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通释:升降出入辨伤寒
¥63.50
本书以现代白话解读《伤寒论》的内在逻辑,说明原著中的“三阴三阳辨证”模式的内涵,让初学者能理清原著的基本脉络。本书以三阴三阳的整体、动态辨证思路逐条阐述原文的启发,并对于一些具体方药运用行深的探讨,对于学习、临床多年的中医学人,也可以作为深学习经典的参考书籍。

经方辨治法度:古代经典核心名方临证指南
¥63.50
本书是毛军教授长期深研读《伤寒》经方医学,在临证中不断探索和应用古代经典名方的思考、创新和经验。一是详尽地阐明了临证检验确有疗效的30首古代经典名方的辨治法度,应用时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选取了作者临证中有启发意义的医案行了详尽解读,深浅出、旁征博引地阐述了作者应用经典名方临证的认识、理解和经验,特别突出每首方证的病机与核心病机思辨,扩展了临证应用范围。观独到,授人以渔,旨在启迪读者的经方医学思维,拓宽临证应用经方的思路。有新颖性、独到性、可操作性和临床实用性。

程氏释方
¥63.50
《程氏释方》四卷,明代程伊撰。全书分中风、伤寒、伤暑、湿证、燥结、火、疟疾、痢疾、泄泻、霍乱、呕吐、反胃、脾胃、咳嗽、痰气、喘急、诸气、诸虚、痨瘵、头痛、眩晕、心痛、胁腰、脚气、黄疸、热淋、消渴、白浊、水肿、胀满、积聚、自汗、健忘、癫、疝气、诸血、痔漏、脱肛、遗溺、咽喉、眼目、耳聋、鼻塞、口舌、牙齿、疮毒、折伤、济阴、活幼四十九门,共收集实用方剂八百余首,每方之下先详释方名,后列主治,并附方歌,有利于加深对方剂的理解及配伍应用,是一部对中医药工作者极具参考价值的图书。本次整理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据日本文化元年(1804)索须恒德抄本为底本。

阴阳九针针法集
¥63.50
三. 任之堂系列图书在读者中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口碑。目前已经由我社出版的任之堂系列图书已经有《医间道》等7种,均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阴阳九针》和《阴阳九针2》上市以来,共销售近6万册。本书为《阴阳九针针法集》,为阴阳九针系列图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任之堂主人余浩自创的针法?D?D阴阳九针的针法。本书包括阴阳九针原理、阴阳九针概述、阴阳九针针刺注意事项、阴阳九针初级针法、阴阳九针中级针法、阴阳九针高级针法、阴阳九针组合针法、阴阳九针杂病针法八章。说明阴阳九针的由来,背景,原理,注意事项,详解阴阳九针从初级到高级针法以及组合针法、杂病针法的含义、针部位、针方法、功效、主治病证、注意事项等,充分体现了阴阳九针的展和提高技巧,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信能够产生较好的市场反响。

2024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后成功四套胜卷(附解析)
¥63.50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最后成功四套胜卷丛书”由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知名培训专家编写,全书包括四套全真模拟试卷和全部试题答案解析。本书根据最新版大纲和大纲细则的要求和考试重,模拟考试时试卷的真正形式,结合笔者多年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经验编写而成。试卷紧扣命题规范,针对重要知识,多考、多角度命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命中真正试题,使考生能够提早模拟感受考试氛围,把握最新考情,从容应对最后考试。本书内容精当,重突出,适合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备考人员使用。本次按照2020版最新大纲和2024版官方教材行全面修订。

