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心病临床论治精要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7.50购买纸书

14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黄政德,李鑫辉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字       数:25.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心理学咨询与应用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全书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心病基础篇,系统阐述了中医心病的源流,心的生理学特性,心病病因病机,心病诊断方法,心病辨证 ,心病治则与治法,下篇心病临床篇,选择15种常见及多发心病,每种病阐述了该病的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病因与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要与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名医经验精粹等,对提高中医临证思维能力以及其临床实践具有参考价值。<br/>【作者】<br/>黄政德,男,医学博士,教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负责人,*心血管病重专科学科带头人,省级重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中医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及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br/>
目录展开

前言

基础篇

第一章 中医心病概念

一、心的概念

二、心的功能与病理变化

三、中医心病概述

四、中医心病常见病证

五、中医心病学的概念

第二章 中医心病源流

一、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二、宋金元时期

三、明清时期

1.胸痹

2.心悸

四、近代、现代

1.胸痹的范围

2.胸痹的论治

第三章 中医心的生理学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主神志

二、心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气相通

三、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心与肺

2.心与肝

3.心与脾

4.心与肾

5.心与小肠

第四章 中医心病病因病机

一、中医心病病因

(一)六淫外感

(二)七情内伤

1.喜乐无节,心气涣散

2.久思气结,耗伤心脾

3.盛怒不止,气血妄行

4.惊恐伤肾,气机逆乱

5.悲忧不解,气机闭塞

(三)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1)过饥

(2)过饱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1)五味偏嗜

(2)寒热偏嗜

(3)食类偏嗜

(4)嗜食烟酒

(四)劳逸失度

1.过劳

(1)形劳

(2)神劳

2.过逸

(五)素禀虚弱

(六)年老体衰

(七)药邪

(八)外伤

二、中医心病病机

(一)正虚

1.心气不足

2.心血不足

3.心阳不振

4.心阴不足

(二)标实

1.痰饮内生

2.瘀血内结

3.寒凝心脉

4.火热扰心

5.气滞心胸

(三)他脏之病影响于心

1.心与肺

2.心与脾

3.心与肝

4.心与肾

第五章 中医心病诊断

一、望诊

(一)望神志

1.得神

2.失神

3.假神

4.神乱

(二)望面色

1.常色

2.病色

(三)望舌

1.舌纵

2.舌卷

3.舌萎

4.舌歪

5.舌麻

6.舌衄

7.舌肿

8.舌强

9.舌裂

10.舌疮

11.舌颤

12.吐弄舌

13.重舌

14.舌菌

15.舌起芒刺

16.舌红绛

17.舌生瘀斑

18.杨梅舌

二、闻诊

1.谵语

2.郑声

3.狂言

4.错语

5.独语

6.言迟

7.言謇

三、问诊

(一)问情志

1.善喜

2.善怒

3.善忧思

4.善悲

5.善恐

6.善惊

(二)问主症

1.心悸

2.心痛

3.心水

4.失眠

5.多寐

6.昏迷

7.健忘

8.烦躁

四、切诊

1.迟脉、缓脉

2.数脉、疾脉

3.结脉、促脉

4.代脉

5.涩脉、参伍不调脉

6.其他脉

第六章 中医心病辨证

一、实证

(一)痰火扰心

1.病因

(1)七情郁结

(2)暴怒伤肝

(3)外感热病

2.证候辨析

(1)癫狂

(2)不寐

