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蒋子龙文集5:农民帝国
蒋子龙文集5:农民帝国
蒋子龙
¥62.40
  《蒋子龙文集(第5卷):农民帝国》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变化的当代长篇小说,也是著名作家蒋子龙积十余年心血铸成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郭家店的发展变化为蓝本,以主人公郭存先的成长经历、人性蜕变及至后毁灭为主线,细腻而深刻地描写了一群农民跌宕起伏的生活,入木三分地剖析了金钱、欲望、权力对人性的冲击,进而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带给人们强烈的情感碰撞和无尽的思索……
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
张恨水,高荣生绘
¥62.40
★ 深刻反思抗日战争爆发原因和中国国民性的力作 ★ 张恨水“一生创作的**”及“*重要的代表作” ★ 随文独家收录著名画家高荣生先生*刻制木刻插图8幅,精美丰厚,令人称叹 《巴山夜雨》是张恨水后期的重要作品,写于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4月—1948年12月连载于《新民报》副刊《北海》。别于畅销名作《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 书名取自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寓含着日寇铁蹄践踏国破家亡之际,流浪川东的异乡人,企盼归期的意绪。小说有浓厚自传色彩,以深具文人气质的教授李南泉为中心,一幅川东山村众生图徐徐展。人物描画栩栩如生,语言幽默犀利,行文则隽永冲淡、冷静深沉,在小说的描写功力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巴山夜雨》体现出张恨水“痛定思痛”的创作意旨,在控诉、谴责日寇战争暴行的同时,对于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国民的劣根性,行了全面深刻的检讨,从“外侮”到“内患”,极具思想深度。有学者称该书是张恨水“一生创作的**”“*重要的代表作”。 此次重排,行了重新校订。随文独家收录著名画家、插图家高荣生先生特为本版*刻制版画八幅,图文交相生辉;封面重新设计,厚重典雅。希望能为读者带来更加舒适丰赡的艺术享受。
潮卷南海 : 深圳风雨一百年
潮卷南海 : 深圳风雨一百年
张雄文
¥62.40
全书分为“萌芽”、“探索”与“奋”三部分,以中国共产党在深圳100年间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和辉煌成就为主线,讲述深圳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偏居一隅到引领全国的辉煌历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将深圳从一个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欺凌、压榨的小镇,发展为改革放的排头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传奇往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圳解放、发展和飞跃历程中的领导作用。
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
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
徐冠群
¥62.40
“二战”前夕,在德奥犹太难民无处避难的情况下,中国伸出援手,收了大量犹太难民。在流亡中国期间,犹太流亡者真正触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破了对中国原有的刻板印象,并对其产生了新的更真切的认识。他们在上海及中国其他地区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行文学创作、创办刊物、演出戏剧等,不仅团结了在华犹太流亡者,帮助其融人中国社会,而且也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本书收集并翻译了犹太流亡报刊(如《上海犹太纪事报》《八钟晚报》《犹太信息报》等)中的杂文、小说、诗歌等,文本虽短小精悍,但视角丰富,塑造了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此外,本书也收录了犹太裔德国作家、戏剧学家马克斯·路德维希·莫尔赴华途中和在华期间写给妻子的信件。这些作品由身处中国的犹太流亡者所作,在呈现其生活和心理诸多面向的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德语犹太流亡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为国内的犹太流亡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对加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郎志丽
¥62.40
这本书讲述了从宣统元年始的郎家的百年故事,称得上是一本小人物的大历史。从走街串巷的艺人到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民间艺术家,郎氏面人儿捏的是戏,是民间传说,是老北京街头的人和事。郎家百年起落与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城市变迁紧紧相连,这其中很多事情的准确细节已无法还原,但郎家的面人儿、郎家的记忆与冰心、老舍们的笔端或并行或交错,应该可以揉捏出些对郎家、对面人儿、对手艺人、对老北京的印象。京味儿十足的口述史,妙趣横生。
响亮的张望——朝花副刊文艺评论集萃·2022
响亮的张望——朝花副刊文艺评论集萃·2022
黄玮
¥62.40
