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曹妃甸方言研究--河北方言研究丛书
¥23.40
曹妃甸方言归属冀鲁官话保唐片。本书深调查了曹妃甸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对其行描写和分析,同时收录谜语、谚语、歇后语、歌谣、故事等口头文化长篇语料,内容丰富,描写全面。长篇语料均附录音,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
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横渠书院书系/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23.40
《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一书是台湾学者陈政扬的学术著作,本书主要通过多视角探讨张载如何在气论的基础上,阐述孔孟儒学的义理精神,并依此统摄其人性论、生死观、教育观及礼学等思想,内容上有其独特性。其在论述的过程中,参照两岸学界有关张载的主流论,厘清了张载思想中的虚气、礼理等关系,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书末收附录四种:*种是对1950—2006年海内外研究张载思想的专书作综合性的介绍与述评;第二种主要集中探讨2007—2019年台湾张载思想的研究近况;后二种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2007—2019年间以“张载”为题或者关键字的期刊文章以及硕博士论文。附录资料丰富翔实,为读者系统了解张载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学者展一步研究提供了清晰而有益的思路。
梦溪笔谈
¥22.80
梦溪笔谈是宋代著名的史料笔记之一,关于该书及其作者沈括,有关的介绍和研究很多,因此,在这里就摒弃一般性概述,仅就卷数与版本,以及本次整理需要说明的一些问题,略作述说。
将略兵机:中国古代名将评传
¥22.80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多少名将横卧疆场,他们的人生叱咤风云,丰富多彩,值得书写。本书根据名将的特行分类,如“兵家名将”“名将世家的悲喜剧”“悲情名将”“英雄不问出处”“少年英雄”“高情商的名将”“儒将传奇”“民族脊梁”等。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带领大家了解名将跌宕起伏的人生,领略他们壮志在胸的豪气,感受他们战场杀敌的英勇。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22.40
本书分为四个版块,“历史总会被记起”和“斯人已逝”两辑说的都是旧人旧事,立脚点却在今天,希望能打捞一些历史的残骸,引起注意。1870 年代清政府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全局问题由于全局讨论得以妥善解决;1940 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补选,学术与政治相互博弈而能保持微妙的平衡。作为晚清代驻外使臣,郭嵩焘因“崇洋媚外”不被世人理解,晚景凄凉;胡适晚年以净友自居对国民党提出一系列批评和建议,然不被理睬,独自彷徨。 “历史的余波”和“不该遗忘的伤痛”两辑收录了部分文化评论和文学评论。林则徐破坏“夷夏之防”与李鸿章隐瞒疫情的当代启示,“拿伯的葡萄园”中保护私产的法治意识,美国政府镇压“退伍补偿金大军”的历史伤疤,茨威格对于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绝望,托斯卡尼尼面对法西斯暴政表现出的良知与洞见,卡夫卡的小说对于东方民族遭遇的惊人预见,等等。内容看似庞杂,贯穿其中的是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 作者平素广泛参与文化讨论,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
深圳口述史2002—2012(下卷)
¥22.40
全书收录了百位或参与深圳重大决策制定,或亲历重大事件,或在自身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建设者,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复盘各界人士见证和参与深圳建设的重要细节和精彩故事,揭示深圳4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飒爽英姿,真实而具体地再现历史,是研究深圳发展史重要而生动的*手资料。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如实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提炼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性格。口述者不仅见证了深圳的速度,更厚植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因,他们的奋斗拼搏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记录他们的经历,并行提炼、总结和传播,不仅是为了留存纪念,更要让人们铭记历史,而去展望和构建未来。借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传承改革放精神,呈现很多不为人知的“深圳*次”,内容真实而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深圳口述史2002—2013(中卷)
¥22.40
