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分析、模拟及政策评估(英文版)
¥39.00
中国的城市化程正在上升,带来了经济活力,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外部影响。随着决策者对负面影响(例如交通拥堵、污染和房价上涨)的关注,宜居性已成为比以往更加重要的话题。尽管许多中国城市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但只要实行良好的治理并采取及时的政策,中国城市仍然可以蓬勃发展。 在亚洲竞争力研究所(ACI)和上海社会科学院(SASS)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城市宜居指数得到了一步完善。 ACI和SASS的这种改旨在调整宜居性框架,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背景下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特征。更重要的是,今年的研究包括一个案例研究,该案例研究了公共交通及其对宜居性的重要性。


品味公文精选系列(套装共2册)
¥39.00
本套装包括:《品味公文:新时代公文写作关键技巧及范文精选》、《品味公文:公文写作大手笔练就之道》


神话学:裸人(列维-斯特劳斯文集6)
¥39.00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比较南美和北美的神话,并探讨各变型之间的对称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特别注意衣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伴演的角色。後,他演证了南美和北美区域之神话整体所具有的封闭性质。 作者在创造性地坚持在神话研究中把逻辑数学工具运用于结构分析之余,还把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话的“深层逻辑”包括着产生各民族社会自己的“原本话语”的规则,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优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话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据所在,任何“文化相对主义”在此都无置喙之地。在这个范围里,其他社会和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式都难望“科学知识”之项背。而另一方面,不能因此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同科学以前的和其他民族的“知识类型”对立起来。恰恰相反,现在需要恢复当初为了知识步而牺牲的极大丰富性,通过“倒退运动”回到曾力图回避的感觉世界,并找回曾被拒斥的“非理性思维形式”。


中国人的精神
¥39.00
《中国人的精神》是系统反映辜鸿铭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发表于北京,用英文写成,旨在对外展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呼吁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1915年,欧洲正深陷一战的泥潭,仿佛大厦将倾,西方人对自身文化产生集体性的反思。辜鸿铭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莱尔和阿诺德的思想为对照,向西方阐释古典儒学的精神内核。


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报告
¥39.00
本书以我国西部大省——四川省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的特色为背景,围绕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对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中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农地流转风险中的农民权益保障、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公共投资布局优化、社会管理创新的绩效评估、社会管理创新案例与分析等专题进行研究,旨在解析四川省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为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报告(2014)
¥39.00
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发展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是新时期我国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持续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书以我国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的特色为背景,围绕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公民参与、社会服务、风险管理、网络舆情管理、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等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旨在解析我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39.00
这是一个技术突飞猛的时代。技术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会影响社会生活中相应的制度安排和行动规范。 本书基于一家大型国企历时多年的“初启-停滞-重启-成功”的曲折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了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尝试回答当今时代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引发组织文化怎样的变迁?文化的变迁又是如何发生的?外来的复杂技术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应用成功?除了组织文化,组织外部的多重环境又是如何影响组织内部的技术应用过程的? 本研究对组织研究中的制度学派和信息技术-组织研究中的互构学派都有所推。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新闻传播学文库)
¥39.00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放的思想体系。全书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等观。第2段 作者写作此书历时十年,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做了名目索引约1万条、卡片3000张和一本提要笔记。书中介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传播观,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对于阔思想很有教益。第3段 本次修订,除订正个别讹误,新增两篇书评及作者的获奖感言。第4段 一些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将该书列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础理论书目。


福利与伦理:基本理论与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39.00
福利问题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主题,福利伦理则是从价值合理性的角度来考量社会福利制度及其相关问题。从伦理角度看,社会福利就是政府基于特定的伦理原则对社会总体礼仪予以分配与调整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从而促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本书由 “基本理论”和“实证研究”两部分构成。前者通过考察和分析中西传统福利制度及其伦理理念的演,阐释并比较当代*有影响的几种福利分配正义理论,力图寻找具有基本共识特征的福利伦理观,而探讨合乎伦理的福利制度安排。后者则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我国当前一些重要领域中的社会福利状况,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行伦理分析,并结合“基本理论”部分得出的结论,提出我国福利伦理制度建设应该秉持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39.00
本书立足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实践,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研究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型。一是提出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内卷化”,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根源是激励异化(激励本义的偏离),乡村治理现实的本质是封闭化的治理主体、物本化的治理理念、自利化的治理内容、运动化的治理机制、风险化的治理结果,在既定框架中的一切改革与创新都难以实现乡村治理的实质步;二是从价值选择、制度建构、机制完善等维度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理论,以此超越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保障乡村的全面振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史(1950-201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65周年(1950-2015))
¥39.00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65周年庆典出版物。本书回顾了人大法学院65年来的光辉历史,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参加国家立法司法咨询活动等情况。内容包括高歌前行:新中国法学教育的个、曲折前行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师生与政治运动、特殊年代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沉寂后的新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重建、铅墨春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


调查性纪录片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
¥39.00
近些年来,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调查性纪录片备受人们的青睐。本书就是对调查性纪录片展的拓性的研究。 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之上,作者运用叙事学、伦理学、传播学等理论,考察了调查性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文本建构、生产机制、传播效果及未来发展。 作品追踪历史上和新媒体环境下调查性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综合运用文艺学和传播学理论做跨学科研究,作品视野阔,时有创见。 在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学术积淀之外,《调查性纪录片研究》体现了人文科学研究者应有的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


