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70.99
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败西楚霸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西汉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繁荣,经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繁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后被王莽偷天换日,前后共存续两百多年。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重新梳理了西汉王朝的历史脉络,生动叙述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帝国往事:诸吕之乱、七国之乱、巫蛊之祸、征战匈奴、李广难封、苏武牧羊、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还原了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萧何、周亚夫、汉文帝、董仲舒、汉武帝、司马迁、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其中的兴衰成败、权力争夺不断演变,将一个辉煌的时代渐渐推向没落的深渊。书中还对西汉的黄老之治、独尊儒术、王霸兼用等政治思想和商业智慧、风俗观念等做了分析梳理。本书语言活泼风趣,读者无需搬动大部头的史书,便可在酣畅痛快的阅读中了解西汉历史的真相,并收获修己利人的智慧、人生成败的经验。

明中叶唐顺之的史学世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70.80
深深植根于明代中叶的政治、思想和史学背景中的唐顺之史学内涵比较丰富。史学特一生多变,大致经历了由早期对经典的研习到后期编纂理论和历史评论的成熟。其日常应酬和为官职责所在,撰写了一定数量的传记、巡查记录,参与了实录的誊抄,成为明皇朝史的有机构成。其史学在启蒙和经世致用方面,对其后明朝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直而广泛的影响。唐顺之还以其“晚岁之出”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国史”和“野史”互动关系的认识。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精)
¥70.80
本书以清代四川巴县的婚姻档案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养婚、退悔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不仅如此,还针对某些具体的婚姻形式做了仔细的分类、研究与反思,如童养婚,按被夫家虐待、被夫家休退、与夫家不睦几种讨论了女方在夫家的生活状况,并就兴讼的原因与知县的审断作了更深层次的讨论。 婚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婚姻市场的择偶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家庭背景,选择配偶资源,完成婚姻匹配。这批巴县婚姻档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亲家之间、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出嫁女儿与娘家之间以及邻里亲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清代巴县婚姻家庭关系的*手史料。

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
¥70.40
本书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菊生论坛举办的“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秦汉祭祀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全书结合文献(主要是《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偶尔也涉及《左传》)与考古发现(主要是山东和陕西,也旁及甘肃、宁夏和浙江),聚焦秦汉时期重要的祭祀遗址、仪轨及其政治意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类祭祀设施的功能大致分为祭天地、祭五帝(青帝太昊、赤帝炎帝、黄帝、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祭山川(五岳四渎)、祭鬼神,由此组成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对于官方正统的祭祀体系,考古学界的关注相对较少,所以本书可以算是一个风气之先的文集,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万物有意思:中国篇+世界篇(全四册)
¥69.99
物有意思:中国篇+世界篇(全四册)包含:万物有意思:中国篇(全两册)和万物有意思:世界篇(全两册)。 万物有意思:中国篇(全两册):"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 扇子zui早是用来象征权威的,风筝是魏晋发明的*早飞行器,北京中轴线是歪的,孙悟空可能是从印度“进口”的,旗袍讲究“九翘三弯”,汉代就有年终奖,唐朝人离婚很文艺,饺子和医圣张仲景竟然渊源颇深,“样式雷”的烫样可以秒杀现代的建筑模型…… 与古人谈谈衣食住行,一部东方生活的极简历史,身边的点滴都有一段悠长的故事。"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全两册):"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赛车简史:一百年的热血狂飙
¥69.99
汽车运动相伴汽车而生,成为汽车历史文化中*为夺目的一部分。构成汽车运动的那些元素:名车、赛车手、传奇赛事,不但是诠释汽车文化的*途径之一,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社会的面貌。我们从赛车运动中可以窥得有血有肉的故事。本书截取赛车运动从1894年到1994年这整整一百年中的精华部分,以及背后的的汽车技术发展、赛车规则沿革等,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赛车历史百年发展图卷。

落纸如云烟:中国书法的传奇之旅
¥69.99
字见筋骨血,曲直蕴玄机,墨趣五色生,落纸如云烟。本书为“分拣中国史”书系的重磅之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于洗砚池边,品大家风骨,读字里春秋,启一场中国书法的传奇之旅。 本书分书从何来、云蒸泉涌、江汉朝宗、烟波万顷、帝王书法五章,结合历代书家的生平轶事,沿着岁月的长河一路追溯,在历史的脉络中,讲述书法的故事。文生甲骨,字衍墨香,书写历史,笔走游龙,钟繇的古朴典雅,王羲之的翩如惊鸿,颜真卿的内刚外润,怀素的奔放狂肆……让我们跟随性格迥异的大师,体会画的变化、结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谐,领略各个时期的书法之美。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1100-1700年
¥69.99
地方志是当今存世历史资料中数量丰富、类型复杂的文献之一。本书是迄今为止跨学科探讨方志内容的专著,也是英语世界中有关方志的早专著。作者将方志视为“活的文献”,考察了从编纂动因、生产过程、传播途径到阅读使用的整体“生命史”,并从中发掘出丰富的个案,分析了方志对维系明帝国的政治版图、推动文化生产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围绕方志编纂,地方官府、家族、士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的细致考证与诸多新论,对印刷史、出版史、书籍史与地方社会史研究均有禆益。