全书收录了百位或参与深圳重大决策制定,或亲历重大事件,或在自身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建设者,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复盘各界人士见证和参与深圳建设的重要细节和精彩故事,揭示深圳4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飒爽英姿,真实而具体地再现历史,是研究深圳发展史重要而生动的*手资料。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如实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提炼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性格。口述者不仅见证了深圳的速度,更厚植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因,他们的奋斗拼搏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记录他们的经历,并行提炼、总结和传播,不仅是为了留存纪念,更要让人们铭记历史,而去展望和构建未来。借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传承改革放精神,呈现很多不为人知的“深圳*次”,内容真实而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深圳口述史2002—2012(上卷)
¥22.40
全书收录了百位或参与深圳重大决策制定,或亲历重大事件,或在自身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建设者,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复盘各界人士见证和参与深圳建设的重要细节和精彩故事,揭示深圳4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飒爽英姿,真实而具体地再现历史,是研究深圳发展史重要而生动的*手资料。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如实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提炼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性格。口述者不仅见证了深圳的速度,更厚植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因,他们的奋斗拼搏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记录他们的经历,并行提炼、总结和传播,不仅是为了留存纪念,更要让人们铭记历史,而去展望和构建未来。借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传承改革放精神,呈现很多不为人知的“深圳*次”,内容真实而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小天堂
¥22.18
自2001年至2007年,陶短房在奔波非洲数国谋生、并在业余时间撰写《天国志》之余,挤出时问,断断续续地写下十多篇以太平天国时代为背景的短篇、中篇和长篇历史小说,其中除后完成的长篇《歧路彷徨》(拟稍后出版)外,其余各篇,便都包含在这本《风度阅读:小天堂》里。
日本人与中国人(新版)
¥22.08
这是一部独特的日本论,也是一卷东瀛与神州大地古往今来的趣闻怪谈史略。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一生在两个故乡、两种文化之间徘徊,边缘人身份让他领受命运的桎梏,也使他以*的生命经验和生动的“复眼”视角,洞见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与交叠,遂成妙语连珠、谐谑天成的中日文化随笔。他从遥远的古代折返现代的中日文化接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随意驰骋;要以“遗书”的心情,写下阻碍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原因。重新认识邻人,亦是抽丝剥茧地审视自己。我们这对邻居——长短相补,此为天命。
察势观风:近代中国的记忆、舆论与社会
¥21.99
本书试图追索的个体生命、记忆片段与思想竞逐,无疑都是近代中国的流风余韵,这里面更多是激烈的一面,因为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一波一波历史巨浪的卷席之下,壮怀激烈,屡败屡战,其中的潮与流值得重访与细分,而此前则对于这些面相有过于趋实,而较少注重那些在一切事物中的灵魂,殊不知过于僵硬的外表下面,往往有着曲曲折折的灵魂,只有人“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借用徐志摩语),如果对此不能另辟蹊径,重拾对于“人事”之重视,发潜德之幽光,当然也就无法深理解孕育这些灵魂的社会。
语文讲话
¥21.60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充实、有效地讲授《语文》课程,助力中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先生的相关著作中,精心选取相关内容编成该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语言形式美、语言的真善美等九个部分,既谈“语”,也谈“文”,内容丰赡,以期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自己须臾难离的交流工具,使自己迅速成长为“有文化”者。
乾隆十二时辰
¥21.60
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乾隆三十年,是康乾盛世中的稳定升平期。这一年,乾隆帝55岁,政治生命如日中天。 作为一统华夏的帝王,他的理想是维护国语骑射的民族传统,同时又希望人们视他为仁慈的文殊菩萨,以及儒家正统文化统治者的完美代表。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京师。 这一天上演着丰富而复杂的政治场景。紫禁城内的清廷祭祀、君臣茶宴联诗,民间的祭星仪式,以及道教的庙会,共同映照出一幅多种文化并融并存的盛世之景。 历史学者又该如何从乾隆帝的十二时辰中,拆解乾隆帝的多重面向?这盛世之下,又有哪些隐忧?不妨带着问题,翻阅本书。
面目可憎——赵世瑜学术评论选
¥21.36
