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59元6本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精)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精)
夏德靠著
¥58.80
  两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首先主要表现为它真正启了帝国文学之形态。秦帝国虽然终结三代以来的封建制国家形态,但在文学方面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实绩。这个任务要等到继起者汉帝国来实现,汉代文学确实在多方面展现新兴帝国的盛世气象,从而为后来文学的演奠定可贵的基础。   《两汉语类文献生成及文体研究》主要选取“语类文献”作为对象,希望通过对“语”这一特定文体的研究,借此来探究汉代散文的生成及演历程,并而为描绘汉代文学生态提供一些思考线索。
59元6本 跨文化的追寻——中西文学研究论集(精)
跨文化的追寻——中西文学研究论集(精)
姜智芹著
¥58.80
本书涵盖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海外受中的解读偏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分析西方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如何对中国行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研究西方之中国形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蕴含;剖析外国作家,尤其是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探究其职业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以及他对前辈作家的继承和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从比较的视角阐释张炜与海明威、卡夫卡与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挖掘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的互识、互证、互鉴。
59元6本 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套装全二册)【*分册】
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套装全二册)【*分册】
刘顺著
¥58.80
 儒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数十年来,虽无通论性的研究专著问世,但举凡作家作品研究、流派研究、地域家族研究、体式技法研究以及政治观念与事件研究,于此问题均有不同维度与层面的涉及,可谓成果丰硕。故而,唐代儒学与文学的通论性研究,须在一个已有良好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系统并深化相关问题的解读,才有可能后出转精。同时,中古史研究在历史书写、中央与地方(乡里、藩镇)、制度与实践、日常治理及政治文化诸领域所展现出的极高水准,也让此项研究的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再则,此问题必然与政治学、汉语史、中哲史、思想史等学科存在着难以回避的交叉重叠。因此,这是一个贯通文史哲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对作者的学术素养要求非常高,刘顺本科为政教专业,硕士阶段专业方向为国际汉学,博士阶段受业于著名学者胡晓明兄门下,又曾在陈引驰教授门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从知识背景看,刘顺的确是从事这一学科交叉研究的合适人选,他的这种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也获得了相当的成绩,概括地说,《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学术创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政治生活为中介考察儒学与文学的多重关系,并以“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难题作为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视角,以此确定儒学的时代样态、影响及其所应对的挑战与回应的方式,从而避免对儒学过度文本化的解读倾向。   二、在唐代文学文本的分析中,既注重文学与政治一般性关系的考察,也注重其作为“政治行动”的意义。而在关注儒学对文学观念、主题、体式、风格乃至认知模式之影响的同时,也关注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方式”的价值。   三、在文学体式及功能等问题的考辨上,以汉语史研究的相关结论为据,以中古汉语所可提供的语言学条件作为文学文本分析的基础参照,并由此考察文学书写的规则、技法、限度及其与儒学相互适应的方式。   总之,《唐代的儒学与文学》一书,对唐代的政治、儒学与文学的关系的考察,新义迭出,比如:唐代前期的儒学以《五经正义》的修订为其高成就,传统的义疏学自此而衰。为李唐提供合法性论证、构建国家治理的观念与制度、营造政治文化并回应具体的政治诉求,成为唐初儒学非常核心的问题,礼乐则为重领域。再如,《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套装上下册)》认为儒家文论主张比德连类、物先感随的观念得以延续。儒学、政治、文学的互动,既催生了新的文学体式,文学也呈现出相应的独立品格。又如,该书指出,“安史之乱”后,儒学对于道德、人性、制度、历史的思考,加速了礼乐儒学向心性儒学的过渡。此时期的文学,制诰、章表奏疏等政令文的影响更强,“古文”的影响也一时为盛;文与道、心与物之关系的考量逐步焦化,诗歌领域中佛学诸因素的影响,则形成了对儒家“感物”诗学的强势冲。在一个缺乏“确定感”的时代,中唐的诗文在风格上也呈现全新的时代特。这些看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得之见。
59元6本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
陈欣著
¥58.80
《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陈欣著,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楚辞学文献考论及阐释研究”的终成果。此书以清代楚辞学文献为研究对象,而清代楚辞学文献又极为丰富,其流传下来的总量几乎超越此前历代楚辞学文献的总和,可谓汗牛充栋,真正得到整理与研究的是极少数。因此清代楚辞学文献亟待学界的梳理与研究。《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全面而系统地考论清代楚辞学文献和学者资料,在地域文化和阐释学的视野下,运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差异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现清代楚辞学的发展轨迹、特征和成就,以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视角的缺失。有助于更清晰地、立体地把握清代楚辞学的研究理路、内在联系和整体风貌,而借助新的学术时空观,为当下楚辞学研究提供新的观念、视角和方法。
