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风湿免疫病学
¥294.50
本书为《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之一种。 将中医临床医学行系统梳理,理清其发展脉络,总结其卓有成效的治病方法,理清其固有的治疗思路,将零散的经验纳到中医临床医学理论体系中,这就是《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编写的思路。 《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是一套真正反映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汇集古今中医临证经验,既有系统理论,又含具体治病方法的实用的中医临床医学学术著作,理论系统、内涵丰富、临床实用为本书的特。 本丛书是中医书,不是中西医结合书,更不是西医书,所以要根据中医临床实际,妥善处理现代医学介的问题。 本丛书不是为初学者编写,读者定位于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上册)
¥292.50
该书汇集作者五十年的读书心得、临床经验、用药心得等,主要内容集中有专著篇、论述篇、临床篇、方药篇(主要是自拟方)、年谱等。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全2册(下册)
¥292.50
该书汇集作者五十年的读书心得、临床经验、用药心得等,主要内容集中有专著篇、论述篇、临床篇、方药篇(主要是自拟方)、年谱等。
平乐正骨护理法
¥279.50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至今220余年历史。洛阳平乐郭氏正骨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骨人秉承“平衡为纲、整体辩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医患合作”理念,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系统规范的理论体系和特色优势突出的专科技术和方法。 平乐正骨护理方法和技术在学术传承和发展,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形成特色和优势。1999年何晓真、张川主编的《实用骨科护理学》,该书以平乐正骨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理论体系为指导,汲取古今骨科护理精华,全面系统阐述正骨护理方法和正骨护理技术,是平乐正骨*本护理专著,为平乐正骨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张淑卿主编的《洛阳正骨临床从书-护理规范》《洛阳正骨临床从书-正骨规范》对骨伤常见病证的护理常规行总结、提炼、梳理和规范,是骨伤科常见疾病系统的护理工具书。 随着社会发展骨伤疾病谱也发生改变,临床上高能量复杂伤及慢性劳损性患者呈上升趋势,使骨伤患者的治疗、护理和康复面临新挑战。随着骨伤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和创新,以及骨伤患者治疗、护理、康复理念的转变,使骨伤专科护理领域不断拓展,骨伤护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和拓展。 为使平乐正骨护理理论体系和护理方法不断完善,编写平乐正骨护理法,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共六章,内容包括平乐正骨护理发展简史、平乐正骨护理学科建设、平乐正骨护理技术、平乐正骨护理用具、平乐正骨护理管理、平乐正骨护理发展与展望。下篇为各论共十章,以常见骨折病和骨病护理为主,分为骨伤一般护理、常见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见关节脱位患者的护理、儿童常见骨折及骨病的护理、骨病患者的护理、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微创治疗及其他治疗患者的护理;每种病从疾病的概述、解剖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护理风险和观察要、常见的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护理方法等方面行总结和提炼。全书80余万字,内容系统全面,为临床各级骨伤护理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明道: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走过来的八十年
¥279.00
本书是孙光荣教授弟子们收集、整理孙光荣教授八十年在临床、教学、科研线工作的感人事迹,心路历程,展现他对中医药的事业的满腔赤子之心。以便于后学学习借鉴。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270.50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为郭霭春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灵枢》行校勘、注释、语译。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是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知名专家,颇有影响。
中药材组织显微鉴别全息彩色图鉴. *册
¥270.50
出版价值: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传统四大鉴定法之一,是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必须收载的内容,同时也被《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等多个国家的药典收载。中药显微鉴定是指利用显微镜,依据对照中药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的特征,对中药(检品)行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偏振光显微镜与正常光显微镜不同之处在于在检测具有偏振光性的中药显微标志物时,利用其偏振光性可以排除不具有偏振光性物质的干扰、快速寻找到检测标志物。目前中药粉末检验已经始偏振光检验,但对于植物组织尚无系统研究。 本科学研究情况:显微鉴定研究鼎盛时期是“七五” “八五”(1986 ~ 1995年)期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30多个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对220种(类)多来源中药材行了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评价研究,内容包括显微鉴定。