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履之往
¥43.50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木心散文小说系列之《素履之往》,依据木心晚年定稿,一辑收《庖鱼及宾》《白马翰如》《亨于西山》《十朋之龟》《舍车而徒》等,二辑收《一饮一啄》,三辑收《亡文学者》《晚祷》《媚俗讼》等,并配有作家影像、创作手迹。 “素履之往”,源自《易经•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以朴素坦白之态度行事,此自无咎。以喻质朴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世态度。


车墩墩野事记
¥43.45
三十岁上班族,搬离闹市,住城郊小镇车墩墩,从此靠小火车通勤,周末在野地里遛达,看云看花看动物,也看人。 车墩镇位于上海外环线以外,松江区的边缘。一个“墩”字又土又憨,两个“墩”字就有可爱,于是“我”随同样热爱观鸟的人,亲昵地称它为“车墩墩”。这里离城市很近,发展的脚步时刻在逼近;又仿佛被城市抛弃,留下了很多隐秘的角落。这里有戴胜、白鹭、獐、貉、兔,水塔、水闸、小破屋;114种可见的鸟类,93种可嗅的野花。“我”用双眼观察万物,用双脚丈量身边的世界,决心像一条野狗般,在车墩墩的16个村子中逡巡探索。 起初,“我”只看鸟,不太看别的,更不想看见人。渐渐地,也顺便看鸟吃什么,看鸟住什么,看鸟干什么。从鸟始,慢慢也看虫、看花、看天、看水、看火车、看船。时间一长,发现万物皆可观察。鸟不再是一部分被独立出来的观察对象,而是属于一个巨大整体中的小小一角。人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被排除在外。于是“我”始重新看人。 春夏秋冬,四季往复。“我”和这里的花鸟鱼虫、村道河流一起经历了衰长,为它写下一百篇观察手记。 这并不是一本“清新祥和”的田园之书,“我”的乡下生活没有那么便利,甚至有时灰头土脸、怪里怪气。别人觉得“噫——邋遢!”,而我却觉得——自由。 本想像一条野狗一样活着,在田野里撒欢、乱吠,却发现“狗”起来了,才真正成为了一个“人”。

游隼
¥43.40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 A.贝克追逐着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渐消融,无可避免地被一种鹰的意识所取代……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器物里的旧光阴
¥43.22
《器物里的旧光阴》分为两辑,一辑是皖南的器物,一辑是皖南的村落。在村落这一辑中,作者的笔端带有深深的怀旧和亲情感,是童年皖南的乡村忆旧。在器物这一辑中,我们看到皖南锄耕文化深厚的内蕴和独特。散文集的写作基调是明亮、温暖的。作者以她语言的火焰照亮了一个被时光掩埋的澄明乡村。


蒋子龙文集12:人物传奇
¥43.20
《蒋子龙文集(第12卷):人物传奇》是一部人物传记。在这里作者向我们真实地讲述了二十几位不同岗位上的杰出人物拼搏、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执着、奉献的顽强精神。 其实,权力和金钱并不代表成功,人生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
¥43.20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日本近世小说观念研究:兼论其中国文学思想渊源(精)
¥43.20
本书从七个方面提炼出日本近世小说观念的基本特征,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视角,分析其理论内涵及得以形成的社会、历史及文化渊源,同时深入考察中国文学思想对日本近世小说的基础性浸润,探讨日本小说观念在摄取过程中的取舍、侧重乃至偏离,进而揭示出两国文学理念的同与异。


亚洲财务黑洞:揭秘亚洲财务欺诈手法
¥43.10
《亚洲财务黑洞》一书为揭示违规行为提供了分析框架。本书探讨了包括亚洲地区的特殊规定在内的国际会计报告准则。陈竞辉和罗宾臣在学术界以及亚洲财务方面的综合背景,使他们拥有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并令他们成为该领域的。在本书中,他们将阐释如下问题:发现独立于特定会计准则的违规行为;亚洲市场常见的违规行为;美国与亚洲财务造假的异同;发现违规行为的总体框架。本书使用真实案例来阐释提及的概念,并聚焦于亚洲公司。作为针对亚洲市场造假以及违规行进行深入研究的书籍,《亚洲财务黑洞》力求为国际报告准则的演进留下宝贵资料。


