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妇科经验集
¥32.00
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年,擅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治疗妇科疑难杂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复发性流产,月经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性疾病及产后病等妇科疾病的治疗。擅于从“脏腑、气血”理论调治妇科月经病,不孕病等疾病,用药平和,平中见奇,每获良效。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叶利群教授妇科学术思想简介,第二部分为书稿主体,即叶利群教授妇科医案,分为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种子与不孕、妇科杂病等。


遇见中医.2,经方临证入门实录
¥32.00
本书是作者出版遇见中医1——一个医学小白三年经方路之后的第二本著作,沿用上一本的散文方式,用若干小故事讲述自己如何学习中医,如何学习伤寒论,特别是面对枯燥的伤寒论条文,如何能够将自己的医学梦坚持到底的故事,对于中医初学者,爱好中医的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何天有验方验案集
¥32.00
由杜小正主编的《何天有验方验案集》一书中的这些验方验案的特是何天有教授独特学术思想的体现,也形成了其**特色的用药经验。 由杜小正主编的《何天有验方验案集》一书收录了何天有教授多年悉心研究并业已成熟的验方,同时,杜小正博士等人还收集整理了何天有教授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典型临床案例,使本书既有验方,又有真实案例,两者相辅相成,突破了一般纯验方研究的窠臼,有效地克服了中医学中验方和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本书记录了160多个验方验案,每一个验方科学、翔实,每一个验案典型、具体,既有深浅出的验方阐述,又有真实具体的典型案例,一卷在手,可以知百态,可以论其余,对当下临床中医学实践的推广与应用,*具前瞻性和指导性。


冠心病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
¥32.00
内 容 简 介 (200-1000字) 《冠心病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是“国家重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的课题成果。该分册分别从医家简介、学术思想、临床特色、病案精选四方面对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行整理和分析。医家简介部分重介绍医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从传统的客观化、数据化的角度综合简要地介绍医家情况。学术思想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现医家独特的学术观,及其学术观形成的渊源及延展。或分条论述了学术创见及其对于治疗冠心病的影响。临床特色部分简洁、精准的展现医家诊治的特,治疗冠心病的特。如诊疗特色、常用验方、常用药物、特殊药物剂量、药物配伍等,根据各医家特整理而成。验案精选部分则收录了能代表医家诊疗特色的典型案例,治疗方案体现老中医特有诊疗思维。该部分通过专家按语的形式对验案行梗概,分析患者脉证、详解诊断依据、立法处方思路、药物加减变化特殊性等。全案概括性分析与各诊次细节分析相结合,针对每诊次行分析讲解,体现诊次之间的动态变化,展现临证思维方法。并部分的实景再现当时诊疗情况,或记录自己所见所学所思,记录临床诊疗的真实情况、立体性地展示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的全貌,实现道术结合的传承。同时,从人文关怀的侧面,体现名老中医如何用其丰富的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经验来关切生命、如何与患者共情,增加了全书的高度和温度。


溃疡性结肠炎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
¥32.00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汇集多位名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荟萃,展现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诊疗特点等风采。本书分别从医家介绍、学术观点、临床特色、病案精选四方面对6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医家简介部分重点介绍医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从传统的客观化、数据化的角度综合简要地介绍医家情况。学术观点部分力求*的展现医家独特的学术观点,及其学术观点形成的渊源及延展。


张扣启医案合集
¥32.00
北京中医药大学肖相如教授,潜心医道数十载,汇通中西,终成一代伤寒大家、全国重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学业有成,当为先圣继绝学,遂创立诵明书院,望为当代明医摇篮。张扣启老师,行医亦三十余载,然精之心日切,遂于知命之年拜门下,得肖师指关窍,医道大,不敢秘技自珍,故集结成册,期与天下慕道君子共享。 本医案合集主要包括张扣启老师自2017年拜师门,经肖师指并大有长后,疗效比较显著的医案,已陆续在师门内分享,门外难得一见;以及近五年来,为师门弟子授课及参加其他培训,讲义中所引用的关键病案。自古善治者治皮毛,外感不精,遑论他病。张扣启老师深得肖师外感病辨治精髓,因此医案以外感病居多,包括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三仁汤等常见外感病用方的典型医案;也收录了一些难治性的外感病案,如竹叶石膏汤、柴胡桂枝汤的应用等;另有各科杂症;总数约190个,以方为目录,予人纲纪,启人深思。 前学之路,后学之引,张扣启老师拜师五年,即有此大,莘莘学子,何可错过?