(3)中风

(4)心悸

(5)外感病

(二)心火上炎

1.病因

(1)邪热入里化火

(2)七情郁结化火

(3)饮食蕴结化火

2.证候辨析

(1)尿血、血淋

(2)不寐

(3)心悸

(三)心血瘀阻

1.病因

(1)寒邪犯心

(2)七情内伤

(3)饮食失节

(4)阳气不足

2.证候辨析

(1)心悸

(2)胸痹

(四)痰迷心窍

1.病因

(1)气滞痰结

(2)脾失健运

2.证候辨析

(1)神昏

(2)癫狂

(3)癫痫

(五)水气凌心

1.病因

(1)外感寒湿

(2)饮食不节

(3)阳气虚弱

2.证候辨析

(1)心悸

(2)眩晕

(3)咳喘

(4)水肿

二、虚证

(一)心气虚

1.病因

(1)思虑劳倦

(2)感受外邪

(3)禀赋不足

(4)年老久病

2.证候辨析

(1)惊悸

(2)不寐

(3)心痛

(4)癫病

(二)心血虚

1.病因

(1)情志所伤

(2)久病耗损

(3)失血过多

2.证候辨析

(1)心悸

(2)不寐

(3)健忘

(4)眩晕

(三)心阴虚

1.病因

(1)情志内伤

(2)热病久病耗损

2.证候辨析

(1)心悸

(2)不寐

(3)癫狂

(四)心阳虚

1.病因

(1)久病体虚

(2)高龄

(3)心气不足

2.证候辨析

(1)心悸

(2)心痛

(五)心阳暴脱

1.病因

2.证候辨析

(1)心痛

(2)厥脱

(3)中风

(六)心气血两虚

1.病因

2.证候辨析

(1)心悸

(2)不寐

(3)眩晕

(七)心气阴两虚

1.病因

2.证候辨析

(1)心悸

(2)失眠

(3)心痛

三、兼证

(一)心肝血虚

1.病因

(1)劳神太过

(2)劳倦内伤

(3)出血过多

2.证候辨析

(1)心悸

(2)不寐

(3)眩晕

(4)发痉

(5)月经失调

(二)心肺气虚

1.病因

(1)久病耗伤

(2)劳倦过度

2.证候辨析

(1)咳喘

(2)汗出异常

(3)厥证

(三)心脾两虚

1.病因

(1)情志所伤

(2)饮食劳倦

2.证候辨析

(1)心悸

(2)失眠

(3)健忘

(4)眩晕

(5)出血

(四)心肾不交

1.病因

(1)劳心无度

(2)久病耗伤

2.证候辨析

(1)失眠

(2)心悸

(3)遗精

(五)心肾阳虚

1.病因

(1)先天禀赋不足

(2)劳倦过度

(3)久病损伤

2.证候辨析

(1)心悸

(2)水肿

(3)胸痛

(4)厥脱

(六)心胆气虚

1.病因

2.证候辨析

(1)心惊

(2)不寐

(七)心移热小肠

1.病因

(1)情志所伤

(2)饮食失节

2.证候辨析

(1)淋证

(2)尿血

四、相关病证

(一)舌的病证

1.舌色的改变

(1)舌淡

(2)舌红

(3)舌青紫

(4)舌生瘀斑

2.舌形的改变

(1)舌肿

(2)舌生芒刺

(3)舌衄

(4)舌裂

(5)舌疮、舌痈

(6)重舌

3.舌态的改变

(1)舌痿

(2)舌纵

(3)舌卷

(4)舌强

(5)舌颤

(6)弄舌

4.感觉异常

(1)舌麻

(2)舌痒

(3)舌痛

(二)汗的病证

1.自汗

2.盗汗

3.绝汗

4.心胸汗

(三)神的病证

第七章 中医心病治则与治法

一、心病治则

(一)治未病

1.概念

2.治未病在心病中的应用

(1)未病先防

(2)治病宜早

(3)瘥后防复

(二)治病求本

1.概念

2.治病求本在心病中的应用

(三)调和阴阳

1.概念

2.调和阴阳在心病中的应用

(四)调和气血

1.概念

(1)气病治则

(2)血病治则

(3)气血同病治则

2.调和气血在心病中的应用

(五)三因制宜

1.概念

(1)因人制宜

(2)因时制宜

(3)因地制宜

2.三因制宜在心病中的应用

(六)标本缓急

1.概念

(1)急则治其标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2.标本缓急在心病中的应用

(七)扶正祛邪

1.概念

(1)扶正

(2)祛邪

(3)扶正与祛邪并用

(4)先祛邪后扶正

(5)先扶正后祛邪

2.扶正祛邪在心病中的应用

(1)扶正

(2)祛邪

(3)攻补兼施

(八)脏腑补泻

1.概念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壮水制阳、益火消阴

(3)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

2.脏腑补泻在心病中的应用

二、心病治法

(一)清热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注意寒热真假

(2)注意慎用、禁用

(3)注意配合应用

(4)注意反佐法运用

(二)攻下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攻下法适用于里实证

(2)下法以邪去为度

(三)和解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四)温里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不宜用温法的情况