该研究先后出版了专著《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1 ~ 4册,1994 ~ 2001年;北方协作组1 ~ 6册,1995 ~ 2003年)。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研究的一次系统的大总结,显微鉴别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受制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所有显微鉴定的植物组织图和粉末显微特征图均为手绘墨线图。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鉴》(李萍、钱忠直,2009年)、《中药显微鉴别图典》(赵中振、陈虎彪,2016年)等书已经出现了中药粉末偏振光显微鉴定技术和影像。但尚无人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对具植物组织横切面切面行系统研究,本书将弥补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时作者独创的半偏振光下植物组织观察方法和拍摄技术将是植物组织显微研究的创新。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次获取植(动)物组织横(纵)切面正常光和偏振光全息影像图、并将该技术用于中药显微鉴定。启了植物药组织偏振光、半偏光和正常光对比研究的先例。 2、自行研究创立的独特的半偏振光显微摄影技术(正在申请拍摄方法和显微镜改造专利)可以同时获取清晰的具有偏振光现象和不具有偏振光现象的的中药显微图像。该方法是生物界显微研究的一大创新。启了半偏振光显微观察方法的先河。 3、本书将对中药偏振光显微显微鉴定方法学和植(动)物和矿物彩色影像的研究起到创新引领作用,是中药显微鉴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整个生物界的显微研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本书首次利用大图拼技术、实时景深扩展技术获取具有鉴别意义的植物药横(纵)断面正常光、偏振光、半偏光全息影像彩图,并将该技术首先用于中药显微鉴定,用于展示有偏振光特性中药组织显微鉴别标志物,揭示其存在部位及分布规律。是显微鉴别研究观察的一次革命。 4、发现了偏振光显微镜下的美轮美奂的微观世界,该发现将创立一个美学观察新领域。 主要内容与特色:包括内容总论(提要、前言、编写说明构成)和图鉴各论。总论主要介绍中药显微鉴定的发展简史、本书创新之处、方法、原理及编写原则等。各论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极其混淆品种100种的正常广、偏振光和半偏光显微鉴定图鉴,并配有文字描述及图标。为便于学习,各论结构体系拟按首字母顺序排列,特别收载具有混淆品的中药并归为一类,如中药木通、川木桶和混乱品种川木通归为木通类。每个药材收载有来源、植(动)物组织横(纵)断面偏振光全息影像彩图、正常光与半偏振光横切面对比彩色影像详图、具有专属性鉴定意义的偏振光、半偏振光和普通光对比特写影像彩图,配有文字描述和图标。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262.50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为郭霭春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行校勘、注释、语译。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是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知名专家,颇有影响。
中国侗药学
¥259.00
对侗族常用药物行专业分类、全面介绍撰写的文献目前未见。本书稿的主要内容对我国侗族地区常见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贮藏、药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形态特征等行分类描述。为侗药学教学提供教材,便于学生学习,也可为侗药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对侗族常用药物行专业分类、全面介绍撰写的文献目前未见。本书稿的主要内容对我国侗族地区常见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性、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贮藏、药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形态特征等行分类描述。为侗药学教学提供教材,便于学生学习,也可为侗药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平乐正骨骨伤学
¥255.50
集220余年平乐正骨骨伤临床实践与发展成果,由50余位知名专家编著而成。共3篇15章,内容包括:总论、骨折、关节脱位与错缝及附方等,重对骨伤诊疗行详细的说明。*篇为总论,共8章,重阐述平乐正骨发展概况、学术思想、诊疗原则、基础理论、诊疗方法与特色及骨伤并发症与创伤急救等内容。第二篇为骨折篇,共4章,重介绍了骨折的病因与分类、诊断与治疗、愈合过程与机理以及骨折常见并发症与处理等,并对各部位骨折的诊断、治疗及注意事项等行了详尽的介绍。第三篇为关节脱位与错缝篇,分3章,对常见关节脱位、筋骨错缝的诊治行了详细阐述。全书图文并茂,深浅出,重突出,有利于广大临床医生掌握与运用。
系统中医学之路:祝世讷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论丛
¥254.50
本书从祝世讷先生对比中西医学的研究始,通过展现中西医学特征与差异,提出引系统科学理论的必要性,总结归纳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理论源头行梳理。间有老一辈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对于中医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意见,全景展现系统中医学研究的经过与成果,可谓中医理念研究的尖峰之做。
施今墨医学全集
¥253.50
