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文明史:渔业打造的世界
¥39.99
史前人类始种植粮食之前,主要通过三种办法获取食物:狩猎、采集和捕鱼。如今,狩猎和采集不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取而代之的是驯化动植物的农牧业。但是作为人类从野外获取食物的*后一种主要方式,渔业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产业,且现代人对渔业的依赖可谓史无前例。《海洋文明史》探讨的渔业不是作为一项运动,而是人类维持生计的手段。本书作者、著名考古学家布赖恩·费根认为,渔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可与农业媲美,它持续地给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使城市和国家得以发展,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形式与农业不同。农业讲求稳定,而渔业需要远行、贸易和迁移,需要不断寻找更丰富的新渔场。以船舶为中心的渔业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海洋探险之旅;鱼类在晒干、腌制后重量轻、营养丰富、易保存,对于商人、旅行者和远征军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食物。这些都有别于农业的特征。 在《海洋文明史》这本书中,费根探索了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阐述了渔业如何孕育城市和帝国的雏形,并*终促现代社会发展。


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1648—1815
¥39.99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那时,欧洲仍处于世界舞台的边缘。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此时的欧洲,无论是经济、科学,还是政治、文化,都已将世界其他地区甩在后面。 这是启蒙和理性的时代,也是信仰与情感的时代,是步的时代,充满希望,也是停滞的时代,揭示着种种成就的虚幻。为着荣耀,王公贵族通过战争、建筑、文化彰显权力;而借着新出现的公共领域,人民在咖啡馆、俱乐部、报章杂志乃至革命的动荡中发声。旧制度与新制度、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辩证交锋,在喧哗与骚动、变革和扩张中,欧洲一步步远离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权力的中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理想国译丛33)
¥39.99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历史。


埃及四千年
¥39.99
埃及——世界上*伟大的文明体,其古代故事跨越了四千多年的历史时段,而这一历史时段又塑造了日后整个世界的形态。英国古埃及研究权威、BBC古埃及历史纪录片首席讲解乔安·弗莱彻教授将古埃及的往事连缀成书,完整地讲述出来,记录王朝的兴衰沉浮,并将古埃及人的整个世界呈现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一个历史情境之中。 本书是乔安?弗莱切的代表作,作为英国BBC该书电视台相关古埃及解读的系列节目的原著,因此具有BBC纪录片式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全书以古埃及4000多年一代代的王朝为阶段,按时间推行的王朝兴衰为轴线来讲述不同王朝的情况,根据考古实物,如壁画、神庙、金字塔等,以及各类出土的文献来还原每代帝王的生活和王朝的发展,同时会记录当时民众的世俗生活。全书按照历史上的王朝分目,共分为20个章节,再现了公元前埃及的数千年历史,是目前国内完整讲解古埃及历史的权威之作。


自由与毁灭:法国大革命,1789-1799
¥39.99
法国大革命从未远去。 人类世界在“世界近代”的几个世纪经历了猛烈而持续的变迁,如果把这段历史视作一次火山爆发,那么法国大革命就是那火山口,是波及全世界的种种解放与毁灭之力的原爆。 《自由与毁灭》用生动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法国大革命全历程的动荡起落。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多重政治-社会危机中爆发,也释放了积蓄多年的底层力量与不满。旧制度、旧文化,在一阵如同旋风闪电一般的改革中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没有一贯的领导者,三级会议、国民议会、国民公会、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专政、督政府……每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攸关生死的权力洗牌,是在历史中有无穷回响的政治原则之争。 《自由与毁灭》也用新的历史角度和清晰度呈现这场革命,从浩如烟海的尘封档案中捞出鲜活的历史记忆,把个人故事与政治大势编织在一起。所谓“革命”,法国的城市、农村、战场、殖民地都在发生什么?不同阶层的法国人又如何适应变革,顺应变革?10年间,革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为许许多多革命者画了肖像。政局变换,这些革命者有的成了“烈士”,有的成为“叛徒”被推上断头台,也有的发动政变,成了新贵。住在巴黎的巧克力女匠人波利娜?莱昂,参加过喜气洋洋的革命庆典,领导过反对国王和支持女权的示威,而在平常日子里她天天排队领取少得可怜的配给面包。黑白混血儿亚历山大?仲马原本注定一生为奴,大革命敞的机会之门让他能够成为军官,在革命军队里建功立业。……变革降临在所有人身上。 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之中。它塑造了人类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法律、权利乃至人之存在的认识。两百余年来,不断有人宣布法国大革命“过去了”,“完结了”;但又不断有人民要再次探寻法国大革命理念的实现之途,或许也再次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自由与毁灭》在沿袭前人的史学传统和问题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新世纪的变革浪潮、全球化、生态意识等背景下写就。这本书“将成为今后数年中法国大革命的一份标准讲述”。


