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04卷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47.50
本书是“*专题史”的第四册.国民革命以及北伐,是民国历史的又一个转折,即告别武人执政的北洋政府,转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思潮都发生了变化.这是着力之处。


知宋:宋代之军事
¥47.40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本书精选了宋代军事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关照到宋代军事史的主要方面。讨论的议题包括军事制度与武将,军事征伐与战争,军事思想、战术与技术三大类,涉及宋代募兵制、军赏制度、禁军制度、三衙统军机构、武官地位,等等。内容涵盖面广泛,或研究相关军事制度,或考察不同时期的战争,或聚焦军事思想与战争观,或探究军事司法,或论述阵法与阵图,或反映革命性的火药武器之产生与应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宋代军事的窗口,也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宋朝历史的认识。


知宋:宋代之儒学
¥47.40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文萃选编以两宋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举、军事、城市与乡村、货币、交通、科技、儒学、文学、书画艺术、建筑等专题。《知宋·宋代之儒学》重关注宋代儒学的发展,分上、下两编。上编依年齿选邓广铭、徐规、陈植锷先生与陈来、王瑞来教授共七篇文章。下编收编者何俊教授近年分析宋学初兴时胡瑗湖学与宋学完型时朱子理学、象山心学、水心事功学等四篇文章。上、下两编互补,引导读者对宋代儒学获得一个兼具宏观与微观的认知。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记录的晚清帝国(增订版)
¥47.40
约翰·汤姆逊编著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增订版)(精)》讲述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部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 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僧尼、商贩、艺伎及识银、缫丝、制茶、葬礼等等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记录,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初建时的上海外滩,以及铁路、轮船等新的气息,也是书中重点观照的对象。 汤姆逊不仅仅是一名摄影大师,更是一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的观察者,他对中国社会的解析涉及方方面面,无论镜头或是文字,视角都颇为科学、严谨,至今仍觉新鲜、生动。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因而很多时候,文字并不是照片的附注,而照片却可视为文字的说明。 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47.20
中晚唐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成为唐宋变革的关键环节。这一时期经历了经济重心南移、门阀贵族没落、普通民众上升通道以及民族政策从放逐步趋向保守等重要变化,还形成了扬州、成都等一大批重要的商业城市,为宋朝的繁荣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历史性转折,也成为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从大度放变得日益保守,从崇文尚武变得重文抑武,从拓取变得内敛精致,从大刀阔斧变得缩手缩脚,甚至连文坛的风格也从唐诗的大气磅礴变成了宋词的小资婉约…… 书中以大量史学典籍为依托,从安禄山走上叛乱道路为起,详细讲述了中晚唐时期的元盛世、元和中兴、安史之乱、马嵬之变的治世和变乱,以及影响历史走向的帝王名相、贤臣名将、文人名士等一众风云人物,剖析解读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多角度呈现了这个治乱交织却又绚烂多姿的时代,展现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全貌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晚唐历史图景,为读者讲述了一段风起云涌、诡谲多变并充斥着权力与人性对峙的历史。


大明300年
¥46.99
大明,一个辉煌又腐朽的朝代,一个血性又刻薄的朝代,一个奇才辈出又奸佞频生的朝代。 大明一朝近300年,16位皇帝各有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十六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雷同”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气”。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46.99
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历史的荣耀
¥46.99
曹操竟是道教的“末日救世主”? 诸葛亮竟然和吕布有同一个偶像? 宋太祖的“良心”竟然坑了北宋! 不怕暴风雪的蒙古人?不存在的! 自*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以来,中国启了“两千年的帝国”时代。但是王朝更迭和帝王专制,这样的定式思维能否概括浩浩两千年的历史? 中华帝国广袤的领土上,有着塞北的马策与刀环;有着“手把青秧插满田”的中原农耕民族;有着西域丝绸之路上遍布胡商身影的龟兹、高昌;有着西南瘴气密布的山林;还有桨橹声声、门阀林立的江南水乡…… 朝堂之上,暗流汹涌:儒生和方士、军阀和世家、贵胄和官僚……错综复杂的势力明争暗斗 帝国外部,强敌环伺:藩镇、叛军、敌国虎视眈眈…… 什么样的统治者才能管理这样复杂的帝国?什么样的权谋智慧才能维系这个微妙的天下? 这就是中华帝国的历史——它比小说还要奇幻和精彩。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帝国的兴衰荣辱,品读帝国统治的艺术。 本书从“人心”“霸业”“权谋”“兴衰”四个层面,通过两个主题并结合两个时代,运用详实的史料和专业研究,剖析中国古代两千年“帝国时代”的历史脉络,探究帝国统治的艺术,以全新的思路书写中华帝国的简史,从帝国的兴亡探求中国数千年来,历史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
¥46.80
曾自嘲为“唐朝片警”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本、坚持文史融通和现代传记文学立场的写作追求,挑选能写出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诗人,以长期研究积累和新见文献做支撑,生动再现了他们真实而坎坷的生命历程,对各家诗歌也有精彩诠解。


甲申前夜·大晦
¥46.80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沉浮。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46.80
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枢纽性、全局性的问题。 《论持久战》是系统阐述抗日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著作。 持久战的思想来源于哪里?毛泽东为何要写、对谁而写《论持久战》?国内各方势力对持久战如何理解?国共双方对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什么不同?持久战如何战、如何到“底”、要多久?等等。作者对这些问题行了深度解读。