59元6本 宋词殿军张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宋词殿军张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孙虹著
¥58.80
本书从家世家学与词集词论、生平事迹考述及发覆、“文化遗民”身份与《山中白云词》思想倾向、《词源》的诗学取向与词学法度、《词源》的理论创新与美学规范、张词的艺术风格及词史地位、清代对张炎受的深刻歧异与理论渊薮这七大方面,对张炎其人、其词、其词学等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讨论了张炎显赫家世、渊源家学对其思想立场、词学理论、艺术造诣、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词集词论的版本源流、词集“别本”“别题”现象。本书结合张炎词作、相关史料以及与交游词人往来唱和交游之迹,考证出其曾两次北游大都的政治事件、再次北游南归十年后居游浙江西路的磊落行谊。提出了张炎创作分期新三期的观,明确张炎“宋词人”身份归属,以及在这一身份之下的思想立场与词作倾向。本书基于《山中白云词》是《词源》创作范本的立场,探究其词学理论是在兼容宋诗特质基础上,表现出歌谱合乐、原创范畴、创作技法三方面对两宋词论的通变;推原《词源》的诗学取向、词等
59元6本 形象·景观:宋代行记与旅行书写
形象·景观:宋代行记与旅行书写
阮怡著
¥58.80
宋代是行记创作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众多行记佳作,其中不少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与审美价值。作者从文献、文学、文化诸层面对宋代行记行了系统深的分析,梳理其源流演变,明辨其文体内涵,探讨其中折射的宋人行旅生活面貌。同时,以他者形象为切,分析宋人笔下的异域风物、异族形象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因子。并从旅行文化的视角研究行记中地—人—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借此剖析宋人的文化心态。
59元6本 中国古典学(第二卷)
中国古典学(第二卷)
杜晓勤主编
¥58.80
.
59元6本 观澜叩寂:语文教育行思录(精)
观澜叩寂:语文教育行思录(精)
潘庆玉著
¥58.80
.
59元6本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第十辑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第十辑
张伯伟
¥58.80
日本早在大化年間(645—650)就開始使用年號,這當然出於模仿中國的紀年方式。其後,從大寶(701—704)改元到現在的1300多年間,一直使用著年號來紀年。日本的年號大多是由兩個漢字而構成的,年號文字基本上都有漢籍出典。大致説來,所有年號通過被稱爲“改元定”的朝議而決定,參與“改元定”的大官和文人各自提出“年號勘文”,其中寫有新年號的候選案以及漢籍出典,在很多場合同時附載出典的原文,换言之,古代年號勘文中保存有當時國内流通的漢籍文本。
59元6本 中古史书校证
中古史书校证
真大成
¥58.80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书:中古史书校证》所谓的“中古史书”是指记述两晋南北朝史事的十部正史,即《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及《南史》、《北史》。由于两晋南北朝属于中国“中古”时期,因此将这十部正史统称为“中古史书”。这十部正史成书迄今均已千年以上,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鲁鱼帝虎、断篇脱字所在而有,前人也曾多作订正,留下了丰赡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因此叙述其梗概,评鹭其得失,总结其方法,汲取其经验,对于当下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兹以时代前后为序,略述其演进之途。
59元6本 龙泉司法档案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文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龙泉司法档案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文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吴铮强著
¥58.80
通过对龙泉司法档案民事诉讼文书的深解读,本书梳理民国时期浙江省龙泉县立法与审判机构、传票、诉状、调查报告、庭审记录、裁断文书等方面混乱而多变的演化程,从而首次确认在清末民初的司法实践中出现过职权主义民事审判模式,将其立法依据追溯到清末的《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等,并据此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的“层叠”与“互嵌”现象。
中国省域成人教育竞争力报告(2006—2010)(职业与成人教育竞争力研究丛书)
中国省域成人教育竞争力报告(2006—2010)(职业与成人教育竞争力研究丛书)
陈衍 房巍 于海波
¥58.80
《中国省域成人教育竞争力报告(2006—2010)》,主要呈现“十一五”期间,我国31个省区成人教育综合竞争力、成人教育规模竞争力、成人教育保障竞争力、成人教育机会竞争力、成人教育质量竞争力,以及其下属二级指标的横向态势和纵向趋势,并以专题方式从省域视角对成人教育领域的若干优势和主要弱势作出评价。 采取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形式展示主体内容,力求直观、客观。
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
¥58.80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源于前人的思想。它在客观上提醒了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防止人口的过速增长,从而成为现代理论的开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经济学上也被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也是当今人类被关注的焦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马尔萨斯永远是超前的。
