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及制度创新研究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0.10购买纸书

34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中国咨询协会

出  版  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3

字       数:33.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教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围绕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从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现代化手,提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全面阐述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问题行了总体设计。<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编写组人员名单

前言

总 报 告

第一部分 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需求分析

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国际背景与主要模式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分析

1.国际产业和生产要素转移的新趋势

2.全球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3.面对新变化,世界各国人才开发战略

4.各国将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战略

5.国际机构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

(二)世界部分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趋势

1.融合式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2.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发展模式

3.不同教育类别之间衔接和沟通模式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单独成为体系

5.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及启示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内环境与需求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三)新时期人才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1.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普遍提高

2.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

3.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亟待提高

(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时期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命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进展、成效与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重大进展

1.加强立法与规划,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

2.加大投入力度,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4.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取得新进展

5.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核心,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6.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社会成效显著

1.促进了教育结构的优化与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2.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与技术进步

3.有效缓解了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压力

4.提升了就业能力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

5.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有效治理的体制尚未形成

2.多元化、市场化办学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严重不足

3.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校企合作不紧密

4.职业教育基础条件薄弱,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5.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职教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第二部分 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一、前瞻性思考

(一)为了每个人的发展

1.学会生存:为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做准备

2.学会学习:支撑职业人生

3.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谋划职业教育的跨界发展

1.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

2.实现职业教育的跨界管理

3.实现职业教育的跨界立法

(三)职业教育面临需求与供给多样化挑战

1.需求是供给的前提与动力

2.探索实现职业教育供给多样化

(四)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治理

1.落实党中央职能转变要求迫切需要机制创新

2.管理创新迫切需要探索职业教育治理新方略

3.公共治理视野下政府发挥职业教育职能的思考

(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1.职业教育布局要遵循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2.建设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运行机制

二、战略与目标

(一)战略

1.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2.实施“人人出彩”战略,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3.实施“校校成功”战略,让每所学校都焕发生命力,惠及每一位学生

4.实施“体系构建”战略,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与特色发展

5.实施“机制创新”战略,焕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目标

1.目标研究的前瞻性思考

2.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动趋势

3.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4.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目标

5.老龄人口教育培训目标

6.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

7.质量提升、制度建设及其保障目标

三、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

1.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2.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3.加快职业院校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4.支持和帮助农村等不利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5.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第三部分 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构建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建设符合国情的大职业教育体系

1.顺应发展,满足需求

2.遵循规律,多元参与

3.开放多维,灵活多样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具体要求和核心内容

1.融合普通教育

2.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3.探索中国特色的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新体系

4.加快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

5.强化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完善体现区域特点和需求的职教体系

1.体现各地区不同特点

2.关注城镇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4.促进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一)以提高职业教育治理能力为中心,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1.建立由中央与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的,由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的职业教育宏观决策机构

2.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省级以下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3.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职业教育决策机制

(二)以提升依法执业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中心,推动行业协会健康发展

1.明确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管理的法律地位,明确其权责边界与组织功能

2.支持一批行业协会优先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以激发职业院校发展活力为重点,率先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四)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为核心,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创新

(一)规划引导机制

1.规划须明确政府管理事项,明晰政府权力边界,避免政府管理的缺位、越位和错位

2.监测、评估规划的落实情况,优化职业教育规划执行过程

3.建立规划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信息发布机制

1.分级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发布和动态管理平台,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2.规范、引导社会专业机构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权威和可靠

(三)专业设置动态调整、预警、退出机制

1.形成面向市场,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2.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反馈机制

(四)激励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

1.加快校企合作立法,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的责、权、利

2.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职后技能培训项目,打造有市场竞争力培训品牌

3.建设校企合作的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4.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法制化的契约制度,明确各成员责任

(五)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1.建立多样化、多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发挥行业企业评价主体作用

2.政府着力于职业教育基本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估制度建设

3.职业院校着力于自我监测评估和自主调控机制建立,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4.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提供专业性、公正的质量监测评价服务,发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

5.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逐步采用国际认证标准

6.发布评价结果,建立公共问责机制

四、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创新

(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1.组建由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的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委员会,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2.推行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制度,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3.规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的保障机制

4.加强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发挥行业企业的评价主体作用

(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1.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准入机制

2.制定“双师型”教师职务和岗位标准,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3.改变评价标准,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制度

(三)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1.改革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政府主导、财政为主”转向“政府引导、举办者投入和面向市场筹资”并举

