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与评聘制度创新—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电子书

由王向东编著的《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与评聘制度创新--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从大学教师个体行为选择的视角,采取“制度——行为”的分析方法来考察大学教师评聘制度对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的影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选择。它在清楚地提示大学教师评聘制度引发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产生的同时也为我们通过改进和完善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的方式来达到矫治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的目的提供了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促使大学教师遵守其角色行为规范,从而完美地履行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售       价:¥

纸质售价:¥40.30购买纸书

2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王向东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2-01

字       数:27.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教育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由王向东编著的《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与评聘制度创新--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从大学教师个体行为选择的视角,采取“制度——行为”的分析方法来考察大学教师评聘制度对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的影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选择。它在清楚地提示大学教师评聘制度引发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产生的同时也为我们通过改和完善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的方式来达到矫治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的目的提供了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促使大学教师遵守其角色行为规范,从而完美地履行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推荐语】<br/>由王向东编著的《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与评聘制度创新--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从大学教师个体行为选择的视角,采取“制度——行为”的分析方法来考察大学教师评聘制度对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的影响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选择。它在清楚地提示大学教师评聘制度引发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产生的同时也为我们通过改和完善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的方式来达到矫治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的目的提供了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促使大学教师遵守其角色行为规范,从而完美地履行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br/>【作者】<br/>王向东,男,1979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教育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工作,现为浙江省现代职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职成教评估所所长。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教育教学管理和职业教育,近年来,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课题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各一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三项,主持厅局级课题六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及相关网站转载;主编职业教育教材十多本。<br/>
目录展开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

1.2.2 大学教师评聘制度

1.3 概念界定

1.3.1 大学教师

1.3.2 角色行为

1.3.3 失范

1.3.4 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

1.3.5 大学教师评聘制度

1.4 研究范式与方法选择

1.4.1 研究视角

1.4.2 理论基础

1.4.3 研究方法

1.5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5.1 分析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和价值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价值

1.7 创新与不足

1.7.1 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 大学教师角色行为要求与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的应然性

2.1 大学组织的定位及其任务

2.1.1 大学组织的定位

2.1.2 大学组织的主要任务

2.2 大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及其角色行为要求

2.2.1 大学教师的职业定位

2.2.2 大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及行为目标

2.2.3 大学教师应然的角色行为表现

2.3 监管大学教师角色行为的困难所在

2.3.1 大学教师劳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3.2 大学组织的特点及其影响

2.3.3 大学教师的特点及其影响

2.4 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的应然要求

2.4.1 与学术型教育组织的定位相协调

2.4.2 促进大学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2.4.3 能获得大学教师的内心认同

2.4.4 具备伦理性、正义性、公平性

2.4.5 能平衡大学组织和大学教师发展的需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路径依赖”的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生成分析

3.1 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指导

3.2 我国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的历史回顾

3.2.1 清末时期(1989—1911年)

3.2.2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1911—1949年)

3.2.3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年)

3.2.4 拨乱反正后(1978—1998年)

3.2.5 高等教育法颁布后(1998年至今)

3.3 “路径依赖”对评聘制度生成的影响机制及后果

3.3.1 对评聘制度生成的影响机制

3.3.2 外生型、激生型的生成方式

3.3.3 制度主要目标有所“异化”

3.3.4 制度制定博弈性不够、认同度不高

3.3.5 制定程序及制度科学性受到质疑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算计途径”的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分析

4.1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理论指导

4.2 评聘制度的“确定”信息与利益最大化行为选择

4.2.1 “超额利润”地带对角色行为的影响

4.2.2 潜在“名利”回报对角色行为的影响

4.2.3 收益不等价对角色行为的影响

4.2.4 等级、量化指标优先对角色行为的影响

4.3 评聘制度限定下的大学教师及其利益最大化行为选择

4.3.1 普通大学教师的实际境况

4.3.2 制度规制下的利益最大化行为选择及其后果

4.4 评聘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与利益最大化行为选择

4.4.1 评聘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4.4.2 评聘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体现及其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文化途径”的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分析

5.1 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理论指导

5.2 制度“认知版本”对大学教师角色行为的影响

5.2.1 当前大学教师评价和聘任制度的主要不足

5.2.2 对大学教师思想和行为意识的负面影响

5.3 制度“规范版本”对大学教师角色行为的影响

5.3.1 等价交换价值观念对制度规范作用的削弱

5.3.2 民主、平等、独立观念对制度规范的动摇

5.3.3 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对评聘制度规范的冲击

5.3.4 受催涨的功利思想对制度威慑作用的弱化

5.4 本章小结

6 大学教师角色行为失范的矫治

6.1 突破“路径依赖”,为评聘制度创新提供条件

6.1.1 更新评聘制度的设计理念

6.1.2 切实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

6.1.3 健全大学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6.2 优化制度设计,减少角色行为失范的诱因

6.2.1 均衡配置评聘制度制定的权力

6.2.2 力求评聘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6.2.3 合理控制等级、绩效之间回报的差距

6.2.4 建立并严格执行防范机制及惩处规则

6.2.5 提高教育教学业绩在评聘制度中的权重

6.2.6 评价方式由量化为主转变以质、量并重

6.3 重视评聘制度的“教化”作用和“内化”要求

6.3.1 充分发挥制度的德行养成作用

6.3.2 为教师良好德行提供合理回报

6.3.3 完善制度制定程序以获得教师认同

6.3.4 控制竞争强度以增加制度的可接受性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