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制度专题实证研究(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41.54
作者通过选择若干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深司法实践,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法官访谈、召小型座谈会、司法实践观摩、收集统计数据、查阅案卷和法院内部刊物等方式,全方位地对所选取的民事诉讼制度专题展实证考察,并在行必要理论阐释和制度反思的基础上,而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与路径选择。
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六卷)
¥41.40
现代社会乃信息社会,如何确保信息收集使用中的自由和安全,已成为颇受瞩目的重要课题。当前,信息公法的各论性研究正在拓展,总体性研究亟待加强。王贵松主编的《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6卷)》以“现代社会的信息公法”为主题,收录了小山刚、字贺克也、张道义等学者的七篇文章,既研究了德、日信息公开、信息保护的制度现状,也探讨了个人的信息自我决定权、在信息公开法缺位时如何实现开放政府、广播电视自由及其界限、国家秘密设定权的配置等专门问题,展示出信息公法可能进一步开拓的多个面相。 《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6卷)》“学术专论”栏目收录了五篇文章。德国国法学大师拉班德的国家法译文,是其作品在国内的首次亮相;奥特洛夫对于德国行政法院法官的描述,让我们能够快速把握其制度结构;日本京都大学高木光从性质和功能的角度阐释了行政法的执行体系,为重新审视行政法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视角;美国西北大学凌洋探讨了行政机关事实认定的司法审查问题,可谓国内对美国实质性证据标;隹为详尽的展现;台湾成功大学王毓正关于台湾地区“环境基本法”的文章,为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基本法律效力问题提供了一个实证性研究。 思想史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学术的发展脉络。“公法名家”栏目的四篇文章,既有总体上对德国国法学大师们的素描,也有关于史坦恩(德国)、笕克彦(日本)、张知本(中国)的思想雕刻,一位位公法名家由此鲜活起来。
实质刑法观(第二版)(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刘艳红刑法学研究系列)
¥41.40
本书以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为线索,展对刑法基本立场的探讨。本书认为,刑法中所有基本问题如刑事法治模式、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主义)、犯罪概念、犯罪论、解释论等都可以还原为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对峙和统一。在刑法理性的构建中,不能抛弃形式的一面一味追求实质的一面或者反之;在刑法的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之间,应该坚守以形式理性的侧面和内容为前提,建构以追求处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之实质要求为内容的实质理性。因此,本书主张树立实质的刑法观,亦即建立以形式的、定型的犯罪论体系为前提,以实质的可罚性为内容的实质的犯罪论体系;相应地,对刑法规范应该从是否达到了值得处罚的程度行实质的解释;同时,这种实质解释的意义与功能在于:形式罪实质出罪、罪合法出罪合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沙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41.40
人大法学院“教授沙龙”自2005年始举办,至今已经整整十年了。虽然每一期沙龙都是利用午餐的时间,多不过两个小时,但这其中的收获却是无法单纯用时间多少来计算的。“沙龙”(Salon)作为一种社交方式,在西方经历了由民间到官方再回归民间的复杂过程,但沙龙的形式却是简约的,参加者是自愿的,发表是自由的。也许正是这种形式简单、自由而又有主题的聚会形式太适合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主旨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沙龙”便跨越了地域的阻隔和文化的差异,成为一种学界常用、学者心仪的学术交流方式。法学院的教授沙龙当然更是如此。十年来六十次午间的交流时光,给法学院及愿意造访沙龙的每一位学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观发表平台。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沙龙十年的精选,文中所发表的演讲稿大部分经过作者修订,少部分是演讲过程的实录。
社会法评论(第八卷)
¥41.40
本书分为“新业态劳动者保护专题”“法学论坛”“域外法学”“青年法苑”等栏目,针对社会法、劳动法领域时下热的理论问题,审判过程的经典案例以及国外社会法、劳动法的制度借鉴等展讨论,汇集了多位社会法学者、实务部门负责人的精选文章。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邀约了国内有影响的社会法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保证了论文的学术质量。本书已推出七卷,得到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致好评。
国际法中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国际法庭和国家相关实践的研究
¥41.40
《国际法中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国际法庭和国家相关实践的研究》由宋杰编著。 《国际法中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国际法庭和国家相关实践的研究》内容如下: 普遍性法律利益是指国家基于保护作为整体的国际共同体的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抽象性法律利益,源于国际法院所提出的“对一切”义务概念。一旦此种利益受到侵害,任何国家,均有权基于一定法律基础而采取一定法律行动。在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护事项上,无论是从国际司法机构视角还是从国家实践视角看,均处于不断发展并逐渐突破过程之中。无论是通过国际司法机构还是通过普遍管辖权的行使等来推进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护,实质上都是司法干涉。作为一种法律现象的司法干涉,其已发展成为与人道干涉并行的另一种重要干涉形式。国际社会有关普遍性法律利益的保护实践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在国家利益的维护方面,还是在法律制度的创新方面,均意味着重大挑战。