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
¥46.80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同时使利益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近代中国军政关系与“军阀”话语研究(增订本)
¥46.80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长期处于军人秉政的状态,国家军政关系失却平衡,于是出现了一个批评性用语——“军阀”。作者长时间努力搜求史料,梳理中外研究成果,在究明近代中国军政关系的演变与整合过程,及“军阀”这一话语的产生、流变、传承和运用方面,行了清晰晓畅的论证。于2009年10月,以《近代中国军政关系与“军阀”话语研究》为题在我局出版。成书后,获得学界肯定。桑兵教授发表论文,评价本书的研究“较前人展显著,长期争论不休的‘军阀’概念产生问题的讨论,的确得出了新的学术结论”。 此后十余年中,学界关于军政关系专题和军阀话语考订,在论著和资料发掘方面都有新成果出现。作者以此为借镜, 在原有基础上行再研究,而有新发现和新思考,拟将这些成果汇集起来,做成《近代中国军政关系与“军阀”话语研究》的增订本。 本次增补文字总约14000字。首先是增加西村成雄先生的序言。章增补了近千字的一个小节,以概述全书各章要。在第四章增加约7千字的第四节《“炮声”:“军阀”话语新考》,是对于军阀语词发现时间新史料的研究,并力图提出更完整的结论。与之对应的初版第四章原有描述,没有更动,但是在两个相关作了注释,以方便读者的比对与思考。 其余的文字增补,大致分布于各章节的十余个要,文字长短不等,或一二短句,或数百字,内容涉及认知总结,问题评,相关史实的分析强化,以及一些史料与解释的补充。同时梳理全书文字,使表述更加顺畅。 在全书的层级结构与标题方面,改写了原有标题过半数以上,截分了一些篇幅过长的段落,相应地增加了多个新标题。


何谓明代:“危机”下的世界史与东亚
¥46.80
随着“14世纪危机”的爆发,由蒙古帝国构建的欧亚世界体系解体,东方和西方走向分离,逐渐演变为影响至今的近代世界新秩序。推翻蒙古统治的明朝建立起新的东亚体系,在“17世纪危机”到来、明朝终结之后,这一体系又被清朝所继承。 夹在“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大危机之间的明代(1368—1644)是什么样的面貌?除了残酷、血腥、互相倾轧的政治,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看?明太祖制定的祖制禁锢,其后出现哪些乖离?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书综合多种最新研究成果,让看似“一成不变”的明代变得鲜活、“有趣”了起来。


清代安徽科举研究(精)
¥46.80
安徽在清代科举格局当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是清代科举发达与核心区域的构成部分。《清代安徽科举研究》将科举置于国家与地方、科举与社会的框架当中,以科举制度、科举社会、科举人物、科举文献和科举地理等五个维度为主体,对清代安徽科举进行细致和深入的学术观察,以期反映其整体样貌与变迁历程。


德寿宫八百年
¥46.80
在南宋都城杭州,德寿宫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一座德寿宫,是一个朝代的缩影与注脚,它盛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牵扯着上至王族,下至百姓的家国情怀。它穿越时空,连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权力发生转移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朝代更迭、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绝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


明清政争与人物探实--《南开史学家论丛》第四辑 (精)
¥46.80
《明清政争与人物探实》共分7章,收录33篇文章,另有3篇附录及1篇后记。本书系作者已发表学术论文的选编,主题为明清政治史和人物研究。作者认为明代政争十分激烈,南北两大地主集团的利益冲突是其集中表现,*、二、三章分别从经济史和政治史两方面,挖掘政争的根源、发展脉络,通过具体的人物与事件,以小见大。第四、五、六章着重探讨对明末清初的政治人物袁崇焕、多尔衮的历史评价、明代海防与海外贸易的关系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第七章分析明清史家与史书的特与价值。总体而言,这些论文考证扎实,注意综合运用官书、笔记、日记以及李氏朝鲜史料,集中体现了郑克晟先生的治学成果。


元大都的规划与复原——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46.80
元大都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一座极为重要的帝都,它承前启后,不仅是明北京的前身,也是隋唐宋金古都的缩影,而且它还是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对世界影响*的国际大都会。元大都大城始建于1267年,建成于1270年,时称“中都”。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为“元”;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蒙古语称“大都”为“汗八里”,即“皇帝之都”。


唐代科举与文学(精)
¥46.80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着力重现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说不明 道不清
¥46.50
本书是历史通俗读物,采用学界观,以非西方中心论的视角,重新阐述17—19 世纪中英经济发展程,从供给侧角度解释工业革命与近代化成因,解释中西发展大分流之谜。全书秉承通俗诙谐的语言风格与叙述方式,精心设置文章结尾部分,“邀请”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维多利亚女王、柳如是、郑板桥、张履祥、周莹、林肯、伍秉鉴、徐光启、乾隆、嘉庆、时传祥、瓦特、俾斯麦、博尔顿等中外名人聊天座谈,形式新颖,读之有味。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46.00
《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是一套通俗中国史,上起神话时代,下至满清灭亡,覆盖中华5000年历史。本书为*册,主要讲述了从盘古创世纪到西汉王莽这期间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的信仰不来自宗教,而是来自历史,这也正是我们文明从未间断的根本原因。盘古牺牲自我辟天地;“三皇”力合作带领部族从狩猎时代畜牧时代;尧的“禅让”,舜的“孝悌”,大禹为天下治水,还有,功不可没的秦皇汉武,这些光辉的历史人物,是中华人民的榜样,无论顺境逆境,他们此心光明,永远向前。 我们读中国历史,不仅要明智,更要明心见性,人心和人性就是推动历史的强大力量,知此,则可知未来中国,知此,我们才可以明白道路自信的真谛: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不是制度,而是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