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
¥39.33
暂无
太平洋战争研究
¥39.33
为获取战略资源并封锁中国西南的国际通道,日军悍然军东南亚,遭到美国强烈抵制。日本对美强硬交涉未果,在明知战必输的情况下偷袭了珍珠港。虽然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节节胜利,但盟军在中途岛一战扭转战局,旋在东南太平洋站稳脚跟,随即转反。在反阶段,尽管日军对盟军的波弧形反战略多有预料,但盟军凭借在雷达、潜艇、鱼雷、密码破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上战术上的奇招,对几乎是“眼瞎耳聋”的日军舰队(有时是运输舰队)实现了精确的。即使在正面对战中,日军舰队也总是落败。反复消耗之下,日本联合舰队在造舰能力、飞机性能与数量、后勤补给等方面以及陆战上的劣势愈加凸显,终被美军舰队聚歼于莱特湾,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
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39.33
暂无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
¥39.33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满铁”和报刊史料,对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进行研究。建立机构、制定法令政策,对伪满洲国进行政治和军事统制。对东北工、农、商、金融业进行统制并使之军事化;对教育、宗教、新闻出版、视听实施统制。对民众的思想意识进行控制,以培养“顺民”与奴性,一步步把中国东北纳入他的殖民体系中,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慰安妇”制度研究
¥39.33
本书对“慰安妇”提出了更完整、更严密的定义,使用了许多新发现的史料,揭示了日军慰安所的真相,从加害者、受害者和第三方的角度来讨论日军“慰安妇”是否被强制,提出“慰安妇”制度是对女性的极大犯罪,并批驳日本右翼的谬论,呼吁正视和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本书深发掘新史料,构建新的学术体系,提出新的学术观,推动抗日战争研究一步发展,深刻指出了“慰安妇”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日本与亚洲各受害国家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战争遗留问题。
日本“兴亚”论研究
¥39.33
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在如何看待东西方文明,如何定位日本与亚洲邻国、与西方关系上,产生了“兴亚”与“脱亚”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的内容不尽一致,但其根本目标是相同的。近代日本明确提出了“脱亚欧”政策,要学习和追赶西方,成为与西方列强瓜分亚洲的“食者”;而当日本在对外侵略中连获利、国力不断增强时,其“独霸”亚洲的野心膨胀,更强调“兴亚”。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兴亚”演变为“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大东亚共荣圈”等侵略理论,从思想上呼应日本政府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政策。尽管披着“文明”的外衣,但仍然改变不了“兴亚”论为野蛮侵略战争张目的理论本质。
抗战时期青岛市伪政权职员群体研究
¥39.33
在全民抗战的历史程中,另有逆流而动者为日伪政权服务,犹如海中回澜。本书以青岛为中心,关注以往研究较为忽视的基层伪政权职员群体,对其中的汉奸与伪员加以区分,从社会环境、文化脉络与动态时局中剖析其思想流变。饱受汉奸之名困扰的伪职员常以道德观与为官之道标榜自我,从曲解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中找寻心理慰藉。日本设立严格训练及赏罚分明的人事制度,“恩”威并施,但权力运作网中不乏微妙与弹性。日本对伪职员心存怀疑、步步紧逼,投敌事伪者亦在心理煎熬和高压统治下与伪政权貌合神离。本书尝试走这些边缘化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造成他们身上历史性悲剧的深层原因。
江苏出版史·民国卷
¥39.33
本书以时间为经线,分三个时期梳理了民国江苏出版史的基本脉络,努力勾勒江苏出版走向现代化历程之大概。基于出版业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书中以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出版形式等为纬线,对民国时期江苏出版的变化、发展及其特征行了深分析。
抗战档案述论
¥39.33
抗战档案全方位地反映了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宣传、教育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历史原貌,本书选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东北三省各档案馆等较有代表性的档案馆以及海外地区收藏抗战档案的重机构,介绍其所藏抗战档案的分布、特色、价值、发利用和流传情况,不仅史料参考价值充分,同时具备查证实用价值。
美洲华侨与抗日战争
¥39.33
暂无
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研究
¥39.33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徐州、北平、济南、广州、汉口、沈阳、台北、太原十地设立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行了历时三年有余的大规模审判。作为东亚战场的受害国,由中国主导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利用海内外档案馆所藏大量一手档案文献,力图将日本战争罪行调查、战犯检举、战犯的逮捕与引渡、战犯审判、判决执行等一系列环节视为一个有机联系且相互影响的整体加以考察,同时对国民政府设立的十所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全貌做整体呈现,尝试回到国民政府惩处日本战犯的历史场景中,以比较与贯通的眼光透视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若干特质及其历史意义。
