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100减50 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
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
[英]艾伦·麦克法兰
¥55.30
    英伦半岛为何能影响现代世界?英国人为何古怪、自嘲、难以捉摸?英国人为何虚伪:相信平等,却在奴隶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记录了长达七十多年的观察和体验,以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英国社会和英国人。从法律、政治、经济等维度了解英国的“化历程”,探索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以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英国人的虚伪与虔诚、幽默与哀伤。
每满100减50 支付的故事
支付的故事
[英]戈特弗里德·莱伯兰特, [英]娜塔莎·德特兰
¥55.30
现金会消失吗? 业务不断被蚕食的当下,银行的作用何在? 金融犯罪分子与监察机构的“攻防战”如何不断升级? 为何支付方式越方便,人们花钱越多? 为何各国、各家银行卡、信用卡年费不一致? 支付便捷与隐私安全之间如何保持平衡?数字货币将往何处去?…… 追踪金钱流转的路线与模式,探究其背后的经济、地理与权力逻辑,洞见新型支付手段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每满100减50 原始富足:布须曼人的生活之道
原始富足:布须曼人的生活之道
[英]詹姆斯·苏兹曼
¥55.30
1991年,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首次与卡拉哈里沙漠上的布须曼人触,此后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两国与他们一起生活了长达25年,培养出深厚的友谊。《原始富足:布须曼人的生活之道》不仅是生动细腻的民族志,更是发人省思的民族史诗。苏兹曼透过丰富的田野数据,呈现布须曼人理解生命、时间、土地、食物与社会关系的独特思维,并详述了布须曼人与西方殖民势力、其他少数民族、金钱经济及现代国家体制的冲突,更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起源、历史与演化的关系、狩猎采集与农耕民族的差异与冲突,以及西方世界对于环境污染、私人财产和不平等问题的看法。 当“现代富足”并未带来解放,休闲变成一种需要奋力争取的权利时,我们理应重新审视人类生存的环境。文明得以永续发展的条件,或许就藏在布须曼人的社会之中。
每满100减50 巴渝唐诗之路的文化缘起与地域流布--唐诗之路研究丛书
巴渝唐诗之路的文化缘起与地域流布--唐诗之路研究丛书
黄贤忠编
¥55.20
重庆文理学院黄贤忠教授编纂的《巴渝唐诗之路的文化缘起与地域流布》一书致力于汇集20世纪以来巴渝唐诗之路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力求通过这些具有典范性的论文,初步建立巴渝唐诗之路研究的基本框架,确立主要的研究对象,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较清晰的研究路向和资料支撑。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收录了尚永亮、肖瑞峰、李芳民、蓝勇等知名学者的14篇论文,书末附有相关论文论著要目。
每满100减50 琉璃厂杂记(套装共2册)
琉璃厂杂记(套装共2册)
周肇祥
¥55.20
《琉璃厂杂记》记录了周肇祥于民国初年不辞辛劳、倾囊收文物图书以及竭尽心力、从事考证鉴定的经历。涉及的北京文史范围甚广,包括政经、文化、文物、历史、教育、宗教、旅游、交通、人事暨社会风情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涉笔成趣。行踪所至,非但京城内外名胜古迹,并远涉津冀盘山,大有“一息尚存我,千山不让人”的气概。其间又反映了与徐森玉、傅增湘等名人挚友的交往,世事沧桑,物换星移,书稿为后世留下了民国时期存留的名胜古迹的翔实调研资料。   原作楷书部分(1912—1916)曾出版,由朱家溍先生题写书名,史树青先生作序,赵珩、海波两位先生整理,在学术界、收藏界曾获得广泛好评。此次出版,增补了新发现的行草部分(1920—1928),由宋惕冰先生整理。
每满100减50 舌尖寻香·大连美食
舌尖寻香·大连美食
王希君
¥55.20
“品读大连”系列丛书以“记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风物”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大连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风貌,着力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充实城市文化内涵。 《舌尖寻香·大连美食》介绍了大连美食文化来源、发展及特色。餐饮名楼牵出了大连菜鲜为人知的秘密,七次人类迁移史启幕了大连美味飘香的百年大戏,三位大连籍中国名厨烹出了大连菜变与不变的主题,六大美食话题开席了鲁菜、东北菜、日韩料理、俄罗斯菜大融合的"海杂拌"式的大连菜盛宴……鲜香爽脆的风韵里,尽显山峻海俏的情怀。
每满100减50 知圣篇
知圣篇
廖平,著
¥55.00
《知圣篇》是廖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廖平提出,搞通六经的起在于“知圣”,而圣人之事是哲学,因此经学就是哲学。廖平以此抨“六经皆史”说以史学取代或冒充哲学,使圣人作经的主旨蔽而不明。《知圣篇》即重在阐明六经并非前代散佚旧文,而全部为孔子作为素王为万世立法的制作。全书包含正篇和续篇。正篇主要反映“尊今”思想,提出孔子是受命改制,六经皆孔子为改制而作,康有为曾据此书着成《孔子改制考》;近世学林流行的“托古改制”说,盖即肇始于此篇。续篇又加“小统大统”“天人之学”等学说,在时空上一步推衍,可以考见廖平经学“二变”以后的学术发展历程。
每满100减50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陈来卷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陈来卷
杨朝明
¥55.00
