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礼译注
¥46.99
《周礼》是一部讲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本书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向号称难读的《周礼》加以译注,化艰深为平易,注释翔实,译文畅达。


马克思传(第4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
¥46.80
本书是英语世界*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阳明心学与禅宗美学思想
¥46.80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建立在明代儒佛道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其心学思想形成的全过程都借鉴与吸收了禅宗思想。本书在阳明心学与禅宗思想的基础上,梳理了阳明心学美学与禅宗美学思想,着重审美过程中的体验性与主体性;从心学与禅宗的关系、美学思想的异同,以及不同的历史归宿等方面,尝试厘清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探寻阳明心学与禅宗美学在审美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传统与更新
促销价:¥22.99|¥78.00
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话有哪些异同?神话之后的世界如何展?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存哲学中,为何发展出了两条路数迥异的文化主脉?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曾遇到哪些身份焦虑,又经历了多少争执与变革?……这本书是一部条理清晰、深浅出的中西文化溯源之作,以文化比较的方式讲述了大约4000多年以来的中西文明,其中,作者不仅阐述了两种文化内部的若干源流传统,而且还以源流传统的演变与更新为视角,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近代启蒙历程和现代转型,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等。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从神话时代出发,重走中西文化时至今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切两种文化在不同时代中的基本精神,探寻埋藏在文明底部的思维逻辑。


客居忆往——哲学人生问答录(守望者)
¥46.80
本书系洪汉鼎先生以答学生问的形式而写的学术自述性文字,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作者个人从年少时代至今的种种经历,包括无锡辅仁中学、北京大学求学、反右斗争中误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发配至大西北、改革放后重回北京、德国修深造、台湾十余年讲学等,整个经历充满悲欢离合,是幸与不幸、祸与福的交集;第二部分作者透过个人经历回忆了我国哲学界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情况,其中有师门的作风、师友的关系、文人的特性、国际的交往,以及作者个人的哲学观,不乏一些不为人知的哲坛趣事;第三部分是作者过去所写的回忆冯友兰、贺麟、洪谦、苗力田诸老师,以及拜访伽达默尔的文章的汇集。


哲学的星空:问题导向与观念交融
¥46.8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十多位知名教授在《哲学的星空:问题导向与观念交融》一书中探讨了许多前沿的哲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问题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剖析。作者们既突出内容的前沿性,又为解析各个哲学前沿问题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案例,还介绍了研究这些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全书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观念交融”的视角,探讨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和关联,有助于读者阔视野,从整体上把握哲学与多个学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研究
¥46.80
本书在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当代价值以及创新转化的必要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与路径选择;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内在机制、过程与方法;从现代世界发展的人类共同课题手,从科技、生态、人学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对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的重要性,阐述了二者相结合在当代世界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寻找理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问题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前景做了展望。要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使理论永葆生机与活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精神精华相结合,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转化,重现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从而创哲学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的当代重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转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与理论依据,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哲学纲要
¥46.80
全书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三部分组成。即将李泽厚先生各著作中关于伦理学、认识论和存在论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虽然摘取自不同著作,但其内在脉络及论证说法则相当一致,且彼此之间相互补充、扩展,可弥补原先单部著作中论述不足的遗憾。 在伦理学方面,本书中的内容主要是继承了中国的情本体传统,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哲学视角下探讨伦理学的根本问题。《认识论纲要》内包含了李先生对认识论某些问题的看法:“‘度’作为范畴在认识论需重视‘数’的补充,阴阳、中庸和反馈系统的思维方式需强调抽象思辨之优长以脱出经验制限。‘秩序感’作为‘以美启真’和‘自由直观’更值深入探究。”在《存在论纲要》部分,李先生则将关于“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的论述进行摘取汇编,为本无形而上学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辟一条普适性的“后哲学”之路。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
¥46.80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是一本从中国学者自己的思想视野出发对古希腊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它不重在知识的梳理与介绍,而重在思想的分析与检讨,上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下迄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上下120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深其思想内部,探寻其内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根底与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初的源流与脉络,指陈其思想深处的得失与转捩,阐明其对二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义与形塑作用。


知识也疯狂:人类的求知、无知与幻想
¥46.80
过去到现在,许多人都曾思考过知识的力量及其局限之处,但很少有人想过“知识”这个概念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史蒂芬?康纳在本书中探究了人类心智如何受知识的吸引与制约,以及知识所引发的欲望、幻想、梦境与恐惧。 人为什么总想要“获取知识”? 知识仍是力量吗?它仍带来权力与阶级翻转吗? 求知是人的本能,亦或终将成为一种精神疾病? 康纳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样而令人目眩神迷的文本,求索知识对人类心灵、存在认同的重要意义,并用其幽默而锋利的文笔,完整地为知识及人类的局限性行了一场极富灵思的当代思想辩论。 徘徊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我们既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又因知晓这项事实所带来的屈辱而成为人类。所谓的知识,必定让我们明白自己对某些事物一无所知。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辑)
¥46.80
衆所周知,儒、道兩家乃是中國思想爲重要、影響爲深遠的兩大學派。中國思想發展至當代,針對儒、道兩家的專題研究和比較研究層見疊出,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然而,較爲遺憾的是,目前所見的研究多留意於儒、道的相異之處,而較少關注兩者的會通之際。基於這樣的研究狀況,《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以“儒道會通”爲主題,試圖呈現儒、道兩家的思想相通之處。


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汤一介集)
¥46.80
“文化大革命”后,作者力图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努力追求以真正哲学思考的方式行研究。本书以玄学家郭象为中心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书中通过对魏晋玄学范畴的研究来寻找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梳理了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分析了魏晋玄学到唐初重玄学发展的原因。