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
¥69.99
作者简介 "唐浩明,1948年生,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杨度》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张之洞》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 程”入选作品奖、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杨度》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 拂去历史的尘埃,解密遗落的档案。芳香的书页里,有修身的“青云梯”,有齐家的“规矩”,有治国的“利器”,有平天下的“他山之石“。踵武前贤,敦勉后学,思想在路上……

世界人口经济史
¥68.99
《世界人口经济史》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劳动经济学专项资金资助出版的研究成果,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以自人类起源至当代世界人口波动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导线,注重分析世界人口增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转变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与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是以人类诞生以来世界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就方法论而言,《世界人口经济史》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问题时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的方法。 《世界人口经济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结构严谨,力求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口经济学领域的某些空白,促进了世界人口经济史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可供人口经济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学习参考

鱼宴:人类生存进化史
¥68.60
一部涵盖全球各文明的渔业全史 你餐桌上的每一道海鲜 都是人类生存的见证者 现在人们每天都能吃到鱼,但你知道这些鱼来自何方,人类又是从什么时候始吃鱼的吗? 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海鲜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海鲜不仅是一种食物,还具有多重文化和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鱼是富庶、繁荣的象征,常在节日和庆典中作为佳肴出现,寓意“年年有余”;金鱼等观赏鱼,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钓鱼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海鲜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出口商品。 本书讲述了人类、海洋与海产长期互动的历史。考古学家布莱恩·费根从200万年前,古人类徒手捉住第一只鲶鱼始,以重大考古发现揭示中国、埃及、罗马、日本等国家和地中海、波罗的海、中南半岛、安地斯山脉等地区的各个文明社会如何在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下,借由掌握海洋与各种鱼类的特性而生存下来。同时,他也立足当下,完整梳理了冰岛海域、北海、纽芬兰岛及新英格兰渔场的兴盛、危机与衰亡,直视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气候与海洋危机。

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精)
¥68.60
本书梳理了齐鲁古典戏曲和近现代地方戏曲文献资料,挖掘其美学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对齐鲁戏曲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精神,行了文化解读,辟了齐鲁文化深研究的新路径,为齐鲁戏曲的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又旦年谱(精)--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68.60
王又旦(1636—1686),明末清初陕西合阳籍诗人,字幼华,号黄湄,著有《黄湄诗选》十卷,另有零星诗、词、文存于清人编选诗词总集、诗文别集、方志等文献中。又有《黄湄奏议》一卷,见《(雍正)陕西通志》卷七十五著录,已佚。 王又旦的诗歌创作,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高度评价,其晚年时,在京师与王士禛有“二王”之称。王士禛在编选《十子诗略》时,其《黄湄诗选》即名列其中。除了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王又旦在治行方面也多有可圈可之处。任湖北潜江县令时,地方水灾频仍,治理水灾,王又旦可谓呕心沥血。修筑河堤,始终坚守一线,与百姓同甘共苦。另外,在兴办地方文教方面,也不遗余力,热心提携年轻俊彦、落魄书生。居官给事时,直言敢谏,不避权贵。虽仕宦多年,依然家境贫寒,生活朴素,其德行受到友朋的交口称赞。王又旦交游广泛,大凡当时文坛政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大多都有往来。 本年谱以《黄湄诗选》及其他散佚作品为经,广搜同时代与王又旦有交游唱和的作家作品,旁及地方志、碑刻等资料记载,对其一生行踪、交游情况行了严谨而细致的勾勒,对其现存作品行具体微地系时系地探究,以期对清初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文献清源与史学问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68.60
文献的正本清源与史学的拓创新,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每一文献系统、不同文本层次的源流脉络都可能牵涉到历史叙述的复杂衍变,揭示出多元丰富的历史图景;文献学所蕴含的贯通视野与纵深思维,也是史学研究跨越断代藩篱、实现整体关照的重要依凭。 本书作者精研宋元史籍与四库文献,从历史文献学手,立足实证,力求新知。此次收录近作24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和宏通的阐释解读,一以贯之地探究由文献史学的路径与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范式。 本书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学者的养成史,《自序》以及本书后五篇(《〈辽史补注〉与史注传统》至《〈辽史探源〉题外话》),从作者的亲身实践,就“由文献史学”的方法做了系统阐述,对于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习门,定多启发与共鸣。

情性之咏: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
¥68.00
曾国藩作品的价值不言而喻,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读起来难度很大,因其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文字也不是今天的白话文。为了让今天的大众读者以一种平易的方式走近曾国藩,唐浩明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曾国藩”系列图书。该系列图书共六册,分别是家书、奏折、日记、诗文、书信和语录。每册中,唐浩明精选出来一部分文字行翻译和评,帮助读者从近处了解曾国藩,了解晚晴时代,也由此感悟活生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性之咏:唐浩明评曾国藩之文》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政治军事人物和湘军首领,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在文学领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的诗词和名句,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也体现了清代文学的特和风格。他为后人留下三百二十余首诗、一百四十余篇文章、一百七十余副联语,其诗作被称为拓了晚清的宋诗运动。他的文章,被公认为代表晚清桐城文派的最高成就,他本人则成为湘乡文派的宗立派者。 作者从新版曾氏全集中选取诗一百三十五首、词两阕、联语四十四副、文章四十七篇,着重在写作背景与作者自身理解两个方面,给读者一些评,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对曾氏诗文的阅读与欣赏。