希腊人的故事(全三册)
¥39.99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先的制度和文化? 一言不合就的古希腊人,为什么可以同生共死? 被誉为文明基石的古希腊,为什么会突然崛起,又迅速衰落? 余烬中的世界怎样获得新生? 《希腊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的封笔之作,继《罗马人的故事》之后备受大众欢迎的历史作品系列。在这部《希腊人的故事》中,作者将我们带回那个人与神共处同一片天地的传奇时代,冷静透彻地将视角集中于多元文明如何共存,场景再现般地讲述在一次次改变世界格局的决策中,性格迥异的英雄们如何引领国家走向*。从诞生到崛起,从崩溃到新生,在对诸多问题的层层剖析中,古希腊人面对的困惑成为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资源。 希腊人的故事1 古希腊人是谁? 生活在狭窄多山的希腊半岛上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诸神的世界,他们特立独行、勇敢放,纷纷探索海外世界,建立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在吕库古、梭伦、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之后,成为希腊城邦国家中的翘楚。在雅典和斯巴达的率领下,希腊城邦完胜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波斯帝国,撼动了世界,文明格局自此改变。 希腊人的故事2 被誉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古希腊文明,为什么会突然崛起,又迅速衰落? 希波战争后,伯里克利领导雅典走向文明成熟的黄金时代。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率领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分庭抗礼。古希腊城邦国家之间的摩擦终于升级为“古代世界大战”——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的悲剧在于,失败的不止是雅典,还有整个希腊世界。古希腊人自己构建起的价值观,又被他们自己亲手摧毁。 希腊人的故事3 余烬中的世界如何获得新生?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国家迅速衰落,内乱不断。公元前356年,马其顿王国诞生了一颗新星——亚历山大。统一希腊,荡平中亚、领有埃及、远伐印度……在如疾驰的旋风般横扫亚非欧大陆、以一己之力建立希腊化的世界之后,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命之花骤然凋零。 从马其顿到巴比伦,从尼罗河到印度河,亚历山大大帝步履不停地探险未知之地,在他短暂而炽热的32年里,留下了永恒的青春。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39.99
《世界史的故事?从文明诞生到罗马帝国崛起》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前两册,讲述公元之前早期文明和古典时代的历史。 01 王权从天而降(文明的端—前7世纪) 人类文明在历史的混沌中逐渐显现。在两河流域,*早的国家形成,此后亚述、赫梯、埃及、印度、中国、腓尼基、希腊的早期国家诞生,出现了*早的文字、宗教、帝王和城市。早期的文明经历了几度兴衰。 02 轴心时代的文明(前7世纪—前1世纪) 古代文明经历几千年的积累,逐渐达到了高峰,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秦帝国、罗马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土,琐罗亚斯德、孔子、老子、佛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等伟大传统的创者也在此时出现。


纳粹知道我的名字: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勇气与生存
¥39.99
1942年3月,二十五岁的幼儿园老师玛格达和将近一千位年轻妇女被送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她们是批被送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女性。在集中营里,纳粹很快就发现,透过让囚犯每天自主管理住宿区,甚至是营地,就可以减少所需的守卫人数,同时,纳粹还可以利用这些“学员”来转移外界对他们的注意力。 玛格达就是这样一个被推选为管理组长的犹太囚犯。为了尽可能地拯救性命(哪怕只是少数几个人),同时又要避免过于“软弱可欺”,她游走在刀刃边缘般的危险界线,以坚强的内心和机敏睿智,战胜了难民营恐怖和残酷的气氛,并与她所看守的妇女们,甚至是奥许维兹恶名昭彰的纳粹高级军官们,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她的睿智与坚强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她的故事是在残酷的生存条件下,对人性的脆弱、韧性和善良的深度探索。从集中营生还后,多年来玛格达一直保持沉默,直到临终前,她为这段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做了简短的纪录,并在2006年安详地辞世。经过她女儿玛雅·李耗费五年时间的整理和调查,并搜集了其他幸存者们的口述故事,这本令人震撼的传记得以问世。


季风帝国:印度洋及其入侵者的历史(一部印度洋版“权力的游戏”,讲述主流历史著作中读不到的印度洋文明史。汗青堂系列)
¥39.99
本书重新展现了印度洋地区的文明,以及在西方侵者的掌控下它逐渐衰亡的历史。作者理查德·霍尔通过非凡的叙述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表述了从16 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混乱;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灭绝了。 然而,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东方创造出新的帝国,但是其庞大的人口使得西方人无法长久地压制东方。而在印度洋数千年的变迁中,非洲巨人构成了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19世纪中期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经受充分的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本书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想必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启发意味。


