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甩掉焦虑这只章鱼:孩子焦虑的真相与应对方法
促销价:¥19.99|¥69.80
焦虑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家长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孩子应对焦虑, 而不是让其发展成焦虑症!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安娜•塞内基耶(Anne Sénéquier)为父母和 孩子提供的一套简单易用的焦虑应对方法。它主要界定了焦虑与压力、恐惧等感受 的差异,分析了造成焦虑的原因、根源和表现形式,以及影响焦虑的环境因素,如家庭、 学校、社交网络等,并分享了 11 种拿来就用的方法和工具。 全书还设计了一个焦虑的“代言人”——章鱼皮皮,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家长 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并练习使用书中的工具,以减轻孩子的焦虑问题。这是一本难 得的缓解孩子焦虑的认知 工具型的科普图书,值得家长反复阅读和实践。


教育漫谈
¥45.00
约翰·洛克是英国近代重要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除此之外,他对教育学也有巨大贡献。1684年,正在荷兰流亡的洛克收到了来自英格兰的求助信,好友爱德华·克拉克请他就抚养和教育孩子提供有益的建议。于是,洛克写下了一连串的书信作答,内容涵盖身体、智力和道德教育。他用平易近人的语言,透彻阐述了教育的原理。 后来这些通信被冠以《教育漫谈》之名集结成书,一经面世就风行欧洲,深刻影响了现代世界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本书仍为家长和教育者们提供发人深省的育儿智慧。


这样做孩子就会爱学习
¥45.00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 学习专注力差,写作业磨蹭拖沓;做事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考试粗心马虎,辅导班上了不少,可成绩总也提高不上去…… 幼儿园时学啥都快的“小天才”,为什么一上小学,成了作业都写不好的“学渣”? 作业全靠催,学习全靠吼,孩子和家长都疲惫不堪…… 韩国教育心理学家金铉洙教授,总结二十余年青少年指导经验,给出了答案和解决方法: 孩子不爱学、学得慢、学不好不是孩子的能力问题,而是源自孩子的情绪问题。 金教授在书中将学习问题分为七种类型:关系创伤型、学习经验不足型、压力疲劳型、缺乏目标型、缺乏自信型、期待压力型、行动力不足型,并针对每个类型的孩子,从专业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科学且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法,教会家长从“情绪支持”和“学习支持”两方面,帮助孩子从根本上解决学习的普遍性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45.00
本书汇集了上百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深刻体会,由史家教育集团与北朝建学区的各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奋战在“家校社共育”一线的班主任和其他优秀教师共同完成。本书以科学养育为理念,旨在助力家长、答疑解惑,将以往在家校社共育工作中家长关心的热、忽略的盲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助力,以案例解析的形式编撰成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适合家长朋友和教育从业者阅读,全书分为“亲子关系”“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习惯培养”“自我成长”五章。读者可以从众多有趣、简明的题目中,找到自己的关注。


养活教育
¥45.00
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创立了"养活教育思想"。 2到3岁是孩子始养活教育的好时机。带领孩子做滴滴的事,为大人分担家务,学习做饭做菜、养花弄草、洗熨衣服,到田野去学种庄稼…… 养活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逼迫孩子做会做的事(不断改善),让孩子从小树立"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尽早独立,养活自己。


中国球星风云录II
¥45.00
本书以评书列传的形式围绕中国足坛历史上的十三位传奇巨星展,其中有所向披靡的名将、有羽扇纶巾的儒帅、还有绽放的铿锵玫瑰……展现出了一幅以这批众多球迷心中的热血榜样们为主角的波澜壮阔绿茵画卷。作者苗霖通过实地走访球员、教练、媒体人,收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在书中对不少球员行了专访,可谓是将这十三位中国足坛传奇巨星们场上场下的精彩故事和盘托出的体育作品。在书中早已退役名宿的生涯黄金期时,国内的体育媒体专业化程度和传播广度很难与现在同日而语,所以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就更为难能可贵。

非暴力亲子沟通
¥45.00
这是一本帮助那些仍然没有找到如何很好与孩子沟通的爸爸妈妈们的指导手册,通过阅读本书,家长可以按图索骥找到非暴力亲子沟通的方法,学会这种沟通方法,家长和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被爱、安全、独立、有价值感的生活。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20多年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经验,通过对比性的案例以及一个个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帮助父母抛弃原有的导致自己和孩子痛苦的沟通模式,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学会自主选择,拥有爱、信任、尊重的能力,以及充满乐趣和欢笑的生活。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学习与孩子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孩子的健康成长。


阅读高手:为孩子搭建非虚构阅读体系
¥45.00
这是一本关于非虚构阅读的图书。作者从儿童认知科学、脑科学等角度强调了非虚构阅读的重要性,提供了各个年龄段儿童的阅读参考书单,并且建立了全面、实用的非虚构阅读策略体系。在目前广泛重视文学阅读的背景下,作者强调认知改变和学习力提升,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家长和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儿童的能力和非虚构阅读的需求,是家长和教师陪伴儿童展非虚构阅读,通过阅读助力儿童提升自主学习力和探索能力的重要指导书。


