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刘志英, 张朝晖
¥100.80
本书在充分吸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掌握较为充分的第*、二手资料,从金融现代化的角度入手,展现作为内陆城市代表的重庆,在近代的不同时段,其金融业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试图探寻中国西部地区金融业从传统趋向现代化的艰难发展历程与轨迹,及其特殊性与基本规律。探讨一个内陆城市在近代长时段历史时期的金融改革举措及其得失,以及金融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城市金融现代化管理等寻求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黄河文化通览(精)全二册
黄河文化通览(精)全二册
王志民主编
¥100.80
关于“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要推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立足中华文明的高度,着眼于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深探索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历史性、多样性、时代性。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对黄河文化作历史性考察,下编对黄河文化分门别类作重论述,以期深细致地阐明黄河文化的整体面貌。上编共包含10章,主要对黄河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行历史回顾,并围绕黄河文化发展史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展论述。下编共包含12章,涉及黄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历史名人、文学艺术、科技教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艺术、民族服饰等方面的情况。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王承军撰
¥100.80
  一、先生年谱之编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时门人郑可经编《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先生序云:“近着书逾百种,恐久而散佚;又知己辽隔,或仅闻鄙说,未详大旨之所在。因属及门,条例旧文,附以佚事,编为四卷,聊以当年谱耳。”后郑氏尝欲编先生年谱,以故未果。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孙廖宗泽为编《六译先生年谱》《廖氏学案》两种,今仅存年谱,藏重庆市图书馆,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儒林年谱》第四十九册,又见舒大刚、杨世文主编《廖平全集》第十五册。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编《四先生合谱》之梁启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谱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书成作叙;然今正谱散佚,仅存叙录。后先生女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乃就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而成;婿李伏伽编《年谱补遗》,亦补《六译先生年谱》之缺。是今日所见先生年谱皆本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或订其失,或删其繁,或补其遗,而无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驽力从之,成此长编。   二、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初本《廖季平年谱》,复以《六译先生年谱》《年谱补遗》增订,再据先生着述、诸家记载、晚清民国以降报刊订其失、补其缺、增其遗,而成初稿。在此基础上.据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廖平全集》补初稿之缺之遣。   三、为便于读者检核、查阅,《长编》引用先生着述凡见于《廖平全集》者,皆注明全集册数、页码,然所引资料皆与原刊、原文覆核,改动之处不一一注明,读者可自行查阅原刊、原文;凡未见于《廖平全集》者,一本原刊、原文,且注明出处,以便覆按。   四、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时间下限止于民国三十八年,即先生去世后十七年。   五、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凡分九卷:卷一家世师承、卷二早年求学、卷三肄业尊经及初变、卷四二变、卷五三变、卷六四变、卷七五变、卷八六变、卷九谱后。如此分卷,既遵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成法,亦附编者考见;六变起止殆不尽同《六译先生年谱》,亦不尽同时贤。然藉此以考先生生平事迹、学术履历、思想历程则尽同。
宋人别集叙录(增订本)全三册(精)
宋人别集叙录(增订本)全三册(精)
祝尚书著
¥100.80
本书是有关宋人别集的书目、版本研究专著。逐集介绍作者,编刻源流,传世及收藏情况等,文献记载与珍本善本考察并重,整理并撰写了每部别集的版本源流。是研究宋代文学史、目录版本学及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阿尔及利亚历史
阿尔及利亚历史
邵丽英,慈志刚
¥100.00
本书完整梳理了阿尔及利亚的历史,涵盖其地理概貌,各个历史阶段如阿拉伯人征服之前、伊斯兰教统治时期、法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发展,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及其独立,以及本·贝拉、布迈丁、沙德利、布特弗利卡时期的建设。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阿尔及利亚通史,贯穿古今,展现了一个非洲国家发展独立的艰难历程。
历史美学:理论与实践
历史美学:理论与实践
路新生 著
¥99.99
史学不仅有求真、求善的属性,还有求美的属性。 历史美学有两重内涵:一是用美学的视角看待历史,其要义在“以人为本”,将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二是“以美为本”,主张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历史学,注重史家的思想和“气韵”、历史叙事的方法、历史书写的格局。 本书是国内将历史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既有理论阐述,又结合中西史学传统与现代史学著作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是一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立论高远、新见迭出的史学力作。
中国气垫船研发史
中国气垫船研发史
张宗科,马涛,明通,韦强
¥99.90
中国工程船研发史
中国工程船研发史
仲伟东,秦琦,段雪琼
¥99.80
本书是中国船舶研发史丛书之一。 工程船是专门用于各种水上、水下工程建设的船舶。本书从工程船定义、分类、关键设备、船型发展入手,重点介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起重船、半潜运输船、铺管船、布缆船、潜水工程船、风机安装船等工程船的发展历程,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程船取得的成就,展现研制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
历史与思想论集
历史与思想论集
茅家琦, 著
¥99.00
  《历史与思想论集(精)》为作者茅家琦多年来研究历史的各种心得,包括对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的思考,对历史与政治/文化/经济/廉政等的关系,尤其重探讨了一下人文精神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反人文精神在历史中的负面影响,非常值得广大的青年阅读。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辑)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辑)
童岭编
¥96.60
.