知道金匮:临证三十年质难录
¥63.50
《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主体部分22篇,约计398条,单以篇名而论,共记载了有40多种疾病。 本书将讨论1.这些病是什么?2.这些病因何而发生?3.发生这样的病我们如何处理?等问题。从《金匮要略》中筛选了100个问题名为《金匮问难》目录节略如下: 1问曰:张仲景说“四季脾旺不受邪”,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2问曰:张仲景提及肝病的治疗原则——“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肝,焦苦心,甘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他所用的解释都是五行相克而没有相生。我们能从“五行用克不用生”中得到什么启示? 3问曰:《金匮要略》论及“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张仲景为什么说“因风气而生长”,而不说因其他气而生长? 4问曰:关于健康状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而在《伤寒论》中却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问曰:“三因”说*早见于《金匮要略》的“千般?M难,不越三条”,仲景之“三条”与后世“三因”说有何区别与联系? 6问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述及“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那“厥阳独行”究竟是何意? 7问曰: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论述“卒厥”和“脉脱”都论及了“脏即死,腑即愈”,并认为“脏即死,腑即愈”的现象“非为一病,百病皆然”。为何张仲景如此强调“脏即死,腑即愈”? 8问曰: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论述外来致病因素时说“五邪中人,各有法度”,此处为何言“五邪”而非“六淫”? 9问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在论述表里、新旧同病时,强调了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与使用这一原则? 10问曰:《金匮要略》中言“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与“当随其所得而攻之”,这两个“所得”是一样的意思吗?若不是,那各是何意?有什么区别?

手法矫治骨伤难症
¥63.50
脊柱急慢性损伤中出现的颈、胸、腰、骶椎伤病和疑难重症,包括四肢关节伤重症,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无论从骨伤科基础研究,还是诊断与治疗方面,仍是医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手法矫治法”。以手法为主,解决了脊柱骨性结构和软组织在伤因机制作用下产生的变异及相继出现的组织退行性变。手法矫治同时辅以中医中药,行有程序的转化性治疗,从而可成功救治一些面临终生伤残的重症患者,是疾病痊愈而提高生活质量。为此,笔者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编写成册,以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真实的资料。同时,也为广大患者认识和了解自己所患的颈、胸、腰骶椎和骨关节伤病,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行正确的保健,提供了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传播学视阈下中医典籍翻译研究
¥63.50
针对当前中医典籍翻译工作的问题,如术语、文法、结构、修辞、文化等多维度的分析、转换、重构和融会贯通,著者从《黄帝内经》等典籍中撷取大量例词、例句、语段,基本按照中医典籍语词—中医典籍篇章—中医典籍修辞—中医典籍文化等逻辑层递,从对外传播交流的角度来探究其翻译形式与意义的共建,揭示其语言现象和翻译的条理规则,以致力于建构中医典籍翻译理论和实践指南。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养生与杂论卷
¥63.50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与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整理、研究与应用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及其他敦煌文物中涉及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其与“中医”“西医”不是等同概念,与“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命名相呼应。敦煌医学卷目前公布的有一百三十余种,其内容包括医理、诊法、本草、医方、针灸等方面。本套敦煌医学丛书出版的《诊法卷》《本草卷》《医方卷》《医方网络药理学卷》《针灸卷》《本草卷》《养生与杂论卷》 《藏医卷》《形象医学卷》《教学卷》《专著与人物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是*权威性的敦煌医学研究系列专著。

杨震相火气机学说研习实践录.医案医话集
¥63.50
早年拜师于西安市中医讲师团团长、丹溪学派传承人王新午,以及西安市名中医、清代御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学习,一直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在两位师父学术思想启迪下,提出“相火气机学说”。在诸多疑难疾病,尤其是肝胆病方面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界内享有盛誉。创新性提出“六型相火”及“治肝五论”,首创“肝经血热”乙肝病机理论,把乙肝从气分治疗直引血分治疗,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五神辨治学:中医五神理论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63.50
“五神”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本土文化中广泛应用,如神采飞扬、得意、失魂落魄、踌躇满志、意志坚强等,但医学领域应用却不甚广泛。本书的面世,有利于促中医五神辨治理论发展,填补中医五神辨治学的学术空白,通过挖掘新资料,使中医五神辨治形成新体系,为现代中医研究从人体本源层面行论治疾病提供新思路,提出新观。通过对五神理论体系行重塑,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情志疾病治疗方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治疗精神心理行为性疾病提供了必要的评价工具和标准化尺度。

