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学史举要
¥158.40
本书是一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的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凡九章,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的深、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九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全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会历史程中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二者紧密结合,风格卓尔不群,脉络井然有序,凸现出各相关历史时段之史学的独特风貌与发展趋势。本书新意颇多,文风平实,叙述流畅,高屋建瓴,深浅出,便于读者阅读和埋解,对全面认识中国史学面貌与继续探索这个领域多有启迪和参考价值。


左传(全三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中华书局出品
¥102.00
《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本书约请《左传》研究专家撰稿,广泛借鉴古今研究成果,注释丰富清晰、译文流畅优美,适宜各层次读者研读。


山海经:精装彩色插图全本
¥98.00
《山海经》是一部经典古代世界地理博物志,有《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一卷,共18卷,并有《山海经图》。其中多神仙异兽,方术祀典。瑰丽多采,让人能够忘却自身而与天地同乐。陶渊明读后,挥笔写下《读<山海经>》诗十三首,感叹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鲁迅先生一生挚爱,《故事新编》中的《奔月》《补天》皆取材于本书。 本次出版以南宋淳熙刻本为底本,考以清光绪十二年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涵芬楼影印明正统十年刻本、清乾隆刻本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注音以郭璞所注之古音为准,参以郝懿行、王念孙、毕沅等人之正音,随文注于正文上方;完整收清代吴任成金阊书业堂藏版《山海经图》五卷与日本江户时代《怪奇鸟兽图卷》全彩甄选鸟兽图23幅;文末附刘歆"上《山海经》表"与郭璞"注《山海经》叙"。直观展现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海经》世界。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四十一)
¥90.08
由《邺都之变》《安重诲专权》《秦王之乱》《契丹入寇》《孟知祥据蜀》《石晋篡(后)唐》《范杨之叛》七篇组成,主要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政局演变、后晋代后唐、后蜀建立的历史。《邺都之变》《安重诲专权》《秦王之乱》主要记载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权力更替、政局演变的历史过程。《契丹入寇》主要记载了五代后梁、后唐时,中国北方民族契丹的发展过程,及其与中原政权后梁、后唐之间的战和关系。《孟知祥据蜀》主要记载了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联合东川节度使董璋对抗朝廷,后又攻灭董璋割据东西两川,并终登上帝位、建立后蜀政权的历史过程。《石晋篡唐》主要记载了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太原,以割地、输岁币、称臣等条件贿赂契丹为援军,打败后唐军队,取得帝位的历史过程。《范杨之叛》主要记载了后晋时手握重兵的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和青州节度使杨光远先后背叛朝廷、发动叛乱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十七)
¥90.08
由《唐平东都》《唐平河朔》《唐平陇右》《唐平河西》《唐平河东》《唐平江陵》《唐平江淮》《唐平山东》八篇组成,记叙了唐初打败李密与王世充,夺取东都洛阳;东征西讨、纵横捭阖,平定河朔窦建德、陇右薛举、河西李轨、河东刘武周、江陵萧铣、山东刘黑闼和江淮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辅公祜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十八)
¥90.08
由《太宗平内难》《太宗易太子》《太宗平突厥》《唐平铁勒》《唐平西突厥》《太宗讨龟兹》《太宗平高昌》《太宗平吐谷浑》八篇组成。《太宗平内难》《太宗易太子》,叙述了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与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 ,及其继位后废掉太子李承乾、选立晋王李治(即唐高宗)为太子的历史过程。《太宗平突厥》《唐平铁勒》《唐平西突厥》《太宗讨龟兹》《太宗平高昌》《太宗平吐谷浑》,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北方突厥族、铁勒部、西突厥的侵扰,平定吐谷浑,攻灭西域反唐政权龟兹、高昌的历史过程。唐太宗对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不仅采用武力征讨策略,还采取民族和解的政策,使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六)
¥90.08
