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12.00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青年时中博学宏词科,随后进入仕途。贞元十九年(803),他与刘禹锡等 “二王八司马”发起 “永贞革新”,结果失败,开始了长期的贬谪生涯。四十七岁那年在柳州去世。 虽然仕途坎坷,但柳宗元始终没有丧失儒家士人的操守与良知。他积极创作诗文以抒发情志,并主张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留下了一批优秀的诗文作品。
班固——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12.00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从小博览群书,少年时即洛阳太学学习。父亲病逝后,班固继续父亲未完的事业,编纂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名为《汉书》。 《汉书》起自汉高祖,终至王莽篡汉,与司马迁的《史记》一同创了中国正史修纂的体例与标准,在中国史学史上举足轻重。因而班固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贾思勰--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12.00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末年。当时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造福百姓,贾思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撰写了大型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为完成《齐民要术》,贾思勰广泛收集资料,研究前人著作,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使《齐民要术》的内容严谨而扎实,堪称后世农书的典范。
司马迁--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12.00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本书共分求学、游历、忍辱等八章,生动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受后,凭借惊人的毅力发奋著书的故事。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我国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成为史家的优良传统。
董仲舒--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12.00
董仲舒,西汉时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汉景帝时,董仲舒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他出任江都国国相。晚年则辞官归家,著书写作。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董仲舒都没有放弃对儒学的追求,他用儒家学说,努力尝试约束、规范封建统治者的权力,促进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李纲--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12.00
李纲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将。他一生数次起落始终不改初心,在国家危难之际总能挺身而出。靖康元年,面对金军的进攻,他临危不乱、团结军民屡次击退金军。南宋建立后,他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虽很快遭到罢黜,但他的赤胆忠心永远流传后世。
王夫之--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12.00
王夫之,明宋清初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本书通过生动的小故事,叙述了王夫之“六经责我生面”的气魄,以及他如何成为圣贤学脉中的一代大儒。 王夫之上承宋代学统,下启清代的源流,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文、史、哲方面,王夫之行了创新,他提出“均天下”“以理导欲”“知行并举”等观。 王夫之对民族光复的理想矢志不渝,曾国藩称他为“命世独立之君子”,其文人风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潜伏归来
¥11.99
游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辗转于真实与虚幻当中,他们是“双面”潜伏者,在历史的舞台上跑龙套。人生如棋,世事如局,大时代兜兜转转,身不由己的命运也随之被改写,间谍、战犯……成为他们生命中深刻的烙印。光阴逝去,潜伏归来,却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独守内心的寂寞。
三国2:龙争虎斗(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
¥11.99
《三国》是吉川英治的*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气质交融的极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国》影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历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战宝典和励志奇书,从中学习历史文化、成功之道、处事方法、领导理论等。 ? 《三国》系列共五部,这是第二部,内容包括全十卷中的草莽之卷和臣道之卷。 草莽之卷:汉献帝被迎至许都后,东汉政权在名义上得以保全。相对安稳的局面下却是危机四伏,攻取徐州的吕布、夺得秣陵的孙策、淮南称帝的袁术、盘据荆襄的刘表,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列强争霸的格局已然形成。 臣道之卷:本卷以“臣道”为主线,将三国时期形形色色的“为臣者”呈现出来,先有国舅董承在功臣阁拜受献帝血诏,试图联合朝臣诸侯剿灭曹操,后有太医吉平借看病之机下毒,事情败露仍宁死不屈,*后是关羽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而不忘为臣之本、心系旧主。
三国1:大乱之兆(日本三国文化的奠基之作)
¥11.94
《三国》是吉川英治的*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气质交融的极致作品。在日本,受《三国》影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不胜枚举,他们把《三国》奉为历史巨著、政略大全、商战宝典和励志奇书,从中学习历史文化、成功之道、处事方法、领导理论等。 ? 《三国》系列共五部,这是*部,内容包括全十卷中的桃园之卷和群星之卷。 桃园之卷:刘备为母茶途中遭遇黄巾贼,被张飞相救,后结识童学草舍教书先生关羽,三人志趣相投,在桃园结为兄弟,故事由此正式始。 群星之卷:三国风云人物悉数登场——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曹操荥阳首败、孙坚袁绍因玉玺反目、连环计吕布诛董卓、吕布战败投刘备……各方势力杀伐不断,群雄逐鹿愈演愈烈。
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
¥11.60
