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审美流变(精)
¥58.80
书稿梳理了历来不甚清晰的清代前期至中期词学审美取向流变的脉络。从内外两个方面对清代词坛审美主张由浙西词派向常州词派的转向做了深细致的考察:先是从家庭出身、成长环境、交游范围、治学经历、词学作品、词学理论主张、对清代词学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朱彝尊、厉鹗和张惠言在文学思想、审美趣味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深的探讨。然后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导向、文人心态、学术思潮、文学批评走向等诸因素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这些客观条件对文学思想和词坛审美风尚产生的影响。
宋词之美日历(2019)
¥58.80
宋词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明珠。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本日历选取两宋词作180余首,既有经典的名家名篇,也有见性情、存妙笔的小众佳作,读者可以基本了解宋词题材、风格的全貌,无遗珠之憾。另外,选配了与词作意境贴合的170余幅传世名画,读者可以一日品词,一日赏画,词情画意相互生发。 二十四节气和一些重要节日也选配了相关的词作与画作,如除夕、春节选配词人胡浩然的《东风齐著力·除夕》与宋代的《春宴图》,元宵节选配李清照的《永遇乐》与清代的《雪艳图》,端午节选配陈与义的《临江仙》与清代的《端午图》,六一儿童节选配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与明代的《牧童玩雀图》,七夕选配苏轼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与宋代的《仙山楼阁图》,中秋节选配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宋代的《月下把杯图》……希望读者借此通古今之思,觉古今况味。 所有的词作均配有音频,月份页附有当月宋词音频二维码,轻松扫码后便可收听,既可边听边读,也可先听后读,听读分离,方便不同使用场景。 《宋词之美日历》(2019)有公历、农历备查,又有宋词、古画可以鉴赏、学习,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于一身,可以自用,也是上佳的节日礼品。
林汉达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58.80
本书是林汉达先生新编中国历史故事代表作之一。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写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以《左传》《史记》等正史所载为基础,一百八十个故事按时间顺序编排,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属,清晰地勾勒了春秋战国前后五百多年的历史概貌。 林先生是教育学家,又曾推动文字改革,故写作时字斟句酌,非常讲究,而这些作品确如一些论者所言,既是可靠的历史读物,可作“理想的历史门书”,又是优秀的语文读物,“对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
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人:从但丁到伽利略
促销价:¥35.99|¥98.00
从1265年但丁诞生到1642年伽利略去世,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西方文明经历了一次重要蜕变,在表象上,绘画、雕塑、建筑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步,在更深层次,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自我概念的觉醒则为蜕变提供了最原始的动力。中世纪蒙昧的浓雾逐渐散去,古典时期的知识被重新重视,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而驱散浓雾的火种就来自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从《神曲》到《十日谈》,从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到日心说,这座城市为文艺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将带领读者经历一场跨越四个世纪的旅行,去探寻:为什么文艺复兴会源于佛罗伦萨?这里的人们在文艺复兴中扮演了怎样独特的角色?这次蜕变为西方文明烙下了怎样的印记?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58.80
呈现在读者手中的这部《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论著是在张健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作者利用清代档案、方志、文集中有关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和灾害的大量信息建立旱涝灾害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作者对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旱涝等级、降雨量变化序列行了重建,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演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之与太阳活动变化、树轮序列等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引起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变化与波动的原因。不仅如此,作者还选取有代表性的气候事件行个案分析,以复原其形成的气候背景,探讨它们对区域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应对方式。这一研究的目标,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是立足于较高分辨率的历史文献,试图复原中小空间尺度上的历史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由于作者用力甚勤,写作认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其研究,出色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读者通过研读《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响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也很容易从中领悟其研究的精妙与扎实。在此我不必赘言,仅举一例以见研究者对待学问的严肃态度及其扎实的史料处理功底。
近代中国的周边外交
¥58.80