59元6本 励耘语言学刊(2019年第1辑)
励耘语言学刊(2019年第1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
¥58.80
《励耘语言学刊》原名《励耘学刊》(语言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语言学类重要学术集刊。2005年创办,每年2辑。本集刊主要刊载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学术价值,或属原创性理论,或为原始性资料,或者具有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选纳CSSCI集刊收录名单。
59元6本 中国四库学(第7辑)
中国四库学(第7辑)
邓洪波主编
¥58.80
《中国四库学》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四库学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主导的辑刊,每年两辑,旨在为四库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每辑文章按照四库经史子集分栏,常设栏目有经部研究、史部研究、子部研究、集部研究、文献整理等。本书为《中国四库学》第七辑,除常设分栏外,另有四库学综合研究、四库提要研究等分栏。
59元6本 西南联大艺术历程(精)
西南联大艺术历程(精)
李光荣著
¥58.80
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西南联大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科艺术的面貌,梳理出各科艺术的发展历史,着重研究了各科艺术的重要社团、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对西南联大艺术的成就、贡献、特、规律、地位、影响等作出了评价,并总结了西南联大艺术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其艺术成就与其艺术教育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良好互动等
59元6本 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精)
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精)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编
¥58.80
马列主义文献在近现代中国的翻译与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节,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办“近现代马列主义文献汉译出版”学术研讨会,并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是为该书。 全书收研究论文二十篇,会议综述一篇,按主题分为“《共产党宣言》译刊研究”“经典与通俗读本译刊”“马列文献的译刊机构”“马列文献的传播与影响”“马列文献的翻译与演绎”“书报译介与述评”六部分,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和出版史的视域中,对这一重要史实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研究,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史的研究。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社会学文库)
迈向绿色社会: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影响(社会学文库)
洪大用 范叶超 等
¥58.80
基于客观问题、主观认知与社会建构的分析框架,本书重研究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实践与社会转型的互构共变,着力分析了客观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公众环境关心与行为发展以及由此促的环境治理模式转型和社会建设变化。
社会运行论及其发展——郑杭生学术思想研究(郑杭生教授纪念文集)
社会运行论及其发展——郑杭生学术思想研究(郑杭生教授纪念文集)
李强 洪大用
¥58.80
本书选录的论文是对郑杭生社会学学术思想相关观、核心理念、基本理论及社会运行学派发展历程的评述及深化研究。讨论话题涉及社会运行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相关分支社会学,以及理论自觉和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等方面,对继承和发扬郑杭生等老一辈社会学学者的丰富遗产,推动中国社会学积极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研究
佘双好
¥58.80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行了回溯与前瞻。全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生成、科学化确立、学科发展、专业发展等问题,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发展情况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情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内容与形式、科学研究、学科依托与自主等问题行专题剖析,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本书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并勾勒了其未来发展走向,是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专著,可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学习使用。
(试读本)好学心知集——中国文化与哲学(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
(试读本)好学心知集——中国文化与哲学(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丛
陈来著
免费
本书是陈来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文章选集。所选的20篇文章按时间排序,从对殷商祭祀文化谈起,到对汉代儒学仁说的分析,到郭象哲学、王弼及魏晋玄学、朱子哲学、王阳明哲学、明代民间儒学、王船山哲学,再到明清世俗儒家伦理研究、近代“国学”的演变、梁启超的“私德”论、冯友兰论情感,最后一篇文章是对“五四”文化思潮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