2.强调政府率先引导,构建中职经费保障新机制,重点支持困难地区职教发展

3.强化规范和督导,建立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拨款问责机制、经费使用监管机制

4.发挥市场在完善投入机制中的决定作用,激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

5.健全资助政策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效率

(四)宏观环境支持机制

1.加强就业准入制度执行,通过公平竞争形成与技能资格相配套的报酬分配体系,提升一线劳动者地位

2.构建信息化平台,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构建国家法规政策落实机制,形成立体、透明的执行督导评估体系,落实职业教育治理各项任务

附  件

附件1 系列调研报告

关于宁波、上海两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背景

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发展成效

(一)政府引导,积极作为,推动校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职业院校明确自身定位,主动服务产业发展,校企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三)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发挥资源优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自觉性逐步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二)行业组织的职业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没有形成与技能资格相配套的报酬分配体系,学习技能的氛围不强

(四)职业院校的微观活力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五)中职学校定位不明,争相升格高职不利于学校内涵发展

四、几点思考

(一)加深了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内涵的理解

(二)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关键

(三)强化办学自主权,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

(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未来职业院校改革的方向

(五)加强校企合作立法,完善职业院校治理体系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及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组赴山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多措并举,破解职业教育招生难

(二)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抓手,推进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

(三)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五)以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抓手,完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六)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改革为着力点,推进多元办学、教育家办学

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一、调研简介

二、背景介绍

(一)经济发展状况

(二)制约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河南省教育规模和发展水平

三、河南省职业教育规模

(一)河南省职业教育规模

(二)开封市职业教育规模

四、拨款标准

(一)河南省拨款标准

(二)开封市

五、创新体制机制

(一)建立职业教育新体系

(二)创新办学模式

(三)管理体制落后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匹配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

六、招生与就业问题

七、运行机制

八、保障机制

广东省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一、广东省职业教育发展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广东省、中山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广东省率先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三、广东省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四、探索多层次、多类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五、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民办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六、职业教育发展保障

(一)统筹安排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积极引导,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平台和评价体系,保障职教人才培养质量

七、广东省发展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问题与原因

(一)粤东西北中职学校投入不足,基础能力仍然薄弱

(二)职业教育师资编制紧,“双师型”队伍建设比较困难

(三)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政策支持,激励体制有待完善

八、政策建议

(一)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更好地适应职教内、外部环境变化

(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增强职教发展活动

(三)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保障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湖南省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一、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湖南省、株洲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积极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合理布局,集约发展

(一)合理布局职业学校,对接产业发展

(二)改革发展模式,实施集约发展战略

三、改革办学模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步伐,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一)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二)推动集团办学,兴办教学工厂,实施订单培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四、积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模式,提升职教办学质量

(一)职教专项督导“一票否决”;按学生数量核定教师编制;实施职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

(二)统筹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注重过程,强化质量监控

五、强化经费保障,促进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增加职业教育投入

(二)完善专项支持方式,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

(三)健全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就学

(四)加大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

六、湖南省发展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问题与原因

(一)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比较薄弱

(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顺畅,经费管理有待规范

(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相对缓慢

(五)中高职衔接培养仍然存在统筹管理和定位不清的困难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困难

(七)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地方财政负担加重,学校办学经费出现政策性减少

七、若干政策建议

(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统一归口管理

(二)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加大专项支持力度,提高免学费补助资金标准

(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制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五)加大社会支持职教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贵州职业教育实地调研报告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二、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主要成效

(一)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二)重点建设一批示范重点职业院校,形成一批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接的学科专业

(三)形成了开放的办学格局

(四)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职招生秩序混乱,高职生源不足,质量不高

(二)师资总量不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不畅,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与职业教育的特点脱节,“双师型”教师建设机制不健全

(三)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

(四)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四、改革与探索

(一)加快构建有贵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

(三)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组建职教集团,整合职教资源

(五)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法规和制度保障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三)着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四)营造发展氛围

六、结语

(一)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如下

(二)关于校企合作,建议如下

云南职业教育实地调研报告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一)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以二产为主,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9%

(二)昆明市是我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以二、三产为主

(三)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一、二、三产大体相当

二、职业教育发展概况与主要成效

(一)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整合办学资源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取得新突破

(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职招生存在困难,在校生规模不达标,特贫地区出现萎缩趋势

