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学生人生观的教育电子书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售       价:¥

3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魏茂峰,陈玙

出  版  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字       数:12.2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中小学教辅 >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 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1.学校人生观教育的重点

2.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效果

3.德育教学中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4.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5.语文教学中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6.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7.语文教学中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8.语文教学中对庄子人生观的理解

9.古诗教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0.数学中的人生观教育指导

11.政治课教学对树立人生观的作用

12.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13.对中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

14.高年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5.高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章 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故事推荐

1.虞舜以孝闻天下

2.周文王访贤遇姜尚

3.周公言教身带论谦虚

4.中山君有感于礼

5.燕昭王拜郭隗为师

6.孟母教子以礼

7.孔子谈破满

8.子思劝卫侯反骄破满

9.秦昭王诚请范雎赐教

10.信陵君问计老门吏

11.秦穆公五张羊皮换相国

12.刘邦敬老得贤臣

13.蔡邕倒履迎宾

14.孔融争死留美名

15.陶谦让城不传子

16.张仲景千里寻医

17.孙权知错认错

18.王翱焚书教子孙

19.刘备三顾茅庐

20.华佗行医谦虚谨慎

21.戴逵幕后听评

22.贾思勰请教牧羊倌

23.王方庆向下属求教

24.周昉撤幄改画

25.李白不敢题诗黄鹤楼

26.柳公权除满破骄自成一家

27.阎立本千里追寻石刻

28.钟隐卖身为奴学艺

29.荆浩受教于山野老人

30.欧阳修自谦的故事

31.辛弃疾斟酒谢岳珂

32.杨时程门立雪

33.东坡乱改菊花诗

34.范仲淹跪拜“一字师”

35.朱熹教子寻访名师

36.何澄接受少年批评改画

37.成吉思汗重用异族贤臣

38.不忽木屈己让相

39.朱元璋求访朱升得三策

40.徐达成功凯旋不取财宝

41.倪鸿宝题诗自警

42.唐伯虎虚心求教绘丹青

43.柳敬亭谦恭尊师言

44.叶桂埋名学医

45.毛泽东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

46.刘少奇鞠躬请讲真话

47.宋庆龄向小孩子道歉

48.董必武的处世为人

49.徐特立称毛泽东为师

50.刘伯承谦虚自束

51.彭德怀三次避开镜头

52.罗荣桓的二三事

53.贺龙改诗谈英雄

54.邓小平谦虚改字

55.华罗庚与陈景润

56.陈毅的座右铭

57.郭沫若谦虚的故事

58.吴玉章晚年的《座右铭》

59.许光达上书要求降衔

60.丰子恺嗜好“偷听”

61.老舍从不摆架子

62.陈永康不耻下问

63.陈福寿为祖国培养世界冠军

64.牛永杰神针驱病魔

65.张雁荣获金鸡奖之后

66.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67.李文华甘当配角

68.小发明家李珍不自满

69.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70.王桂荣礼貌待乘客

71.林巧稚一生谦虚好学

72.梅兰芳屈尊求教

73.徐海东两次要求降职

74.爱让世界更美好

75.享受生命的春光

76.真诚的爱心

77.带着温馨的20元钱

78.怎样开启易拉罐

79.爱心为首

80.一个人的最后温暖

81.爱心无价

82.一夜改变一生

83.善良的回报

84.一杯水的温暖

85.体验

86.叶儿,叶儿,快快落

87.镜子

88.我还要回来

89.大同学和小同学

90.一顶帽子

91.救人与自救

92.呼唤爱心

93.感恩之心

94.第43号生

95.咬了一口的汉堡包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