中国艺术史 第1卷
中国艺术史 第1卷
陈滞冬
¥95.99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二十世纪初期,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一卷》(先秦至汉末)   本卷展现了从史前时期至公元二世纪末期,东亚大陆内部文明是如何融合、震荡,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主流。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商周时代特有的青铜与玉器,以及文字的诞生:契刻、铸造与手写;代表书法艺术的形成——秦汉之际的篆隶之变;绘画与绘画性的觉醒——汉代造型艺术中的线条,等精彩内容。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
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
¥94.80
明清鼎革一般是指明朝灭亡、清朝勃兴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了意识形态、民族认同、中华宗主国认同等的崩塌与重建。在文化、制度与思想等经历了矛盾、冲突与混乱之后,新的秩序逐步形成。 发生于17世纪中叶的明清鼎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国内,亦波及整个东亚地区,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不仅如此,明清鼎革的消息通过在华西方传教士和商人传至欧洲,引起欧洲政治、宗教、商业、文化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导致欧洲对中国观念以及中欧关系的变化。换言之,明清鼎革不仅是一次国内事件,更是一场区域政治变革事件,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个全球性事件。 以往国内外学界对明清鼎革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中国史的框架内。本文集则提出突破国别史框架,从东亚区域史乃至全球史的视角重新研究明清鼎革。文集所收各篇论文分别从本土、周边、东亚、全球、军事、文化、双边关系等多重视角,呈现了明清鼎革对东亚乃至全球的不同影响,从而将明清鼎革这一发生在中国本土的政治事件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本论文集是从全球史、区域史看本国史的一种尝试,希望使其成为破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界限的一个典型案例。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精)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查阜西与张充和(精)
严晓星著
¥94.80
抗战之初,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云集昆明,时在航空公司任职的古琴大家查阜西(1895—1976),与比自己小十八岁的才女张充和(1913—2015)相识,从此以“四哥”“四姐”相称,互授古琴与昆曲,“乐人词家,朝夕晤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与音乐家郑颖孙、彭祉卿、杨荫浏、曹安和,作家老舍,学者罗庸、罗常培、唐兰、丁燮林、浦江清等人或徜徉山水,或演剧雅集,或谈文论艺。他们承继文化命脉,彰显文化自信,虽在乱离之中,风雅未尝稍减。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晚翠园曲会》,也只是记下了这场人文盛事的一角。 抗战胜利后的苏州,“干戈未损好春光”,“很可爱,又昆乱不挡,什么都会……我家上上下下都喜欢”(张充和语)的查阜西与张充和一家往来密切。张充和甚至在无意之中,发现了查阜西正暗中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这样性命攸关的大秘密,查阜西也不过随口叮嘱一下,可见相知之深。不久张充和结婚赴美,查阜西以他留在美国的宋琴“寒泉”相赠,被张充和视为珍贵的结婚礼物。二十多年后,海外误传查阜西死讯,张充和作《八声甘州》词以为悼念。未几,知尚在人世,又作一首,托家人带给查阜西。数月后,查阜西病故,张充和作第三首《八声甘州》,再悼故友。这一琴三词,是两位大家毕生高谊的见证。本书书名“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就出自第二首《八声甘州》。 本书通过大量诗文、日记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资料,围绕宋琴“寒泉”与张充和写给查阜西的三首《八声甘州》,细致梳理张充和与查阜西的交往,生动展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娓娓道来,曲折动人。同时,作者将二人之间的交往放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描绘了古中国的优雅如何在一群遭逢离乱的现代知识分子那里赓续传承。正如同白谦慎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作者“悬鹄高远,与众不同,写的是两位文化人的故事,揭橥的却是一段罕为人知的琴学历史”。
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版)
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版)
忻剑飞
¥94.40
《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本)》是一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经典作品,体例宏大,叙述扎实,从希罗多德时代的前中国观时期着笔,一直梳理到19世纪世界的中国观的种种面向。 《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本)》从源头上把握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原和递嬗逻辑,熔铸成一个完整的世界的中国观的源流、演变的世界历史图景,后的结论传颂一时,即“我们即世界”。 《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本)》不仅为当前世界主义和全球文化一步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确证,更为中国应以何种视角和姿态迈向世界、参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套装特惠下单19.99元 五代那些事儿(套装3册)
五代那些事儿(套装3册)
余耀华
¥90.99
《五代那些事儿》 书中客观描写了朱温、朱友贞、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石重贵、刘知远、郭威、柴荣、赵匡胤等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重现了五代那段乱世。作品集知识性、真实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语言幽默风趣,辛辣犀利,充满了活力,是一部较好的五代历史知识性普及读本。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从整理国故到再造文明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从整理国故到再造文明
