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黄嘉德译
¥29.99
《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格尔尼卡:毕加索的愤怒与人类战争反思(里程碑文库系列)
格尔尼卡:毕加索的愤怒与人类战争反思(里程碑文库系列)
(英)詹姆斯·艾德礼
¥29.99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极为知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也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为西班牙共和国摇旗呐喊。它以独特的毕式元素,抽象地展现了战争给生命带来的痛苦,却没有更加具体地展示那个它为之而生的具体事件与地——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遭到纳粹德国轰炸后的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 也正因为如此,《格尔尼卡》并没有随着西班牙共和国事业的失败而被历史遗忘,反而不断被新的历史事件重新唤醒,并逐渐登上神坛,成了永恒的反战符号。在本书中,詹姆斯·艾德礼为我们深度解析了这幅旷世名作的来龙去脉、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无数现代艺术家,并在不断变迁的社会形态中被赋予了永恒的价值。
49元5本 绿窗唐韵:一个生态文学批评者的英译唐诗
绿窗唐韵:一个生态文学批评者的英译唐诗
俞宁 编
¥29.99
49元5本 南孔儒学文化
南孔儒学文化
林菊叶
¥29.90
本书重讲述南孔的历史,提炼南孔儒学文化,使南孔从孔庙走出来,让读者了解孔氏南宗家庙、中国儒学馆,普及、传承和弘扬南孔儒学文化。本书挖掘南孔儒学文化的育人元素,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有效服务浙江省衢州市的经贸活动,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衢州市纪念孔子诞辰周年祭祀典礼和"一带一路"衢州市国际经贸合作活动,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做出贡献。本书适用于高校英语专业选修课和非英语专业拓展课的大学生使用,同时也适合来华短期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使用。
49元5本 千年脉动
千年脉动
盛敏
¥29.90
南粤文化纵横行
南粤文化纵横行
安国强
¥29.90
在我国五岭之南的南海之滨,广东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南方,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这里土地肥美,人民勤劳;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广东省别称南粤,本书详细介绍了南粤的前世今生,从南粤的历史沿革、历史名人、著名历史事件,到南粤的人口来源和分类、海洋文明、华侨华人、宗教文化,再到南粤在建筑、美食、功夫茶、雕刻、刺绣、戏曲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内容丰富多彩,资料详实可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南粤文化的百科全书。
49元5本 《庄子》讲读
《庄子》讲读
陈怡
¥29.50
本书是一个工科学者对《庄子》一书的研讨性讲读,包括文本的订正、直读、试译和解析。重对《内篇》的七篇文章作了较为详细的哲学解读,并以其为基础,对《外篇》和《杂篇》行了较为简略的解读。书前的导论介绍了《庄子其人、其书和阅读方法》,推荐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三个共同方法以及阅读《庄子》的两把钥匙。通过解析,揭示出《庄子内篇》是一本体系完整、结构巧妙、逻辑严谨的哲学论著,七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和认识论、社会观和处世观、道德观、生死观、政治观,体现了当时中国哲学的水平,而《外篇》和《杂篇》基本上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一步展,水平则与之有一定差距。因而,阅读《庄子》,当以《内篇》为重,准确地理解了《内篇》,就可以欣赏到一个集哲学的睿智、文学的风采、美学的情趣和洒脱的人生于一身的庄子,也可以较为准确地理解和判断《外篇》和《杂篇》的水平和价值。
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乐黛云,陈越光
¥29.40
中国文化界和教育界关注跨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同时逐步始高校课程建设,本书正是这方面的成果,主要特如下:一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阐释中国跨文化理论资源和中国文化元素,指出跨文化研究与中国传统国学、语言文字学、民俗学、艺术学、科技史学等交叉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从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思潮中梳理理论聚焦与方法。 本书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共同展现了中国在世界现代化程中提升中国文化自觉和跨文化互鉴的40年,为从事跨文化教学和有志于投身跨文化研究的青年学人提供基础而前沿的学术视野,帮助年轻一代深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观察自我文明,提升文化自信,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49元5本 长问西东--中西丛书
长问西东--中西丛书
刘东著
¥29.40
本书为刘东先生对中西文化行长期比较思考的结晶。书名“长问西东”从清华校歌“无问西东”中来。作者深究诘“无问西东”下的西方话语隐喻,示例性地扫描了历史哲学、国际汉学、比较文学、美学、地域文化、大学研究、文化批评等领域,而又旁及边疆史学、人类学与艺术社会学,显示了宽广的关切领域和深沉的问题意识。在如此发散的思绪中,却又紧扣思想的主线,即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边界。作者认为,只有紧紧扣住这条边界线,才能展示近百年来*为激烈的冲突;并且,在如此震荡的界面上,可能正孕育着未来文明的增长。全书行文流畅、论说精彩,推理细密繁复、结论斩截自信,显示了作者恢廓的学术抱负和深刻的现实关怀。
49元5本 《史记》人生艺术十讲
《史记》人生艺术十讲
张学成
¥29.33
  书以人生为主线,注意把握人生的不同层面,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分十讲进行了多维度的透视。本书在论析人生艺术时,密切联系当代人社会生活实际,纵横生发,古今联系,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历史人物的成败、喜剧悲剧的真实人生。阅读本书既能开阔视野,又能深化认识,还能引发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生思考。本书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书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史记》研究功底,在联系实际中又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世风人情的深刻理解。本书雅俗共赏,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对于青年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书既可以成为大学本、专科学生的通识选修课教材,又能成为广大读者的日常读物,适合各年龄层次读者阅读。
49元5本 警察文化概论
警察文化概论
编著者 黄进等
¥29.33
【内容简介】 本书为硕士研究生警察文化课程教材。篇为理论篇,由警察伦理文化、警察意识形态文化、警察平安文化、警察法治文化、警察治安文化等内容组成。第二篇为实践篇,由警察科技文化、警察礼仪文化、警察执法语言文化、警察美育文化等内容组成。第三篇为域外篇,由英国警察文化、美国警察文化、日本警察文化等内容组成。
49元5本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研究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研究
生云龙
¥29.06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要研究书院学礼、古代书院学礼的变迁、书院学礼中的学仪、书院学礼承载的学理、书院学礼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古代书院学礼的遗产等。
49元5本 文化旅游地特色文化景观的游客多维感知研究
文化旅游地特色文化景观的游客多维感知研究
颜丙金