(二)中职教育投入不足,校舍面积基本不达标,实习实训条件落后

(三)职业教育布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方面存在问题

(四)多数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引进困难

四、当地反映的建议与要求

(一)加大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力度

(二)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能适应形势发展的实训教师队伍

(三)切实加强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完善工学交替模式

(五)国家要加大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及制度创新研究》调研手册

一、座谈会调研提纲

(一)省(市)级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会调研提纲

(二)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处室(部门)座谈会调研提纲

(三)职业院校代表议题

(四)合作企业代表议题

二、调研人员职责

三、调研工作要求

四、调研期间需收集的背景材料

五、调研报告撰写框架及要求

(一)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展与成效

(三)当地发展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四)当地反映的建议与要求

(五)附件

六、拟调研省份和调研活动安排

附件2 普通高校专科层次部分专业招生情况分析

摘  要

一、总体招生规模

二、分文科与大理科招生规模

三、分产业面向高职招生情况

四、分公办、民办高职招生情况

五、学科专业

(一)总体专业大类招生规模变化

(二)农林牧渔大类

(三)交通运输大类

(四)生化与药品大类

(五)土建大类

(六)制造大类

(七)财经大类

附件3 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呈下降态势,招生规模下降明显

1.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继续下降,东部地区降幅较大

2.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继续下降,中部地区降幅最大

3.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略有增长

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数量及比例均有所下降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占比为14.1%

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非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农民占比最大

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结构得到优化

1.体育与健身、交通运输类专业招生增幅较大,能源与新能源类、农林类专业招生大幅减少

2.交通运输类、教育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降低明显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配置水平略有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离标准仍有差距

1.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略有下降,但专任教师规模增长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五、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地区差距仍明显

1.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明显提高,但地区差距仍较大

2.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总面积增长明显,3个省份下降

3.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计算机台数增长较快,但省际差距较大

4.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信息点数增加明显,但地区差距大

5.东部地区每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座位数较多,中部地区增加较快

附件4 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概况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出现下降,招生规模下降明显

1.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降幅较大

2.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出现下降

3.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略有下降

二、中等职业学校拓宽招生来源,非应届毕业生中农民工所占比重较大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所占比例为14.5%

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非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农民所占比重最大

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1.教育类、土木水利类专业招生增幅较大,农林类、轻纺食品类专业招生大幅减少

2.教育类、土木水利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农林类、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明显降低

四、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略有下降,双师型教师比例与规划目标仍有差距,培训以校内和短期为主

1.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略有下降,但专任教师规模增长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3.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培训以校级培训为主

4.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接受培训比例最高

5.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培训时间以一月以内短期培训为主

五、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地区差距仍明显

1.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提高明显,但地区差距仍较大

2.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总面积略有增长,7个省份下降

3.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计算机台数稳定增长,但省际差异较大

4.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信息点数减少,地区差距大

5.东部地区每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座位数较多,中部地区增加较快

6.生均信息化经费投入提升较快,东部地区生均信息化经费投入最高

附件5 全球视野:世界各国高中阶段普职分流情况

摘  要

全球视野:世界各国高中阶段普职分流情况

一、变革中的新理念:职业教育应面向所有人

二、高中阶段各国普遍实行普职分流,但中职学生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态势

1.世界各国普遍实行高中阶段普职分流制度,但具体比例结构很不相同,总体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2.世界各国高中分流方式也呈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3.各国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近一、二十年来总体呈下降态势

三、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不断拓宽

1.各国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呈下降态势,但继续学习的比例明显上升

2.继续学习和培训的通道日益畅通,教育“立交桥”建构逐步完善

四、制度变革与政策基调:关注适应,关注学生,关注政府部门间以及与产业界的合作

1.中职教育的变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力加快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

2.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化、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国际组织和越来越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3.政府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之间,尤其是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形成以运行通畅机制为基础的良好伙伴关系尤其重要。

4.改革仍处于过程之中:世界各国中职教育仍面临着诸多亟需改革和完善的问题,还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学生需要和发展等多方面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观点

1.中等教育应该多样化

2.职业技术教育应与各类教育衔接沟通,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职业技术教育应面向劳动力和就业市场,实现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4.重视建立政府部门间以及产学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良性发展的格局和机制

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等教育分流简况

韩国职业高中情况

一、韩国职业高中入学率经历了不断提高又逐渐降低的过程,目前为25%

二、韩国职业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60%

三、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职业高中吸引力

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比重及升学情况

一、日本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选择主要有高中和高职高专两个方向,选择升入高职高专的比例很小,高中和高职高专之间没有互相转学的通道

二、日本高中在校生中普通高中比例约为7成左右

三、日本职业类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逐步下降、普通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与此同时,综合科类高中生从无到有,所占比例逐步提高

四、日本高中毕业生就业率不足20%,继续升学(大学或职业类专修学校)的比例约占70%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一、德国教育体系的三次分流