八千里路云和月:驻外记者随想曲
¥43.00
《八千里路云和月:驻外记着随想曲》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陈启民的新闻作品选集,记录了作者40年新闻生涯、60年笔耕者的足迹。 《八千里路云和月:驻外记着随想曲》收录的作品大部分公开发表于各中央大报和省市地方报刊,少部分是作者退休后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时学术研究成果,《八千里路云和月:驻外记着随想曲》主要面向新闻系学生、记者、编辑。全书分为采访与游记、国际随笔、记者与编辑、人物及其他四部分。 不是中多篇文章被收入新华社优秀新闻汇编,其中“变化中的世界”获1994年《人民日报》全国优秀新闻二等奖,《八千里路云和月:驻外记着随想曲》对于新闻工作者及新闻系在校学生有学习与借鉴作用,具出版价值。


树犹如此
¥42.99
面对人世的诸多悲欢离合、生死无常后,白先勇感叹道:“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失去始。”“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我们全力以赴,却仍一败涂地。” 在无数次提笔与落笔之间,思索文学的意义、写作的目的,白先勇如是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上,*深刻*心底的投射,替那个民族说出心中话。”“我写作,因为我希望将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变成文字,用文学写人性人情。” 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或怀人忆旧,或自述过往,或抒情感怀,或谈文论艺,虽然写的是个人记忆,根子里其实写的是历史。留在白先勇童年记忆底片里的是上海“*后的一抹繁华”,而“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漫长过程闪回的是二十世纪中国人历史的流变沧桑。


写给中小学的数学思维游戏训练书(套装共2册 10倍速心算+神奇的逻辑思维游戏书)
¥42.99
写给中小学的数学思维游戏训练书(套装共2册 10倍速心算+神奇的逻辑思维游戏书)


心中的旷野
¥42.99
《心中的旷野》是鲁枢元的散文随笔集。较之早前版本,鲁枢元对书稿进行了大规模的增补与修订,搜集其近40年来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对于自然与人文、荒野与城市、信仰与认知、情感与技术、生命与金钱的感受与遐想,收录文章百余篇,扩容近乎一倍。全书分为“荒野启示”“生命诗篇”“同一星球”“潮起潮落”“达摩洞下”“说鱼上树”六编。作者承袭老子、庄子、陶渊明等中国古代先贤的传统智慧,又从利奥波德、罗尔斯顿等西方学者的生态思想中汲取养分,同时结合自身“与生俱来的荒野情结”,表达出对于当下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忧思与期许。书中文字融渗着鲁枢元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回忆与憧憬,同时映射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观察与反思,兼具学理探讨与现实关怀。百余篇带有作者体温与心灵脉动的随笔,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提供了一份内涵丰蕴的镜鉴。


生态文艺学
¥42.99
鲁枢元长期专注于生态文化研究。自21世纪以来,鲁枢元致力于将“生态”这一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引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领域,把“人类精神”作为地球生物圈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变量引生态学学科。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认真汲取东、西方先民积淀下的生存智慧,试图让“低物质消费的高品位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期许。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生态批评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生态文艺学》初版于2000年,获“中国图书奖”,可谓中国当代文学生态意识全面觉醒的新起。作者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论述了生态学因应时代变化做出的拓展,揭示了时代面临的生态困境,努力将生态理论与文艺理论加以渗透融会,对文艺学中诸如创作主体、创作动力、创作题材、受鉴赏、价值功用、批评尺度,以及地域风格、历史演替等问题行深探讨,推动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学艺术积极参与到世界生态运动中来,从而呈现出新的理论样态。 书中提出的“生态学三分法”,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如今已为新一代学人受并广泛运用。 《生态文艺学》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鲁枢元奠定自身学术地位的文艺学专著。此次再版,作者对书稿作了大量修订增删,吸纳了近二十多年来生态学、文艺学学科在学理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较之旧版,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之作,拥有浓郁的现实意义。


