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外七种)
¥9.00
《博物志(外7种)》收录《博物志》、《穆天子传》、《燕丹子》、《神异经》、《海内十洲记》、《古今注》、《南方草木状》、《荆楚岁时记》共八种。
杨文公谈苑·后山谈丛
¥9.00
杨亿编著的《杨文公谈苑后山谈丛》是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之一,“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本书收录了宋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典章制度、经济、民俗等内容,尤其收录了大量的宋人诗歌,所以无论是研究宋代历史还是宋代文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中吴纪闻·曲洧旧闻
¥9.00
《中吴纪闻曲洧旧闻》收录了《中吴纪闻》、《曲洧旧闻》两部古代笔记小说。《中吴纪闻》,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本书是一部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资料笔记,诸如吴中地区宰执郡守文人名士的遗闻逸事、诗文酬对以及该地区的名胜古迹等。《曲洧旧闻》,宋朱弁撰,王根林校。以书中内容考辨,本书当撰于作者留金之时。书中无一语及金,故名书曰“旧闻”。一是追述北宋轶事。
燕翼诒谋录·墨庄漫录
¥9.00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燕翼诒谋录:墨庄漫录》书名源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二句,意为北宋前几代君主遗传给子孙的治国谋略记录。书中记述宋朝有关典章制度的创建、沿革、兴废,并论其得失,涉及选举、职官、军事、刑法、宗教、民俗诸多方面,与书名颇为相合。而其记录时限,一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津讨原》本张海鹏跋及近人整理本说明)以为“上起建隆,下迄嘉祐”,则与实际不符。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指出“书中南宋之事仍有所载”,至确;惟以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采王栐自序之说”而误,亦属失检。
开元天宝遗事(外七种)
¥9.00
《元天宝遗事(外7种)》收录《元天宝遗事》、《明皇杂录》、《松窗杂录》、《天传信记》、《本事诗》、《杜阳杂编》、《剧谈录》、《桂苑丛谈》共八种。
冷斋夜话·梁溪漫志
¥9.00
《冷斋夜话·梁溪漫志》是“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之一。 《冷斋夜话》,北宋惠洪(1071-1128)著。是书体例介于笔记与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论诗多称引元佑诸人,以苏轼、黄庭坚为。书中多通过引述诗句提出并阐述一些诗歌理论。 《梁溪漫志》十卷,南宋费衮撰。衮字补之,无锡人,国子免解士,大观三年(1109)贾安宅榜士、秘书正字费肃之孙。衮博学而能文,除撰《冷斋夜话:梁溪漫志》外,尚撰有《续志》三卷、《文章正派》十卷、《文选李善五臣注异同》若干卷,今皆佚失。
桯史·默记
¥9.00
《桯史默记》收录了《桯史》、《默记》两部古代笔记小说。《桯史》是岳珂日积月累写成的关于两宋朝野见闻的史料笔记。全书共一百四十条,涉及两宋朝政得失、南渡佚事、贤达诗文、世俗谑语、图谶神怪等等。《默记》所录,大都为五代末及北宋时期朝野杂事。作者王桎于掌故颇为熟悉,所录多有据可信,且其中有他书罕及之内容。
青箱杂记·春渚纪闻
¥9.00
《青箱杂记春渚纪闻》收录《青箱杂记》和《春渚纪闻》二种。《青箱杂记》据作者自序,知书成于元祐二年,系仿《北梦琐言》、《归田录》等。《春渚纪闻》为东汉高士严光渔隐之地。是书多涉神怪方术及因果报应,荒诞不经,诚有不足取者。
归潜志·乐郊私语
¥9.00
《归潜志乐郊私语/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编著者刘祁。《归潜志》,金刘祁撰,黄益元校。全书十四卷,是刘祁于金亡次年(1235)对金朝覆亡的痛定思痛之作,所记多为金末历史的珍贵资料。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学海类编》诸本。《乐郊私语》,元姚桐寿著,李梦生校。全书一卷,凡记三十一事,以海盐为主,概括了元末东南大事,颇资考证。作者与当时名士杨维桢等过从甚密,所记传闻轶事,笔墨细致,饶有趣味。以现存早的明刊本为底本,校以明清各丛书本。
老残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插图本)
¥9.00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郎中老残的种种经历为情节主线,从老残这个特殊人物的视角,透视腐败衰朽的晚清时代奇特的社会图景,通过对官僚群像的塑造,抨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富于谴责的力度与深度,同时歌颂了普通民众的善良、正直与热情,从而使上层社会的丑恶与下层社会的清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次出版,由陈翔鹤校订,戴鸿森注释,并配备了精美的插图。
山居新语·至正直记
¥9.00
《山居新语·至正直记》收录《山居新语》、《至正直记》两部文言笔记小说。其中:《山居新语》,一名《山居新话》,元杨瑀著,李梦生校。此书成于元末,是作者归老山中后所作,“皆记所见闻,多参以神怪之事,盖小说家言”(《四库总目提要》)。于当时朝廷异闻、文人逸事知之甚详,足资谈助。所记杭州事多为后世地方志书采纳。以《武林往哲遗著》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等本。《至正直记》,又名《静斋直记》、《静斋类稿》,元孔齐撰,庄葳、郭群一校。全书四卷,元末避居四明(今浙江宁波)时所作,提供了不少有关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还记载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逸闻轶事。以《粤雅堂丛书》本为底本。
