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韩非著 姜俊俊校点
¥24.00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作总集,是在其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其文善于用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其思想认识。而这些寓言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仍为人们广泛运用。 清末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二十卷首一卷,综合各家校勘成果,还广采博引先秦至宋的文献资料,用以求证考辨明清各家各本的得失。 王先慎集解《韩非子》,以宋乾道元年(1165)黄三八郎刊本(简称乾道本)为主,参校了明正统《道藏》本(简称《藏》本。
49元5本 中信国学大典·世说新语
中信国学大典·世说新语
陈岸峰
¥24.00
【作者简介】袁世宏,医学博士,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香港大学中医学院高级教学顾问。全国五百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人之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 苏晶,医学博士,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500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人,获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证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全国时间生物学与时间医学学会理事,香港中西医结合学会永久会员,中国睡眠研究会会员。曾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礼记?孝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净土三经》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期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思维方式,对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9元5本 汪荣宝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
汪荣宝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1辑)
汪荣宝著;赵阳阳,马梅玉整理
¥24.00
  汪荣宝(1878-1933)字衮父,号太玄,江苏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外交家。   《汪荣宝日记》起自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止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三年中无一日间断,反映了清王朝*后三年中的社会风貌和重要历史事件。其间汪氏供职民政部,同时在修订法律馆、资政院等多处重要机构兼职,是清末立宪运动的核心成员,其所交往如善耆、那桐、徐世昌、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杨度等,皆一时名流,日记所述完整保留了这一时期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其中协纂宪法的记述,是研究清末立宪的*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汪荣宝日记》曾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过,但复制图像模糊、行草笔迹难以辨认,影响使用。今由整理者全文整理标,并制作人名索引,颇便使用。
49元5本 校辑民权素诗话廿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
校辑民权素诗话廿一种(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三辑)
王培军,庄际虹校辑
¥24.00
   《民权素》为民初*名杂志,有“诗话”一栏,总计有21种,但流布的民权素诗话,种类大多不全,每条诗话亦有删削。 王培军、庄际虹校辑的《校辑民权素诗话廿一种》据《民权素》杂志,依刊布时间,重新纂辑,完整再现了二十一种诗话。诗话命名多以作者别号命名,本书收录有《庄庄诗话》《琴心剑气楼诗话》《装愁盦诗话》《愿无尽庐诗话》《摅怀斋诗话》等,其诗人多为近代重要诗人,对于近代诗学的研究*具参考价值。                                 
49元5本 春秋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
徐正英,邹皓
¥23.99
  徐正英、邹皓译注的《春秋穀梁传(精)》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榖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榖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榖梁传疏》,为清人阮元《十三经注疏》所收录。《春秋穀梁传(精)》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 ? ? ? ? ? ? ? ? ? ? ? ? ? ? ??
49元5本 中信国学大典·梦溪笔谈
中信国学大典·梦溪笔谈
冯锦荣
¥23.99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梦溪笔谈》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梦溪笔谈》记载的典章制度、人事官政等政治资料,以至唐代至北宋初期关于音乐、诗歌、绘画等人文艺术的趣闻逸事,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当时政治、艺术与文化的认识。此外,还记录了大量关于数学、天文、历法、工程、建筑、医药等科学范畴的材料。当中不少题目,更是沈括自己的科学见解和新理论、新方法,这正是《梦溪笔谈》与一般的笔记作品不同之处。沈氏对科学问题的各种洞见,更为人所称颂。本次重新导读注释,发现这部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经典著作的智慧。
一周特价2.21-3.9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王国维
促销价:¥3.99|¥79.90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一部融中西美学思想于一炉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之作,是一部提升审美,启迪智慧的名著。   本书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49元5本 唐人七绝诗浅释
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
¥23.95
