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满3件5折 诗经译注
诗经译注
周振甫译注
¥53.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创了我国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本书前撰《引言》,对《诗经》作简要介绍。每卷前有解题,说明本卷体裁(风/雅/颂)的大体来源和写作特。正文全文今译,重字词出注,诗后附评析,概括本篇主旨。全书结构完整,体例清晰,简明易读,是适合一般读者的普及读物。
满3件5折 国学研究(第46卷)
国学研究(第46卷)
袁行霈主编
¥52.80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6卷。本期共收录相关领域论文13篇,涵盖经学、历史、文学、哲学等各领域。作者包括顾永新、郜同麟、张辞修、金溪等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
满3件5折 校雠广义 版本编(修订本)精
校雠广义 版本编(修订本)精
程千帆 徐有富著
¥52.80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满3件5折 国学研究(第45卷)
国学研究(第45卷)
袁行霈主编
¥52.80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之辑刊,每年两卷,此为第45卷。本期为“中古信息沟通与国家秩序”专号,共收录论文15篇,其中专号文章11篇,讨论的问题包括文书(政令文书、士人书信)传递、道路交通、讯息媒体,以及朝廷与地方、边臣、使节之间的沟通方式。其余4篇则涉及中古史、经学及文献学。
满3件5折 张佩纶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2辑)
张佩纶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2辑)
(清) 张佩纶著;谢海林整理
¥52.00
  张佩纶,字幼樵,号蒉斋,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 女婿,同时其本人也是晚清清流。他的日记——《张 佩纶日记(上下)》有六部分组成,包括篑斋日记、嘉 禾乡人日记暨见君子日笺、出塞日记、易窗日记、津 门日记和兰骈馆日记等。始于光绪四年,迄光绪二十 一年,内容虽有断层,但对研究和了解晚清政治文化 方面颇有价值。
满3件5折 孟宪彝日记(上、下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
孟宪彝日记(上、下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
(清)李宪彝著;彭国忠整理
¥52.00
  孟宪彝(1866-1924),字秉初,清末举人,历任东北路分巡兵备道、吉长道尹、吉林巡按使、吉林省长等职。其日记记载了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十二年(1923)间,其任职、罢职、办理河工赈济、经营煤矿铁路等实业情形,以及十数年间中国社会、家庭、人民精神面貌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可以说,《孟宪彝日记(上下)》较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十余年间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医学、社会各方面的镜像。                                 
满3件5折 王安石诗歌研究史稿(两宋时期)--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王安石诗歌研究史稿(两宋时期)--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徐涛著
¥51.60
目前,学界对王安石诗歌史的研究非常薄弱,这与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有鉴于此,本书对在王安石诗歌产生并广泛流传的两宋时期有关王安石诗歌研究的成果行了详细、系统的梳理和深的研究,包括: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流传形式及诗文集的编刻整理,王诗注本的特与意义,宋人对王安石人品的争议及对其作品的特殊解读与批评,宋人对荆公诗的文学评价,王诗在宋诗发展中的影响和传承,宋人对王安石诗的选评与评等。通过对两宋时期王安石诗歌史的梳理与研究,可以重新审视、界定王安石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反映在政治、学术改弦更张情况下,宋代诗歌发展演变与文艺思潮改变的轨迹。
满3件5折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第二集)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第二集)
李运富
¥51.50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丛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第2集)》将坚持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学术方向,坚持瞄准学科前沿、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问题的学术目标,坚持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的学术品格,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繁荣我国的人文学科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丛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选集(第2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范围内的民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这三个主体学科,以及由学科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学。