三国演义
¥9.00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百年的历史故事。
西京杂记(外五种)
¥9.00
《西京杂记(外五种)》收录《西京杂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裴子语林》、《殷芸小说》共六种。其中,《西京杂记》,汉刘歆撰,晋葛洪集,王根林校,是一部介绍西汉一代帝王后妃、公侯将相、方士文人等的志人小说。《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郭宪撰,王根林校,以汉武帝求仙和异域贡物为主要内容,涉及西域以及中亚西亚一带国家的传闻,极富想象力,可了解这些地区的民俗与传说。《汉武帝内传》,佚名撰,王根林校,从汉武帝出生时写起,直到他死后殡葬,详于求仙问道,特别是西王母会武帝之事,情节繁复,极尽铺陈,运用汉赋排偶的手段,文学性很强。《汉武故事》,佚名撰,王根林校,又名《汉武帝故事》,记载汉武帝从出生到葬于茂陵的传闻轶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裴子语林》,晋裴启撰,王根林校,又名《裴启语林》,辑录汉魏至晋代知名士人传闻轶事及人物间精彩对话。《殷芸小说》,梁殷芸撰,王根林校,记载自先秦到东晋的轶事传闻,带有野史性质。
教坊记(外七种)
¥9.00
本书收录《教坊记》、《隋唐嘉话》、《唐国史补》、《刘宾客嘉话录》、《尚书故实》、《北里志》、《幽闲鼓吹》、《中朝故事》共八种。
湘山野录 续录·玉壶清话
¥9.00
《湘山野录 续录玉壶清话》包括《湘山野录》、《续录》和《玉壶清话》三部文言笔记小说。其中:《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宋文莹撰,黄益元校。此书是记载北宋见闻杂事的一部随笔,共一百六十五条,涉及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间政治经济、军国大事、外交活动,以及不少名人轶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学津讨原》、《学海类编》、《说库》等本。《玉壶清话》,又名《玉壶野史》,宋文莹撰,黄益元校。全书十卷,内容体例与《湘山野录》相仿,前八卷杂记北宋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轶事、市井见闻等,第九、第十卷详记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的情况。此外书中谈诗论文之语亦颇有价值。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笔记小说大观》、《说郛》、《四库全书》等本。
萍洲可谈·老学庵笔记
¥9.00
《萍洲可谈:老学庵笔记》分《萍洲可谈》、《老学庵笔记》两篇,《萍洲可谈》所记,多为朱彧随父朱服游宦所至见闻,卷二详细记载北宋广州市舶司的职能以及舶船航海、外商"住唐"等情况,为精彩。《老学庵笔记》是陆游晚年所著的笔记,所记内容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
春明退朝录(外四种)
¥9.00
《春明退朝录(外四种)》收录《春明退朝录》、《松漠纪闻》、《道山清话》、《北窗炙輠录》、《山房随笔》等五种宋元笔记。《春明退朝录》,宋朝宋敏求撰、尚成校。书中多记唐宋典章故实,举凡官诰礼仪、仕宦拟、差除制度等掌故,史料翔实可信,历来为史家所重视和采撷。
南部新书·茅亭客话
¥9.00
钱易编著的《南部新书茅亭客话》成于大中祥符间(1008—1016)。据书前钱明逸序,《南部新书茅亭客话》原 “凡三万五千言,事实千,成编五,列卷十”。现所见之本多有散乱。 其以干支为序,记事凡八百余条。《南部新书茅亭客话》内容多涉及唐代朝野掌故和遗闻轶事,亦兼及五代。其中以记载主要官职的兴废、朝章政制的因革和官场仪式的掌故为主,对研究唐代政治史颇具参考价值;而书中不少有关唐代科举制、文学家故事的著录,又有裨于文学史的研究。
西游补
¥8.99
《西游补》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借《西游记》三借芭蕉扇后的情节引入故事,而另辟蹊径,肆力铺陈,着重通过孙悟空的奇幻经历,刻画种种社会世相,以委婉而尖锐的笔调揭露和讽刺现实。也表现出“虚空作主人,物我皆为客”的佛家思想。 在书中,唐僧师徒四众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饭,为鲭鱼气所迷,进入梦幻世界,经历种种奇遇,终被虚空尊者唤醒。 小说想象丰富,造境新奇,语言生动,讽刺辛辣,并具有幽默诙谐的特色。若干情节虚无缥缈,迷离恍惚,令人难以捉摸。
古典演义小说:青红帮演义(一)
¥8.99
《青红帮演义》是一部演义型长篇小说,共30回,讲述青红帮发展的历史。 在清朝,江湖上反清复明的有三大社团:洪门、青帮和白莲教,俗称红花、绿叶、白莲藕。青红帮组织,红帮建立在先,本名“洪门”,青帮(亦作清帮)又名“安清帮”。当时民族矛盾越来越激烈,帮派势力就逐渐增大,青红帮两大帮派盛行,他们有时甚至与官府联合,无人敢欺,中国历上上有他们一笔,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有一定价值。
七真因果传
¥8.99
修道必参入门书——原题吕纯阳祖师示七真一书旧时有之,惜其文不足以达其辞,趣不足以辅其理,使观者恐卧而听者走,终年置之案头不获一览,人皆视为具文。余每欲振之,终不能就。昨岁自秦返蜀,落於丞相祠堂,默思熟想,穷穷七真之事,得其精微,终日草稿,编集成书,名曰《七真因果》。以通俗语言鼓吹前传,以人情世态接引愚顽,以罪福醒悟人心,以道妙开化后世,其於劝善惩过不为无助。道会王公见而悦之,嘱余真确其事。余揣王公之意,欲付梓人,刊刻藏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