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23.80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中文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梁,而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但这确实是个很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的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著,但有八篇重要的文章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本书包括这八篇文章的译文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通过本译作,读者可以了解康德的历史观、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独特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康德哲学系统中“自然”的终极目的。 以研究康德哲学为志业的学者李明辉先生,留学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后,致力于康德著作之翻译,且不时核对三种英译本及何兆武先生的中译本,直接从德文精心翻译并修订译文,终以此译本贡献于读者。


见梦 : 小记者鹭岛采访行
¥23.80
《见梦一小记者采访行》 小小一书,分作三篇,文字的智与美,爱与善,趣.....泉汨汨,溢于笔端。在第-篇“小记者趴趴走”,小作者从峥嵘岁月的厦门人民“海堤精神”说起,娓娓道来,跟随“踏踩春天的足印”厦门日报社融媒体小记者看特区活动,走了厦门各行各业,小脚步实地探访,用赤子之心讲述厦门故事。在采访金砖、申遗、国际洽谈会过程中,用稚嫩的笔展现了现代厦门的生 态、放和智能。在“红色遗迹巡礼之旅”,小作者励志追寻革命足迹,向厦门英雄小八路致敬。可谓,尤见初心,薪火相传。在第二篇“七彩光絮絮语”,小作者在-叠白纸上抒写着七彩童年,在这里,有趣味的小记活动:用望远镜观察鸟儿,在大巴车上听老师说英语绕口令,用衍纸创造童话世界,竞选小主播,体验五花八门的课程等;也有明媚的学校生活:秉持童心的老师们踢毽子、同学们DIY环保袋、相聚博饼、拍毕业照等;还有温馨的家庭陪伴:既有“口水机” 妈妈,也有“萌呆” 老爸。可谓,织爱成篇,其乐融融。在第三篇“追梦人励励行”,既有花样少年的多彩演绎,修车师傅的诚信朴实,班级劳动委员的吃苦耐劳,又有澳头哨所女民兵的飒爽英姿,鹭岛海洋人的战天斗雨,远洋特殊读者的一片赤诚;既有高考数学状元的倾囊相授,哈佛女孩的侃侃而谈,小画家的满腔热爱,又有大作家飞翔的文学翅膀,总编辑的真心真言,大记者的谆谆教导;既有蓝天救援队的科普传授,又有种花达人的悠然分享。可谓,纷至沓来,奇思翩跹。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如果说每个小朋友的梦想是一滴水, 那么千万水滴汇聚在一起, 就是一路欢歌奔涌的江河,即是“见梦”。


谢周六
¥23.80
本书是一本业余足球的“开山之作”,作者以我国山西省太原市某支业余足球队一名普通球员的视角,采用章回体的形式(每回独立成章,也可连读成文),将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毫无保留地融入作者近期参加过的两次足球比赛(一次杯赛和一次联赛)当中,写了点足球,也写了点生活,不仅托物言志抒发情感,为读者展现了一名草根球员的日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业余足球的现状。

风吹在水上:致宋淇书信集
¥23.70
在这些通信被宋以朗从父亲宋淇的遗物中发现之前,所有知道“吴兴华”这个名字的人——大多也就是从少数文学史中读得此名——哪怕是对现代文学和新诗颇有研究的文学史家伙教授,都不相信吴兴华还有未公开的文字存世,而他的博学之名就像一个传说,学者们从他的诗作、译作、文论中探得一二。然而这批通信的发现,却把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存在:“通信自1940年始,终于1952年,即他十九至三十一岁的时期,多数由北京寄往上海,直到1949年后宋淇南迁,信便寄来香港。一如所料,除了谈点生活近况,吴兴华写给好友的多是读书心得,作诗经验,当中还抄录了好几首从未发表的诗作(例如1947年写的四首七律)。尽管是信笔而书,不事雕琢,但他的见解大都清新俊发,想是长年阅读的精华,莫非*手经验之谈,相比今天(甚或当年)人云亦云的风气,我只有拜服,只有惋叹。尤其触动我的,是这些信都写得如此诚恳,如此贯注着热情——但吴兴华的热情不是这世代的热情,它是古典的,又是浪漫的,既对未来抱有童话式的盼望,同时又对过去怀着宗教式的虔敬。他的热情不浮躁,不激昂,没有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而是带着忍耐,不离辎重,守约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读着这些书信,你便明白日军即使能令北平陷落,却攻不入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梦,轰隆隆的炮弹虽曾摇撼千万里的黄土大地,然而六十年后能震动人心的,却不如这一纸鸿雁,上面写满了诗人的梦。”


经典之重写与重探:晚清民国词论集(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23.66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各三篇文章。上编主要讨论晚清民国间词人在创作方面对唐宋词经典的汲收、摹写、重写与回应。下编以晚清、民国词学论者如何看待、讨论、诠释唐宋词经典为主题,由于学界关于晚清词学之讨论已颇丰富,故作者选取了一些较为冷门,少为人所注意而又颇有启发的案例。这六篇文章通过不同角度和案例,各照隅隙,阐述了晚清民国间词坛审视唐宋词经典的一些情况。