满3件5折 潘道根日记(上、下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
潘道根日记(上、下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
(清)潘道根著 罗瑛整理
¥51.00
潘道根是清代昆山地区文人和医生,其人平生致力于地方文献、掌故的考证,以教书行医为生,布衣以终。*有《隐求草堂诗文集》《临症度针》等,有关昆山地方文献的专*《昆山名家诗人小传》《昆山先贤冢墓考》等。其传世日记《潘晚香日记》学术价值很大。《潘道根日记(上下)》即为对其日记的整理。
满3件5折 古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辑)
古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辑)
吴敏霞
¥50.94
中國的古文獻資源極其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現存乃在二十萬種以上。在此領域,現代意義上的研究已歷百年,但仍有浩如煙海的古文獻等待學界的整理、研究,闡發其意義,揭橥其價值。古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是一項特别艱辛的勞動,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更需要忍受長久的寂寞。特别是在學術考核機制嚴重功利化的今天,從事古文獻研究實可被視爲一項壯舉。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學者,爲了神聖的學術事業,爲了探索未知,青燈古卷,澹泊自守,辛勤耕耘,勉力著述。他們的付出,尤其需要獲得尊重、鼓勵與支持。
满3件5折 国学概论选粹·国学概论1
国学概论选粹·国学概论1
主编:杜泽逊
¥49.50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满3件5折 国学概论选粹·国学概要
国学概论选粹·国学概要
主编:杜泽逊
¥49.50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满3件5折 国学概论选粹·经学源流考
国学概论选粹·经学源流考
主编:杜泽逊
¥49.50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满3件5折 国学概论选粹·国故学大纲
国学概论选粹·国故学大纲
主编:杜泽逊
¥49.50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满3件5折 国学概论选粹·国学概论2
国学概论选粹·国学概论2
主编:杜泽逊
¥49.50
《国学概论选粹》共收录六种文献,包括洪北平《国学研究法》、陶庸生《国学概要》、曹聚仁《国故学大纲》、甘鹏云《经学源流考》、马瀛《国学概论》、王易《国学概论》。 本书选择精良的版本,重新高清扫描影印,每本文献之后附录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前撰对作者生平、内容、优劣等行简要说明。这次整理不止是对民国文献的保护,也是立足于存真传古的基础上,在众多的“国学概论”传本中选择菁华,以饗读者。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学习国学的重要门径之一。
张浚集辑校--中国历史文集丛刊(试读本)
张浚集辑校--中国历史文集丛刊(试读本)
[南宋]张浚撰 陈希丰辑校
免费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前期著名政治家、学者。他一生经历五朝,官至宰相,三度掌领南宋军政,并亲身参与过南宋前期几乎所有重大政治事件。作为主战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张浚在政治、军事上的作为深刻影响着南宋王朝的国势。 张浚的学术著作、诗文集、奏议集至明末清初大多已佚。清代以来,学者做了很多辑佚工作,但在考订、系年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此次整理张浚集,从百余种史料中辑得张浚诗文近五百篇,依照宋人文集通行的文体类别排列顺序,厘为二十四卷。同类文字之编排,以撰作时间先后为序,并在案语中考证撰作年月及张浚官职等信息。 本次辑校工作,力争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到全面而准确,以期为学术界更全面、深刻地研究张浚和南宋前期历史提供助力。  
周易观彖校笺(全二册)--易学典籍选刊(试读本)
周易观彖校笺(全二册)--易学典籍选刊(试读本)
[清]李光地撰 梅军校笺
免费
清代学者李光地为康熙朝名臣,著述颇丰,在易学领域尤多建树,著有《周易观彖》《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大指》,并奉敕编纂《周易折中》,其中,《周易观彖》能反映李光地本人对《周易》的理解。该书共12卷,为作者积数十年之力、易稿数十次而撰成,采取以传附经的编排方式,注重将小学研究运用于文本校勘和经义理解,对朱熹《本义》、程颐《易传》等在借鉴的同时多有匡正。该书校笺,除校勘文字、吸收诸家注释疏通经义外,注重以《周易折中》为津梁,辨析与梳理李光地见解的来源与基础。此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榕村全书》本等为校本。
法书要录校理(上下册)(试读本)
法书要录校理(上下册)(试读本)