本书是《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文艺评论版2022年度文艺评论集萃,从将近200篇作品中细选知名评论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及活跃报章评论员的评论佳作、力作44篇。其中,既涉及对于文化发展、文艺创作、文化趋势的前沿追踪、深度解读、思考把脉,也有站在阶段性评论史维度上的年度文艺大类盘评论,有坚持直言快语、锐评风格的现象批评,更有快、热、短、准的作品快评,能够比较准确地通过评论这面镜子,反映中国影视剧、文坛、舞台、展陈、文创等领域2022年度的热内容。书名“响亮的张望”略文艺地出评论的两个属性:发声、客观。 
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
李森
¥62.40
这本书里有一个“批评即创作”的信条,涌动着一种语言艺术漂移迁流的诗一蕴能量,以期文辞藻绘出尘,向“以诗证诗”的诗话传统致敬。 这本书里不相信死亡的艺术概念、观念或理论成规,不相信逻辑程式能框成诗一思,而相信自由自在的人性中自然显露的天赋凝姿,以期赋日月星辰之行,观昭昭离离之美。 这本书是作者孤心无住,以种植语词自渡的流年悲歌。
翻滚的钻石——朝花副刊文艺评论集萃·2021
翻滚的钻石——朝花副刊文艺评论集萃·2021
伍斌
¥62.40
本书是《解放日报》朝花副刊文艺评论版 2021 年度文艺评论集萃,从将近 200 篇作品中细选知名评论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及活跃报章评论员的评论佳作、力作46篇。其中,既涉及对于文化发展、文艺创作、文化趋势的前沿追踪、深度解读、思考把脉,也有站在阶段性评论史维度上的年度文艺大类盘评论,有坚持直言快语、锐评风格的现象批评,更有快、热、短、准的作品快评,能够比较准确地通过评论这面镜子,反映中国影视剧、文坛、舞台、展陈、文创等领域 2021 年度的热内容。书名以“翻滚的钻石”喻批评需要多元声音、多面切磨,方见光泽,也从书中收文《戏曲电影如何做“翻滚的钻石”》得到灵感。 
女士藏书票
女士藏书票
诺娜·拉布谢尔
¥62.40
《女士藏书票》出版于1895年,是研究西方女士藏书票的最早专著,也是西方藏书票研究的经典之作,作为收藏家和书迷的指南手册,它体现了欧洲藏书票收藏和研究黄金时期的成果。 诺娜•拉布谢尔在书中追溯了女性藏书票的历史,介绍了那些尤为引人关注的藏书票,既涵盖知名藏书家的趣味,又彰显藏书票独特的设计美学。书中列出了由许多知名藏书家提供的17世纪和18世纪女士藏书票清单,大部分藏书票附有藏书者的姓名和年份。除介绍英国17、18世纪有日期和无日期的女士藏书票,本书还介绍了女书迷、女性纹章、当代设计师的女士藏书票、女设计师、女士藏书票上的格言、外国女士藏书票、联合藏书票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
潘秋平
¥62.40
本书立足于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理论假说,结合语义地图模型,对上古汉语的不同与格句式做出分析。从句式多义性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上古汉语与格句式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并讨论了不同的与格句式如何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由给予类事件的编码扩大至其他非给予类事件的编码。在此基础上,还一步讨论了上古汉语是否具有与格交替现象以及如何解决概念空间上的断问题。
理想丈夫
理想丈夫
夏晓虹
¥62.40
“许渊冲汉译经典全集”*辑包括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英语名著20本,其中莎士比亚戏剧精选14本,王尔德戏剧全集6本(8种)。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很有特色,不仅会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还可以为广大的翻译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和版本。“许渊冲汉译经典全集”拟出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英法名著中译本三十余种。英语文学经典有莎士比亚戏剧14种、王尔德作品8种等;法语经典5种。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很有特色,不仅会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还可以为广大的翻译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和版本。《理想丈夫》是“许渊冲汉译经典全集”王尔德戏剧作品之一。剧情讲述外交部次长罗伯特• ;齐腾爵士在自己家举办的一场社交宴会上,受到了一个神秘女子车维莱太太的要挟,因为她掌握了齐腾爵士过去的秘密——一封可以作为犯罪证据的书信,如果齐腾爵士不答应她的条件,她就将他昔日的罪证公之于众。这不仅意味着齐腾爵士上升中的政治生涯将被毁掉,他美满的婚姻也受到了威胁。这位“理想丈夫”在妻子眼里的形象将完全被摧毁……剧情曲折多变,人物命运绝处逢生,故事十分精彩耐看。  
印度人的习性——印度文化读书札记
印度人的习性——印度文化读书札记
丁元竹
¥62.40
作者以近年的阅读为凭,挖掘昔日印度的传奇故事,阐释今日印度的现代化演变,而对印度社会文化展分析,并逐渐理清一个基本思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习性是在其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这个历史环境既包括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他们历经的历史,还包括在其历史程中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口、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习性,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基础性的因素。
我还记得
我还记得
亦邻
¥62.40