为了继承和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发扬中医学在防治疾病和提高人体健康素质的良好作用,“施今墨名家研究室”决心将施先生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进行研究整理,以供学习中医者、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以及热爱中医药事业者学习和参考。本书主要内容:一、施今墨先生生平传略;二、施今墨医案集锦;三、施今墨对药与验方;四、施今墨文稿与墨迹。全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临床经验。
方剂的配伍方法(英文版)(第3版)
¥246.50
对现代方剂学中18类方剂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总结、探索其中的配伍规律、阐明配伍机理、配伍剂量和方剂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科学指导,为新药研制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医学文化‘走出去’全媒体平台”项目
针灸腧穴学:杨甲三百年诞辰纪念珍藏版
¥245.00
本书共三篇。上篇记述腧穴源流、形成、发展、分类及其功效等;中篇介绍十四经穴出处、释义、取法、层次解剖、主治、现代研究等,并辑录一百十一个奇穴、头针及耳针穴;下篇为腧穴古文献辑注及古代体表部位名称解释。本书重在溯本求源,博引旁证,尊古而有新说。适合针灸院校师生、针灸爱好者阅读。
图谱中药学
¥238.50
本书特色之处在于尝试采用课件形式出版中药学,配齐了常用500余味中药的植物图、药材图、饮片图等,将性味、功效、临床应用、药物比较等核心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出来,配齐了每一味中药的拼音、英文名、药学名及拉丁,图文并茂,极大方便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学习中药。
现代肾脏病学
¥230.50
本书稿为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李顺民主任医师2003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现代肾脏病学》的修订再版。此次修订,一定程度上丰富、完善了肾病学科的理论,对技术和方法都有很多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工作者良好的参考书。全书内容庞大,篇幅较多,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系统介绍了肾脏病防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肾脏病的中西医基本理论、中西医防治研究现状及展望;下篇为各论,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各种临床常见肾脏疾病及症状的中西医诊断、治疗及调护,并提出问题及对策,内容丰富,易读易懂,可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参考。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
¥215.00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是我社策划组织的《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础理论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简史、耳鼻喉的结构与功能、耳鼻喉检查法、耳鼻喉与脏腑经络、耳鼻喉病的病因病机、耳鼻喉病的诊断与辨证、耳鼻喉病的治疗、耳鼻喉病的预防与调护等八章。各论分4章对耳、鼻、咽喉、口腔的63种疾病行了系统阐述。除“鼻咽癌”一病外,全部采用中医病名。每种疾病,分概述、历史源流、临床诊断、病因病机、辨治思路、辨证论治、外治法、针灸按摩、其他疗法、预防调护、名医经验等栏目行阐述。
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214.50
价值: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是中药,尤其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药性与七情合和等理论合理、正确地应用中药复方。可见,论中医临床的安全合理用药问题,并非仅仅是掌握单味中药品种真伪和质量优劣的鉴别,以及掌握单味中药的药性、毒性及处理方法,更加需要紧密结合理法方药理论,以及根据病者的体质、疾病及其证候特,确立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因证制宜的处方原则,同时合理地具处方及给予医嘱。换言之,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原则及方药的确定,是一个仔细权衡用药利弊和评估医疗风险与效益的审慎、周密过程,贯穿在医与药、利与弊、得与失之间的反复连动和斟酌,终找出一个适当的治疗方案(包括处方及用药方法等)给予病者。因此,善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者,必定知医而识药,知常而达变,且常中有变,变中有法。此书虽以安全合理用药命名,实则为中医临床防病治病、遣方用药而著,力求使临证者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目前,市场上不乏有关中药毒性及安全性等中药学著作,中医临床各科专著也众多,唯这些著作并非以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出发,以及采用以医带药、医药结合、药为医设的方法论述中药的安全合理用药问题,或论医,或论药,或重医轻药,或重药轻医,甚至医药脱节,这难免有失偏颇。此书试图克服这一弊端,将医与药紧紧相扣,让临床中医师能够直参阅书中的有关论述、方法及文献资料为病者具安全合理的处方,这也是此书的一个重要特。在内容取舍上,既借古汇今,古今数据互参,力求全面完整,又以临床实用为原则,特别是对临床确有疗效的常用有毒或烈性中药予以重论述。在写作方法上,既力求简明务实,避免冗长论说,又试图深浅出,知医达理,使读者读之能用,用则有益。 主要内容:本书分为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分为三章。章为绪论,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目的,以及追溯中医临床安全用药的源流,介绍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有关法规,归纳中药的安全性与中医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等。