从我不配到我值得:帮孩子建立稳定的价值感
¥45.00
自我价值感匮乏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风险因素之一。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助他建立和提升自我价值感,意义重大。作为经验丰富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作者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在书中帮助家长树立起巩固和增强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意识,并分享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为了使得本书更加简明有趣,作者还单独提供了6则提升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小故事,父母可以和孩子共读这些故事,并展讨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自我价值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牢这一“人生的地基”。


不匆忙的成长
¥44.99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需要抚育和教育0至12岁孩子的家庭和老师的。在亲子时间中学会有用的教育手段,提供一些学会倾听和与孩子相处时怎么顺应他们的节奏的有效方法,也再次强调了游戏是培养孩子能动性和创造力的主要驱动。这本书被划分成五个章节:“不匆忙的成长”“不匆忙的教育”“不匆忙的学习”“在联系中成长”和“在游戏中成长”,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自尊以及归属感的重要性。克莱门特鼓励家长们让自己的孩子保持独立性,观察并且尝试与孩子的感情与天性产生联系,教导的同时避免吹毛求疵,给孩子留出犯错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并且通过游戏时间增加和孩子们的亲密度。 本书使得家长和孩子都能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并使之成为养育过程的一部分。本书也帮助家长们创造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育儿风格,而不是遵守信条和传统,同时意识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独特性,而家长则是确保孩子快乐均衡成长的真正教育者。


拒绝打骂教育100招
¥44.99
几千年以来,“棍棒底下出孝子”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金玉良言。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千百种,打骂孩子是其中*直接、*易见效的。 其实,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打骂教育,看似有效实则有害,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本书从细微处入手,*总结了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100个细节,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习没有那么难(全三册)【这是一套家长和孩子“各有所看”的图书。】
¥44.50
这是一套家长和孩子“各有所看”的图书。 在《学习没有那么难》中,“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汇聚十年教育经验,结合培养学霸女儿的亲身经历,与家长分享如何让孩子在不被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时间管理的佼佼者、如何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非评判者、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扭转弱势学科,改正不良学习习惯等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在《北大学姐的高分秘籍》和《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中,学霸姐姐就孩子在各学科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了一份超详细的提分攻略,并手把手教孩子写出高分作文,帮助孩子翻越写作这座大山。 成绩是一面镜子,家长在意的不应是分数的高低,而是它映射出的问题。孩子需要的不是被教育,而是和父母共同成长。


身体功能障碍儿童性教育教案集
¥44.24
《身体功能障碍儿童性教育教案集》的编排按照学生的年龄划分成四个年龄段,即6~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内容涵盖身体、隐私、青春期、性侵害、恋爱关系等方面,丰富的活动和详细的教学步骤解决了老师和相关人士“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使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于性的正确知识。


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
¥44.00
[内容简介] ● 世界性别科学领域的先驱及男孩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根据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就性别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以及男孩女孩学习特、方法的不同行了详细阐释。 ● 古里安研究所在过去20年来将性别科学研究成果大规模应用于教育领域,全美各地教师通过培训理解了男孩女孩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改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成绩,缩小了男女生分数的差距,对学生的处罚也相应减少,架事件降低了35%,食堂捣乱现象降低了25%。 ● 为教育工作者及3~18岁孩子家长提供了针对男孩女孩的详尽教导指南。


长大成人:孤独症谱系青少年转衔指南
¥44.00
从学校毕业以后,孤独症谱系孩子不再有熟悉的老师、助教、同学陪伴在身边,在成人的世界,谁来替这些人继续辅助他呢?孩子要如何面对这样的重大转折呢? 在《长大成人:孤独症谱系青少年转衔指南》一书中,作者马纳西斯基于对二十多个个案案例的剖析(这些个案的家庭背景、安置情况、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在如何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如何为孩子选择教育形式和就业形式以及转介医疗,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新的社会关系、获得支持资源等方面,为家长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还对孩子未来的财务信托规划、家庭生活安置以及家长的心理调适,给出了切实的真挚建议。