县域政制中的基层法院
¥41.40
本书基于实地调研,从县域治理和国家整体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基层法院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运行机理等做出了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了县域社会中司法部门的实际运行状态。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法院是县域治理中的常规性力量。相较于通常以传统司法理论或者部门法学的“内 部视角”展开的讨论,本书是一种更为偏向于“外部视角”或者“法律人—政治家视角”的研究,力图从有效实现国家治 理目标的高度,立足国情考察基层法院运行的实然状态及其内在机理。 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司法理论描绘的法院运行面相,进而深入理解中国语境中县域司法与治理关系的 深层制度逻辑。
行政裁量的构造与审查
¥40.98
本书主要以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为参照,以行政裁量的构造分析为基础,从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之间的合理关系出发,把握行政裁量的界限与审查方法。本书突破体系性的面面俱到的架构,而以问题为中心,展专题研究,学术上具有创新价值。作者放弃了体系性地研究行政裁量问题,转而以法解释学为路,剖析行政裁量的内在构造,从行政过程论的角度构建行政裁量的规范和审查之道。其思考涉及行政裁量的本质、存在空间、立法技术和行政裁量基准,另论及了行政裁量的界限与瑕疵、行政裁量与权利、司法审查的关系,以及行政裁量的收缩等问题。
人人用得上的法律课
促销价:¥18.99|¥68.00
遭遇造谣诋毁应该如何应对?收集什么证据,工人才能顺利取回劳动者应得的权益?步婚姻殿堂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又藏着哪些刑法的高压线?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然而繁杂的法律文书和晦涩的法律条文往往令大众望而生畏。对许多人来说,法律是锁在法院和律所保险柜里的罗塞塔石碑,轻易不会遇上。然而,形成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养,会让每一个人乃至社会都受益无穷。小到出门遛狗的一根绳子,大到几十万上百万的住房,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为此,资深律师岳屾山选取了职场、婚姻、房等版块,结合常见案例,提供深浅出的解说和专业的法律建议,并带来灵活、易操作的实用解决方案,让读者轻松应对相关事务,避触法风险。读完本书,读者不仅能掌握法律使用套路,更能领会法治精神,培养法律思维,成为自己的法律顾问。
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
¥40.80
本书以专题为形式、以实务问题为导向、以全面的实务观归纳和较为深的理论分析为方法,对共同犯罪案件认定中常见且疑难的十个问题行了分析,这十个问题分别是:共同犯罪行为的认定、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身份犯共同犯罪的认定、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雇佣犯罪中的共犯认定、黑恶势力犯罪中的共犯认定、毒品犯罪中的共犯认定和网络犯罪中的共犯认定。 本书在写作风格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司法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内容紧密关联。通过对司法案例的分析归纳出相应裁判规则,通过理论分析揭示裁判规则的合理或不合理之处,以为司法实务在将来处理相似案件时提供相应的裁判规则和理论观的指引。
基因科技成果利益分享研究——以人体组织提供者私权保护为视角(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40.80
基因衍生科技成果,必须对人体组织提供者的利益作出恰当配置,方能保证研发的有序规范行,维系生物科技研发作为产业存在的持续性。本研究主要围绕人体组织利用及其衍生利益、人体组织衍生利益的私权构造、个人基因信息权益之本权归属、人类基因衍生科技成果之专利化及利益分享思路、人体组织提供者对基因衍生科技成果的直利益分享、其他主体对基因衍生科技成果的间利益分享等六方面展。作者提出,在人格权和财产权之间构建统一的“信息权利”概念,涵摄以“信息”为客体、既包含财产利益、又包含人格利益的混合性权利;区分对基因衍生科技成果产出的“积极贡献”与“消极贡献”主体,分别构建直和间分享模式。作者主张参照“市场分摊理论”、根据人体组织和基因信息对专利权的“贡献率”确定其价值,两者“贡献率”可以采取“一般均等,容有差别”处理原则。
雇主组织法论——以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为中心(法律科学文库)
¥40.80
本书是一部从雇主组织法视角研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专著。、二、三章研究不同的劳动关系基本模式下雇主组织的法律主体界定、功能及其制度基础,着重于不同社会环境、制度架构下雇主组织法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之互补性,以及其面对去管制劳动政策的不同应对。第四章回溯了我国近代雇主组织立法、职能及其制度保障,第五、六、七、八、九章结合前四章的理论模型与分析工具,阐述当前我国雇主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时面临的主体、参与机制及参与途径等法律资源有限性问题,并提出若干完善建议。本书强调雇主组织法律保障的系统性建构应以功能性为导向,有重点有区别地逐步推进雇主组织的保障性立法。
未成年人保护的民法问题研究(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朱广新民法学研究系列)
¥40.80