英国外交史:从都铎王朝到汉诺威王朝
¥39.99
《英国外交史:从都铎王朝到汉诺威王朝》以都铎王朝到汉诺威王朝英国的外交政策演变为主要线索,详细展示了英国通过合纵连横和海外殖民等手段,从一个岛国终成为 “日不落”帝国的全过程。伊丽莎白一世的外交战略有何特?“势力均衡”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共和国、法兰西王国与英格兰王国之间存在怎样的恩怨纠葛?威廉三世为何要重拾都铎王朝“势力均衡”的外交策略?皇家海军在英国外交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只耳朵”为何终导致1739年英国对西班牙王国宣战?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如何影响英国外交政策的?英国对“神圣联盟”持何种态度?“神圣联盟”的解体与英国的海外政策存在怎样的关系?本书将详细解答。


军事里世界史
¥39.99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转折都伴随战火,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历史同样也是一部军事史。要研究历史,就不可能不了解军事,不了解战争。 本书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讲到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全球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用战略、战术、军制、兵种、装备等军事因素为纽带,以重大战役、历史人物为载体,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在几千年间的变化,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政治1989-2019
¥39.99
本书从政治的角度解剖平成时代三十年的大起大落。学识渊博的研究者和资深记者,邀请了解日本政治精髓的3位理论家展真正的政治讨论:回顾平成这个时代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 长期行政治采访的记者邀请了三位理论家与读者一起行思考,对日本政治或行批判、或行展望,并有官僚大臣的轶事穿插其中,为大家呈现一部生动的日本政治小史。 未来日本的政治将何去何从,安倍会继续掌权吗?未来日本的政治家们又有谁?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
¥39.99
《明治维新》是"岩波日本史"的第七卷。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整个世界史潮流中日本的国如何定位;支撑了两个半世纪的幕府在何种历史背景和政治理论下不得不垮台。在此基础上一步考察,幕府倒台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幕末维新中一般民众的生活百态。 此外,放眼世界发达国家,从中探索日本近代国家模式的维新领导者们在归国后,如何应对日渐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这种民权运动的*终诉求是什么,这个被称为明治维新一个终结的明治宪法体制到底有什么意义,都是本书试图探求的问题。 经佩里来航、国倒幕、西南战争、自由民权,跌宕起伏的幕末?维新一路上以烈火燎原之势,向近代立宪制国家昂首猛。时代风云莫测,局势瞬息万变,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萨长等幕末志士们心中,又描绘了怎样的"新日本国"蓝图? 抱着以上疑问,本书作者田中彰先生对具体历史事件行描述,试图绘制出整个明治维新的发展脉络,在破解谜题的同时,剖析这一巨大变革的历史意义。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大量新近史料、多元参战视角,以小时计量这场结束拿破仑欧洲霸权的决定性会战!)
¥39.99
1815年6月15—18日,法军和反法联军在布鲁塞尔附近进行了3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斗。在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之际,蒂姆?克莱顿通过广泛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精细入微地重新评估了滑铁卢战役这一陈旧的传奇,力图揭示整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以便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同时致力于阐述各方观点,从法国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以及英国人的角度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全景图,由此尽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国军队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公正记述。本书也生动地讲述了在马匹、步枪和大炮混杂的时代后一次重要的战役中那些遭遇疯狂行军、恶劣天气、残酷的战斗,却仍然具备非凡勇气的人的故事,向普通读者展现参战者的生活和思想掠影,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场战役。