二、高中阶段职业学校的主要类型

三、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比例的变化

四、中职毕业生升学通道畅通

五、传统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面临新的挑战

结 语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一、普职合一的单轨教育体制

二、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个性化的课程

三、促进职业生涯集群(即课程模块)改革,帮助学生从高中向中等后教育以及某职业生涯领域中的就业顺利过渡

四、设有强大的学分互认与转换系统,强化中等与中等后教育的联系

澳大利亚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情况

一、近十年来,澳大利亚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中职比例达60%以上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衔接

三、澳大利亚TAFE学院与大学实现沟通衔接的机制

墨西哥技术高中情况

一、墨西哥职业技术高中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但中职比例呈下降趋势,2006年为9.8%

二、墨西哥制定了一个自治中等技术教育体系,以建立与企业间更灵活的关系

三、墨西哥政府加大改革措施,以消除职业技术高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问题

挪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

一、挪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校入学率平稳上升,2006年达到60%左右

二、挪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较好的互通性,2007年有24%左右的中职学生升入大学学习

三、挪威政府从法律和经费方面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保障

瑞典中等职业教育情况

一、职业学校入学率不断上升,2007年超过58%

二、瑞典中职学生毕业后分流的突出特点是:就业好的专业继续升学的比率低,就业不好的专业继续升学的比率高

三、地方政府积极扶持职业教育发展

瑞士中等职业教育情况

一、近十多年来,瑞士高中阶段的中职学生比例稳定在65%左右

二、瑞士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2007年有15%~20%的职业高中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三、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

匈牙利中等职业教育情况

一、匈牙利高中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分流情况

二、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通道

三、关于学生实习实践培训的国家规定

四、制定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规划

台湾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情况

一、台湾高中阶段职教与普教规模大体相当,2006年职校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为44.5%

二、台湾推行中高职专业相通的办学模式,帮助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升学,2005年中职升学率高达76%

三、职业学校“升学导向”的背景与利弊分析

附件6 部分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优势、挑战与建议

英格兰和威尔士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爱 尔 兰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奥 地 利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澳大利亚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比利时(弗兰德斯)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德  国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韩  国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捷  克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墨 西 哥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挪  威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瑞  典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瑞  士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匈 牙 利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智  利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美国德克萨斯州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中  国

1.优势

2.挑战

3.建议

附件7 校企合作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定义

(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一)美国CBE模式

(二)德国“双元制”

(三)澳大利亚TAFE模式

(四)日本“产学合作”模式

(五)英国“工读交替制”

(六)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四)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五)“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

(六)其他校企合作模式

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四)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五)校企合作的不利因素

(六)工学结合难以深入开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七)校企合作的“金字塔”现象

(八)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研究

(一)从校企合作的主体出发

(二)从问题本身出发

(三)强调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之措施

附  表

附表1 1949~2012年全国城乡人口规模与比重

附表2 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人口迁移情况

附表3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人口迁移情况

附表4 1990~2012年全国总人口、就业人员数、15~64岁人口数、劳动力参与率

附表5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6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7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8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9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2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10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2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11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三次产业就业人员规模和构成

附表12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13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14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15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16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17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18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19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20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21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22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采矿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23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采矿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24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制造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25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制造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26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27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28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建筑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29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二产业:建筑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30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31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32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33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34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35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36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37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38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金融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39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金融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40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41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42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43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44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45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46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47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48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49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50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教育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51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教育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52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53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54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55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56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57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58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国际组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

附表59 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第三产业:国际组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60 第六次人口普查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61 第六次人口普查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62 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63 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64 第六次人口普查镇区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65 第六次人口普查镇区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66 第六次人口普查乡村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67 第六次人口普查乡村15~64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68 第六次人口普查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69 第六次人口普查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70 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71 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市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72 第六次人口普查镇区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73 第六次人口普查镇区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74 第六次人口普查乡村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

附表75 第六次人口普查乡村20~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附表76 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分专业在校生情况

附表77 2010年全国普通专科分专业在校生情况

附表78 2010年高收入国家健康与福利类专业在校生情况

附表79 2005年、2010年、2013年高职(专科)毕业生数

附表80 2005年、2010年、2013年中职毕业生数

附表81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附表82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

附表83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

附表84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专科招生规模

附表85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专科在校生规模

附表86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专科毕业生规模

附表87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

附表88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附表89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

附表90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本专科院校生师比

附表91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本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附表92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本专科院校生均仪器设备值

附表93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拨款在各级教育中的分配

附表94 2005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收入占各级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

附表95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支出

附表96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支出

附表97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奖贷助学金

附表98 2005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经费收入占各级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

附表99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支出

附表100 2003年、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支出

附表101 2010年、2012年全国和各地区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奖贷助学金

附表102 2012年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

附表103 2001~2012年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附表104 2012年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年底数)

附表105 科技进步贡献率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