孔子文化奖是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国际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团体、个人若干名,主要表彰奖励对全球儒学研究和孔子文化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个人和非政府组织。这个奖是文化部的奖项之一。本套丛书是自2009年首届孔子文化奖设立以来,历届个人奖获得者的文集汇编,已经出版有:《杜维明卷》(2009年度),《庞朴卷》(2010年度),《汤一介卷》(2011年度),《牟钟鉴卷》(2012年度),《李学勤卷》和《安乐哲卷》(2013年度)共6本;此次预计出版的为《陈来卷》和《董金裕卷》(均为2015年度)。每本书的内容以“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为核心,选取获奖人学术创见的观、短语、概念等,选录其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创新性的文章、著述、学术演讲。 《陈来卷》共分为“中国儒学史研究”“儒学与当代哲学建构”“儒学与美德伦理”“儒学与现代世界”“儒学与文化的多元普遍性”“传统与现代”共六编,所选内容均为已公发表的论文或已出版专著中的节选, 内容以儒家文化与伦理建设为中心,充满了学者深沉的文化和社会关切。  
每满100减50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献萃编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文献萃编
于殿利;郑殿华;李红燕
¥55.00
本书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古文明文献萃编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始文献汇编,主要是为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难得的原始资料,也可以让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产生直的观感。一部部文学作品让读者认识苏美尔和巴比伦人关于世界、人类起源和自身的理解,一篇篇铭文让读者了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演,一份份契约和管理文书让读者看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生动的经济生活,一封封书信让读者感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鲜活的生命。
每满100减50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陈文波著
¥54.99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古汉字普及读物,全书共分十章,通过300多个古汉字的详细解说,介绍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家庭、祭祀、战争、农业、工业、人文等,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图谱。 作者每介绍一个汉字时,注重从甲骨文、金文等,再到现在楷书的演变,详述源流,深浅出;全书增加了1500多幅作者手绘字形图及考古器物图,严谨精美,兼具书法美感和欣赏价值。 一个汉字,即是一部文化史,该书不仅是了解古代汉字和古人生活的一本门读物,还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每满100减50 美国新媒体法律与规制研究
美国新媒体法律与规制研究
戴元光
¥54.90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许倬云
¥54.60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每满100减50 景德镇:世界瓷业中心的城市与遗产
景德镇:世界瓷业中心的城市与遗产
贺鼎
¥54.60
景德镇有着世界知名的瓷业历史和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以瓷业著称的城市。本书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建筑类型、信仰礼俗5个角度分析景德镇的城市和建筑,探索瓷业遗产的深层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对其瓷业遗产要素行价值阐释,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期待为中国城市史研究与瓷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每满100减50 资源共享有智慧
资源共享有智慧
王理宗
¥54.40
本书是作者继《美丽的手》《社会时代》之后,社会组织实践型理论之新作。针对如何创新商会发展理念、改商会服务体系等痛,分为人才、模式、经验、理论四个方面,从资源整合的高度建构了有力框架,为商会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创造体系,为企业生存提出了内外兼修的资源整合路径。
每满100减5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
¥54.4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主要内容包括:法律及其相关文件、国务院法规及其相关文件、有关部委规章及其相关文件、文化部规章及其相关文件、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及其相关文件、地方规章及其相关文件、国际公约及其相关文件等。
中华经典研究(第二辑)
中华经典研究(第二辑)
项楚,舒大刚
¥54.40
 《中华经典研究》旨在“研究经典,传承文明;融会中西,沟通古今”。本刊主要栏目有:文本研究、经典阐释、名家访谈、学术动态、海外传播、青年学者论坛等。我们以“明放,平等平和;百家经典,兼容并包;学术融通,互动互鉴”为办刊方针,倡导学术民主,讨论自由,因经明道,弘道兴学。研究经典之文本,总结经学之成就,发掘经典之价值,揭示圣贤之密旨,为认识历史、服务现实贡献智慧。带领社会亲近经典、研读经典、品味经典,从经典中汲取古今中外圣贤的智慧。
借石攻玉;《中国文学理论》导引
借石攻玉;《中国文学理论》导引
袁劲
¥54.40