本书选自作者30多年来的学术随笔,共25篇,约20万字。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民俗学等议题;在方法论方面,涉及史料与理论、文本与诠释和文学文化跨学科等广泛问题。书中不乏作者与沈艾娣、郑振满、刘志伟、杜正贞等当代学者的对话,也有着作者对汤因比、黄仁宇等重要思想家、史学家及其作品的诸多思考,诚能满足历史学与民俗学等相关领域读者的需要。书中还收了几幅作者自绘的插图,以飨读者。
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
¥21.21
明诗研究领域,对我来说纯属偶然。记得硕士学以后,文新师命我协助编纂《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负责搜集明代诗文相关的材料。对大学时期只读过些“一代之文学”名篇的我来说,关于明代诗文的了解几近于无,即使大学授课的老师曾经讲过“前后七子”、公安、竟陵,大概也都早已如过耳风声,不知所踪。那时为了不辜负老师信任,尽早完成那项已持续多年的任务,便只好硬着头皮从书目、人名资料索引中查找线索,利用《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明诗纪事》等收录明诗的专集编纂诗人小传(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明代文学家辞典),以便在文献查考中不致遗漏每一条有用的材料。正是在那种看似枯燥、简单(被同学说成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中,逐渐知道明代除了那些在中国古典文学礼堂中有着夺目光彩的小说、戏曲,诗文领域也曾众声喧哗,盛极一时,一长串文学史上少人关注的名字始我的视野。 看似简单、无趣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为我启了通向明诗世界的大门。《明清文学分典》编纂告一段落后,在文新师的建议下,我选择明诗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方向,由此才有了首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嘉靖前期诗坛研究(1522~1550)》,讨论的对象是明代前、后七子之间的诗坛,即书名中所标注的时间区段:1522~1550。选择这样一段在明诗史上看似并不耀眼的时期作深掘,是希望能通过对“短时段”诗坛作细部考察,在明代中期以后复古运动的复杂脉络中理出一条线索,由细微处探讨历史背后各种理论、群体、流派兴替演变的具体型态,而为观察“长时段”的诗史演变提供视和窗口。尽管此时的诗坛还只是经历“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洗礼,然而明代复古与反复古的种种论调,却在这一时期都有了极为精彩的演绎。明代后一百年诗史演变的喧哗众声,竟然都早已埋种于此。 此后的十余年间,我研究明诗的兴趣虽然一直都在,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做到终始如一。正是在这种时断时续的经历中,我对明代诗史程的探索,始试图摆脱传统批评观念和文学史习见的拘束,努力建立一种基于过程和细节的历史意识,而不是在几个流派、若干个大家之间做简单的跳跃,以致给读者留下无数的空白和遐想的空间。文学史的叙述尽管不可能如历史纪事一样巨细靡遗,却也多少可以展现历史演变的兴衰有致,有迹可循。在过往的文学史叙述中,明代由“前后七子”代领的复古运动常被视为一个前后相、承递有序的过程。近年随着明代诗史研究的深,对其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声音、诗坛表现出的种种不同趋向,以及其他与明中期复古运动相关的文学史细节,学界虽已有较多研究,但在总体的文学史认识上,仍然习惯将二者作为整体行考察。然而当我们深到文学史程的细部,就会发现其内在的变迁并不如后世批评家、文学史家所想象的那样,而是有着种种不同的选择,不同诗人各有追求。在“前七子”与“后七子”之间,追随复古脚步的虽然不乏其人,但此外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并不能以“复古”之名行收纳。无论是有意或是无心,他们都朝着与“前七子”复古运动不同的方向行创作,试着摆脱复古思潮对自身的规限与影响。切人明代诗史演的过程当中,对此过渡时期的诗人不应一笔略过。循此思路,明代诗史的演变便呈现出生动、丰富的历史图景。对个体作家、群体、流派的探讨,也是试图发掘其不同于一般文学史认识的殊相。 历史的大厦并非凭空而起。在对明代诗史的建构中,明清诗话有着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书中对明初诗歌的探讨,就是试图返回明代诗歌的历史现场,廓清明清诗话基于各自立场对明初诗史的想象,敲碎诗学批评的镜像,将明代诗史的图像从想像世界拉回到富于真实感的历史时空当中,提供书写另一种形态明代诗歌历史的可能。这是我在自己设计“明代诗史程研究”课题时的初衷和“宏伟构想”。至于回到历史原之后,明代诗歌的历史应当以何种面貌得到呈现?按照当初的设想,在此书之后,还将撰写一部不同以往的明代诗史,不以大家、流派作为建构的线索和框架,而是试图在诗史程中呈现作家作品的形态、理论思潮的演变、地域风尚的变迁、群体中心的流动等等文学史现象和问题,努力使文学史兼具“文学”与“历史”的品格,使读者既可从中欣赏、领略历史的“文学”,又能追踪、触摸文学的“历史”。在明诗研究领域,我们已经有太多关注“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的成果,而对整个明代诗坛的状况、诗史演变的兴替,则仍然缺乏足够细致、深的了解。从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仍是只见“诗人”,不见“历史”。 构成《明代复古的众声与别调(平装)》的各章,大多曾发表于各种期刊。
中国香(精)
¥20.65
中国的香文化沉浸在三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之中,它源于祭祀之礼,从产生之初就连系着天地、神祇、人格、福祉…… 古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香的身影。香之为物,不仅仅是宫廷贵族的奢华享受,或是世人眼中的珍宝猎奇;它还是文人雅士的伴读之友,是钟情男女的幽远情思,是挚友亲朋的伴手好礼,是释门道家的必用礼仪,是勤奋自律之人的精神良药。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民生的广泛用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隅。 翻此书,在氤氲的香气中,与作者一起感受那光风霁月的纯净天地,探寻“香草美人”的理想人格。