本书是一部以学者的博学、女性的细腻和诗人的才情将古典诗歌的解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的典范之作。作者新颖别致的审美眼光和连类而及的评析方法不仅使唐人七绝名作的意蕴得到新的阐释,也使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华。本书所选作品字约文丰,诠释精审,令人回味无穷,常读常新。
49元5本 中华好诗词(第一季)
中华好诗词(第一季)
河北卫视
¥23.87
《中华好诗词》依河北电视台同名栏目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该书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在编撰体例上突破了现有传统典籍普及类图书的一般编撰方式,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运用闯关、益智等多种表现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形式,打造出一种广大读者看得懂、进得去的文化经典普及类图书,十分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熟悉或重温我国传统的经典诗词文化。
49元5本 校雠广义 典藏编(修订本)精
校雠广义 典藏编(修订本)精
程千帆 徐有富著
¥23.80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49元5本 苏轼选集
苏轼选集
王水照
¥23.60
《苏轼选集(修订本)》为“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的种,《苏轼选集(修订本)》选录苏轼诗240多首,词50多首,文30篇,分体编年,并加以笺注,其“注释”中注意把前人的歧见加以归纳整理,断以己意,又设“集评”,努力做到“详而不芜,博而得要”,另外对一些历来聚讼不明的问题以及有利于理解苏轼作品的相关材料,另立“附录”。《苏轼选集(修订本)》在吸收前人基础上,多有发明,被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何满子语),曾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又被选为北京大学书目。钱钟书先生高度赞扬此书,谓之“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苏轼选集(修订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版书的基础上,又做了新的修订。修订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文有所增删,新增若干首新发现的苏轼诗词文,二是评注有所修改,力求评注更能反映作者原意,更能反映*学术研究成果。
49元5本 礼记今注今译(全二册)(第下卷)
礼记今注今译(全二册)(第下卷)
王云五主编
¥23.60
本丛书由出版大家王云五先生主编,严选国学经史子集各部中的名家名典,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如南怀瑾、毛子水、杨亮功等)进行注、译、释,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是国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出版至今再版二十余次,深得学界赞誉。 本书以阮元编《〈礼记注疏〉校勘记》石印本为底本,参考了前人今人对郑玄注《礼记注》、孔颖达等编《礼记正义》、陆德明作《礼记释文》的大量研究成果,力求在信达雅的前提下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于大众读者和青少年学生阅读。
49元5本 礼记今注今译(全二册)(第上卷)
礼记今注今译(全二册)(第上卷)
王云五主编
¥23.60
本丛书由出版大家王云五先生主编,严选国学经史子集各部中的名家名典,力邀一批学风严谨、学术缜密的文化名家(如南怀瑾、毛子水、杨亮功等)进行注、译、释,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是国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出版至今再版二十余次,深得学界赞誉。 本书以阮元编《〈礼记注疏〉校勘记》石印本为底本,参考了前人今人对郑玄注《礼记注》、孔颖达等编《礼记正义》、陆德明作《礼记释文》的大量研究成果,力求在信达雅的前提下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于大众读者和青少年学生阅读。
49元5本 《王阳明家训译注》
《王阳明家训译注》
(明)王阳明著,陈椰,林锋选编、译注
¥23.40
本书正编选录王阳明重要的家训十四篇。由于阳明一生并未写作专著性质的家训,因此本书所选家训,多来自他写给家中子弟的书信。 本书附录阳明弟子家训十篇,其中王畿家训三篇,邹守益家训两篇,黄绾家训三篇,薛侃家训两篇。所以在阳明弟子中选取这几位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与阳明关系亲近,曾亲身参与到王家子弟的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他们都是阳明重要弟子,且家教理念与阳明一脉相承。阅读他们的家训,可加深对阳明家教思想的了解。  每篇均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实践要”四部分。其中“实践要”或者是对正文内容行材料补充,或者是对正文中某些重要的观、现象行阐释,但*重要的,则是结合近人案例和当前现实,探讨阳明学派家训对我们当今教育实践的启示。 王阳明可谓一代儒宗。他提倡“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创出以“致良知”为宗旨的儒学流派,后世称为“王学”或“阳明学”,又将之与南宋陆九渊之学并称为“陆王心学”,与“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对应,同属于宋明儒学中的两大流派。阳明自身的人格境界、事功上的成就,加上直指人心、简截明快的修学风格,让他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迅速风靡全国,后来还传到朝鲜、日本,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旷世大儒。 阳明深信:“古人所有教其子者,不外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故此,他能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居家躬行慈孝,外任则通过书信反复督导、训诫子弟以追求圣贤之学为首务,勤勉读书,磨砺人格,在日用伦常中去“致良知”。他颇倚重族叔克彰太叔,多番致信嘱咐他严管家众,晚年离家乡南征广西时,更把家事托付给学生魏廷豹。关于子嗣问题,则在他44岁时将堂弟王守信的第五个儿子王正宪过继到自己名下,由王畿、钱德洪这两位忠心耿耿的高足来担任家庭教师。嘉靖五年(1526),归乡调养五年多的阳明终于喜得贵子,取名正聪(后改名正亿),那一年他已经55岁了。 在给亲族子弟的书信里,王阳明有诚挚的关切、严肃的教诲,也有深重的忧虑,还常常带着自责,都凝聚着他家庭教育的一番思考,基本都是围绕“良知”来指导家人加强道德修养,视家人为同道,热切地盼望他们能继承家学,以家庭为基,加到“良知”的信仰共同体中。可以说,他的家教观是他“致良知”学说在家庭伦理教育上的运用。
49元5本 《训儿俗说译注》
《训儿俗说译注》
(明)袁了凡著,林志鹏,华国栋译注
¥23.40