精神守望
¥42.99
鲁枢元长期从事精神生态问题的研究,认为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之上,还存在着一个“精神生态”的层面。《精神守望》是作者对“精神生态”问题深考察之后写下的随笔和札记的结集。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科学越来越发达,而人们却越来越无力;技术越来越先,空间却越来越狭窄;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的局面。鲁枢元从自己富于质感的生命体验出发,以“人类精神的经典”“思想界的浮士德”为旗帜,从那些真实的个体生命身上寻找精神资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与和解为问题诱因,用生动的笔触解剖具体的人与事,深刻地反思当下人类生存的精神困境,期待为当代人唤回渐行渐远的人文精神、宇宙精神。钱谷融先生当年曾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既是一本具有深邃思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本抒发性灵的优美散文。 《精神守望》新版分为两卷。卷一以人物品评为主,那些为人类的“精神守望”奉献过生命与智慧的人,一经品题,气貌毕现。卷二以地理风物和观念为线索,经由通俗、凝重的文字抒写作者触到的质朴人生,表达了作者审视现代人类生活时的忧虑与祈望。 相较初版,本次再版,书稿收录的文章更换大半,在保留初版精粹的同时,加了时代发展下作者新的思考,文章写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这些文字中流露的对人文精神和自然生态的深度思考,在今天,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文艺心理阐释
¥42.99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学科的诞生;1908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作家与白日梦》,为文艺心理学面世揭序幕;1924年,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并在大学课堂讲授,成为国内引文艺心理学系统理论的第一人;1936年,朱光潜出版了中国学者的第一部《文艺心理学》专著。此后,这一学科在中国沉寂了近半个世纪。 20世纪80年代,文艺心理学在中国得以重建。鲁枢元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积淀深厚的西方心理学资源中披沙沥金,对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的日内瓦学派、“维列鲁”学派逐一行了兴致盎然的扫描与梳理,从中探寻与文学艺术相关的知识与理论,让文艺学与心理学在新时代的学术视野中融会,结集成这本《文艺心理阐释》,为当代文学艺术的心理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书稿共分为三卷,卷一分析了20世纪文学整体背景的转换,将文艺问题和心理问题放置在人类活动历史的框架中,希望文艺心理学研究可以更加贴近现实;卷二评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九个国外心理学派,并梳理了各流派思想理论中与文学艺术心理相关的环节;在卷三中,作者结合心理学研究,从本体论、创作论、价值论、批评论的角度向读者阐释了自身的文学观,表达了自己对新时期文艺学发展状况的研判。 本书有助于读者从心理学维度感知从创作主体到创作内容、到读者受等文学艺术活动的整体过程。


我教过的苦孩子
¥42.90
1999年,大学扩招;2000年,大学全面取消分配制度。 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本书作者艾苓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房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 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 贫困会留下哪些持久的心理烙印,又如何突破? 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 本书不仅试图以当事人的口述回答上述问题,更以动情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泥泞中的艰辛摸爬。没有奇迹,只有一一滴地层层突破,不断累积确定的幸福和成就。作者将其称之为“摸爬式努力”。几乎每个故事都直戳人心,催人泪下!


中国古典小说论稿
¥42.69
《中国古典小说论稿》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研究、论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的文体意义、论先秦神话中的大荒意象及其文化底蕴、论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唐代小说创作方法的整体观照等。


西祠堂巷8号
¥42.66
【内容简介】 2023年1月1日是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开播70周年纪念日。70年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忠实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江苏省的广播事业和江苏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迎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70周岁生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一线主持人集体创作了本书。本书从江苏广播一线主持人的视角出发,以有关江苏广播的珍贵文字、图片材料为主线,讲述“我与江苏广播”的故事,记录江苏广播与时代、与听众、与江苏发展共同成长的记忆和岁月。本书突出情感与温度,展现江苏广播人共同的广播情怀,凸显积极的正能量基调,是一本有价值的反映江苏广播事业发展历程的图书。


风在悬崖落了空
¥42.50
《风在悬崖落了空》是青年诗人黄锐十几年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是一场诗人与不可控的时间及可控的生活的对谈。友情、爱情、亲情以及终的别离,认同与撕裂两种生命态度,都在诗人深远、凝练、克制的情绪下得以表达。全书诗歌排序没有遵循固定的章法,像极了生活的无常与诗人气质的多变,呈现对生活的不同解读。


当代美国文学研究论丛
¥42.50
本书以具体作家作品为经,从主题思想、人物创造、创作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当代美国文学的创作和艺术成就,涉及近30位当代美国作家,选取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文章,视野开阔,理论新颖,材料翔实,体现当代美国文学的学术前沿。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你还好吗(无版权)
¥42.50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10年来全国各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和精神面貌。在中华骨髓库组织开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你还好吗”活动中,中央16家主流媒体和部分省级主流媒体历时5个月,采访了40多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挖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感人事迹,真实记录了他们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相关情况。通过回访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表达了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切和敬意,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的理念,传递正能量。正文后附有造血干细胞知识性普及文章。 全书从媒体报道中精选出30多篇文章,配相关图片20多幅,共20万字。集中记录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光荣事迹,展现他们的靓丽风采,赞誉他们的高贵品格,弘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书中介绍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和事迹,一位80后教师为了给陌生人捐献合格的骨髓,每天坚持跑步5公里;一位90后小伙儿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5年内两次配型成功;还有一位外籍医生,为了挽救了一个7岁孩子的生命而捐献造血干细跑。10年来,7000多位捐献者用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用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生活回答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到底伤不伤害身体?”的疑问。本书的出版,希望通过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榜样力量,能激励更多的适龄健康公民加入中华骨髓库,给数以万计的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