明治日本人在关内最聚集之地

第二节 港口繁盛 海防凄凉

第三节 上海县城与上海租界的鲜明对照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们

第五节 清末上海的风俗

第四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南京

第一节 城市交通:驴马轿船车各司其职 马路铁道新筑

第二节 市井商情:大码头谈贸易物产关税 小店铺话买卖世态人情

第三节 人物形象:从高官到乞丐 个体刻画与群体描述

第四节 城市风貌:形胜依旧 古韵犹存 萧瑟没落中艰难恢复

第五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武汉

第一节 武汉概观:九省通衢之形胜与东洋第一之前景

第二节 汉口港与汉口租界

第三节 武汉之华界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武汉的人们

下篇 观念与评价

第六章 “华夷观”的日本视角

第一节 “皇国”为“华”与东洋为“华”之间

第二节 “文明”为“华”与实用主义华夷观的确立

第七章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观

第一节 清末中国的“衰世”

第二节 “鄙夷”视角下的唐土宽厚与愚昧

第八章 明治日本人的中国观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人的中国观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日本人的中国观

结语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