本书稿为“中华家训导读译注丛书”之一,作者为明代著名学者、居士袁了凡,除原文标整理之外,有注有译,还有详细的导读,并提示如何在现代环境下具体实行(见“实践要”)。了凡所作《训儿俗说》共有八篇,分别为:“立志*”、“敦伦第二”、“事师第三”、“处众第四”、“修业第五”、“崇礼第六”、“报本第七”、“治家第八”。在书中,了凡以一位父亲的训示其子,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既严肃而又亲切,既庄重而又和蔼,时人沈大奎称赞说“自古家庭之训,见于记籍者,未有若是之详且晰也”,“将为天下后世教家之模范”。为完整体现袁了凡的学问脉络,附录《了凡四训》;又同时附录了袁了凡及其兄弟记录的其父母言行的《庭帏杂录》。《庭帏杂录》不仅体现了袁氏家学之渊源,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家训著作。
49元5本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卷)
王承略,刘心明
¥23.35
本书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基本、可信的依据。
49元5本 鬼谷子传
鬼谷子传
关委
¥23.20
鬼谷子,姓王,名诩,战国时期著名的兵法家、纵横家、阴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相传其额前有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隐居于清溪鬼谷(今河南省鹤壁市),传授纵横捭阖之术,极为详细透彻地向弟子讲解谋略、辩论、游说的技巧。其门下弟子数百,这些人驰骋于列国之间,搅弄天下风云变幻,名流千古者不计其数,其中以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名声尤盛。 他的著作《鬼谷子》被称为中国谋略学的山之作,囊括了鬼谷子毕生学说之精华,一直被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所推崇、学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翻这本书,领略鬼谷子于纷乱时局中纵横捭阖的传奇一生。看战国的阴谋与阳谋、战争与和平、覆灭与复生……一切尽在鬼谷子的一举一动、手起棋落之间!
49元5本 墨子译注
墨子译注
墨翟
¥22.99
  墨子(前468-前376)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后世多散佚。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乾隆时,卢文昭、孙星衍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毕沅在卢、孙二人基础上,“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其惑”。张永祥所作的译注,在每篇头都做解题,讲明大概内容,类似于导读;解题后为正文,正文后为简明的注,释梳理文字,随后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每篇末尾有详细的评析,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行古为今用的阐释。这一系列的整理工作,非常有利于普通读者的阅读。
49元5本 左传选评
左传选评
王维堤 撰
¥22.99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早的一部编年史,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记录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的历史,行文简劲畅达,记事详明生动,不仅是历史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对后世有极大影响。为使今天的读者对这部名著有所了解,我们从中选了脍炙人口的35篇,加以简明的注释,同时,在"题解"中介绍其历史背景,在"讲评"中用今天的眼光对其中的人和事作分析评论。作者潜心于《左传》多年,见解精辟,行文流畅,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还配有一些插图,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道德经(冯唐插画版)(试读本)
道德经(冯唐插画版)(试读本)
张景,张松辉译注 冯唐插画
免费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智慧。《道德经》把人放置于大自然这一无限的时空中去探求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之间的关系,通过逆向思维,提出了许多为时人所忽略的重大问题。《道德经》自问世以来,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诸多哲学流派、思想学说都从中应运而生。在中国,儒、道两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仅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甚至对于整个民族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说,不了解儒、道两家,就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未来。《道德经》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道德经》是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已被译为73种语言文字,是英语世界发行量仅次于《sheng经》和《薄伽梵歌》的书籍,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甚至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应该一本《道德经》,以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此次出版的《道德经》(冯唐插画版),文字部分为三全本《道德经》,插冯唐《无》《和光同尘》《不醒》等书法作品及风景、花鸟虫鱼猫等绘画作品共32幅,包含冯唐先生题写的《道德经》名句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文字,都与《道德经》的意旨相呼应,引人遐思,新颖的形式与深受读者喜爱的内容相结合,值得期待。
抱朴子内篇校释(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抱朴子内篇校释(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东晋]葛洪撰 王明校释
免费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神仙长生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大体从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本书是道教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为魏晋神仙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整理,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采校包括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和孙诒让、俞樾、罗振玉诸人校本以及道书《神仙金汋经》《云笈七签》在内的十二种文献,并择要注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