由《光武平赤眉》《光武平渔阳》《光武平齐》《光武平陇蜀》《楚王英之狱》《马后抑外家》《窦氏专恣》《西域归附》八篇组成,通过光武平赤眉、平渔阳、平齐、平陇蜀和楚王英之狱、马后抑外家、窦氏专恣、西域归附等历史事件,记叙了刘秀平定战乱、建立东汉政权的历史过程,记录了汉明帝时楚王刘英的谋反案、汉明帝皇后(马皇后)识大局抑制外戚权势的美德和汉和帝时重蹈西汉覆辙、再现外戚专权的局面,以及班超、班勇父子苦心经营西域的诸多活动和辉煌业迹。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十)
¥90.08
由《吴蜀通好》《诸葛亮出师》《吴侵淮南》《魏平辽东》《明帝奢靡》《司马懿诛曹爽》《吴易太子》《诸葛恪寇淮南》八篇组成。《吴蜀通好》《诸葛亮出师》《吴侵淮南》《魏平辽东》叙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战伐通好交替和诸葛亮进军南中七擒孟获、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的过程 ;《明帝奢靡》《司马懿诛曹爽》记录了魏明帝曹叡奢侈腐化的具体情况和司马懿诛灭曹爽集团、控制曹魏政权的过程;《吴易太子》记述了孙权晚年的 “吴易太子之祸”和 孙权死后吴国权臣专权嗜杀、操纵废立的混乱朝政。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十四)
¥90.08
由《祖逖北伐》《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燕讨段辽》《赵魏乱中原》五篇组成, 叙述了东晋名将祖逖率军北伐却遭朝廷猜忌饮恨而死、东晋初年王敦图谋夺取帝位兴兵作乱、晋成帝时苏峻和祖约为反对庾亮专权发动叛乱的历史过程,记录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慕容皝平定内乱、消灭鲜卑段部和宇文部,以及后赵石虎的残暴统治、冉魏灭后赵、前燕灭冉魏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十五)
¥90.08
由《江左经略中原》《桓温伐燕》《桓温灭蜀》《桓温废立》《苻氏据长安》《苻秦灭凉》《苻秦灭燕》七篇组成。《江左经略中原》《桓温伐燕》《桓温灭蜀》《桓温废立》,叙述了东晋谋划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和桓温平定巴蜀、图谋帝位的历史过程;《苻氏据长安》《苻秦灭凉》《苻秦灭燕》,记录了前秦王朝的兴起与苻坚取得前秦政权后灭掉前凉、前燕政权的经过。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四十二)
¥90.08
由《契丹灭晋》《三叛连兵》《郭威篡汉》《世宗征淮南》四篇组成,主要记载了五代十国后期契丹灭晋、后汉建立、后周代后汉并开始北伐南征的历史。《契丹灭晋》叙述了契丹(辽)南下中原灭亡后晋以及刘知远建立后汉、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历史。《三叛连兵》叙述了后汉河中、凤翔、永兴三个藩镇相继反叛以及后汉朝廷相继予以平定的历史。《郭威篡汉》叙述了后周太祖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王朝,以及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初与北汉战争的历史。《世宗征淮南》叙述了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率军亲征,击败南唐,夺取江北十四州并使南唐臣服后周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十四)
¥90.08
由《梁氏乱亡》《西魏取蜀》《萧勃据岭南》《王琳奔齐》《齐显祖狂暴》《安成王篡立》《周陈之叛》《宇文护逆节》《周伐齐》《吐谷浑盛衰》十篇组成。《梁氏乱亡》《萧勃据岭南》《王琳奔齐》 《安成王篡立》《周陈之叛》,记述南朝梁亡陈立的历史过程和陈朝内部的权力争斗——梁朝大将陈霸先趁梁朝统治分崩离析之际夺取政权建立陈朝,陈朝派军讨伐割据岭南的萧勃、占据湘郢等地的王琳、拥兵自重的江南豪酋,以及安成王陈顼逐渐掌握国家大权后夺取帝位的经过。《西魏取蜀》《宇文护逆节》《周伐齐》《齐显祖狂暴》,记叙北周、北齐内部的权力争斗和残暴统治——北周权臣宇文护大权独揽、讨伐北齐、操纵废立,终被剪除;北齐皇帝荒淫暴虐、宫廷内斗激烈。《吐谷浑盛衰》叙述了吐谷浑西迁后逐渐壮大,臻于强盛,后又走向衰落,终在七世纪初被隋朝所灭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十九)
¥90.08
由《贞观君臣论治》《唐平辽东》《吐蕃请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五篇组成。《贞观君臣论治》记述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议论治理国家、赏罚、用人、纳谏等方面的言论,从中可见唐太宗李世民的为君之道、施政方针和他经国理民的思想。《唐平辽东》《吐蕃请和》《突厥叛唐》《唐平奚契》记录了唐初安边的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平定高丽、新罗和百济的过程;唐与吐蕃时战时和的历史过程;唐高宗以后突厥反叛唐朝,后被唐所灭的战争过程;唐贞观以后,唐与东北境内的游牧民族奚、契丹友好交往与战争的历史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三)
¥90.08
由《藩镇连兵》一篇组成,叙述了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至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共四十个年头藩镇割据、连年战乱的历史事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归降朝廷的安、史旧将仍然拥有重兵、盘踞藩镇,许多平定乱有功的将领,也被授予节度使,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方镇与方镇之间、朝廷与方镇之间、方镇内部主帅与部将之间,连兵不已,战乱连年,时局、政权一直处于持续的动荡混乱之中。朝廷一直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德宗两次出逃,历尽艰险,心力交瘁,只得一味采取姑息优容的态度。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二)