“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是一个值得开发的研究领域,而“身体的媚术”则是进入这个领域的一个极好角度。这是一部严肃的著作。在国家强权对个人尊严和身体构成威压的时代,个人应该如何自处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保住自己的性命,保全自已的身体?……也许正是权力对身体的这种支配力,才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权力如此崇拜和迷恋?闸释的策略,有助于打开闭合的历史,接驳我们的当下经验。在价值溃退的文化语境里,许晖的这种历史解读,令人窥见了一线复兴的希望。本书从中国*著名的身体事件和著名的爱情故事两个方面人手,旨在揭破官修史对历史的有意篡改,揭破遭到长期遮蔽的“政治不正确”的当事人和事件真相。还原真实的人的真实的爱情经历和悲欢离合,还原真实的身体的疼痛和歌哭。
温故(二十二)
¥11.60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温故(22)》“影像”专栏特别奉献钟文典《国联防疫团在广西:法国穆克瑞博士的影像记录》,32码精印老照片,论及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民族危难时刻来自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能够有幸重温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温故(三十)
¥11.60
2014年推出的第三辑《温故》,“影像”专栏刊出了一组拍摄自1945年在青岛停留的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安提坦号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生动再了1945年11月5日美国海军军舰上的水兵登陆青岛的情景,给抗战胜利后的时代转折留下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本辑《温故》“特稿”专栏,刊发了中国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继锋采访白先勇老师的文字稿,《走近真实的白崇禧:白先勇先生访谈录》,两人就“白崇禧、李宗仁与蒋介石的三角关系”、“蒋桂战争”、“白崇禧的真实面相”、“四平街之战”、“白崇禧去台和亡故的真相”等近代史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温故》“记忆”专栏,艺术家马良《时光旅行和情书》以文字开启了一段美妙的“时光旅行”,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外婆、爸爸、妈妈、姐姐之间发生的许多动人故事;孟彦弘《父亲》从十岁时对父亲的记忆写起,记录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奔波劳碌的一生, 从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平凡父亲身上,我们却能看到时代巨变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种种影响,同时感受到父与子之间深沉的情感。江青《皇宫 皇冠:庆“皇冠”一甲子》记录了作者与台湾“皇冠杂志”的创办人平鑫涛及其夫人琼瑶将近一个甲子以来的相识、交往;张新颖《生命的完成:超越受难者的身份》选自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第十七章,以丰富的史料呈现了沈从文离世前后一段岁月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从1982年的回乡之旅到1988年的离世,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 《温故》“人物”专栏邵盈午《天存硕果沾文苑:记施蛰存先生》一文回顾了作者自1985年起与施老的多次通信和1986年亲往上海拜访施老的经过,对于这次见面过程中谈及的“施老与鲁迅的关系”、“施老晚年花费大量心血进行金石碑版研究的原因”等话题更是详细记录,文章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诸葛计《吴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的故事:回忆恩师吴于廑先生》记录了1959年自己作为学生,与当时接受改造的吴于廑老师一起下乡,在武汉武昌县豹澥公社劳动期间一些难忘的往事;《现代“芸娘”:记钱存训的夫人许文锦》综合散见各处的史料,描摹出张充和的挚友、钱存训的夫人许文锦一生的事迹。 《温故》“往事”专栏王克明以《任芝铭存稿》一书所收任芝铭先生早年家书中涉及土地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微观民国土地往事》;顾晓悦《<小说月报>和20世纪40年代的作家》回顾了父亲孤冷观20世纪40年代主持《小说月报》时与包天笑、张恨水、秦瘦鸥、程小青、郑逸梅、周瘦鹃等作家的交往,他们各自与《小说月报》的渊源,20世纪40年代文化界的繁荣景象由此可窥一斑; 1938年至1941年已晋升中校的帕姆弗雷特军医担任驻刘公岛英军末任医官长,《刘公岛札记:英租时期末任医官长夫人的回忆》即是他的妻子卡琳回忆他们一家人在刘公岛度过的人生中极为难忘的这段时光。 《温故》“文本”专栏,梅振才《何妨余事作诗人:读史学家唐德刚诗词遗稿》,系统分析了唐德刚诗词创作的内容、风格、诗论思想。
温故(二十六)
¥11.60
2013年推出的第三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日本军医小野正男拍摄的日占区的图片共20余幅,它们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国城市刚刚沦陷时的情形、被战争破坏的景象,还无意间记录了民国时期旧城生活的景观和形态,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 本辑“特稿”专栏,杜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的回忆》,回忆了1957年到1970年自己亲身经历的长达十二年的劳教岁月和这期间同被关押的巫宁坤、从维熙等难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方子奋讲述了1969年在白下区看守所结识的忘年之交老戚在日本人的宪兵司令部的特工队破案、“文革”初期结识逃亡女子的传奇人生。 “往事”专栏,康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分析了张作霖被日军杀害的主要原因,并对其一生的历史功绩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评价;杜元《一个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则回忆了自己的父亲—— 一名抗战期间在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做了八年军医的抗战军人与两个战俘和留学日本期间结识的学友、几位日本人之间的交往和故事。 “人物”专栏,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梳理了罗尔纲的思想历程和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史学思想,探讨了其在思想上“一边倒”向人民、在政治上“一边倒”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商昌宝《茅盾在“反右”运动中》以史料分析了茅盾在“反右”运动中的一系列言论和艰难处境。 “口述”专栏,《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二部分,1950—1958年的口述记忆;《我的父亲林损》,由林守瑜女士回忆父亲林损——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的知名教授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记忆”专栏,沙漠《难忘的“拜托”》详细记录了自己跟朱厚泽交往的经历,文字细致入微、真诚感人;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讲述了父亲陶希圣、伯父陶述曾等陶家的家族故事;黄且圆《山雨欲来》回忆了1956年到1958年的北大校园,马寅初校长因提出新人口论的被迫离开、北大师生自编刊物《红楼》的出版等等;柳红《三十年秋风吹过》重温了三十年前,从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备考到1982年大学毕业的生活;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回顾了少年时代对“右派”、“走资派”、“大字报”等的记忆。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本辑《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温故(二十四)