张载思想研究--横渠书院书系/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
¥20.40
《张载思想研究》是台湾学者朱建民先生的学术专著,也是台湾学术界研究张载哲学思想的*部专著。对于研究张载思想的学者而言,这是一部难以绕过的佳作。书中主要就张载的哲学思想展论述,结合其所欲建立的义理系统,分别从天道论和心性论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并而介绍了张载如何通过其所建构的义理系统来驳斥佛老之学。作者在书中对张载哲学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及论行了全面而精微的分析,逻辑严密,其展现出来的哲学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者而言,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书末附录《太虚与气之关系之衡定》、《张载的外王思想》等内容,可使读者一步了解作者论太虚前后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张载的外王思想。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精)
¥20.30
王水照教授曾于中国社科院跟随钱锺书先生治学与工作多年,二人虽无师生之名,而有师生之实,始终保持密切的来往。王水照对钱锺书的学术、生活有深的了解,他在宋代文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亦曾受钱锺书启发。王水照认为钱锺书手稿中尚有大量相关研究未及整理发表,实为学界之憾。而关于钱氏曾被诬告的经历、学术究竟有无体系、钱锺书与陈寅恪观碰撞等众说纷纭的问题,亦以亲身见闻,结合自己对学术的理解,给出了答案。本书共分四辑,涉及钱锺书的生平曲折、为人处世、学术成就尤其是宋诗方面的成就、对钱锺书手稿集的解读与探讨等多个领域,既有作为学界同仁对钱锺书学术上的精辟解读与探讨,亦有作为朋友、学生角度的温情缅怀,多有一手材料和独家见解,洵为研究、了解钱锺书不可不读的著作。
清代赋学论稿(精)--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20.30
辞赋研究领域向来重两汉大赋及唐宋律赋,于明清辞赋虽有关注,但未能与前代相提并论。本书着重探讨清代赋学,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本书从五个方面展讨论:一是清初的文化政策与赋学的复兴,尤其是康熙十八年召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为吸纳汉族士子仕,以诗赋命题。此举刺激赋学创作及理论的兴盛。二是清代馆阁翰苑重赋,廷试、馆课、散馆、大考等都考赋,因此赋的学习是时人重要的功课。为此,各种馆阁赋选涌现,翰苑赋风引领文坛风尚。三是由于翰苑考赋,对赋法的探讨成为清代赋学理论的重,赋选尤其注重赋法的揭示。四是与前代相比,清代赋学不仅盛行于馆阁,也凸显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五是清代赋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极为密切,书赋、画赋及以赋写小说的现象比较盛行,赋体向各种艺术门类旁衍。 本书将文献考索与理论阐释相结合,通过个案研究揭示清代赋学发展规律,力图弥补赋学研究之不足。
当年下海那些人
¥20.00
本书以编年体的体例,结合近30年来的商业事件、政策更迭,展示了一群商业人物的发展历程,记述了1978年来的风云变幻、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却素昧平生的响亮名字、那些曾经轰动全国席卷神州的沧桑旧事、那些纠葛难分的利益博弈与妥协、那些伴随一代中国人成长的流行词汇,以及那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及至和谐社会程中,中国商业界所经历的阵痛、挫折、所做出的牺牲、所遭遇的丑恶、所表现出来的无奈、欢笑和泪水。 本书中对改革程、人物命运的描述,是历史当中真实的写照,书中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瞬间,都是数千万下海者的共同气息与痕迹,这些细枝末节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三十余年来中国商业史的滚滚洪流。
历史的面孔
¥19.99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苦难史,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历史。“求新求变”贯穿着整个时空,这里面涌现了很多思想、很多方案、很多人生选择。在我们经历的历史通识教育中,给与浓墨重彩描写的都是一线历史大咖,其实还有很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发展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他们有着寻常人的选择,普通人的烦恼,他们的求学取、儿女情长、人生选择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启发。考研政治名师徐涛选择了9个近代历史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曾是历史新浪潮中海的一滴滴水,他们也曾在教科书中被简化成零碎的知识,在《历史的面孔》中,这些人物的面孔逐渐变得清晰。 现代社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决策能力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没有什么“做人的道理”能够比一段鲜活的人生经历更能带给人思考和启发的。一起琢磨人物成败背后的底层逻辑,体会历史中的别样人生,感受考之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