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洗冤集录译注
洗冤集录译注
(宋)宋慈
¥8.79
  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部系统总结尸体检查经验的法医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医学专著。自南宋后,《洗冤集录》成为历代官府尸伤检验的蓝本,曾定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检验的准则,是刑、法官之书,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起过重大作用。本书曾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深受世界各国重视,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洗冤集录译注》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有白话翻译,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一探中国古代科技之谜。
49元5本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
(明)杨继洲
¥46.80
  《针灸大成》十卷,明人杨继洲撰。卷一先列举并解说《大成》所征引的各书,以“针道源流”为题目;其下始摘録《素问》《难经》等书关于针灸的纲领性理论,并加批注以疏通整理,明确周身经络、穴位和中医的诊断方法。卷二、卷三大体完备地集録历代名家各据心得编成的针灸歌赋,著者对其中部分歌赋详加批注,阐明医理名物。其后各卷,分论各种疾病的针灸疗法,征引名家和著者自己的医案,作为治疗事例以为验证。?   此次整理,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所藏的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处所藏的补刻本为底本校而成。
49元5本 词学十讲
词学十讲
龙榆生
¥12.96
  《词学十讲》是龙榆生先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时所撰的教材。全书循序渐,由宏观的词史、词学规律,述及具体作法、欣赏鉴别等各方面,以至于哪些词牌适宜抒写苍凉激越之情、哪些适宜儿女柔情,平仄韵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适当的转换达成情感效果,长短结构安排的作用等等;若非龙榆生这样兼擅理论与创作的大家,是不容易写得如此深浅出、具体可学的。本次出版新增附录三篇:首先根据正文所涉及词牌、人物,从龙榆生本人词作中挑选出十首,或和古人韵,或体现作者对前人词学评价;每首词后加编者按,注明正文中论及该词牌之页码,以便读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照阅读,加深理解。附录二、三分别选择《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和《论平仄四声》两篇,与正文部分既不重复,又有所关联。且正文为白话写成,这两篇为浅近文言,俾全书较富变化层次,亦可使读者更全面地感受龙榆生论学的各种路径。
49元5本 徐兆玮杂著七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
徐兆玮杂著七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
徐兆玮著;苏醒整理
¥41.00
  徐兆玮(1867—1940),民国学者、藏书家。字少逵,号倚虹,又号虹隐,别署剑心,江苏常熟人。《徐兆玮杂著七种》是对徐兆玮个人著述的一次整理成果。该书已被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辑,整理收录了《黄车掌录》、《三国志回目异同考》、《演义弹词传奇存目》、《新书目录》、《读译本小说诗》、《女子题壁诗录》、《女子题壁诗》七种著述。常熟图书馆常年关注徐兆玮的学术研究,馆内藏有其个人著述60多种,其中多数为未刊稿本。徐兆玮以蝇头小楷书写成文,令人叹服。《徐兆玮杂著七种》从这60多种著述中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七种,集中体现徐氏的研究兴趣及治学方向。   《徐兆玮日记》,自光绪二十年二月十二日(1894年3月18日)年始,终于民国二十九年六月十二日(1940年7月16日)。中间1894年记得比较简略。缺1895年到1897年和1904年四年,1911年缺3、4、5月。日记每年均有名称。另有宣统元年(1909)《讲习馆日记》一册,附于日记之后。本次整理按照日记原有时间段,使用简体字,采用横排格式。
49元5本 王维诗选--中华古典文学选本丛书
王维诗选--中华古典文学选本丛书
赵仁珪,王贺选注
¥16.80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高祖、曾祖、父亲三代都做过司马。其父处廉,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母亲博陵崔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馀载。崔氏虔诚奉佛,对王维以后的消极避世颇有影响。
49元5本 本草文献十八讲
本草文献十八讲
王家葵著
¥12.60
本草文献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王家葵老师在此领域深耕多年,以深的研究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汇成这本《本草文献十八讲》。本书从东汉《神农本草经》谈起,一直到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共以十八部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为线索,全面系统介绍本草文化。对读者而言,既是一本很好的本草文化的门书,也可以借此深理解中医文化。
49元5本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2辑)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2辑)
张明华、李晓黎整理
¥38.00
  集句是中国特有的诗文创作方式,在鸦片战争后 ,传统的诗文创作走向衰落,集句诗的发展却走向发 达,涌现了大量作品。张剑、徐雁平、彭国忠编写的 《近代珍稀集句诗文集》共收录集句诗、文集(或卷 )约二十种,采用底本多为民国间的刻本、铅印本, 少数为抄本,皆存本无多,非常珍贵。  
49元5本 容斋随笔(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容斋随笔(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张仲裁译注
¥34.80
《容斋随笔》,古代笔记小说。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包括经史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有去伪存真的考订,也有情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首。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书。
49元5本 温疫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温疫论(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唐文吉,唐文奇译注
¥16.80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史上*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驱x外出”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三全译注者《温疫论》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并吸收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翻译。 题解部分凝聚着译注者多年行医的实践经验、体会和读书心得,或帮助读者深理解原文,或指明思考的方向。《温疫论》与《伤寒论》是中医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的代表性著作,后出的《温疫论》对《伤寒论》多有借鉴和发展,因此,译注者在题解部分对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行了言简意赅的提示。 《温疫论》涉及的众多方剂和中医术语是理解的z大障碍,因此注释除了注释疑难文字外,主要注释中医术语和方剂,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行解释,而非引经据典、追根溯源地延伸,甚至掉书袋。同时,为免于读者翻检之劳,同时便于读者加深认识,一些相隔一定篇幅的中医术语和方剂不妨重出,益于读者在不同场景下深理解这些术语和方剂。 译注者在译文方面用力颇深,努力追求信、达、雅,并试图用简练的语言揭示出原文后的思维方式和深刻内涵。
49元5本 华夏衣冠
华夏衣冠
孙机 著
¥39.00