[唐]张彦远纂辑 刘石校理
免费
《法书要录》是唐代张彦远纂辑的一部书法文献著作,全书共十卷,收录东汉至唐代论述书法文章三十八篇、二王书札四百五十八帖,基本囊括了这个时段价值的相关文献,采摭繁富,去取精严,《四库全书总目》 评价称“汉以来佚文绪论,多赖以存”。本书开汇编历朝书法文献之先河,是古籍中书法这一类重要、基础的典籍,其中篇什,不仅屡见后人称述征引,还编入《墨池编》、《书苑菁华》等多种古籍,《述书赋》、《书断》等篇还各有别本单行,可见其影响深远,深受后世学者重视。 然而本书行世的刊本,错漏较多,傅增湘跋语称“古来竟无善本”,历史上很少有人做本书的校勘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点校本,也存在取校版本少、校勘不精、标点多误等问题,有必要重新进行全面整理,首要者,莫过于给读者提供可靠的阅读文本。 刘石教授精于古籍整理,熟谙书法文献,又曾刻苦临池,于书学颇有心得,上世纪九十年代还点校过本书,是整理本书的不二人选。本书校理以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为底本,以明嘉靖刻本、《王氏书苑》本、明吴岫家藏抄本、《文渊阁四库本书》本、《学津讨原》本为通校本,全面吸收清何焯校本、傅增湘校本及范祥雍点校本的校勘成果,并校以《墨池编》《书苑菁华》等十五种他书及相关文献,卷十《右军书记》《大令书语》还利用了墨迹、摹本、临本、拓本、刻帖等共三十余种,另外还参考了古今相关论述和研究著作。全书共撰校勘记四千余条;书前撰有长篇前言,叙述《法书要录》的基本情况及整理始末;书后附录后世所作《法书要录》跋语、提要。体例严整,整理规范,且几乎穷尽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校勘、研究成果,经此一役,全书文字、标点均得到有效梳理,且所用又是全式标点,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全新的、高标准的整理本,涸泽而渔式的校理保障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十不二门指要钞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全二册)(试读本)
十不二门指要钞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全二册)(试读本)
[宋]知礼撰 聂士全校释
免费
《十不二门指要钞》,二卷,宋代天台宗山家派大师知礼撰,为唐代湛然《十不二门》一文之注释。《十不二门》原为湛然《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之一段文字,系论述《法华》本门十妙前所作之导论,后人录出该文,别行于世。《十不二门》号称难读,宋代天台学者对它的疏释多达七部,现存六部,其中《指要钞》尤以见地精粹著称。知礼通过本书,既批驳了源清、宗昱等高僧对《十不二门》的别解,又回应了华严、禅宗针对无明法性关系、法门渐顿等佛学议题提出的质难。《指要钞》不仅在天台教典中被奉作厘清宗义的典范之作,同时也被视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哲学文献,体现了汉语思维的特质与深度。 《指要钞》原本钞文单行。此次整理,以《永乐北藏》为底本,将《十不二门》原文与《指要钞》会合,并将宋可度注本《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分别会入相应内容之下。下以案语,主要对《指要钞》进行注释,解说术语概念、疏通文意,每段正文后均有总释。另附录知礼生平材料及其他几种《十不二门》相关文献,包括唐道邃录出《十不二门义》、宋源清《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宋宗昱《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宋仁岳《十不二门文心解》、宋处谦《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宋了然《十不二门枢要》,并附《述论》详述知礼生平及著述、《指要钞》思想及其在天台宗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等。
春秋长历二种(全三册)(试读本)
春秋长历二种(全三册)(试读本)
[西晋]杜预,[清]陈厚耀撰 郜积意点校
免费
《春秋长历二种》,包括晋代杜预所著《春秋长历》和清代陈厚耀所著《春秋长历》。杜预参照《乾度历》、《泰史历》等,推算、编订春秋240年甲子、朔闰和日月食,编成《春秋长历》一书,对后世春秋学和历法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学者陈厚耀精研历学,对杜预《长历》加以续补,主要从历证、古历、历编、历存四个方面加以推阐,既可补杜历阙佚,又能正其讹误。二书参照使用,对深入研读《春秋》极有裨益。今将二书合刊,以飨读者。
丁未录辑考--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试读本)
丁未录辑考--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试读本)
[南宋]李丙撰 尹承辑考
免费
南宋李丙撰《丁未录》二百卷,是记载北宋后期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到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间史事的编年体史书。《丁未录》主要取材于私家所撰文集、笔记、碑传等著作,保存了北宋后期的若干独家史料,南宋孝宗朝曾被官方取以助修国史。该书在南宋时期流传颇广,多有重要史书及类书征引。到明代以后,此书逐渐散佚。 整理者利用《国朝册府画一元龟》《宋宰辅编年录》等宋元文献,钩索编缀,逐条考辨。《丁未录》除分帙起止,今已不详其卷次编排。本次辑录仿原书体例,分上中下三帙,按年系缀,并附载制诏章疏和碑传行状,恢复了《丁未录》的部分面貌。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