王琦经验传承:创新思维与疑难病诊治
¥32.00
本书系统介绍了王琦老师的为医和治学之道,思维方式和临证之术,以期传承王琦院士的道术全人信息。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为大医之道与大医之术。上篇从精神境界与中医思维详细解读了王琦老师的大医之道。精诚为医、厚德育人、精勤治学是王琦老师精神境界的体现。为医,他秉承先贤之心,对患者一视同仁,尽力精心诊治;为师,他“绣出鸳鸯凭君看,乐将金针度与人”,重视思维的启发。为学,他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重视学术思维与方法创新。在传承工作中重视“以道驭术、道术相济,明道以修术,正道而强术”,并倾毕生精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在创新思维引领下,王琦院士构建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提出“主病主方”学术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的诊疗模式体系,也为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辟了新的路径。下篇从辨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与核心方药深度挖掘了王琦院士的大医之术,并从循环、消化、内分泌、呼吸、精神神经系统等不同疾病分类作了验案评析。


杏林集腋
¥32.00
本著作系统总结了王庆侠教授50余年临床和带教学生的经验体会,全书共分为五篇,一为“基础理论篇”,主要汇集在多年教学与临床带教过程中解答学生易产生疑惑的问题之作;一为“内科篇”,主要是自己治疗内科疾病的思路及有效方药;一为“妇科篇”,主要是应杂志所邀撰写的,为学生辅导《中医妇科学》的内容提要。另外,则是自己对治疗某些妇科疾病的思路及经验;一为“医案医话篇”,选取了历年来发表的临床验案及受记者访谈的医话;一为“教改篇”,选取了在教学及担任班主任过程中,针对成教学生在考试及毕业后去向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改革设想。


《扁鹊心书》新诠
¥32.00
本书主要阐述宋朝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之精义,结合作者数十年临床经验,以及现代医学一些研究成果,深度挖掘《扁鹊心书》的学术价值,尤其是艾灸与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上的成就,师古不泥古,守正有创新。中医界学术纷争历来已久,其中利弊兼杂,由于窦材与张仲景学术观分歧较大,但在历史上皆医名显著,医术高超,这种现象很值得人深思,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比二者核心观对于更深层次领悟中医精髓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黄石屏金针疗法传承录
¥32.00
“金针”曾是古代针具的统称,盖因针具属金属一类,故以“金针”命之。在中国的医学史上,也确实有不少针灸医家以黄金制作的针具,救民疾苦,起死回生。由陈腾飞编*的《黄石屏金针疗法传承录》一书中的黄石屏金针流派,起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武术为基础,以金质毫针为工具,以长针透穴为其特色。这一流派的医家们,以其精湛的金针技艺,在满目疮痍的晚清民国年代留下了辉煌的印记。随着历史的推演和针具的统一改革,这一金针流派的事迹已逐渐淡出针坛。作者通过寻访金针传人,搜集相关资料,梳理出了黄石屏金针一脉的历史源流。全书分为六卷,每卷收录了金针传人的相关*作和生平事迹。其中,**卷收录了黄石屏《》的全部内容。


张健眼科医案
¥32.00
本书分为两部分,并附方剂汇编。部分为名医传记,内容包括从医之路和学术思想。第二部分为医案精选:其内容共涉及眼科病证79种,典型病案254则,方剂147首(其中家传和自创经验方33首),基本覆盖了中医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治疗具有特色与优势的部分疑难病症,展示了著名眼科专家张健的临证思辨特和用药经验。


*防治颈椎病新策略:从纠正颈椎生理弧度异常入手
¥32.00
邹季、熊勇主编的《全面防治颈椎病新策略--从纠正颈椎生理弧度异常手》是编者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与感悟,对颈椎病的一系列认识与治疗方法行了系统梳理与反思,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认识与感悟。在对颈椎病基本概念与病理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全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椎间盘的病变或破裂,只是颈椎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第二个“节”,并非颈椎病的“源头”因素。颈椎的生理弧度异常(排列不正、力学紊乱)才是颈椎病发生发展演变的“源头”因素,或导致颈椎病发生的*个“节”,各种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颈椎病患者,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颈椎生理弧度异常。作者从此手,提出对颈椎病的治疗都必须从纠正颈椎生理弧度手,才能达到较好疗效。