钱学森与清华大学之情缘
¥23.60
本书是为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和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而编写的一部纪念文集。全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记述了钱老与清华大学的不解之缘、与清华大学校友的情谊以及钱老为支持母校创办新专业和发展交叉学科所做的贡献。中篇分“创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继承遗愿创办‘钱学森力学班”’和“培养英才的理论与实践”3部分内容。下篇包含4个部分: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与杰出贡献;钱学森创立系统科学等新科学、新产业;钱学森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探索;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学习。


三江文存:《鄞州文史》精选·学汇中外
¥23.58
一个地方不会因为缺少文化而失去色彩,但一个地方一定会因没有文化而失去精神。自宋崛起的鄞县,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东南邹鲁”“文献之邦”,并以此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
¥23.52
合肥张家的文化,如水流动,斯文百年,绵延不断。张家十姐弟各有才艺,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书法、昆曲、诗词等出身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风,早已经汇进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于这个斯文流动的家族,对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长经历,张充和女史本人会作何无意书写? 1936年,张充和经胡适介绍进入《中央日报》编辑“贡献”副刊,一年多时间,她发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说、随笔、书评、艺术评论等等。追溯张充和民国文选,亲情、师道、成长、变故、友谊、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张充和的小文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隐含着无限的悲悯之心,她以一个“退步者”的姿态,逐步走向她的“无所不能”的造境(沈尹默语)。 《桃花鱼》背后的曲折和坦阔,《小园即事》里的寻常家境,龙门巷的童年记事,姑苏城外浓雾里的母女情深,扬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岛海边的绮丽旅程,曹操点将台的古意回归,拙政园里的昆音袅袅……看张充和文字里“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的多情世界。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后的闺秀”或许太过于传奇和正式,不妨从充和本人的文字开始,还原她自己。 附记:文字之外,本书披露一百多幅往事图片,包括沈从文长子绘画不同时期的四姨张充和(顽皮、青春、时尚、优雅、亲切),以及九如巷张家新发现的1936年卞之琳、张充和苏州园林合影,等等。付梓之际,衷心感谢张寰和、周孝华夫妇提供稿件和口述回忆,感谢周有光、傅汉思、张定和、沈龙朱、周和庆、陈安娜诸位多篇文章,感谢史景迁、金安平夫妇与郑培凯、鄢秀夫妇祝贺题词。 ?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
¥23.40
十几个生命故事,写尽了回忆与故乡、理想与现实、思考与彷徨。 孤独迷茫的青春,面对社会偏见的彷徨,那些无声又无助的眼泪,那些理想遭遇现实的挣扎……有些人选择向现实妥协,变成“普通人”,然而他们真的幸福吗?有些人不愿意妥协又无力抗争,于是选择逃避甚至作茧自缚。在这个理想碎成一地的现实当中,你是否还拥有灵魂?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唯唯诺诺,不按部就班,他们既不看月光也不捡六便士,他们从不疲倦,他们醇酒美妇求速死。他们用巨大的力量扑向某种天真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在深夜的荒凉中嘶吼?握紧拳头,是否就不会被生活破坏? 作者以冷静、独立的思考,怀着略带感伤的温情,写尽她对于往事、对于心灵、对于深埋在内心深处情感的探求与理解。它叩问人生,要弄明白何以生而为人。


向坐着的人指控爱情
¥23.40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那些男人听不见、女人咽下去的话,这一次,不吐不快! 加西亚·马尔克斯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路过一条街,看到一扇窗户,里面有个女人正在斥责她的丈夫:“你看看你,你看看你……”而那个男人似乎睡着了,随后突然又醒了过来。 六小时后,他再次经过同一扇窗,那女人依然没有停下来,保持着同样的姿态。 “这太奇妙了,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他想。这就是创作这部剧的灵感来源。 ——劳拉·加西亚(本剧女主演)


书店日记
¥23.40
书店日记讲述作者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想体面生活,现实却又穷困潦倒。想再次创业,又想以文化之名掩人耳目。讲述作者开书店以后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迷茫、挑战,与每天遇见的形形色色的顾客相爱相杀。以及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文化赋能,坚持城市共情,坚持想象力创新,*终开创了私立书店也能活下去的奋斗史。


我们八月见
¥23.40
每年八月十六日同一时刻,她都要重复这趟旅程,乘坐同一班渡轮,抵达同一座岛上,光顾同一家花摊,顶着同样的似火烈日,来到同一处破败的墓地,将一束新鲜的剑兰放到母亲的坟前。 在岛上孤独而自由的人,这一晚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握住命运的手,就好像自己身处悬崖的边缘。