第二章从药物因素、医学(用药)因素、机体和环境因素,以及药后调摄等方面阐述了与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第三章从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有毒中药的安全合理用药、各系统病证的用药特,以及中药药膳、特殊人群、病证用药禁忌、正确书写处方等方面阐述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各论为常用中药临床安全合理应用的具体内容,与总论相呼应,使读者既有宏观而全面的理解,又增加具体的用药知识。各论中按功效将各种药物分类,共分为十五章。每章均分四节加以论述。节旨在连中医药基础理论,概述该类药物所治病证的主证、病因病机、兼证、鉴别要以及治则治法,力求简要而具有针对性,并且特别强调根据中医药理论辨证用药。此外,也根据药物的性能特行适当的分类介绍,包括结合中药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的研究资料,论述药物的作用原理。第二节概括了该章药物安全合理用药的共性问题,以及为不同病证、不同兼证、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病者处方时的安全和合理选药。此外,对该章药物的用量用法、药后调摄、药膳的安全合理应用等也连行了论述。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论述了重和一般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力求理法方药融会贯通,并以安全用药为要务,对有安全隐患的药物给予详细论述,对一般药物则简要论之。 特色:本书共选药184种。选药的重为有毒、或药性较为峻烈、或临床报道有不良反应、或所含部分学成分有安全隐患的药物,以及临床常用、方剂中配伍频率较高、或有特殊疗效或特殊使用的药物。每章按毒性或峻烈药物、一般药物排序,以突出安全用药的要旨。具体药物的阐述按照概述、作用特、安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及处理、鉴别用药、配伍用药与减毒增效配伍、与西药合用的禁忌、配伍禁忌等内容行编排。以中医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出发,采用以医带药、医药结合、药为医设的方法论述中药的安全合理用药问题,将医与药紧紧相扣,让临床中医师能够直参阅书中的有关论述、方法及文献资料为病者具安全合理的处方。
张锡纯医著大成
¥214.50
张锡纯 (1860~1933), 字寿甫, 河北盐山人, 近代名医。 其医术精湛, 名噪全国。 其人论医述理, 尊经而有创见; 医疾疗苦, 参西而不违中, 一代医学之新风, 树一代大医之典范。 其书自1909年撰成以来, 广为传抄, 屡次再版, 被尊为 “至贵至宝之救命书冶 “医书中首要可法之书冶 “医家之书”。 本次整理以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为主, 包括 《处方讲义》 《药物讲义》 《医论讲义》 《医案讲义》 《伤寒讲义》, 并附《医话拾零》 《三三医报评》, 是张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完整体现。
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
¥214.50
此书稿由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功底深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家共同撰写,该书的编写为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治疗提供的措施与策略以及治疗方案,并一步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展等,书籍的出版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学中的风湿病专科从业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对于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诊治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较之国内出版的类似的书籍,本书的出版有以下内容和特色:一是从中西医结合诊疗角度行编写,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风湿病的临床实用性和科学性;二是着重编写风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策略和治疗方案,形成系统性的诊疗措施与方案;三是注重编写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展,以期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突破与更新。
实用中医儿科学(试读本)
免费
本书紧扣“实用”“中医”“儿科学”三大关键词,是全面系统论述中医儿科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大型实用型中医儿科学临床专著。本书内容有三大特:一是体现厚重的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从中医儿科学术源流、古今历代儿科重要医著到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从儿科发病特、诊疗特色到小儿养育保健与护理特,均系统论述;二是融汇古今儿科学术精华与医疗经验,对儿科病证分中医传统候证与现代临床疾病加以论述,力求全面系统,更着力于精确实用,注重实践,将适用于小儿的传统疗法如外治、推拿、针灸以及民间便方、名医验方运用于现代儿科临床;三是专注于辨证论治的中医临证思维,破除“辨证分型”“分型(证)施治”的西医思维模式与框框,从临床实际出发,对每一病证的治疗以[证治条辨]的形式编写,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性、灵活性与包容性,并对每一病证专设[临证思路]一栏,从“病机辨识”“症状识辨”“治法与处方原则”以及“用药式”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启迪中医临床思维。回归中医临床,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与临证能力。 全书分儿科学术源流、儿科基础、儿科治法、儿科名医验方、证候、疾病及附录7篇。内容宏富,论证深,理论全面,治疗实用,概括古今,面向未来。是大型实用型中医临床医学参考工具书,可供中医界、特别是中医儿科界高、中级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