本书是对20世纪文论经典、著名海外汉学家刘若愚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的导读,适用于文学爱好者、文学理论研究者及高校文科师生。书名“借石攻玉”有两层含义:一是刘若愚借鉴艾布拉姆斯“四要素”分析图示,重构“宇宙?作家?作品?读者?宇宙”环形四元框架,用以解释中国文论经典的形上论、决定论、表现论、技巧论、审美论和实用论;二是本书在刘若愚四元框架与六种理论的基础上,导读《诗大序》《典论·论文》《与杨德祖书》《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文章辨体序题》《读第五才子书法》《四库总目提要集部叙》等经典篇章,借由“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立功立言,所庶几也”“放言遣辞,良多变矣”“诗之为技,较尔可知”“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讨论瑕瑜,别裁真伪”“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等经典命题,重审中国文学理论的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接受论、批评论和通变论。
每满100减50 世界汉学(第10卷)
世界汉学(第10卷)
耿幼壮,杨慧林
¥54.17
为什么要研究汉学与汉学家的历史?鉴于“汉学”专业已经日益从各大学的课程计划中消失,我们难道不应该谈谈这个问题么?这些年来,许多德国大学把“汉学”专业并入“亚洲研究”中。科隆大学在裁掉一个现代中国文学教授席位的同时,把古典汉学教席改名为“中国文化”,并且将这个新教席与日本学以及印度学教席一起组成了一个全新的“亚洲社会及文化”专业。在波恩大学,这个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专业直到不久前才被重新称为“汉学”,但显而易见,它只是东亚研究所中的一个并不起眼的部门。
每满100减50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Ⅵ,青年德意志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Ⅵ,青年德意志
(丹)勃兰兑斯著 高中甫译
¥54.00
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纵论法、德、英诸国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涉及文艺、宗教、政治等。这部里程碑式巨制波澜壮阔,诗情如炽,不啻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学之《史记》,亦是比较文学经典,闪耀着批判的光芒,张扬着追求社会公平步的理想主义精神。     《青年德意志》剖析了1848年“三月革命”之前数年德国思想界僵化与落后,赞扬了海涅、伯尔内等德国作家向专制制度和鄙陋现实发起的勇敢挑战。
每满100减50 有皇帝的文学史
有皇帝的文学史
浅见洋二 高桥文治 谷口高志
¥54.00
中国文学的魅力在什么地方?中国文人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他们如何运用文字表达自我的内心世界?《有皇帝的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说》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精彩的解答。本书是对 中国文学史的概说,从“国家和个人”“事实与空想”两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国文学中多个重要而有趣的课题。以“皇帝”与“权力”为关键词,在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的诸种关系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行精讲,独到地剖析了皇权体制下中国文人的政治诉求与生活理想的冲突及调和。视角新颖,文字活泼有趣,配有多幅插图,兼具学术性与通 俗性,是一部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佳作。
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试读本)
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试读本)
岱峻
免费
“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大江”…… 战乱烽火下的弦歌不辍,薄暮余晖中的骊歌永别。 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发轫于民国初年,至1920年代中后期,渐成蓬勃之势,以燕京、辅仁等为代表的十数所教会大学散落于北京、上海、山东,与国立大学及其他私立大学交相辉映,成为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一支。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随即全国长达八年的抗战阶段,全国向大后方迁移,教会大学亦渐次迁移、聚集在成都华西坝等地筚路蓝缕复课兴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四年内战再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中国大陆实行高校改革,教会大学旋遭解散,西方各国传教人员及各方面专家尽数离境。作为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中一种短暂存在而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机构,教会大学其历时不足半世纪,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却影响深远。因其“辉煌”,故有“弦诵”;叹其短暂,亦复“骊歌”。 作者岱峻将书写对象聚焦“教会大学学人往事”,展示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教会大学的几度折转经历,尤其是一代学人的精神气质与人世遭际。这其中既包括齐鲁大学国学所的顾颉刚、钱穆等著名学者的曲折经历,也包括许多或显赫一时或学术影响深远却因种种原因被历史湮没少为人知的学者(如人类学家李安宅、哲学家罗忠恕等)、以传教身份来华的海外学者(如农经学家卜凯、金陵大学教授芮陶庵等)、因卷政治之争而经历曲折的媒体人(毕业于燕京大学的“新闻四杰”唐振常、严庆澍等)。 九篇文章,有特写也有群像,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犹如一部同气连声的短篇小说集,又似一本此起彼落的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