倾听思想的花开:王雪瑛散文集
¥23.40
《倾听思想的花》分成四个专辑:“大学之大”“生命磁场”“远方之远”“心海日出”。 全书以“北大气度”篇,详实地呈现了北大、清华,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名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探究中西方教育理念。 评论家王雪瑛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出一批中外文化大家的身影,蔡元培、梅贻琦、冯友兰、胡适、冰心、梭罗……生动地展现他们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意境。从名校到人物,从美国西部到东部的旅行散记,不同的专辑呈现不同的领域,王雪瑛以诗与思的结合,建构出独特的审美空间,这是有人文关怀、思想力度,文化底蕴的散文,这是新锐生动的通识教育的好读本。


兵心驭鹄
¥23.40
收入本集的八十一首诗词记录了作者二十年(1998—2018)来的心路历程。作品数量不多但诗词格式丰富多彩,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长律,词牌涉及十五种之多,内容涉及军旅、祖国、家庭、名胜、初心、师友等方面,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作为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年轻一代曾经的激情与梦想、热血与荣光,更展示出那一代人心中的使命与坚守、责任与担当,折射出深深的家国情怀。


《新青年》精选【精选《新青年》杂志经典文章,重现《觉醒年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原貌,感悟先生们的精神与魅力!】
¥23.20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作为五四时期启蒙一代人精神的刊物,该刊收纳的文章均由当时中国杰出的知识分子所创作,可以说,《新青年》是那个时代追求觉醒的青年刊物之一。正如陈独秀在《青年与工具》一文后说:“此文竟于发热剧烈时力疾为之,以践本志之约。其诲不倦重然诺如此。全文无一语非药石。我中国人头脑中得未曾有,望读者诸君珍重读之,勿轻轻放过一行一句一字也。”《新青年》杂志中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均振聋发聩,如警钟一般唤醒那个时代的青年人。 时隔百年,这些文章仍然像精神旗帜,对今天的青年人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本书选编了《新青年》杂志中近百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创作者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人,体裁涉及言论、随感录、白话小说、白话新诗、现代话剧和通信。这些文章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思想性,阅读这些文章,读者尽可从中窥探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原貌,纵观一个时代的思想变迁!

伊万·伊里奇之死
¥23.20
原本拥有“愉快而体面”生活的法官伊凡·伊里奇突然罹患绝症,死亡阴影的迫近是其灵魂觉醒的始,原本美好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他猜疑医生,怨恨上帝,妒恨妻女,他受尽肉体痛苦、心灵疑惑以及对死亡恐惧的折磨,始反思生命和人生。小说以白描的手法细腻而真实地展现了他逐渐走向死亡的极限心理过程,风格简练,细节富有讽刺性和表现力,是死亡文学的高峰之作,也是展现托尔斯泰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观察,剖析人类精神生活秘密的力作。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历史,正如书中所说伊凡·伊里奇的生活历史是非常简单、非常普通,也是非常可怕的。


慈城慈孝甲天下
¥23.20
董顺德编著的《慈城慈孝甲天下》是慈城慈孝文化综合展示文集。宁波市江北区是全国首个“慈孝文化之乡”,慈城隶属于江北区,它的慈孝文化底蕴为深厚。慈孝文化作为维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精神文明泓流,不仅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独特作为,同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也具有共享的价值。全书梳理了慈城慈孝文化的慈孝古迹、慈孝故事、慈孝人物,把慈城从古至今慈孝渊源讲述透彻,把脉完整。全书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有通俗读物的可读性,是阅读、研究慈孝文化的绝佳读物。


小村之恋
¥23.20
应红鹃著的《小村之恋》为一部纪实性散文集,热情讴歌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积极进取、安居乐业的乡民。全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是村庄里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有特色、勤劳质朴且有创业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农民,二是从事农家乐、乡村游等旅游事业的农民们。本书以细腻温情的文学笔触,展示了当代农民的风采及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亲切可感,意义深远。


三江文存:《鄞州文史》精选·地雄东南
¥23.15
大山沧海每多慷慨激昂之士,镜湖秋月常集雅咏低吟之才。集大山沧海之傲骨和镜湖秋月之秀色的鄞州,洋溢着勃勃难遏的锐气和报国为民的壮志。故其地虽偏而志在天下,其人虽微而行感古今。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文学经典(套装共11册)
¥23.14
本套装包含《郁达夫散文全集》、《徐志摩散文经典全集》、《鲁迅散文全集》、《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林徽因经典全集》、《鲁迅小说全集》、《鲁迅杂文经典全集》、《萧红经典全集》、《郁达夫小说全集》、《许地山经典全集》、《徐志摩诗歌全集》


白居易选集
¥23.00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又称香山居士。他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触及到社会生活的真实,而其后期又写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以抒写个人情怀。其诗歌创作有意趋于口语化,这与其"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使天子知"的创作目标密切相关。作为唐代大诗人,在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地位。其诗文近四千篇,对于非专长于研究而又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实在难以撷其精华。王汝弼先生破《白氏长庆集》原书的编排体例,所选诗、词、文皆用编年体。《白居易选集》选录其诗、词、文代表作品,虽不及全集十分之一,但反映了白居易创作的全貌。注释清晰扼要,阐释诗文本事和艺术风格尤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