这是亦邻和姐姐清雅、妹妹小菀合力照护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妈妈的真实故事。 亦邻的妈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前“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变成了一个被剥离了记忆、情感和正常认知能力的懵懂老人。作为一名插画师,亦邻试图用绘画帮妈妈抵御遗忘、留存记忆。看到妈妈被画里以前的场景唤起回忆,口说出“我还记得”,亦邻深受触动,于是坚持每天给妈妈画一幅画,画爸爸妈妈相亲相爱的时光,画三姐妹小时候的故事,画妈妈曾经的理想…… 亦邻还鼓励妈妈拿起画笔作画,妈妈有时临摹亦邻的画,有时也写生,画家里的花花草草;心情好时,也提笔创作,画下三姐妹小时候的肖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涂鸦,笨拙、扭曲、凌乱,但亦邻看到了艺术给精神世界日趋荒芜的妈妈带来的改变,这鼓舞她一路坚持画了下来,她把这个系列的绘画命名为“唤醒妈妈的记忆”。 除了画过去的事,帮助妈妈找回记忆,亦邻也用画笔记录当下,画下了三姐妹照护妈妈的日常:姐姐负责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把妈妈当成大宝宝,对待妈妈的耐心无边无际。妹妹发现妈妈在表演时表情会变得生动起来,便把唐诗、儿歌、绕口令编配上动作,三姐妹陪妈妈玩以前的游戏,唱以前的歌,想尽办法帮助妈妈锻炼头脑。亦邻则用“和老二一起画一本书”诱惑妈妈坚持画画,用画笔备份妈妈终将被阿尔茨海病默粗暴擦除的记忆。 妈妈的健康状况毫无悬念地一路下滑。脑退化带来的异常行为荒唐又磨人,无药可医、不可逆转。如坠深渊般的精神折磨,一度令三姐妹心力交瘁,情绪崩溃。直面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家庭照护困境和病人家属的心理压力问题,亦邻也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不断地自察和自省,三姐妹也各自获得了成长。亦邻以绘画为媒介帮助妈妈与现实世界重新关联,她自己也通过和妈妈一起回忆、作画,了心结,更加理解了患病的妈妈,重拾对妈妈的敬爱。姐姐作为妈妈的主要照护人,也在学习中找到了纾解心理压力的方式,积累了对抗疾病和衰老的经验。妹妹则用舞动和妈妈行身体沟通,借以妈妈的内心。三姐妹各尽所能,帮助妈妈尽可能充实地有尊严地度过余生。共同照护患病妈妈的过程中,三姐妹也在重新理解家庭与亲情、思考与探究生死观,逐渐懂得了,爱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照顾老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奥本海默传
奥本海默传
[美] 凯·伯德(Kai Bird) 马丁·J·舍温(Martin J·Sherwin)
¥62.30
这本书是关于“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奥本海默成为同代人中最zhu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行了抨,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心勃勃又没有安全感,他才智超群又幼稚可笑,他果断坚决又惶恐不安,他坚忍淡泊又充满困惑。作为一个个性复杂的人,他早年间就造了一副内心的铠甲。从20世纪初奥本海默在纽约上西区度过的童年时光到1967年他离人世,本书追溯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探究了这副盔甲背后奥本海默谜一般的个性。这是一部深内心的传记,无论在研究资料还是撰写过程中,作者都秉持一个观,那些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决策,在奥本海默身上甚至可能还影响到了他的科学研究事业。奥本海默曾是释放核威胁的推手,但后来他致力于遏制核威胁,奋勇地将我们从核弹文化的歧途上引。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是一份国际原子能管制计划,迄今为止,这仍是核能时代保持理性的杰出范式。 在本书长达25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本书还参考了国会图书馆中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以及联邦调查局在超过25年的对奥本海默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作者还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 这本书让奥本海默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带领我们核时代,又步履维艰地寻找着消除核战争威胁的方法,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我们的努力还在继续。
史蒂夫·乔布斯传(典藏版)
史蒂夫·乔布斯传(典藏版)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62.30
乔布斯授权官方传记 作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标志偶像,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炽热激越又敏感叛逆的性格使其成为美国伟大的创新领 袖。他站在人文与科技的交会处,将创造力、想象力、哲学思辨与技术相结合,使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数字出版六大产业发生了颠覆性变革,改变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对未来科技的认识。一个疯狂、充满激情的时代造就了他,他也凭一己之力引领了一个时代。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艾萨克森与乔布斯进行了40多次面对面的倾谈,并对乔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和同事进行了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乔布斯全力配合本书的写作,并不干涉也不限定内容,对一切完全开放,甚至鼓励大家袒露心声。谈及与他共过事的人及竞争对手,乔布斯直言不讳,甚至尖酸刻薄。同样,乔布斯的朋友、敌人、同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毫无掩饰的视角。这让乔布斯的激情、能量、欲望、完 美主义、艺术修养及对掌控权的迷恋塑造出的商业哲学在本书中一览无余。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乔布斯的书,更是一部关乎激情、疯狂、游戏、艺术、科技、哲学、价值观、创造力、想象力、领导力的复杂作品,每个人都将从中了解乔布斯,了解苹果,了解世界。
