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美国教育改革:1890-1920年(当代中国教育学人文库)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4.70购买纸书

4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斌贤 等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10

字       数:26.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教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是张斌贤所领导的团队近年研究成果的重要呈现。本书在充分研究历史文献和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教育变革的社会条件和思想基础、儿童观念的变迁及其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新型学校实验的兴起、中学课程改革以及中等教育制度的重建等主题,对步主义时期美国教育变革的主要方面行了较为完整的梳理、分析和挖掘,是近年来国内为数不多的美国教育的断代史研究成果。本书适合教育理论工作者、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一线教师以及对美国教育抱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br/>【作者】<br/>张斌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原教育学院院长。现兼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学类)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主要专业领域为美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史学等。主要著作包括《外国教育史》、《西方教育思想史》(修订)、《迎工业化的挑战:美国职业教育运动研究》等;主持翻译《欧洲大学史》(1-4卷)、《教育大百科全书》(10卷)等。现主持的科研项目有*第三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编写教材项目《西方教育思想史》、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美国教育思想史”、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与美国社会变革(1890-1920年)”。2009年被评为教学名师,2012年获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br/>
目录展开

导 言

一、作为社会运动的教育运动

二、教育运动成为改革的动力

第一章 教育改革的先驱

一、裴斯泰洛齐运动

二、哈里斯与圣路易斯市公立学校变革

三、赫尔巴特运动

第二章 现代儿童观念的形成

一、浪漫主义的儿童观念

二、儿童观念的科学化

三、“整个儿童”理念的出现

四、“儿童中心”观念的嬗变

第三章 拯救童工:为强制入学立法

一、童工问题及早期抵制运动

二、各州童工法的出台与联邦立法的有限成果

三、强制入学作为“最好的童工法”

四、各州强制入学法的出台

五、强制入学法的执行与保障机制

六、强制入学立法运动的影响及评价

第四章 学校实验的兴起

一、新学校“图谱”

二、整体改革的范例:库克学校与杜威学校

三、课程改革的范例:密苏里大学初等学校

四、教学改革的范例:道尔顿制

第五章 揭开中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一、埃利奥特与中等教育改革

二、《十人委员会报告》始末

第六章 综合中学计划的形成

一、社会转型期美国公立中学面临的困境

二、公立中学的路径抉择

三、公立中学的重新定位与综合中学计划的形成

四、综合中学计划的历史回响

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

一、改造的需要

二、民主社会中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的主要目标

四、中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作用

五、中等教育中教育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在中学学科改造中认识教育目标

七、教育即生长的过程

八、明确价值的需要

九、延迟价值的从属性

十、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划分

十一、中等教育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

十二、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

十三、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

十四、在课程规划中认识教育目标

十五、中等教育的专门化和统一化功能

十六、作为标准中学的综合中学

十七、在学校的组织中认识教育目标

十八、中等教育对所有青年人都必不可少

十九、非全日制教育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最低要求

二十、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1]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