文化的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46.80
在理论主题和思想方法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呈现出一种“文化的转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转向》一书集中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这种文化转向,着重分析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萨特、阿尔都塞、威廉斯、霍尔、伊格尔顿、杰姆逊、拉克劳等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理论,凸显出“文化”在他们的理论重建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也讨论了这种“文化主义”的理论取向及其思想价值。其中,特别关注了英国新左派的“文化研究”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视野。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46.80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和基本原理,在存在论的高度上阐释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资本、现代和历史等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科学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存在主义——从陀斯妥也夫斯基到沙特(精)--陈鼓应著作集
¥46.80
《存在主义——从陀斯妥也夫斯基到沙特》,原为美国世界出版公司1956年出版的一部英文著作,是美国存在主义研究专家考夫曼(Walter Kaufmann)对陀斯妥也夫斯基、齐克果、尼采、里尔克、卡夫卡、雅斯培、海德格、沙特八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原作的编选,对系统了解存在主义基本观和各家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本书由陈鼓应、孟祥森、刘崎三人合作翻译而成。 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该学派著名和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中国哲学元理
¥46.80
依据中国哲学元理逻辑体系的天、地、人和合生生道体,中国哲学可以生发为七大原理:元亨利贞论、体用一源论、理一分殊论、能所相资论、不离不杂论、内圣外王论、融突和合论。中国哲学的七大原理(元理)是特定时空环境内在世哲学家通过思维、思想所构建的,其哲学理论思维是那个时代哲学家对人与自然、社会、人生关系的自我体认的升华;是反思人与自然、社会、人生互相关系,超越一般性的诠释而构建的概念、范畴的逻辑;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人生的价值、理想、审美地再反思。这是在哲学家理论思维所把握的那个时代的精神,也即哲学的时代精神。中国哲学是在“继往圣之绝学”哲学理论思维成就基础上,在世哲学家在其理论思维方式引导下地再反思、再体认,以赋予价值理想、伦理道德、审美旨趣、终极关切新生面、新创造、新品格、新气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46.80
本书是作者多年思考和积累的结果。书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创新机制;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和学术崛起;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探寻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等。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信仰的根基、爱国的理由,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骤。


逻辑全能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46.80
本书围绕“逻辑全能”与“逻辑无能”之间必要的张力的把握,对当前认知逻辑研究中的根本问题、问题的症结与合理研究指向做出了系统性与深刻性的分析。作者基于上述“问题症结”的认识,认为逻辑全能问题是认知封闭原则在形式系统中的体现,对逻辑全能问题的回答可以视为对认知封闭原则的解答。本书的基调是拒斥逻辑全能问题,实则是不受认知封闭原则。在这个基调之下,本书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逻辑全能问题:(1)、技术层面。在避免逻辑全能问题的诸多方案中,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在考虑如何不逻辑全能的问题,但有一个问题常常被忽视,即不逻辑无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H.N.Duc提出来的。本文试图刻画这一标准,使用这一标准来评估各种方案。(2)、哲学层面。这主要是使用认知逻辑形式工具来探讨认知封闭原则下的各种哲学疑难,从而推动认知逻辑和认识论的融合。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名称和同一性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46.80
《命名与 然性》是美国 的逻辑学家、哲学家克里普克的代表作,主要阐述了克里普克的名称的指称理论和名称的同一性理论。本课题主要从可能世界的视角和本质主义的研究纲领出发,抓住 然性这一重要路线,把握理论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分析和考察克里普克的名称理论和同一性理论,澄清以往对克里普克理论观的误解和讹传,还克里普克思想以本来面目,系统地诠释《命名与 然性》一书的主要思想观。


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
¥46.80
《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一书,收了12篇曹峰近年来发表的《老子》及道家研究论文,约二十万字。其中有对具体章节如三十六章、三十九章的新解读;有利用出土文献对《老子》首章作出的新诠释;有对老子生成论和幸福观的新思考;有对老子“道”与“天道”关系的新衡量;有对老子“无名”“有名”论述的新考察;有对黄帝与老子关系的新辨析;有对老子政治哲学的新总结。还有对近代日本老子现象的一些研究。这些论文涉及老子研究的各个方面,发表后大多在学界引起重要反响,被广泛引用和转载。这也证明了老子永远不老,老子思想常谈常新。此书的出版相信会对老子及其道家研究产生实质性推动。


艾伦·格沃斯道德哲学研究
¥46.80
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在此背景下,科技伦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变得极为重要。美国哲学家艾伦·格沃斯的工作在科技伦理中的影响甚巨,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格沃斯的道德哲学未有系统介绍,其思想散见于一些中文文献里,这与其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形成鲜明反差。正因如此,研究格沃斯的道德哲学,对理解把握国外科技伦理基础理论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这对于融汇不同思潮,发展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科技伦理思想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特撰写本书。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共有三章,分别从格沃斯道德哲学的背景(第一章),其独特的辩证必要性方法道德推论(第二章),其能动性与规范性来源的讨论(第三章),介绍了格沃斯独特的伦理学思路。第二部分共有五章,首先 比较了格沃斯的道德最高原则PGC和康德绝对律令的异同(第四、五章),继而分别介绍了PGC推论的主体间性问题(第六章),道德原则作为一种命题的可能(第七章),以及格沃斯如何处理“是与应当”的繁难问题(第八章)。从这几个角度重构并反思了格沃斯的道德哲学。第三部分包括四章,分别从格沃斯PGC道德最高原则的直和间应用(第九章),格沃斯论尊严和权利论(第 十、十一章)和其可能的未来的角度(第十二章),对格沃斯哲学的应用和前景行了反思性评价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