本书参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未成年人保护思想和方法,根据我国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民法以未成年人保护为核心建构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监护、侵权责任能力等制度,从法律规定的具体构造、相关规定之间的体系关联、未成年人保护效果等方面行了深、系统的反思性研究。它一方面详细解析了我国民法在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理念和立法技术上的种种缺陷,另一方面为一步完善我们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提供了诸多灵感和意见。。
死刑的宪法控制
¥40.80
本书结合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立足于宪法价值、文本和实践,从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比较法学等不同研究视角,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我国死刑的宪法控制问题进行体系化的研究,力求揭示宪法控制与死刑制度内在逻辑,并提出死刑制度运行所遵循的宪法原则与界限。本书主要研究死刑制度与宪法价值、死刑制度与基本权利、死刑制度的立法控制、死刑适用的正当程序、死刑制度改革的域外经验、死刑制度的当代命运对话等基本问题。
行政调解法治论—以北京市行政调解制度创新为研究重点
¥40.80
本书从行政调解的概念、性质、范围、效力、救济及完善措施等方面手,对学界的观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政调解基本理念和基本理论的总体定位,具体分上下编,层层递,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篇幅适中,是系统研究行政调解制度的精品力作。
艺术品拍卖人的审定义务研究(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40.80
艺术品审定涵盖范围十分广泛,虽然在艺术史领域发展已久,但是成为法律议题,则始于文化资产保存观念与艺术市场的兴起。近年来与艺术品拍卖相关的诸多事件,引起了民众对艺术品审定问题的关注,但是由于艺术品审定步人们的视野为时较短,因此学界普遍对其欠缺深研究,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的分歧与争议。如何从民法视角妥当把握艺术品审定义务不仅倍受拍卖行业的关注,也是一项富有理论价值的研究工作。本书即为郑臻博士对这一议题多年的研究的成果,其从合同法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艺术史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界定了艺术品审定行为的性质,不仅确定了审定义务的理论基础,而且结合欧陆与英美两大法系的相关规定与判决,论述了审定义务的基本内容与免责规则,还结合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种责任类型,初步从理论上构建了我国艺术品拍卖人审定义务的法律体系。
专利制度的历史变迁——一个演化论的视角(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40.80
专利制度是历史的概念,本书以演化理论为模型来研究专利制度变迁的历史程、基本规律与主流趋势。本书试图跳出专利制度自身的界限,在一个宏观的大历史背景下,勾勒出技术、经济、文化和权势因素的变化如何推专利制度一步步演化的图景。本书研究了中古时期不同科技文明国度没有形成专利制度的根源;在中世纪时期,威尼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专利特权制度演化的动因和规律;在工业时代,法国、美国以及其他西欧诸国的专利私权制度演化的动因和规律;在后工业时代,各国专利私权制度走向国际化乃至逐渐异化的动因和规律。此外,本书还一步探讨了在未来技术时代,专利私权制度将逐渐式微,以及在没有专利制度的保障下,企业和产业可能如何发展。
民国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以税法公平原则为视角(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40.42
本书以税法公平原则为视角,研究民国时期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形成、试办、正式举办以及初步完善的过程,完整呈现了起源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所得税自清末引至民国末年受战争破坏的制度史。从民国所得税制度的兴衰成败中,作者总结出税收法律制度的首要原则是公平原则,税收公平重于税收效率、税收便捷,公平应是立法者价值考量的*;此外,作者通过呈现民国税制改革和政策所处的环境,提醒当下中国的税法改革应该借鉴民国的立法经验,注重国计民生、传统民情。本书附录部分对于民国所得税法律文献的搜集整理,对于其他学者在此方面的持续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整理价值。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第三版)
¥40.28
合理使用是现代著作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著作权研究中被美、日学者称为世界性难题。本书通过学说理论分析和制度规范分析,回答了合理使用领域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者以民法学理论为基础,借助法历史学、法哲学、法经济学、宪法学、比较法学,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角度的探讨,提出了著作权法的平衡精神、合理使用的正义构成、表达自由优先原则、使用者权利等新的理论命题和观点;同时,运用大量立法、判例资料,分析了合理使用中的“合理性判断标准”、传播技术中的合理使用规则适用以及我国著作权修法的合理使用方案等,在实务研究中评介了国际经验和中国做法。 本书是中国部关于合理使用研究的著作权专著,其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在知识产权界和学术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法评论(第五卷)
¥40.28
