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寻香·大连美食
¥55.20
“品读大连”系列丛书以“记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风物”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大连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时代风貌,着力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充实城市文化内涵。 《舌尖寻香·大连美食》介绍了大连美食文化来源、发展及特色。餐饮名楼牵出了大连菜鲜为人知的秘密,七次人类迁移史启幕了大连美味飘香的百年大戏,三位大连籍中国名厨烹出了大连菜变与不变的主题,六大美食话题开席了鲁菜、东北菜、日韩料理、俄罗斯菜大融合的"海杂拌"式的大连菜盛宴……鲜香爽脆的风韵里,尽显山峻海俏的情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
¥54.4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主要内容包括:法律及其相关文件、国务院法规及其相关文件、有关部委规章及其相关文件、文化部规章及其相关文件、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及其相关文件、地方规章及其相关文件、国际公约及其相关文件等。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54.00
本书是继我社出版的《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之后,许晖“100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 俗语,从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长起来。在千百年口口相传的常言中,封存着多少曾经鲜活可感的柴米油盐、花前月下?茶余饭后的街谈市语里,又流动着多少世俗智慧、人间冷暖?它们如何饱受时间的揉、捏、捶、,辗转至今,仍然喷薄着粗放的生命力?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向源头追溯日常俗语的根系,寻访如今或已鲜为人知的古代社会生活。从吴地小儿新年叫卖“痴呆”的趣味盎然,到“红口白牙”说瞎话的活泼形象,从“五毒”竟然是良药的朴素真理,到“白日见鬼”原来是指清水衙门的恍然大悟......而在100幅与100个俗语一一对应、意趣相映的精选古画中,俗与雅、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水乳交融,为活的语言了美的疆野。
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
¥54.00
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因为熟视无睹,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它有趣的本义,更遑论洞察语义的演变,挖掘个中隐藏着的鲜活的异闻秘史了。借由词语考古,我们能够回到历史的现场,在山林河海、奇人异兽,甚至家常杂物中发现博物之美。 《100个常用词中的古代博物志》以常用词为方法,从源头抽丝剥茧,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万千知识:“卤莽”原来指盐碱地上的荒草,“风筝”原来是传递消息的工具,“赝品”的“赝”竟然跟家鹅有关,“首饰”原来指男人的帽子及其饰物……原来,古人也都是科普小能手——一个个词里仿佛包含着一段段“山海经”,一幅幅画中更是蕴藏着“海错图”一般的细节。书中收录100幅印色细腻、细节精美的古画,犹如一场纸上展览,画面与文字相互见证,于细微之处遇见激荡的过往。
中国神话百科全书
¥50.40
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从史书中走出,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改造,而后演变成小说走民间,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三大板块,其中创世神话有盘古天、女娲造人等,宗教神话有老子得道、三清四御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天狗食月等。这些神话看似繁琐复杂,但如果对它们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神话都有各自的特和时代烙印。 本书特别收录并整理了中国神话史,并以此为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神话脉络,将中国神话相对系统化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明了地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史;在条目部分,收录了近1000个神、仙、妖、怪、神兽等,以趣味化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读懂中国神话。
昆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49.60
《昆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系列之一,由郑雷著。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昆曲的历史行程、中国昆曲的文学世界、中国昆曲的艺术风神、中国昆曲的文化意蕴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国 家 级)
¥49.00
福建非遗系列丛书由赵麟斌主编,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丰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有助于读者认识与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展现更大的民族文化魅力。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新环境·新挑战·新机遇
¥49.00
本书以“新环境•新挑战•新机遇”为主题,回顾了2020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线上、出圈、文旅融合、文创、长三角、扶贫”六大关键词,提出要重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视非遗在建构新发展格局及文化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后疫情时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提出要继续发扬民俗思想,坚持防疫,并把握好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常态,逐步恢复群众性民俗活动等建议。“长三角一体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中对长三角各地的非遗保护实践经验与问题行探索,以利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栏目对非遗图谱编制的理论,对“非遗在社区”的方法,对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对非遗保护理念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行了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与实践研究”栏目考察了罗泾十字挑花、各类团扇等非遗实践案例,还分析了上海渔业非遗的传承与崇明“鸟哨”非遗的保护。
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
¥49.00
理解一个成语,有没有可能突破惯常的成语辞典式的拘束?不仅仅是释义,不单单是用例,而是穿透时光的隔阂,回到它诞生之初的语源现场,去洞见另一种当时的旦暮朝夕、饮食男女,抑或惊心动魄、生死无常? 《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从语源学的角度,寻找失落在时光中的动人典故:从“一唱三叹”礼赞周天子的《清庙》之音,到韩寿“偷香”、贵妃“窃玉”的风流飘逸,从“八面来风”中的四季流转,到“十恶不赦”里的人间百态……在成语——这一古人用智慧锻造的文字容器中,语言大师许晖以轻松晓畅的笔调,原汁原味、“乡随俗”地展现了古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精心选取的100幅古画则如同一场以成语为名的美术特展,用色彩与线条赋予活色生香的古代生活以一种视觉生命力,传递出不同时代人眼中的美的内涵。
阿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48.00
