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40.80
《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生前读了十七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张国刚教授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得其精髓,对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深挖掘其中有关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方面的历史智慧和现代启示,而成《资治通鉴启示录》。 《资治通鉴启示录》,不仅系统呈现秦汉、隋唐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分裂混乱的曲折,而且深刻剖析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时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是人生成长各个阶段的书。 全书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八个部分,每部分下分若干章节。作者还将文中有关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的启发性语句提炼出来,共计122条,并以灰色底框的形式置于页面右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的现代价值。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精)
¥40.80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于赓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不错的窗口”。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的本来面貌。其切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者形象的模塑、医患关系的探讨,亦有对古代的卫生体系、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性病对青楼文化的影响、宋代墓葬壁画背后的医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
¥40.80
本书试图站在宏观角度,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行回顾和梳理,力图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本书可用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教师用书)使用,亦可作为面向专业读者的学术著作。


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研究(精)
¥40.80
“夷人图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以非汉民族为描绘对象的历史资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突出特是图文并举,图像与说文以不同形式相匹配。《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研究》一书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为基础,基于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尝试通过图文关系及地方历史的文化语境去发掘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民族志意义。全书围绕“绘写了什么”与“为什么绘写”两大问题,关注“夷人图说”的图像表述与意义生成模式,探讨了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民族分类问题,系统梳理了这些文献的谱系和源流;并试图追溯云南方志与“夷人图说”的文化语境,通过对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图文对读,总结其叙述事件与绘制图像的语法,尝试揭图像背后的历史事实;而剖析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序跋,分析绘写者的意图、心态与绘写方式之关联,探究图说的艺术性与政治性、国家性与地方感之张力。


希古与幽怀——傅抱石的人物故实画(精)
¥40.80
本书以1937年抗战军兴后的傅抱石客蜀时期为时空截面,以其丰赡的艺术成就中至为重要但学界关注尚不充分的人物故实画为研究对象,主要以文献考证与“知人论世”方法对其行了分析研究。一是将傅抱石作为一个蕴藉着丰富人格、情感和思想的生命个体,清检并阐释他在这一特定时期创作的大量寄托其生存所感与生命所思的人物故实画。二是将傅抱石作为一个超越单纯画家身份的学者和文人,置于20世纪中国思想史、学术史脉络和文人精神谱系上予以讨论,拓展传统视角对其丰富性的拘囿与羁绊,抉发并呈现其沉潜于人物故实画中的学者思致和文人襟怀。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40.80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时代,孕育出文化中国。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启,为整个亚欧大陆带来了一个长达三四千年的温暖时代。8000—6000年前,是中国《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时代,当与考古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察时,河姆渡的伊甸园、史前闽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经由良渚人从东南到西北的扩散,构建了一个良渚化世界,这就是一个以玉作为核心的礼制文明和审美国度——文化中国。这是文化中国的源头。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从马政到财政: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功能和影响(精)
¥40.80
本书主要研究明代中后期太仆寺财政功能的产生及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问题。太仆寺历来是管理国家马政的中央行政机构,但自明代中后期始,在赋役折银化的大背景下,马政赋役也启了折银化的过程。两京太仆寺所管辖的南北直隶和河南、山东部分养马府州县的马户差役、牧马草场和马匹等,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太仆寺的白银收,太仆寺因之逐渐成为钱粮衙门,建常盈库专门管理白银的存放和收支。明中叶以降,随着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的日益恶化,常盈库中盈余的大量白银被朝廷视为缓解各类财政危机的救命稻草,太仆寺因之被日益卷国家财政之中,成为中央财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发挥出巨大的财政功能,并对明后期的财政管理及缓解财政危机产生重要影响。本书利用大量一手史料,收集数千个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书中观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结论明确而可靠,是迄今部以财政视角系统研究明代马政的专著。


走出地方史: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精)--中大史学文丛
¥40.80
在华南地域社会,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的关系,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完成的9篇专题,重研究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包括三山国王、双忠公、大峰祖师、义民、妈祖)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试图揭示,在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近百余年来在地方社会近代化背景下的演变。 另收代序、附录,共3篇。交代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旨趣、学术心得,以及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的经历与创见。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40.80
本书是长江学者包伟民教授第二本自选集,所选文章反映了他近年来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所收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略有差异的组合: *篇《历史学是什么》,作者用尽可能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理解。第二至五篇为*组,是关于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关侧面的学术综述;第六、七两篇为二组,就相关议题的推提出具体建议;第八至十一篇为第三组,分别讨论了史学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怎样更恰当地应对海外汉学的学术影响;第十二至十七为第四组,都是在具体的专题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兴趣研究方法的试刀之作;*后两篇为第五组,是纪念作者先师邓广铭先生的专文。