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放在远东国际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行考察,分析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探寻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构架和思路。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先的技术、文化和超群的综合国力,成为文明传播的中心、桥梁和中转站,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多层次的“朝贡体系” ;1840年以后,列强东侵,中国成为弱肉强食的对象,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以夷制夷”,在众多列强侵华的隙缝中谋夺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周边国家的反帝反殖独立运动互相援助、互相呼应,国际地位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冷战和中国内战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外交服从于内政,南京政府的外交施策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
霞浦摩尼教研究(精)
¥58.80
2008年以来,福建霞浦上万村、屏南降龙村一带发现了大量摩尼教文献、文物,对霞浦摩尼教历史、文化与文献的研究,一时成为学界的热。本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研究霞浦摩尼教历史、文化、宗教仪式等内容,中编阐述霞浦摩尼教遗存踏查情况,行文献研究,下编以摩尼教文献的整理与刊布为主,内容有《祷雨疏》《冥福请佛文》《灯七层科册》《兴福祖庆诞科》《贞明正文科》《奏申牒疏科册》六件比较重要的文献。
万历十五年(四十周年纪念版)精
¥58.80
《先秦政治思想史》是梁启超政治类学术著作之代表,一名“中国圣哲之人生观及其政治哲学”。原为一九二二年梁启超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东南大学等高校讲课之内容。本书不但对先秦政治思想史行了细致的梳理,而且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行比较,也倾注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感情,集中体现了梁启超晚年的文化观和政治思想理念。先秦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梁启超所说:“所以当时的政治思想,真算得百花齐放、万壑争流。后来从秦汉到清末,二千年间,都不能出其范围。我们若研究过去的政治制度、政治状态,自然时代越发近越发重要;若研究过去的政治思想,仅拿先秦做研究范围,也就够了。”梁启超正是借对先秦思想的发掘,向世人展示中国学术之魅力,这就是此书永恒价值之所在。
《太平广记》与汉唐小说研究(精)
¥58.80
本书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宏观视阈下,以对《太平广记》及其相关文献的细致爬梳与深解读为基础,细致辨析《太平广记》的汉唐小说认知,探究《太平广记》对汉唐小说的确认与搜集,揭示《太平广记》总结汉唐小说发展的客观事实;以对《太平广记》在宋元明清以来抄刻情况的细致考察为基础,梳理《太平广记》保存与传播汉唐小说的途径、方式和效果,探寻《太平广记》在保存、传播、整理与研究汉唐小说中的作用、地位与影响,客观评价《太平广记》的小说史贡献。
中国哲学的现代视野(精)--清华国学研究系列
¥58.80
本书收录陈来教授最新论文共16篇,一方面依据现代哲学意识,分析了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梁漱溟、徐梵澄等思想家的哲学观的精深涵义,探讨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精神性问题,深化了对心学体系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中国哲学的立场,对西方哲学思想作了阐发,显示了当代中国哲学家对现代中国哲学中本原性问题的关注,和对现代西方思想的理解与问题意识。
整齐世传——前四史人物列传编纂研究
¥58.80
本书在汉宋间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视域下,考察前四史人物列传编纂范式的形成;藉由人物列传编纂范式的延续与变革,讨论史家意图的流转变化;关照列传编纂范式限定下的史传与其他文献的互动与整合。通过列传编纂这一命题,考察前四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及其中蕴含的史学思想,乃至文学意识,反思汉宋间史学发展的情况及史学与社会政治的互动,而揭示汉宋史学发展的脉络,及其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因。
四库全书总目发微(精)--岳麓书院四库学丛书
¥58.80
本书分为文献编与经学思想编两部分。文献编部分除一篇撰写目的在重新检讨《四库总目》殿本与浙本的关系之外,其余各篇均在探讨现存于世的各种提要与《四库总目》稿本的编纂时间与文献价值,试图藉此建立各种提要的先后顺序与《四库总目》稿本的年代系谱,为未来一步比较各阶段稿本的异同预作张本。经学思想编部分则以探讨《四库总目》定本的经学观为主要目的,藉以了解此书在“汉宋对峙”的核心观念下,如何阐释各种经书讨论的主要问题。
实证与寻根:西北艺术文物考察(1940-1944)(精)
¥58.8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建了由王子云担任团长的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等地区(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行了民间艺术文物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系统整理和研究了40年代西北地区被传统绘画史学所忽视的无名艺术文物,本次西北调查的主要研究对象分四大门类:雕塑、建筑、绘画、民间风俗,工作项目主要从两条主线出发,即:寻找“艺术史的田野”和寻找“艺术的田野”。组织本次西北考察对无名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丰硕,且后续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直影响了王子云后半生的学术取向和研究特色。本书即为对这一考察活动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从考古看中国
¥58.80