(2)药物用法用量

(3)虚实辨证应用

(五)补益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禁补情况

(2)气血互用

(3)阴阳互用

(4)补益脾肾

(5)其他

(六)消导(消散)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切勿峻猛急攻

(2)适时扶正

(3)慎用情况

(七)理气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明辨虚实

(2)慎用苦燥之品

(八)理血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理气法的应用

(2)温经散寒法的应用

(3)辨证施治

(4)防止血留瘀之弊

(九)固涩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慎用情况

(2)标本兼顾

(十)开窍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多法合用

(2)剂型区别

(十一)镇痉法

1.应用

2.注意事项

(1)内外风治法各异

(2)慎用情况

临床篇

第八章 胸痹心痛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年老体虚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4.寒邪内侵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临床症状

2.发病时间

3.发病年龄及诱因

4.心电图检查

【鉴别诊断】

1.胃痛

2.胸痛

3.胁痛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疼痛部位

2.辨疼痛性质

3.辨疼痛程度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寒疑心脉

2.气滞心胸

3.痰浊闭阻

4.瘀血痹阻

5.心气不足

6.心阴亏损

7.心阳不振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王清任

3.王肯堂

4.邓铁涛

七、名方应用精析

1.柴胡疏肝散

2.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府逐瘀汤

4.保元汤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九章 真心痛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心衰病

2.胸痹心痛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寒疑心脉

2.气虚血瘀

3.正虚阳脱

4.水气凌心

六、名医经验精粹

1.陈士铎

2.沈金鳌

3.任继学

4.邓铁涛

5.邵念方

七、名方应用精析

1.通脉四逆汤

2.附子理中汤

3.救真汤

4.炙甘草汤

5.丹参饮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章 心 悸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

2.饮食劳倦

3.七情所伤

4.风、寒、湿邪

5.药物中毒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胸痹心痛

2.奔豚

3.卑惵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区分惊悸与怔忡的不同

2.分清虚实

3.脉象的临床意义

4.临证还当详询病史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2.心脾两虚

3.阴虚火旺

4.心阳不振

5.水饮凌心

6.心血瘀阻

7.痰火扰心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严用和

3.朱丹溪

4.颜正华

七、名方应用精析

1.炙甘草汤

2.归脾汤

3.天王补心丹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一章 心 水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体虚久病

2.感受外邪

3.饮食不节

4.脏腑经络传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主要症状

2.既往史

3.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皮水、肺水

2.胸痹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阴虚与阳虚

2.辨轻症与重症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

2.气虚血瘀

3.阳虚水泛

4.心阳虚脱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巢元方

3.朱丹溪

4.王肯堂

5.周扬俊

6.薛己

7.程杏轩

8.陈延之

七、名方应用精析

1.苓桂术甘汤

2.生脉散

3.五苓散

4.防己黄芪汤

5.真武汤

八、名医医案精选

1.心水案(阳虚水泛证)

2.心水案(气虚血瘀证)

3.心水案(气虚血瘀、脾阳虚弱证)

4.水肿案

第十二章 健 忘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痴呆

2.不寐

3.郁证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脏腑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心脾不足

2.肾精亏耗

3.痰浊阻滞

4.瘀血痹阻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朱丹溪

3.陈士铎

4.林珮琴

5.郑钦安

6.朱振铎

七、名方应用精析

1.归脾汤

2.坎离丸

3.抵当汤

4.六味地黄丸

5.天王补心丹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三章 失 眠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情志所伤

2.饮食不节

3.病后、年迈、劳倦

4.禀赋不足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附:西医诊断标准

1.失眠主诉

2.社会功能受损

3.持续时间

4.多导睡眠图

【鉴别诊断】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脏腑

2.辨虚实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心火偏亢

2.肝郁化火

3.痰热内扰

4.胃气失和

5.阴虚火旺

6.心脾两虚

7.心胆气虚

六、名医经验精粹

1.《灵枢经》

2.张介宾

3.张子和

4.李东垣

5.陈士铎

6.沈时誉

7.吴澄

七、名方应用精析

1.酸枣仁汤

2.温胆汤

3.朱砂安神丸

4.归脾汤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四章 多 寐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痫病

2.出血中风

3.厥证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湿盛困脾

2.脾气虚弱证

3.阳气虚衰证

4.瘀血阻滞证

5.胆热气实证

六、名医经验精粹

1.林珮琴

2.程杏轩

3.何任

4.张怀亮

七、名方应用精析

1.平胃散

2.补中益气汤

3.通窍活血汤

4.升阳益胃汤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五章 多 梦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情志损伤