与孩子共同成长
¥44.00
本书立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孩子心理发展的 阶段性特点和案例为切入点,剖析案例背后的原因,提炼解决办法, 尽量做到可读性强,深入浅出。书中内容是我多年来给家长的讲座内 容及在咨询中接触到的大量个案的总结,都是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 题,对这些问题我既有案例的描述,也有解决问题的实操性方法,希 望能给有需要的家长们提供帮助。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3~6岁
¥44.00
●4岁就可以认识成百上千个汉字,5岁就能掌握四位数加减乘除,6岁便可以理解空气热胀冷缩、火山爆发等原理.......为何蒙氏娃拥有令人称奇的潜能?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这本书不仅为你揭秘,还手把手教会你,在家养出潜力惊人的蒙氏娃。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3~6岁》为首对在欧盟地区获得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认证的中国爸妈所著,他们在本书中呈现了一套在家就能轻松使用的蒙氏教育方案,直击学龄前孩子的4大核心学习能力:语言、数学、科学、认知,按照3~6岁孩子的敏感期节奏,详细拆解了100个蒙氏活动的原理及实践步骤,为父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 ●作者不仅秉承AMI培训体系,还结合自身在德、法等4个不同国家幼儿园、小学担任主班教师的经验,将多年亲身实践的在家蒙氏带娃经验提炼精髓,倾囊相授,让你把来自欧洲、风靡百年的纯正蒙氏带回中国家庭。 ●如果你是想了解蒙氏,希望让孩子接受蒙氏教育的家长,这本书可以作为你的在家蒙氏枕边书,给孩子打造适合成长的的蒙氏教育环境;如果你是操心孩子学习,正为幼小衔接发愁的家长,这套在家蒙氏方案能让你完美平衡“学”和“玩”,让孩子在无压力的状态下热爱学习,释放潜能,成为高手。


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儿
¥44.00
l? 《让孩子做50件危险的事儿》中介绍了50件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事情,总体分为四大类,并以相应的颜色做出了区分,绿色对应活动,如钻地下;紫色对应技能,如投掷标枪;黄色对应项目,如熔化玻璃;蓝色对应实验,如舔一节9伏电池。作者对每件事儿都行了详细阐述,告知了读者相应的操作步骤、所需材料、注意事项及补充资料等,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出了警示。同时,书中页提供了记录页,可以让孩子及时记录在每一件事情中获得的经验和灵感。


别用情绪管孩子
¥43.99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在不自觉处于弱势? 当孩子“不想”,尊重孩子的意愿:你是否在家庭中剥夺过孩子说“不”的权利?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唯唯诺诺,害怕和别人对抗? 当孩子“不敢”,为孩子挺身而出:你是否给过孩子无条件的支持? 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 当孩子“被否定”,肯定孩子的价值:让孩子不因别人的主观臆断受伤,守护孩子的正向情绪。 只想解决问题,不想解决情绪的家长,无法真正成为孩子强有力的后盾。当孩子遇到困难,孩子需要的首先是你的“情感支持”,其次才是你的“解决路径”。成就你的孩子,从看见孩子的情绪始。


正念教养:如何不焦虑、不内耗地与孩子相处(5个诞生于咨询室的故事,5个深受困扰的家庭,5种正念养育思维,让你不伤害孩子,也不伤害自己,“心理咨询室现场”系列)
¥43.00
这本书诞生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围绕着5个深受亲子关系困扰的家庭展。两位作者创性地采用元认知思维养育法,陪伴这些家庭脱离冲突、逼仄的负面状态,建立起积极、温暖的健康关系。 昼夜颠倒,陷睡眠障碍的孩子,隐藏在背后的厌学抵触情绪,是否源自父亲带有操控性的捏泥人养育方式?频频失去理智,对孩子暴力相向的母亲,她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叛逆的孩子,争锋相对的父女,青春期问题是否不可避免?父母对孩子非黑即白的“贴标签”,愈演愈烈的手足问题,多子家庭该如何平衡孩子之间的矛盾?抑郁、偏激、自我伤害——脆弱又尖锐的孩子,尽心尽力维系生活的父亲,陷绝望边缘的单亲家庭,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作者在本书中基于元认知思维养育法的理念体系,结合这5个家庭的真实案例来分别阐述自我内核思维、流动思维、软性外沿思维、心域思维和平等思维这5种正念思维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以图引领内卷时代下的家长们如其所是地探索自己与孩子的真实需求,厘清矛盾背后的问题所在,修正亲子关系中存在的种种扭曲和失控,从而实现科学养育,让健康幸福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日后人生路上内心的一罐金子。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试读本)
免费
父亲逼年轻人承认自己说谎,而儿子恰恰觉得这才是*的谎言; 孩子要价值几千元的手机,家长满脸困惑,不知道要不要; 考试肆虐着孩子的身心,父母竟不知道如何保护慢慢长大的孩子; …… 这一幕幕发生在家庭内的故事,被临床心理师洪仲清以冷静、理性但又不乏同理心的笔触写出来,借此我们发现,倾听这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家人之间的心拉得更近。它不言不语,不动声色,却以四两拔千斤之势去除萦绕在人心头的阴霾。所谓家人之间的关系难题,也在倾听这种方式之下,渐渐有了破冰的可能…… 渐渐地,我们发现,倾听不仅能解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抗与隔阂,也可以疗愈曾经作为孩子的我们心头的不解与困惑。至此,孩子像孩子,父母像父母,各自安好,相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