手机短视频选题构思、脚本创作、运镜拍摄、成片剪辑一本通
手机短视频选题构思、脚本创作、运镜拍摄、成片剪辑一本通
倪栋
¥62.30
如何快速精通短视频选题构思、脚本创作、运镜拍摄与成片剪辑,从而制作出火爆的短视频内容? 本书分为13章,配套38个教学视频、72个素材与效果文件,从下面5个篇章行讲解。 “选题构思篇”将介绍短视频定位的选题技巧、短视频主题的策划技巧,以及短视频内容的构思技巧等内容。“脚本创作篇”将介绍短视频脚本的基本内容、短视频文案的写作技巧,以及短视频标题的撰写技巧等内容。“运镜拍摄篇”将介绍拍摄短视频时用到的镜头语言、基础运镜知识,以及构图方式与光技巧等内容。“成片剪辑篇”将介绍短视频后期的剪辑技巧、短视频封面的设计技巧,以及种草视频的制作技巧等内容。“综合案例篇”将用一个完整的古街拍剪短视频案例,介绍短视频选题、脚本创作、运镜拍摄和后期剪辑等内容。 本书结构清晰,适合四大类人群:刚短视频编导行业的新人;短视频、网剧的创作者或策划与编辑;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小红书、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用户;各院校影视、广告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松木的清香
松木的清香
万玛才旦著 ; 久美成列编
¥62.30
《松木的清香》是万玛才旦遗作小说集,收录和整理了作为小说家的万玛才旦在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篇目,如生前尚未出版的的小说遗作《松木的清香》、小说创作处女作《人与狗》、汉语小说成名作《流浪歌手的梦》、电影《寻找智美更登》的同名小说等……其中篇目经由万玛才旦之子、青年导演久美成列编选确定,以久美成列和陈丹青撰写的怀念文章为序言和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赤忱、才华横溢、天真悲悯的**作家及其文学遗产。 坐飞机而来被寄予众望的外来种羊,一生寻找梦中姑娘的流浪歌手,全身透明的雪山精灵,指日为月的少年情事,辗转追寻的公路电影……从雪山生灵到藏地风霜,从文字声音到画面影像,我们溯流而上,重新捡拾起只讲了一半的故事,借由文字再次抵达万玛才旦的内心艺术世界,再次见到净土上那株“生命力顽强的莲花”。
唯美人像摄影摆姿与拍摄教程(全彩)
唯美人像摄影摆姿与拍摄教程(全彩)
沈梦瑶
¥62.30
本书通俗易懂地讲解了关于摄影的基础知识,以及人像摄影摆姿、经典构图、用光的艺术、道具的使用等实用技巧,并集结了唯美、私房、梦幻、少女、日系等多种风格的人像摄影作品。希望大家可以在欣赏这些优美作品的同时,学习到实用的人像拍摄技能。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许子东
¥62.30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一次,我们用小说中国! 百年来,1902—1916,总被忽略的“晚清时期”;1917—1941,总被说起的“五四时期”;1942—1976,总被留白的“革命时期”;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80年代至今”…… 许子东的“20世纪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神预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生态篇”,高度还原“作家的一天”——1926年郁达夫的“恋爱”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误诊”疑云,1952年巴金“同志”在朝鲜战场,1984年“寻根”韩少功在杭州会议,1994年“拜访”王安忆的上海作家生活…… 百年来,中国怎么会走到今天?会走向怎样的明天?《老残游记》有句话:“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
排版的风格(全彩)
排版的风格(全彩)
左佐
¥62.30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总结出排版的三大基本风格,古典风格、构成风格与国际风格,建立了一个风格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各自的网格系统。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典藏版)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典藏版)
赖瑞和
¥62.30
1989年,35岁的赖瑞和先生始了他在中国内地的搭火车旅行计划。自此,直到1993年,作者先后9次独自深中国内地畅游,抵达除东北三省和西藏、海南外的所有省区市,行程累计4.9万公里,走“五城”,“剑门”,访湘西……他既到了西安、北京等繁华都市,也来到青海格尔木、山西三岔等荒寂小镇;他游览了大雁塔、云冈石窟等知名景,更寻访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冷门景,如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云南大理的“南诏德化碑”。作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沙河镇乐天知命的老工人、安心赚取车票差价的女列车员、看管研究武梁祠三十年的朱教授、在火车硬座下睡觉的老太婆…… 作者用海外华人和唐史学者的眼光,以沉静的笔调、简练的语言,配合丰富老照片,记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的山川形胜、历史遗迹、市井风俗,呈现改革放之初巨变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变化。回望这些让人倍感亲切的场景,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