真实的乌托邦:既善且美的教育建构(当代中国教育学人文库)
¥39.00
本书是檀传宝教授21世纪以来在德育、美育、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诸多研究的集成。在前期对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本书突出呈现有关教育主体性与德性生成、德育概念与德育形态、教育伦理性及德育价值、教师德育专业化、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公民教育等维度的深思考,是对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审美教育、公民教育、教师教育及教育伦理的时代之思。


网络空间的劳动图景(新闻传播学文库)
¥39.00
《网络空间的劳动图景》探讨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新鲜话题。作者认为,网络用户劳动是互联网时代资本和劳动重构的产物。在网络空间,网络用户数量不只是数字,而是代表着生产、传播与消费等加快信息资本积累的力量。从网络用户的信息活动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出发,本书深地研究了劳动者(网络用户)、技术与资方权力控制中的网络用户劳动、网络用户劳动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劳动的报酬等诸多问题。 按照与作为资方的网络媒介是否存在着劳动合同关系、是否获得经济报酬来划分,作者将网络用户分为UGC(用户原创内容,没有获得任何经济报酬)、PGC(专业生成内容,在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后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OGC(职业生产内容,可以视为网络媒介的雇佣者,会定期获得报酬)三种类型,并分别做了具体分析。 作者分析指出,网络用户之所以心甘情愿地展不获得任何经济报酬的劳动,是因为网络用户在劳动中不仅能够获得社会关系、社会声望、互惠(分享)、信任、寻求共识、社会道德、社会规范、公共精神、家庭及宗亲关系等诸多处于社会资本范畴中的非经济报酬,还能获得社交、知识、娱乐及情感体验、参与感和幸福感等若干社会资本范畴外的非经济报酬。这是网络用户不遗余力地行网络劳动的动机。正是这些非经济报酬的动机促成了网络空间中迷人的生产和消费图景。 作者认为,伴随着网络空间各种劳动的不断推,符合网络劳动市场的经济报酬也将会逐渐普及。同时,网络用户的劳动虽然能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注强大的动力,然而其也裹挟着巨大的破坏性,因而需要对之行合理的引导。


中国交通能源与碳达峰
¥39.00
本书稿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包括:梳理总结我国交通能源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交通运输和能源行业是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部门,都面临产业升级转型和技术快速变革的全球大势。 我国交通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重研究发达国家交通能源发展与达峰态势经验;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展望2050年我国交通能源及碳排放;深剖析我国交通及碳排放达峰路径;而提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在附录部分还列出能源需求展望常用模型分析方法,并对本研究交通用能统计口径调整方法行了说明。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39.00
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
¥39.00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从历史维度出发对教育公平价值内涵进行梳理,着力阐释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获得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后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的发生机制,考察当下教育公平价值追求的两个重要转向:一是由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平等向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转变;二是由追求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接受高质量的过程公平转变。在上述研究的铺垫下,立足应然状态下的教育公平时代价值追求与实然状态下的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其发生机制,从政府性质、政府行为、政府能力、教育产品属性等视角出发,探究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生成逻辑,分析促进教育公平的政府约束性因素,明确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规约责任与道德责任,提出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可能方案,是当前学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8)(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
¥39.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投和科技成果转化由东部一枝独秀向东中西协同发展转变,西部地区创新发展体现出自身特色,亮纷呈,也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 西部创新发展成效能够极大地促西部大发。建立西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西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西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而“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广大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报告立足西部创新发展,从“五大创新领域、三大支撑要素、两个合作平台”这一逻辑线索出发,共设置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城市创新效率、生态科技创新与包容性创新;金融、科研经费、人才;以及产学沿用协同与国际合作平台十个章节,围绕西部创新重要问题展研究。


基于微观农户视角的农村金融排斥研究
¥39.00
农村金融如何有效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以实践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主要围绕农村金融排斥这一主题,通过收、整合与扩展既有理论及文献,尝试构建农村金融排斥的逻辑分析框架,重点从省级和地级市层面深度探讨农村金融排斥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方法识别农村金融排斥的关键影响因素,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语言学论丝(第三十六辑)(试读本)
免费
《语言学沦丛》原是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和浯言学教研室合办的同人性质的不定期刊物,从2002年第二十六辑起改由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由国内外一些知名语言学家组成新的编委会,而向国内外语言学界组稿,并由不定期改为一年两辑。本书为其第36辑,书中具体收录了:《濒危语言的田野调查》、《中国空白语言的田野调查》、《藏缅语的调查》、《台湾南岛语言的田野调查》等文章,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古代汉语(试读本)
免费
本教材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简明、实用为原则编写。全书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文选注重典范性、新颖性和可读性,难易结合、循序渐。通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古音等几部分,由文字及语言,由语言到与语言相关的古书和古代文化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篇文选后都设有“学习提示”,每个通论后都设有“练习”,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强化理解、总结归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鉴于课时和教材篇幅有限,文选只收录古文,不涉及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通论以古汉语本体知识为主,兼及与古汉语有关的其它知识。 与以往中文系古代汉语教材不同的是,本书无论文选还是汉语知识通论都更注重典型性和实用性,分量大大减少,更适合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 本教材可供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