孙机先生治学,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先生每考证一物,均旁征博引,细致解析,据此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收录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 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解读,其起源悠古,胤裔绵延,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亦有“华带飞髾而杂襳罗”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眉黛夺将萱草色,裙红妬杀石榴花”,“偏戴花冠白玉簪,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钿金缕镇眉心”;还有对中国古代带具的系统梳理,上溯先秦法服,下及元明绦带,述型式之演变,评纹饰之发展,叹工艺之精湛;惜霞帔坠子制作精巧,式样纷繁,更喜其所蕴绵绵心意——“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更有备受推崇的明代束发冠与头面,若分心般叠曲萦迴,引人胜,更耐寻味……
徐霞客游记(套装共4册)
徐霞客游记(套装共4册)
朱惠荣
¥69.65
本书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既是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49元5本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清)李渔
¥28.05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又名《笠翁本草》,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种植》、《饮馔》、《器玩》、《颐养》八部,是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触及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是明清小品文中富盛名的一种。此书自康熙十年(1671)付梓以来,一直备受瞩目。本次约请李渔研究专家,以国家图书馆藏翼圣堂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勘、晓畅翻译、详尽准确的注释和见解独到的题解。
49元5本 帝范 臣轨 庭训格言(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帝范 臣轨 庭训格言(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王双怀,梁克敏,董海鹏译注
¥22.80
《帝范》据文献记载为唐太宗晚年为太子李治撰写的帝王教科书。《帝范》现存四卷,内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涉及帝王治国从政的若干重要问题。 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臣轨》是武则天撰写的,专门讲述为臣之道。《臣轨》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臣下的准则: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每个臣僚都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人物,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 《庭训格言》是雍正八年(1730)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追述其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内容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虚饰。
49元5本 刘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刘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林琳译注
¥17.40
《刘子》,又名《刘子新论》,一般认为是南北朝时北齐刘昼所著。全书共十卷五十五篇,综论修身治国之要,以儒道互补的思想倾向融合法、名、兵、农等各派学说精神,以探求养性修身、强国富民之旨。全书体系完备,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其崇学、惜时、荐贤等思想,多为后世借鉴引用。《刘子》广泛征引《左传》《论语》《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说苑》《汉书》等文献,对研究六朝以前的文献典籍,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9元5本 粟奉之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
粟奉之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
粟奉之著,江潮,高明祥整理
¥25.00
本书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之一种。粟奉之,字庚竾,湖南长沙人。自撰《粟庚竾日记》十五卷 ,原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日记从光绪二年至十五年,备载其游历各地,并对时局制度、风土人情等也多有记述,较具史料与学术价值。
49元5本 鬼谷子全集:神机妙算的绝世智谋
鬼谷子全集:神机妙算的绝世智谋
鬼谷子 著 刘乔周 主编
¥16.90
  《鬼谷子全集:神机妙算的绝世智谋》实为神机妙算的绝世权谋。《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鬼谷子的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鬼谷子》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49元5本 李白诗选--中华古典文学选本丛书
李白诗选--中华古典文学选本丛书
沈文凡,孙千淇选注
¥21.60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信、傲岸的人格和洒脱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兴发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浩瀚的气势、壮美的奇景,又有风神情韵与明丽意境,被后世誉为“诗仙”。本书选取李白诗集中z具代表性的作品,配以简明的注释和评析,以便阅读。
49元5本 韩非子(精)
韩非子(精)
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
¥22.00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翻译的《韩非子(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以权威版本为底本,并作了晓畅通俗的白话翻译。文白对照,并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为读者提供阅读方便的文本。
论语
论语
孔子
¥4.99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相关章句注疏累代不绝。
本草纲目(全本插图版)(全五册)精
本草纲目(全本插图版)(全五册)精
[明]李时珍撰 赵尚华,赵怀舟点校
¥190.80
《本草纲目》为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本草学行全面整理总结之作,分为16部、60类,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一万多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余幅精美的插图。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此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学巨典”。 《本草纲目》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它所创的基于自然属性特征而非效用特征的药物分类方法,兼顾名物训诂、药学描述和临床附方的撰述方式,四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中医药从业者。同时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因此《本草纲目》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极大。
49元5本 王安石诗歌研究史稿(两宋时期)--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王安石诗歌研究史稿(两宋时期)--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徐涛著
¥51.60
目前,学界对王安石诗歌史的研究非常薄弱,这与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有鉴于此,本书对在王安石诗歌产生并广泛流传的两宋时期有关王安石诗歌研究的成果行了详细、系统的梳理和深的研究,包括: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流传形式及诗文集的编刻整理,王诗注本的特与意义,宋人对王安石人品的争议及对其作品的特殊解读与批评,宋人对荆公诗的文学评价,王诗在宋诗发展中的影响和传承,宋人对王安石诗的选评与评等。通过对两宋时期王安石诗歌史的梳理与研究,可以重新审视、界定王安石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反映在政治、学术改弦更张情况下,宋代诗歌发展演变与文艺思潮改变的轨迹。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