为因应社会法学过去一年的发展,本卷《社会法评论》共设“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和“域外法学”三个栏目,共收录16篇文章。 “劳动法学”部分共收录8篇文章,林佳和教授《劳动契约的管制与自治》一文,首先基于劳动契约的债法契约本质和人格面向之特质,指出“传统民法……已无法适切处理劳动契约当事人截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因此,为维持和落实劳动法之特质,“国家不同形式与实质的介入,正是不可或缺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其次,该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传统社会国的角色与功能所遭受的冲击和挑战,对“劳动契约的管制何去何从”提出设问。再次,佳和教授从立法、司法、行政乃至团体之角度对劳动契约的管制进行了深人的论述。后,佳和教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指出“管制与自治是劳动法/劳动契约之宿命”,“劳动契约会继续往管制与自治之动态折冲的复杂方向发展”,而我们必须时时检讨,既要防止自治不当地被管制扼杀,也要防止劳动法之特质因不当的自治而消失。 李海明博士的《论劳动者的法律界定》一文,基于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以及对我国法律文本中多元的“劳动者”表述的概括分析和相关案例的评析,理清了劳动者概念的内涵,并对“公司经理等”、“教师以及公务员”、“个人用工”以及“农民工”等多种主体的“劳动者”身份进行了分析。 德国nilsseibert博士则以法解释学的方法,对《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规范性文件关于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的区分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相关规定的体系性漏洞,尤其是其经分析指出“严格遵守书面形式的要求不仅不能促进权利、义务的明确,反而阻碍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和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值得重视。 孙国平之《工资集体协商的劳动法考察——兼谈中国当下工资集体协商的魔咒、困境与悖论》以2010年富士康“n跳”事件和南海本田“罢工”事件为切人点,从权利、主体、模式、责任、观念以及技能六大方面对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青年学者王倩博士从比较法的视角对招聘阶段用人单位知情权的限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第8条第2款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潘峰博士则对劳务给付拒绝权的理论基础、行使范围、条件及效果进行了分析。邓娟博士则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基准立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析。唐荣娜法官基于自身的审判实践,对劳动争议案件中小额劳动争议案件“一裁终局”、劳动合同“中止”履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社会保障法学”部分共收录了4篇文章。杨飞博士《社会保险权的规范建构》一文,从公、私法两个视角对社会保险权进行了规范分析。袁圣韵乐博士则结合*的《社会保险法》,对工伤认定一般条款的意义、理解与适用及相应的标准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实践中的疑难案例进行了分析。朱勋克博士所撰写的《社会救助法的立法架构及法律规则选择》一文则对《社会救助法》(草案)的内容架构及缺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范围博士《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研究》一文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年金法律制度的问题及其完善进行了分析。 “域外法学”部分共收录了4篇文章,可谓名家汇集,内容丰富。这些域外法制的介绍,对于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其中《欧盟中的社会福利国家》一文是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社会法研究所所长乌尔里奇·贝克尔教授专门为本刊所撰写的,贝克尔教授作为著名的社会法学者,在文中以合宪性解释的方法为我们重点介绍了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欧盟与成员国在社会福利国家方面的相互影响与协调,尽管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原则遭受到威胁,但仍保留独立性,而欧盟社会政策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和明确。《德国劳工共决制度》是德国哥廷根大学著名的劳动法学者rtidigerkrause教授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讲座的讲稿,经其认真修改后提供给本刊。该文对德国共决制度的组织、效力、宪法基础、事项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录用的自由及其制约——派遣法修改的慎重论》一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田思路教授专门为本刊向日本著名的劳动法学者大阪大学法学部小岛典明教授的约稿,并由田教授亲自担任翻译。该文对日本劳务派遣法修订过程中录用的自由及其制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栏目的后一篇文章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知名劳动法学者谢棋楠教授,谢教授对本刊厚爱有加,先后赐稿数篇,此次《台湾2009年“就业保险法”修正之分析——美国与加拿大法观点》一文对我国台湾地区2009年“就业保险法”修订之*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与加拿大和美国相关制度的比较基础上,对我国台湾地区“就业保险法”在相关制度的完善方面提出了建议。
宪法学的脉络:四个基础性概念研究
¥40.00
本书通过对宪法学四个基础性概念——国体、权利、人格尊严、财产权——的阐释,探究了中国宪法学的脉络。作者认为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关联脉络。“国体”和“权利”分别对应了宪法学的两大调整对象(国家与个体);“人格尊严”与“财产权”则是一组宪法权利概念,分别对应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类需求。通这些基础性概念之间的脉络,便可管窥宪法价值秩序与宪法学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作者之前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如其副标题所言,属于“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的话,那么本书有关基础性概念的研究,则可谓是规范宪法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