《六韬》分为六卷,各卷分别以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命名,即所谓“六韬”,各韬之下又分若干篇,凡58篇。此书相传为姜太公所作,后人对此多有质疑。主要内容为太公与文王、武王之间在军事方面的问答对话,反映了早期的战争观,包括战争谋略、作战类型、作战指导、战阵、战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宋神宗时期,该书与《孙子兵法》《李卫公问对》《司马法》《三略》《吴子》《尉缭子》六部兵书并列,结集为著名的《武经七书》。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所收宋本《武经七书》为底本,以日本文久三年刻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陆军印刷所影印明万历刻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明崇祯九年芙蓉馆刻黄献臣《武经宗》、明天启元年刻茅元仪《武备志》、清光绪二年岭南古经阁刻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清嘉庆十年刻孙星衍《平津馆丛书》等为校本,对全书文字做了细致校勘,并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对相关字词、文意做了详明注释。书末附录包括《校订银雀山汉简六韬》《校订八角廊汉简六韬》《校订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群书治要节录六韬阴谋》《西夏文译本六韬》《六韬佚文》和《历代六韬真伪考》等,颇具史料参考价值。
东亚文化间的比赛——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的意义
¥58.80
朝鲜王朝时代,朝鲜向日本派遣了多达数十次的通信使团,这些使团除了身负政治和外交的使命外,还以中国文化为媒介,与日本行文化上的角逐,通过这种“文化间的比赛”,来赢得自我的尊严,也赢得对手的尊重。在朝日之间的这种交流中,现实上的“明清”虽然缺席,但历史上的“中国”却始终在发生影响。因此,在朝鲜通信使文献中,既能够看到日本与朝鲜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也能够看到中国的文化存在。 本书所收录的中日韩三国学者的文章,紧密围绕通信使文献,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文献中所反映出的15—19世纪东亚的中、日、朝三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密切且复杂的关系。
中国四库学(第五辑)精
¥58.80
《中国四库学》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四库学研究基地、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导的辑刊,每年两辑,旨在为四库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每辑文章按照四库经史子集分栏,常设栏目有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献整理等。
《燕丹子》研究(精)
¥58.80
《燕丹子》是早期出现的杂传小说之一,以荆轲刺秦为题材,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明代胡应麟谓其“当是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在中国小说史初期,出现《燕丹子》殊可惊叹,其长篇体制和成熟的文体特征,对现行的小说史观念构成了挑战,其文学成就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小说的发生状况和小说文体特征的民族性。本书将文本研究与历史、文献、考证结合起来,对涉及《燕丹子》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鉴于《战国策》和《史记》也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在考论《燕丹子》与两部史书复杂关系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这部作品的成书时代、可能的编作者、历代著录及其他相关命题。同时,立足于小说发生的学术背景,对其文学成就和小说史地位作出相应阐释。
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四川南部县为个案的考察
¥58.80
《清代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管理——以四川南部县为个案的考察》是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文献支撑,辅以典制文献、官箴书、方志等,以南部县的保甲、里甲、里排、乡约、团练等基层组织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各种基层组织如何对乡村社会行管理。
甘肃文化史(精)
¥58.80
《周易新注》隶属于“新编新注十三经”系列,是对《周易》行校注、解读的一部佳作。本书以《四部丛刊》影宋本王弼《周易注》为底本,以三种宋本、三种简帛本(上海博物馆楚简、阜阳汉简、马王堆帛书)为参校本,吸收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周易兼义》的校勘成果,参考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以及历代注家所收异文,行校注。作者首先利用旧注、辞典等做了基础的文字训诂;其次,在解经的过程中,利用其他经传做旁证,以经证经,以传证传,并征引先秦至汉魏时期史传、诸子、文集等材料,行补充完善;再次,对所列各家注释行辨析和发挥,辅以诸多有见地的案语。除校注外,作者在上下经每一卦后还有“疏义”,在保持传统解释的基础上,又尝试设立新的方法论,试图将卦爻辞的内容纳到殷周之际广大的历史背景中,而窥探其背后的国家政教意义。本书既注重学术性,又兼顾普及性,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
事类赋注(精)(试读本)
免费
吴淑(947—1002)字正仪,润州丹阳人,宋代学者。吴淑是徐铉的女婿,学问优长,兼擅文史,所撰《事类赋注》是一部用赋体类事的类书,开创了类书的全新模式。全书二十卷,分十四部,一百目。吴淑为每个子目作赋一篇,把古今典故以骈俪文的形式融为一炉,精妙异常,历代评价极高。难能可贵的是,吴淑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为自己的赋作了注,而注文征引的典籍很多在今天已经失传了,于是这本合赋、注为一体的著作,因为保存了大量遗失的文字,又有了独特的文献价值。本书以明嘉靖十六年秦汴刊本为底本,以宋绍兴十六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等为校本,点校出版,另外编制了引用书名片名索引附后,以方便读者使用。
东观汉记校注(全二册)--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免费
《东观汉记》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一代历史的鸿篇巨著,由东汉刘珍、蔡邕等几代史学家相继修撰而成,记载东汉自光武帝至灵帝一百三十余年史事。它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此后诸家东汉史书多取材于此。《东观汉记》在汉末六朝时代极受重视,曾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后来逐渐散佚,元代即已不存,直至清代,有姚之骃辑本八卷和四库全书馆臣辑本二十四卷。 《东观汉记校注》是吴树平先生利用古代类书、史书古注等多种文献重新辑佚、校注而成。全书分为二十二卷,其中纪三卷、表一卷、志一卷、传十五卷、载记一卷、散句一卷,辑佚文字皆注明出处,并通校两个清代辑本,方便东汉历史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