修身之道: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68.00
曾国藩作品的价值不言而喻,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读起来难度很大,因其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文字也不是今天的白话文。为了让今天的大众读者以一种平易的方式走近曾国藩,唐浩明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曾国藩”系列图书。该系列图书共六册,分别是家书、奏折、日记、诗文、书信和语录。每册中,唐浩明精选出来一部分文字行翻译和评,帮助读者从近处了解曾国藩,了解晚晴时代,也由此感悟活生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身之道:唐浩明评曾国藩日记》是其中之一。 曾国藩的日记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逝世前终,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在150余万的文字当中,详细记录了曾国藩每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展现了这位大人物从壮年到老年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日记涉及修身、养性、读书、治学、治家、为官之道、处事之方等诸多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当今读者有一定借鉴意义。日记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列强环伺,曾国藩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执行者.他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正因为曾氏的日记内涵丰厚、容量广博,“评曾国藩”系列不能没有日记的评。本书作者从中挑选出二百余篇,分为悟道、修身、国事、家事、读书、写字、品鉴、梦境八大类。为保持一天日记的完整性,所挑选的日记整篇照录,不再删节。原文之前加以评,给读者提供一些帮助,以便对该篇日记有更好的理解。在每大类之前,作者也有一篇总评,意在为读者充当引导。

治平之策: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68.00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曾国藩”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治平之策:唐浩明评曾国藩奏折》从存世多达两千多道的奏折中,精选了其中的44道行翻译和评。奏折就是写给中央的报告,曾国藩作为统领军政要务的晚清重臣和一代文章宗师,其奏折有不同凡响之处,一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奏折。曾氏身为汉人,却在危难之间被清廷委以重任;曾氏在衰朽王朝的绝境中立下不世之功,最终还能做到功成身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系统的复杂性,更可看出曾氏在复杂环境中为人处世的巧妙智慧。

友朋之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书信
¥68.00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曾国藩”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友朋之谊:唐浩明评曾国藩书信》收录并评了曾国藩与友人、同僚、下属、亲故之间的去信与复信共135则。在这些信件中,作为一位审读长思的思想者,一位时事世道的观察者,一位身居高位的历史参与者,曾氏既谈及道德与道理,也谈及参政治军的实务,有谆谆教诲,也有坦诚的自剖,显现了一位复杂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中不少箴言真理,也值得后世感悟和效仿。同时,这也是一份关于湘军及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史料。

齐家之方: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68.00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唐浩明评曾国藩”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齐家之方:唐浩明评曾国藩家书》从存世千余封的曾氏家书中,精选出128封行翻译和评。纵向上,这一百多封家书贯穿曾氏的一生;横向上,评的角度立体多样,涉及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内容以评为主,一并附上家书原文。每封家书都涉及一个话题,也都是一个了解曾氏的鲜活切口。家庭社会,职场官场,做人做事,曾氏毕生的智慧尽在其中。

《史学史研究》文选.人物志卷(下)(试读本)
免费
史学史研究文选·人物志卷(上下卷)汇集了历年来《史学史研究》对诸多历史学者的访谈,例如:杨向奎、蔡尚思、季羡林、周振甫、金冲及、马克垚等,保留了大量真实的*手资料。这些历史学者多是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名家,对中国现当代的历史研究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在这些访谈录中,他们阐述自己的学术观,也回忆自己的学术历程,严肃中不乏生动,枯燥中充满温情。在史学史研究文选这套丛书里,人物志卷是*可读性的两卷。

翼教丛编 觉迷要录--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试读本)
免费
光绪甲午以来,康有为及其门徒在全国各地发起变法宣传和改革活动,“新学伪经”、“素王改制”、“孔子纪年”等学说广为人知,激起轩然大波,不少人以上奏、编书、办报等方式行批驳。“戊戌政变”后,王先谦等汇集“诸公论说及朝臣奏牍有关教学者”,编成《翼教丛编》。庚子“自立军事件”后,叶德辉为肃清“康学”影响,“将康逆乱政始末及康党谋逆情形编纂成书”,成《觉迷要录》四卷,实为《翼教丛编》之续编。此两书汇集大量原始材料,较为真实、完整地记载了全国各地、朝野各方对待“康学”“康党”的基本立场与主要反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这两部晚清力辟“康学”的经典著作,当年风行一时,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将两书视作研究戊戌变法、“康党”保皇、“康学”流传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的核心资料,却未对两书作专门研究和精心校。湖南大学吴仰湘教授对此二书做了系统考察与整理,是为定本。康、梁、王、叶之爱好者、近代史之学术者,不可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