战时高校内迁与教育改革
¥39.3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逼,各地高校师生在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线上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将领研究
¥39.33
本书运用大量的手的史料,从军事史的角度,将制度演变与人物事迹结合起来,对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将领做了相对全面和深的研究。内容重从军队的任官与军衔、军官的教育与培养、战区的划分与高级将领的任免、将领的地域与派系、高级将领与抗战军事、将领的牺牲与抚恤、将领的投敌与惩处、高级将领的归属等方面行分析,总结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体制,高级将领的抗战意志与决心、战略与战术、决策与指挥,及其对抗战军事的影响。
魏晋门阀
¥39.20
无千年王朝,有千年世家。王朝不断更迭,门阀始终屹立。这是一部魏晋门阀士族的兴亡史,讲述了皇权与门阀权力博弈的漫长历史,主要描写了河内司马氏、琅琊王氏、颍川陈氏、颍川荀氏、颍川钟氏、谯郡曹氏、谯郡夏侯氏、弘农杨氏等世家大族的崛起、发迹与沦落,涉及谋略、政治内幕、历史真相、时间、人心、血与泪、隐忍与拼搏。 曹魏时代,世家大族兴起,皇权妥协,“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由此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之路。河内司马氏借助士族夺权,士族在西晋时期长期把持、垄断朝政。“八王之乱”后,衣冠南渡,琅邪王氏联合北方士族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君弱臣强的局面。 一代又一代的门阀子弟为了维系家门地位,积极行门阀间的文化竞争,同时影响了魏晋门阀士族的序列。魏晋之际,“竹林七贤”践行放达士风,推举“放荡越礼”的行为。两晋之际,门阀文化由儒玄。琅邪王氏将勉学视作维系家门之关键,人才辈出,对两晋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创造了历史,时间改变了人心。本书以小说笔法细腻描摩,但所有事件均严格取自史料,力求探究历史真相。像剥洋葱一样把历史事件的表层一层层剥掉,找出背后的隐情,挖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家族内部、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感情牵绊。
大争之世:战国全史
¥39.20
战国是中国尚武精神盛之年代,战乱不断,却孕育着历史的无限机遇;战国遵循丛林法则,竞争白热化,却碰撞出文化的伟大;战国是野心与权力膨胀的时代,实用主义撕掉了理想主义的面纱,却给了平民更多的机会登上政治舞台,社会更加充满活力。 战国是中国历具血性与活力的时代,本书以战国群雄并起,霸权更替为主线,立体化全景式地呈现了这段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历史。战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迷雾时代,史料不足,线索混乱,本书以经典史籍的记载为基础,通过精当的剪裁与推理,清楚地呈现了人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充分再现了君主、公子、名将、谋士和刺客共同创造的传奇时代。
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读懂天皇制,读懂骨子里的日本,菊与刀未说尽的真相。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蒋丰、萨苏、蒋奇武联袂推荐,日本中世史专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
¥39.20
日本的天皇制,堪称世界上持续时间*长的君主制度,从日本神话时代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天皇制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谜一般的存在。一般人对天皇制看不透,也理解不了。 本书梳理了与天皇和天皇制相关的70个问题,共分10章,向读者详解有关天皇和天皇制的各种谜题。前4章主要阐述与天皇历史相关的一些问题,概说天皇的历史与天皇制的发展脉络;后6章则从天皇的宗教与仪式、思想、艺能与学问、日常生活、形象、家族等各个方面,解答人们对日本天皇日常生活的疑问。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学术研究成果,详解天皇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为大众读者提供重新思考天皇与天皇制的机会。想深了解日本历史文化,或是纯粹对日本天皇制感到好奇的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新的线索和收获。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1)
¥39.15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1)》20岁即位的亚历山大,仅仅十年间就建立了当时疆域的帝国,拥有从希腊、埃及直到阿富汗、印度西北部的广阔领土。这位战场上从未被打败的将军,在33岁时突然逝世,从此成为神话般的人物。即使在同时代的人看来,他也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境界,甚至可以说与众神一样,是不属于这片土地的人物。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
¥39.00