2024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后成功四套胜卷(附解析)
¥63.50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最后成功四套胜卷丛书”由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知名培训专家编写,全书包括四套全真模拟试卷和全部试题答案解析。本书根据最新版大纲和大纲细则的要求和考试重,模拟考试时试卷的真正形式,结合笔者多年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经验编写而成。试卷紧扣命题规范,针对重要知识,多考、多角度命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命中真正试题,使考生能够提早模拟感受考试氛围,把握最新考情,从容应对最后考试。本书内容精当,重突出,适合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备考人员使用。本次按照2020版最新大纲和2024版官方教材行全面修订。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胡天成
¥63.50
本书预计通过系统整理在世的四川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等称号的15名医家的临证资料,针对名家临床特色,将对治疗方法、实用技术、疾病治疗、学术理论等内容行挖掘、整理。首次编写出版具有普遍可读性、基层实用性、疗效科学性的,重反应川籍知名中医药名家临床经验的书籍,起到传承、弘扬、应用、推广作用。

经子医读·天人性情篇
¥63.50
本书为《经子医读》“天人性情篇”,主要从《易经》与医学、宇宙论、阴阳五行、天地人等方面探讨医药相关知识等。

中医脓毒搬家疗法临床医学
¥63.50
“中医脓毒搬家”是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使用的通俗名称,它源于国医学吴尚先著的《理瀹骈文》中的“移毒法”。对濒临灭绝之境这种方法,作者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传承、创新、发展和完善。“中医脓毒搬家”以中医学万病一毒为指导思想,以中医经络为排毒通道,以穴位为排毒窗口,利用脓毒搬家膏的特殊功能引毒归经,使脓毒外泄达到身体无毒病自除的目的,使患者病情减轻消失而愈。

现代实用护理学
¥63.22
《现代实用护理学》专著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前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趋向,反映了国际和国内护理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水平,反映了护理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对科研设计的指导,反映了21世纪对护理人员的高素质要求,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针灸大成白话解
¥63.00
《针灸大成》中医针灸学著作,10卷,又称《针灸大全》。明代杨继洲撰。作者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一步汇集了多种针灸文献编撰而成。卷1摘录了《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2~3针灸歌赋;卷4针法;卷5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卷6~7经络及腧穴;卷8诸症针灸法;卷9选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书。由于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劳动人民积累的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因而在临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将《针灸大成》行了译解和注解,配有光盘,光盘中介绍了《针灸大成》的原文、白话解和注解。

敦煌医学研究大成(总论卷)
¥63.00
敦煌医学是敦煌学与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整理、研究与应用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及其他敦煌文物中涉及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其与“中医”“西医”不是等同概念,与“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命名相呼应。敦煌医学卷目前公布的有一百三十余种,其内容包括医理、诊法、本草、医方、针灸等方面。本套敦煌医学丛书出版的《诊法卷》《本草卷》《医方卷》《医方网络药理学卷》《针灸卷》《本草卷》《养生与杂论卷》 《藏医卷》《形象医学卷》《教学卷》《专著与人物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是*权威性的敦煌医学研究系列专著。

功能单元针灸特效疗法精要
¥63.00
本书作者贾海忠教授、主任中医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理论研究30多年。受西医人体解剖学的启发,贾海忠教授提出了“功能单元理论”,将慈方功能单元理论运用于临床后发现疗效显著。 本书是贾海忠教授2017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公开其独创的“功能单元”,并具体讲授其在针灸临床中应用的讲座实录。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银屑病关节炎分册
¥63.00
本书是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之一,体现了风湿病专家的智慧,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对促风湿病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师承论
¥63.00
王琦院士所著《师承论》*早于2006年《中医教育》上发表,洋洋洒洒六千余言,系统反映了王琦院士的中医传承思想,十几年来广泛传播,影响甚广。现今聚焦中医药传承教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落实总书记关于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讲话精神,加强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的时代要求。关于中医药传承方向的专业出版书籍目前很少,此书也可弥补市场的不足,引起各方面对于中医传承教育的重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师承纵览、于师之“传”、于弟子之“承”三部分。中医之学,璀巍光灿,垂二千余年。然其推移演进,繁衍传继者,师承之教,未曾离之。从师而成者,代有其人,而于师之“传”、于弟子之“承”均有要求。本书通过阐述中医传统传承方式,揭示历代名医成长规律,为中医人成为名医、名师、名家提供有效路径。本书适合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教育工作者、中医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