四川国学院史
¥40.80
四川国学院于1912年由四川军政府创立,为全省国学机关,宗旨为“提倡国学,发扬国粹”,聘请吴之英任院正,刘师培、谢无量为院副,院员有楼黎然、曾学传、廖平、曾瀛、李尧勋、杨赞襄、等宿儒名士。1927年并四川大学。在15年间,始终以“国学”相号召,是当时国内国学教学研究的重镇。20世纪初国学运动兴起后,以“国学”命名的大型学术机构,四川国学院是*所;以政府之力兴办国学院,在全国也是首创,在整个百年国学运动史上也是非常独特的。 四川国学院是近代*早出现的大型学术机构之一,具备教学、研究、出版、传播等多项功能,它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和它在国学教育方面的探索,都是很有价值的。四川国学院还是推动蜀学复兴的重要阵地,培养的学生遍布四川,其中蒙文通、向宗鲁、彭云生、李源澄等对于后来四川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部著作可以加深读者对近代文化的认知。作者运用了大量档案资料,很多是*次公之于众。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40.80
公元前1000—前500年,文化中国的《诗经》时代,自由的时代咏唱出自由的诗歌。“中国”这个词出现在此时,关于“中国”之内涵的界定也出现在此时,但不是通过论理的形式,而是用铭文中不磨灭的誓言,还有诗歌中活泼欢畅的曲调,来界定中国人就是这样生活,这样思考的。周召优雅,郑风直白,宋地民风狂野,齐鲁朴实沉着,楚地天性浪漫,而并未收《诗经》中的吴地诗歌也经由楚人的“翻译”,灵气乍现。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元好问传论--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精)
¥40.80
《元好问传论》是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专刊”丛书之一种,围绕宋金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生平和作品,对其行多角度的述评、考论,展现出被特殊的历史时代裹挟的这位大文豪的人生际遇与历史贡献。上篇以元好问身世、生平、家庭为中心,结合其作品的解读,系统梳理其生平的疑难问题,并兼及其民族、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思想,述中带论。下篇以十个专题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考论结合,深探讨诗、词、文中的薄弱环节,以及他在史学、医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


南戏域外传播研究(精)
¥40.80
南戏是中国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与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吸引了域外学者的关注,南戏也因此得以在域外传播。本书即以南戏域外传播为对象,集中探究海外学者对南戏的研究、译介、改编等成果,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独特价值的方法和视角。


日本农业出版与传播的社会学调查1950—2003(精)
¥40.80
本书以日本战后50年间农业出版事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呈现了这50年间日本农业出版事业伴随着日本社会急剧变化的状态。将战后的农业出版置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和后来的“不况”期行考察,从不同角度整理了日本农业出版新闻事业的自主发展路径,分析了农业出版在战后农业、农家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村文化全面提升中,如何锲而不舍地与农业和农家为伍,经营着农业出版领域,精细化地履行出版使命。


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40.80
本书梳理赵尔巽执政奉天三年间的举措,分析其施政背景、具体措施、客观效果等,从东北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发,指出赵尔巽执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这一问题上的积极意义,并在清末东北新政以及清末全国新政的大背景下,分析赵尔巽执政承前启后、尤在启后的政绩,有助于人们全面客观认识赵尔巽其人、赵尔巽执政三年间的奉天政局。


人类死亡史:从瘟疫到癌症
¥40.60
1347年,意大利城邦锡耶纳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称于世。然而,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横遍野,一副鬼城模样,政权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终结。引发这场灾难的直原因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但战争、饥荒、社会运作方式以及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水平也在为这场死亡浩劫推波助澜。 《人类死亡史》以锡耶纳的这段历史篇,从多个角度和层级回顾、审视了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医学和科学话题。 融合丰富的史料以及深浅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原理,作者安德鲁·多伊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时间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会群体,微观至分子、基因的死亡画卷:曾经以高致死率闻名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疾病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场死亡风暴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学因素对全球的肥胖趋势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亨廷顿病、唐氏综合征等诸多遗传病的致病原因如何从一个个家庭悲剧中浮出水面……与之相伴的是细菌学说、疫苗种、消毒和公卫理念、抗生素的发现、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诞生等一个个人类认识疾病和死亡的科学里程碑。 除了自然因素引发的死亡外,作者也没有忽视更易受社会性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自主选择”的死亡,无论是族群间的暴力冲突、酗酒、吸烟还是药物成瘾,《人类死亡史》中都有深透彻的分析。 死亡,是人类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永恒问题。在人类社会演的历程中,人类的死亡主因——甚至对死亡的定义——从未停止演变,延缓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丰富。正如《人类死亡史》展示的那样,一部人类社会的演史,也是一部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史,一部抗拒死神的步史。


寻秦记
¥40.60
秦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垂”的弱小部落,经过数百年的曲折历程,逐渐在西部壮大、崛起,成为西方霸主,而统一六国。秦人曾八次迁都,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首都秦邑到最后的国都咸阳,行了获取空间、东向争霸、战略取的艰苦努力。作者沿着秦人的迁徙轨迹,寻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线索,发现民间风俗和文化中残留的秦人踪迹,在对地理的寻访、考察、辨析中,发现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六国的偶然与必然。


匈奴简史
¥40.60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欧亚大陆的历史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作者长风在尊重历史、严肃考据的基础上,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民族兴衰及汉匈关系等内容,做了简要而完整的叙述。


历史与变革(第一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40.60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大问题”,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压力下“被动”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在海外有较高认可度的历史社会学方法论,以及对于历史和历史规律的理解。 作为该系列书目的辑,《历史与变革(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精选了国内外历史社会学大家对于历史社会学核心问题的思考,包括5篇专著文章,2篇书评,以及1篇圆桌讨论的文字整理。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40.60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系《中大史学文丛》之一种,该《文丛》出版中山大学历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专题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书由作者近年研究孙中山的一些成果结集而成,分为六个专题: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本书集中围绕孙中山对于现代中国的理想、实践和影响,就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行考察,客观评述孙中山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努力、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试图在新史料挖掘和旧史料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新展。


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40.60
本书记录了对14位老战士的真实采访,老战士朝作战的回忆,老战士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与人生感悟。有电影《上甘岭》的原型人物战斗英雄张计发、卫生员吴炯,有电影《长津湖》“冰雕连”艺术原型周全弟,有独自掩护大部队转移的独胆英雄杨树柏,有与敌人拼刺刀的战斗英雄梁万昌,等等。 本书人物真实,故事感人。他们中的每一位和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是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