张之文经验传承:温病学说诊治疑难病
¥32.00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通过访谈、长期跟诊、处方挖掘等形式形成,生动还原名老中医本人学医及从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突出其成才之路、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及临床诊疗专病的经验。本书是基于国家重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围绕张之文教授道术传承展系列研究的成果。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大医之道,从精神境界和临证思维两个维度,解析了张之文教授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文化精神、学术渊源、思维方式和学术观,形成了道层面的国医名师形象刻画;下篇为大医之术,从临证技法和验案评析两个维度,阐释了张之文教授治


我开门诊二十年:一个普通中医学者的亲身经历
¥32.00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自己诊所,但由于没有经验,常常无疾而终。本书介绍了作者自己真实的经历,把遇到的问题写了出来。并且以医学博士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有高度的见解,并不是简单的从经营出发,对于医学的发展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阐述。这对于想诊所的人是一部难得的经验之作。本书作者是新加坡人,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的博士,所以作为一个国际人,更加有自己独特的观。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也可以从这里了解诊所的一般情况。


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32.00
本书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之一,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体例与上一版指南相同,根据学科发展,增删、修订部分病种的内容。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负责起草,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参加起草。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话解读本
¥32.00
《药性赋》原书未著作者。据考证应为金元时期作品。因该书以赋体行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历来为初学中药者之书。因该书究系数百年前的著作,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因而《药性赋白话解》加以适当语译、批注,便于读者学习。 本书是在国医大师颜正华早年编写的《药性赋白话解》基础上,汲取现代研究成果编写而成。


米子良经验传承:和为贵调脾胃以安五脏临证实录
¥32.00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通过访谈、长期跟诊、处方挖掘等形式形成,生动还原名老中医本人学医及从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突出其成才之路、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及临床诊疗专病的经验。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医论部分是大医之道,介绍米子良老师的医道医德及临证思维;下篇大医之术,主要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介绍米子良老师的辨治方法、诊疗特、用药特、核心方药并附米子良老师临证经验的验案评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通过访谈、长期跟诊、处方挖掘等形式形成,生动还原名老中医本人学医及从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突出其成才之路、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及临床诊疗专病的经验。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医论部分是大医之道,介绍米子良老师的医道医德及临证思维;下篇大医之术,主要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介绍米子良老师的辨治方法、诊疗特、用药特、核心方药并附米子良老师临证经验的验案评


龙江杏林医案医话
¥32.00
本书为黑龙江省名老中医周尚才从医近六十年的中医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的总结,目的是为做好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本书的出版可对提高广大中医师诊疗水平起到促作用。本书由内科医案、外科医案、妇科医案、儿科医案及数篇医话组成,共收录数百例临床常见病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医案,其中包含数十例疑难重症患者,每则医案后附按语,详述了病证的演变过程,以及周尚才名中医的诊疗思路,内容详实,选案得当,按语精彩。


陈慎吾伤寒论讲课实录
¥32.00
陈慎吾一生治学《伤寒论》,早年以《内经》释《伤寒论》,中年以各家之说注《伤寒论》,晚年以临床实践证《伤寒论》。他崇尚仲景学说并以之指导临床,如擅用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诸方剂以治因外邪引起的各种急性热病。在治疗内科杂病时,用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瓜蒌薤白汤等剂治疗心疾。治疗肝病,以柴胡剂为主,把柴胡剂作为一味药来应用。他遵循保胃气的法则,常用理中汤、泻心汤、旋复代赭汤诸方治疗不同类型的脾胃病。喜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麦门冬汤诸方以治肺病。惯用八味丸、四逆辈以治肾阳不足之证。常用桂枝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或丸)、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温经汤、芎归胶艾汤等辨治妇科疾患。本书是其讲课实录。


心脏疾病合理用药
¥32.00
在葛均波院士的倡导下,为了促中国心血管发病率下降拐早日到来,为了提高公众对心脏疾病及其合理用药的认知,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组织了医学专家和科普作家主编了《心脏疾病合理用药》一书。这是一本心脏疾病合理用药的科普图书,内容分为四章,主要介绍心脏疾病常识、心脏疾病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及并发症药物治疗和实用药物治疗案例。 本书采用问答式的方式,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不但适合于药师、内科医生尤其是心内科医生参考使用,也是一本大众健康科普读物。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丛书·刘琛南
¥32.00
本书系统总结了名老中医刘琛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为全面继承先生教学和临床经验,挖掘整理学术思想,创新研究方法奠定基础,是传承学术、弘扬国粹的重要举措。全书内容分为四部分:学术思想、临床特色、教学思想、医德师德等。 作者简介:李春巧,女,汉族,山东莱州人。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中药学、方剂学教育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