《万历十五年》主要讲述了万历年间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包括万历皇帝、首府张居正、清官海瑞、戚继光、李贽等。涉及了官员的道德、为官的技术、官场哲学等。这就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大历史观,在封建制度下,无论你是忠臣,还是奸臣,对于生病的社会其实都是胡乱下药,因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 透过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人,黄仁宇先生深刻的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一个制度极其腐化的政治环境,任何人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无论是锐意改革的张居正,还是正直无私的海瑞,都无法改变现实。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完善、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Book Awards)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的20本书”等。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国宝沉浮:聆听国宝的故事,国宝有话说
¥39.00
《国宝沉浮》一书以一件件文物为线索,描绘出隐藏于这些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屈辱历史、辗转历程,展示这些文物历经沉浮的非凡命运。全书在注重知识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重兼顾文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力争生动、形象、易懂,涉及的文物也选择那些“国宝级” 的、知名度高的、确实流传经历曲折的。书中每一篇故事讲述一件或一批文物的曲折经历,并配有彩色照片, 以使读者更直观清晰地认识了解这些国宝。其中部分稿件曾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在《北京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刊载。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39.00
★独裁降临,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这是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 【编辑推荐】 ★德国流亡文学的序幕,世界文明崩坏的前夜 ★纳粹暴政*早的受害者,德国文化巨匠们的众生相 ★从魏玛到纳粹,从浪漫到独裁,巨变中的德国社会肖像 ★纳粹上台后德国社会生活的日记体观察 ———————— 【内容简介】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随即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 【专家、媒体推荐】 展示了纳粹对德国文学的破坏,其生动性和力度令人惊叹。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作者)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书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了作家群体上,人们一般认为这个群体对历史特别敏感、有预知能力……然而作者让我们参与到这些作家的生活,及其(在暴政面前)做出的选择当中。 ——《新苏黎世报》 德国文学*黑暗的时期,被这位清醒的作家照亮了。 ——《文学世界》 维特施托克对1933年的德国文学群体进行了敏锐而生动的描述,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德意志广播电台 激动人心的非虚构作品,书中描写的冲突与痛苦、勇气与意志如此引人注目。 ——《慕尼黑晚报》 清晰地展现了文学的冬天,一流的历史记录,具有浓厚的氛围。 ——《图书市场》 这是一本令人痛心的书。 ——明镜在线 一本激动人心、令人感动的书。 ——《南德意志报》 这本书是一项重大的成就,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历史中的细节。 ——《法兰克福汇报》 作者成功地对事件进行了非同寻常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描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纪实作品。 ——《德国文化》 近几个月来*好的历史非虚构类书籍之一。 ——斯特凡·内尔克(Stefan N?lke) 气氛紧张、激动新人,描绘了一幅具有启发性的时代肖像。 ——《慕尼黑水星报》 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文学时代图景。 ——《西方日报》 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景图,展示了魏玛共和国辉煌的文学和文化生活如何在纳粹的扼制下让位于漫长的寒冬。 ——《帕绍新报》 文学和新闻对专制政权来说是多么危险——这是本书更深层次的核心,也是它超越德国纳粹历史的永恒意义所在。 ——斯特凡·兰比(Stephan Lamby) 作者追溯了纳粹如何以令人恐惧的速度和邪恶的方式实施其迫害反对派人物的计划。 ——《焦点》 扣人心弦,令人痛心疾首。 ——亚历山大·斯奇佩斯(Alexander Skipis,德国出版协会主席)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整体视野和丰富的细节。作者对文学的热爱是他的书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秘密所在。 ——《柏林日报》
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全新增订版)
¥39.00
“帝国是自己把自己杀死的。帝国制度被废除后,我们民族并没有立即走向共和,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反省的还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与命运。当然,事情还得从大秦帝国的建立说起。” 大秦帝国诞生,中国进入权力社会。 大清王朝倒下,帝国制度退出舞台。 帝国看似强悍,实则脆弱。 它既会因内忧外患而灭亡,也会因繁荣富强而腐朽。 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两千一百三十二年间,这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是怎样导致了帝国的终结?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