2.饮食失节

3.劳欲过度

4.久病体虚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首辨虚实

2.次辨脏腑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肝胆火盛

2.痰火内扰

3.心胆气虚

4.心脾两虚

5.心气不足

6.心阴不足

7.心肾不交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孙思邈

3.王清任

4.秦伯未

七、名方应用精析

1.归脾汤

2.黄连阿胶汤

3.黄连温胆汤

4.平补镇心丹

5.参香散

6.益气安神汤

7.酸枣仁汤

8.甘麦芪仙磁石汤(朱良春方)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六章 脏 躁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郁证

2.经行情志异常

3.百合病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病位

2.辨病性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肝火炽盛

2.痰郁互结

3.心脾两虚

4.肝肾亏虚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孙一奎

3.冯兆张

4.何任

5.李振华

6.蔡小荪

七、名方应用精析

1.甘麦大枣汤

2.温胆汤

3.逍遥散

4.归脾丸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七章 百合病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发于外感热病之后

2.情志内伤

3.房劳所致

4.体质因素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郁证

2.不寐

3.脏躁

4.狐惑病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抓特征

2.辨虚实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阴虚内热型

2.痰热内扰型

3.心肺气虚型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孙思邈

3.吴谦

4.何任

5.田玉美

七、名方应用精析

1.百合地黄汤

2.百合知母汤

3.百合鸡子汤

4.滑石代赭汤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八章 癫 病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阴阳失调,神明失用

2.痰火内炽,上扰脑神

3.思虑伤脾,脑神失养

4.肝肾亏虚,脑海空虚

5.气虚血瘀,脑神失用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郁病

2.痴呆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病位

2.辨虚实

3.辨病性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

2.痰气郁结

3.心脾两虚

4.气阴两虚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张仲景

2.华佗

3.葛洪

4.孙思邈

5.朱丹溪

6.王肯堂

七、名方应用精析

1.柴胡疏肝散

2.顺气导痰汤

3.养心汤

4.大补阴丸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十九章 狂 病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情志内伤

2.饮食不节

3.先天遗传

4.气虚血少也可致狂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癫病

2.蓄血发狂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痰火扰神

2.痰结血瘀

3.瘀血阻窍

4.火盛伤阴

5.心肾失调

六、名医经验精粹

1.岐伯

2.朱震亨

3.张璐

4.李用粹

5.郭传铃

七、名方应用精析

1.生铁落饮

2.礞石滚痰丸

3.至宝丹

4.胜金丹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二十章 痫 病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先天因素

2.七情失调

3.饮食不节

4.脑部外伤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中风

2.厥证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

2.辨证候虚实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阳痫

2.阴痫

(二)发作期

1.痰火扰神

2.肝肾阴虚

3.脾虚痰盛

4.瘀阻脑络

六、名医经验精粹

1.龚信

2.朱丹溪

3.龚廷贤

4.王肯堂

5.叶天士

七、名方应用精析

1.定痫丸

2.六君子汤

3.大补元煎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二十一章 痴 呆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脑髓空虚

2.气血不足

3.肾精亏损

4.痰瘀痹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1.郁病

2.癫病

3.健忘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髓海不足

2.脾肾两虚

3.痰浊蒙窍

4.瘀血内阻

六、名医经验精粹

1.王清任

2.朱国营

3.陆曦

4.宫洪涛

5.张琪

七、名方应用精析

1.七福饮

2.还少丹

3.洗心汤

4.通窍活血汤

八、名医医案精选

第二十二章 自 汗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二、病因与病机

1.外感六淫邪气

(1)外感风邪

(2)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

(3)外湿侵袭

(4)外感暑淫

2.内伤杂病

(1)气虚自汗

(2)阳虚自汗

(3)绝汗

(4)血虚自汗

(5)瘀热自汗

(6)痰阻自汗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四、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辨证要点】

1.辨病因病性

2.辨病位

【治疗原则】

五、辨证论治

1.营卫不和

2.温热郁蒸

3.暑热侵袭

4.气虚

5.真阳衰微

6.血虚

六、名医经验精粹

七、名方应用精析

1.桂枝汤

2.玉屏风散

3.参附汤

4.牡蛎散

八、名医医案精选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