杨福安、王京娥编著的《阿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本书对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概况、历史源流到分布状况及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作用与价值等多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叙述,并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另有生产工艺流程及分析若干,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47.40
本书是一部解析“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读本。通过解读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语境,本书以唯物史观探究“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机理,论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路与方法。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和世界历史意义的基础上,作者深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结构,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自觉,本书探究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的理论资源,探析了秉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阐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内涵。
筷筷有礼:筷子上的传奇、规矩、智慧、美德
¥47.00
在世界上,大约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餐。 筷子是一部东方文化史,它可以通往过去,也可以连结未来;它是一个文化符号,隐藏着中国人的哲学与智慧;它是一个情感容器,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热爱与乡愁。 筷子里面有传奇,有规矩,有智慧,有美德。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公筷公勺”、弘扬文明用餐新风尚的当下,重温筷子博大深厚的传统与文化,感受筷子举止之间的文明与礼节,自有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太极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46.50
严双军编著的《太极拳》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太极拳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太极拳》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后非遗”时代与生态中国之路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46.50
本书包含作者22篇历年来的非遗保护领域论文与访谈,就我国非遗保护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后非遗时代”,做出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同时对我国的未来发展,生态中国之路建言献策。
古籍书名考(精)
¥45.60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探讨中国古籍书名的题写与命名问题。上编“书名题写研究”共五章,分别讨论了简帛、卷轴、册页时期书名的题写特征,以及“大题在下”、“一卷两题”、包首题符号等书名题写的特殊现象。下编“书名命名研究”共四章,考察了书名的命名、含义与指称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古书书名的时代特征与类别属性,并探讨了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合称书名、缩略书名等书名命名的特殊现象。
中国文化集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语译介(巴蜀卷)
¥45.50
《中国文化集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语译介(巴蜀卷)》根据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出属于巴蜀地区的103项非遗名录,遵照名录的分类分为以下十类:传统技艺、民间美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从历史起源到独特之处,从传统传承到发展现状,本书对每一项名录都行了详尽的讲述,并以中文、英文、日语三种语言对照的方式,把巴蜀大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了世界广大读者的面前。本书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呼吁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行保护和传承,这对促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中皮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44.80
皮影,世人称之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活的绘画”。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十三世纪初,蒙古大军将皮影带到中亚,从此历经五个世纪,逐步由波斯传埃及,再传土耳其,终欧洲,并成为现代有声电影的前驱。关中,指中国陕西的关中地区,或称关中平原、关中盆地,其范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倚秦岭,北临“北山”,渭河纵贯其间,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宝鸡、成阳、铜川、渭南五市及杨凌示范区。
藏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44.80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易俗大先生
¥44.50
《易俗大先生》以当下和历史时空交错的方式,串联起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孙仁玉,剧作家范紫东、高培支,戏剧家封至模,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刘箴俗,秦腔名旦王天民以及易俗社第十四期演员训练班(“49级”)的经典作品及历史事件,展现易俗大家在波谲云诡时代浪潮中,个体生命与所处时代的交融和碰撞;钩沉中国百年剧社——西安易俗社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运动的风云变幻中,创生、蝶变与辉煌的过往;表现一代代易俗人以秦腔的承传与创新为己任,关切时局、回应时代,自新、新人的艺术追求、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本书在多方采访易俗社功勋人物的后人、学生及老艺人的基础上撰著而成,选用了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并以二维码的形式诸多秦腔名家的原声唱腔选段,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人物鲜活,故事生动,充满沧桑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情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沉思录
¥44.00
本书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汇编,内容分为五大部分:1.非遗及古村落保护的思考;2.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问题;3.信仰类非遗的保护问题;4.民俗类非遗的保护问题;5.非遗保护实践问题。系统地梳理了部分民间信仰、民俗节日、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昔生存状况及当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42.99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