¥90.08
由《高帝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诸吕之变》《南越称藩》《七国之叛》《梁孝王骄纵》七篇组成,通过高帝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诸吕之变、南越称藩、七国之叛、梁孝王骄纵等历史事件,展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和汉初风云诡谲的历史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八)
¥90.08
由《宦官亡汉》《黄巾之乱》《韩马之叛》《袁绍讨公孙瓒》四篇组成,通过东汉末年党锢之祸、董卓之乱、黄巾起义、韩马之叛、袁绍讨公孙瓒等历史事件,叙述了东汉政权后灭亡的经过,记录了东汉末年曹操借镇压凉州一带羌、匈奴等少数民族起义之机扫平关西割据势力的情形,以及割据冀州的袁绍与割据幽州的公孙瓒之间的争斗过程。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十一)
¥90.08
由《魏灭蜀》《淮南三叛》《司马氏篡魏》《晋灭吴》《羌胡之叛》《陈敏之叛》六篇组成,叙述了三国后期曹魏攻灭蜀国,文钦、毌丘俭、诸葛诞三位将领在淮南地区反叛及被平定,以及司马氏篡魏的过程;记录了西晋灭吴和西晋初年聚居雍州、秦州、凉州各地的鲜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树机能、郝散、郝度元、齐万年等人领导下举行的反晋活动、张昌领导的荆州流民起义始末,以及晋将陈敏发动叛乱、割据江东、被晋攻灭的经过。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十三)
¥90.08
由《刘渊据平阳》《慕容据邺》《成李据蜀》《张氏据凉》《王敦平湘汉》《石勒寇河朔》《前赵平秦陇》《石勒灭前赵》《氐据仇池》九篇组成,叙述了匈奴汉国灭亡西晋后内部争夺权位,继任者前赵主刘曜平定秦陇地区,以及汉国分裂为前赵、后赵后战争不断、后后赵石勒消灭前赵的历史过程,记录了鲜卑人慕容廆慕容皝父子建立前燕政权、巴氐首领李特兄弟和李特之子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奉命镇守凉州的张轨和他的后世子孙建立前凉政权、氐族首领杨氏割据秦州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的历史过程,以及西晋末年王敦镇压湘州流民暴动和平定汉沔流域叛乱的历史过程。

清史稿(简体横排本精装)全十二册(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正史”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 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1914年工作开始,1927年大致完稿,历时14年。本书汇集整理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资料,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清代史事。同时书中的一部分志和清末人物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史料,另有所本,亦具有文献价值。 本书点校由启功、王锺翰、孙毓棠、罗尔纲、刘大年、吴树平等著名学者完成,点校质量较高。

续资治通鉴(精)全八册(试读本)
免费
北宋著名大臣、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资治通鉴》,记事止于宋代开国之前一年(959),而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从宋太祖建国(960年)开始续写,直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220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 《续资治通鉴》记述详明简要,考证严谨,编排合理,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推崇,被评价为《资治通鉴》*好的续作。 1956年毛**亲自指示的标点本《资治通鉴》出版之后,《续资治通鉴》标点本也在1957年出版,已经通行60余年。现将《续资治通鉴》转为简体横排,纳入《中华国学文库》,便于大众阅读。

南史(全六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试读本)
免费
《南史》八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列传七十卷,是唐朝李延寿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南史》起自宋武帝永初元年(四二〇),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五八九),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本次修订在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校本《南史》基础上行,沿用百衲本为底本。在尊重原校本成果的前提下,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校本《南史》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形成一个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合理的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