¥11.60
2013年推出的期《温故》,总页码256码,“特稿”和“影像”专栏分别刊出亮轩先生和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图片共48幅,四色全彩印刷,首次发表,极具价值。 本辑“特稿”亮轩《*孤本》一文,为我们解读、展示了伴随董作宾的女儿董敏七十六年的“*孤本”,既有记载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和图片,也有其他许多珍贵的人和事……图文相得益彰,是一本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册家国沧桑的佐证。“影像”专栏李佳达《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悲喜剧》一文回顾了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初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和他们的种种遭遇,文后刊出了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精选自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等国有关中国事务和华人代表性画刊中的图文报导,共16幅彩图,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示了那段历史下的“世界华人与华人世界”。“人物”专栏有汪宁生《听顾颉刚谈鲁迅》,重新梳理了20世纪文坛上“顾颉刚与鲁迅先生交恶”的公案;张贻贝《鲁迅与*二三事》将*、鲁迅“请下神坛”,以详尽扎实的史料还人物本来的面目;此外还有张耀杰《孙宋之间的爱情波折》、马嘶《周作人和李大钊的友谊》。 “记忆”专栏,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赵絪《扉页上留下的痕迹》回顾了父亲60年代到80年代购书、藏书的故事;张而而《“串联”的滋味》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自己13岁时(1966年)坐火车从张家口到北京串联前后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还有苏凤《留学台湾》。“往事”专栏,陈仁德《“牛尾巴”事件》记述了1957发生在重庆忠县的“牛尾巴事件”,还有白鸥《1941年:海明威夫妇的滇缅之旅》、吴大年《小难民自述》等。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
¥11.56
近代上海社团组织的发展活跃是上海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社团组织对优化近代上海社会管理结构,推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上海近代化转型发挥了民间自组织作用。《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认为,近代上海社团组织的大发展是商贸经济繁荣扩张和近代思想文化传播浸润的结果,是适应近代化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结构更新。《近代上海社团发展及其社会管理意义研究》深入研究了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经济社会动因和思想文化缘由,梳理了近代上海社团发展的基本面貌,论述了社团组织在近代上海发展中的社会管理功能和意义,探讨了社团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当前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思想启示。
读史有智慧大全集(超值金版)
¥11.18
历史之中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遗产。既然历史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该用自己自错慧去进行深入挖掘。我们要专注于“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持不懈;体味“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凌云豪气;同时,我们也要警醒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哀。 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五千年历史长廊,风云变幻:五千年文化长河,源远流长: 五千年人物长幅,千姿百态:五千年战争长卷,硝烟弥漫。 洞悉中国历史智慧,成为真正的大谋略家。
史实与现实散论
¥11.00
本文集的*特色在于既有历史的探究,又有现实的关怀,所涉内容大多与著者的专业背景及所从事的工作直接相关。
浮世悲欢
¥10.50
本书围绕明清江南士人的生活和交游,根据《板桥杂记》等明清笔记小说的记载,言必有据,对明清日常生活做了“复制”,是明清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作者说:“这本小书中的大部分士子美姝早已封存在了落满尘埃的故纸堆里,他们只是历史的配角,甚至只是‘士子甲’和‘美姝乙’,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但在历史的抉择关头,他们同样显现了人性的力量,或许他们才是‘历史真相’的书写者。”
危世图存:中国历史上的15次中兴
¥10.41
改革是为了拯救危机,中兴则是改革成功的典范。本书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少康中兴、盘庚中兴、光武中兴、孝文中兴、景圣中兴、弘治中兴等15个“中兴”盛世,对当时的改革动机、改革措施、人才任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诸方面行了深的剖析,并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注重探讨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较为重大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本书为作者系列长篇历史随笔“王朝三部曲”之三。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
¥10.41
【作者简介】孙皓晖,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这是目前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