王晴佳
¥89.00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本书集结了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讨论共16篇。文章所论时段集中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转型时期。作者以“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作为理解和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史学革新的核心明天,除疑古史学、科学史学、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经典话题外,也有部分内容将中国历史研究置于全球史学之中作横向比较,或以新式研究方法对旧问题提出新解。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潮与特征”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整体转向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人物和思想”着眼近代以来众多名家、学派,提出作者个人的独到见解。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全二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全二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黄楼著
¥88.80
本书在中晚唐宦官政治这一颇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上行了深而新颖的探讨,以神策军为逻辑切,分别以神策军的创建及其演、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宦官集团与外廷官僚政治、宦官集团与地方政局为四个逻辑层面,逐层讨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诸多表现。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也是永贞革新、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演发展的逻辑主线。它由皇权政治中来,*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郑文焯年谱长编(精)
郑文焯年谱长编(精)
杨传庆著
¥88.80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奉天铁岭人。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懂医道,文学创作以词为特长,独树一帜,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郑氏虽出身官宦之家,然一生仕途偃蹇,以幕客终老,万年又逢国变,最终在窘困潦倒中离世。本书依据郑文焯人生履历及心态变动的轨迹,分为才俊少年、干举子、江南退士、困敦遗老四个阶段,其生平行详细勾勒。作者通过搜集其诗词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牍、笔记、书画题跋等,除力图还原郑氏生平经历与交游外,也可反映晚清词学的特征与新变,又可勾勒晚清民初之时局变化、社会状态、书画市场以及遗老的生活状况等。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徐昭峰著
¥88.80
  辽东半岛是东北亚多元文化交汇的枢纽地带,这里既是辽西区文化向东传播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岱区文化向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等地文化向南、向西传播的必由之路。深探讨这一地区不同文化系统的碰撞、影响及相互作用与融合,将研究目标更多地放在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多元文化关系比较,对于深化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研究来说,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研究的重是细化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探讨本区文化的来源及演,讨论本区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探索以本区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等问题。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三辑)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三辑)
童岭编
¥88.80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自2005年张伯伟教授创刊出版第1辑以来,一直秉持“推崇严谨朴实,力黜虚诞浮华;向往学思并,鄙弃事理相绝;主张多方取径,避免固执偏狭”的学术导向。为了配合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主持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北朝隋唐的世界性文化”的科研工作,《域外汉籍》第二十三辑将作为“隋唐中国与域外文献”专号,由童岭教授主编。拟就如下内容收录国内外高水平论文:1.海外佚存的中古经、史、子、集四部汉籍研究;2.海外所藏突厥、回鹘、粟特等史料文献研究;3.隋唐时代西域及丝绸之路佚籍(包含非汉语文献);4.隋唐时代东亚佛教典籍与佛教思想;5.遣唐使等国际文化交流与使节交往研究;6.中古时代东亚世界的天命观、王权观等知识史研究;7.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以域外旧钞本、石刻等为中心)。
潘祖荫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试读本)
潘祖荫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试读本)
潘裕达,潘佳整理
免费
现存的潘祖荫日记,根据文本形态分为稿本和印本两大类。稿本为苏州博物馆藏《滂喜斋日记》和上海图书馆藏《潘文勤日记》。印本为光绪刻本《沈阳纪程》《东陵日记》《西陵日记》,1944年石印本《己丑恩科乡试监临记事》。时间涉及咸丰八年(1858年),同治二(1863年)、四(1865年)、六(1867年)、十二年(1873年),光绪元年(1875年)至十六年(1890年)。本书即以上述七种日记为底本,按时间顺序编排,由潘祖荫后人与潘祖荫研究专家共同整理,精心校而成,简体横排,便于阅读。 日记记载了潘祖荫经办的中枢政务、皇陵勘修、地方科举、灾民赈济等工作,以及他金石书画鉴藏和日常交际活动。从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宋元古书、明清字画,到古钱印章,读一代收藏名家的鉴藏艺事,看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文物的鉴藏由来,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