《白氏文集》日本传播史研究
¥39.99
“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一。本书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白氏文集》。全书分为三章。*章,作者分别对藤原定家编写的《奥入》、尊圆法亲王法帖、《管见记》和《秘府略》所载的白氏诗篇进行了校勘,并对其所属的文本系统进行了辨析。第二章,作者分别对日本庆安三年(1650年)刊《新乐府》、许氏榆园刊《文粹》和句题和歌作品《文集百首》中的白氏诗篇进行了校勘,并论述了其与旧抄本、刊本系统的关系。此外,作者还在该章内对白居易、白行简二人有无幼名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章,作者选取了台湾中央图书馆蔵影抄明刊本《白氏策林》、朝鲜铜活字本《白氏策林》、日本文政六年(1823年)刊《白氏文集》等数种作品,对其进行了介绍,并分别论述了其文本特征。通过以上考察,作者发现《白氏文集》的旧抄本与刊本的文本之间存在着“断绝”,并提出如下假设:虽然在书籍形态从写本向刊本转化的过程中,宋刊本的文本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但日本传存的旧抄本资料却并未受到影响。同时,作者还指出,若将混有不同文本的诸本一一剖析并确定旧抄本的文本后,再以《文苑英华》为参照,追溯唐抄本的原型,便有可能复原唐代《白氏文集》原本的面貌。除以上三章考察之外,书中另附有《日本传存的汉籍资料》、《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白氏六帖事类集〉解题》、《藤原克己〈菅原道真与平安朝汉文学〉书评》三篇文章,对于本书的考察、分析起到了补充作用。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39.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知识界普遍减少了对苏联的偏见,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向西"扩张",发动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已是大家都熟知的史实。不过,一般的论述都偏重于政治、军事领域,较少涉及文化艺术领域,而本书恰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领域。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中央情报局(CIA)行文化干预的秘密计划的令人震惊的证据,汇集了诸多解密文件和独家采访,揭露了中央情报局的惊人“战役”,他们将汉娜·阿伦特、艾赛亚·伯林、伦纳德·伯恩斯坦、罗伯特·洛厄尔、乔治·奥威尔和杰克逊·波洛克等人部署为冷战时期的文化“武器”…… 作者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从始研究到成书,历时七八年,辗转各地,查阅大量资料,遍访尚在人世的当事人。由一位英国人来写美国,大概较少偏见与局限。

马丁·盖尔归来
¥39.99
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八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他却与亲叔叔爆发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妻子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到法院,双方各执一词,乡邻们也莫衷一是。就在这个马丁·盖尔几乎让法庭相信他不是骗子,即将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埋首档案,利用婚书、遗嘱、交易文书、纠纷与仲裁书等多种材料,试图通过讲述这一离奇的冒名顶替故事,再现16世纪法国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国的国家司法体系。她带领我们一起去追寻真假马丁·盖尔和他们的妻子贝特朗·德罗尔斯的世界,从各方面刻画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继承法、社会流动、兵役、乡村习俗和司法程序。 在本书中,戴维斯还引导我们思考:16世纪法国农民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的渴望为何如此强烈?在没有指纹和照片的时代,一个人的身份是如何界定的,人际网络起着怎样的作用?新旧势力的对抗、不同文化习俗的冲突、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如何搅动地方社会?


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第三卷)
¥39.99
自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日本进入平安时代。从八世纪末到十二世纪末的四百年间,京都的宫廷贵族们享受着荣华与奢靡,然而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从未间断。本书《平安时代》为“岩波日本史”第三卷,以平安时代的三十一代天皇的承继和姻亲关系为主轴,细述了皇室、贵族、武士等各方势力内部和相互之间围绕着王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对立和抗争,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平安时代历史的全新视角。 作者保立道久立足于政治史视角,同时兼及社会经济史和对外关系史,将平安时代天皇在即位后颁布“新制”与“德政”的传统作为关键线索,“以天皇家的历史为中心来描述平安时代”,描述了这段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四百年历史。


战国时期(岩波日本史第五卷)
¥39.99
本书以一四四一年以嘉吉之乱为端,一五九八年丰臣秀吉逝世为结束,以争夺权力引起的数次战争为叙事核心,涉及政治制度、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记述了日本战国时代大约一百六十年的历史。本书也对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万里集九等历史人物有深的记述。从社会结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战国时代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大名促成了战国庄园制向村町制的转换。


伟人伟绩
¥39.99
阅读一个人的传记就像结交一个了不起的新朋友。这是一本不一样的人物传记,书中精选美国《读者文摘》刊载过的60位3000年来影响世界历史程的伟人小传,从平凡人视角行观察,获取共鸣。感悟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个性、生活、精神,触摸藏在历史深处的伟大灵魂。


帝国时期(岩波日本史第八卷)
¥39.99
《帝国时期》是日本历史学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帝国时期》作为岩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介绍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历史。1890年,是依据前一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召*次帝国议会的年份;1952年,则是《对日和平条约》(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年份。在这6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长期使用"大日本帝国"为国号,故而本卷被称为"帝国时期"。本卷承续上卷《明治维新》,全面回顾了改革之后的日本走向现代化、深度融世界和不断发起、参与战争的历程。这段历史不仅给日本,而且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影响至今的深刻变化。 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史的专家,由井正臣以简明清晰的史笔再现了重要历史时、历史事件上有关各方的博弈过程,更直面"战争为什么会发生""避免战争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等历史之问,为如何看待这段复杂历史留下了一个严肃历史学家的视角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