¥29.00
以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及地方感等理论为基础,结合书法景观的审美、文化内涵及地方营造作用设计相关问卷,利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书法景观所在场所的“(环境)刺激-反应”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书法景观审美评价、书法文化认同对此模型的作用,尝试从环境、文化及审美方面构建书法景观游客地方感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书法景观、文化景观等相关研究提供先验性的思路与方向。
49元5本 恕我直言——舆论场上的危机与转机
恕我直言——舆论场上的危机与转机
耿聆
¥29.00
《恕我直言——舆论场上的危机与转机》一书汇聚了国内一批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构、媒体从业者、政府管理部门、民间舆情观察家的研究成果和术业心得,力求呈现近五年来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现场”,在充分认知理解网络舆情 传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舆情处置各方如何实现对舆情“风暴”的有效应对和风险逆转。
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丛书)
中华文化为什么兴(“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丛书)
刘水静
¥28.80
文化复兴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华文化赖以繁荣兴盛的原因、基础、条件、保障究竟有哪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下,推动中华文化实现繁荣兴盛为何必要,何以可能,缘何而行?本书即围绕“中华文化为什么兴”这一主题,从理论、历史与实践的多重维度行分析探讨,以助益于我们对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助益于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助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治理与文化创新(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
文化治理与文化创新(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
林坚
¥28.80
本书系统研究文化治理与文化创新,确定文化的定位与定向,阐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分析文化系统的结构和模式、文化形态和功能,解析文化治理,把文化治理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认识;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阐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文化体制的问题提出改革方略,剖析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描述文化冲突,解析文化安全与文化全球化问题,阐释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
49元5本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
袁湛江主编
¥28.80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为读者全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精心造,旨在普及常识,传播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自然、艺术、生活、民俗等8个领域,重设问,精要解答,提纲挈领,以带面;并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提供创意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指津》主编袁湛江,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联盟主席。各章由相关一线名师担任撰稿,并经专家审定。这是一本老师写给老师看的普及类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读本,同时也适合其他读者根据自身需要行选择性学习。
49元5本 掌故(第二集)
掌故(第二集)
徐俊 主编 严晓星 执行主编
¥28.36
  2016年《掌故》di一集出版,半年内连续印行三次,可以说颇获读者好评。2017年,我们推出《掌故》第二集。本集中更是名家云集,如白谦慎、许礼平、艾俊川、范旭仑、胡文辉、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年谱等资料,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条分缕析,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披露了廉南湖、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并比勘、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显露真面容”。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非外人所能道者。许礼平、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其文醇,其思远。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星花旧影,耐人寻味。我们还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而在di一集精彩亮相、读者已不陌生的“老作者”们,这回也都出手不凡。尤其是备受赞誉的雪克老人,回忆一代词宗夏承焘,距离、角度都恰到好处,趣味情致更微妙可喜。柳向春、胡文辉、励俊都从艺术史上的名作手,聚焦人与物在历史中的浮沉退。“掌故界”的后起之秀宋希於,仍是本集中zui年轻的作者,这次贡献的是《〈沁园春·雪〉在延安的流传》。继*集追溯“掌故”的源流之后,此番还特意邀请何家干先生介绍四十年前香港的《掌故》月刊,一来向这本同名刊物致敬,二来也正视掌故易于“给夹带私货的人方便之门,拔高自己、添油加醋,或无中生有、罔顾史实”的不足,作为警醒。   封面照片为掌故大家高伯雨(1906-1992)、林翠寒夫妇与友人来维思及古琴家汪孟舒、郑颖孙等合影(1934年摄于北平东兴楼)。
49元5本 梁思成的学术实践(1928—1955)
梁思成的学术实践(1928—1955)
胡志刚
¥28.36
  梁思成是近代中国zui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中国di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其学术活动涉及建筑史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并皆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本书为关于梁思成学术实践的专题研究,全面涵盖其1928至1955年间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包括:创建东北大学建筑系及其早期的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调查(1928-1931年);加中国营造学社及展古建筑调查与研究(1931-1946年);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及其教育实践(1946年以后);参与新政权建设(1949-1950年);参与首都规划工作并提出“梁陈方案”(1949-1955年);保护北京市文物建筑(1949年以后);积极探索建筑民族形式的实现路径(1949-1955年)。作者广泛搜集梁思成著述、相关回忆录、历史档案、报刊资料、研究论著等大量文献资料,在深挖掘史料的基础上,站在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梁思成的学术实践活动及其生平做出客观的观察和剖析,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创见的观。
49元5本 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
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
杨原著 肇姝妹 绘图
¥28.28
  北京作为延续了几代皇朝的古都,大量的消费人口使休闲成为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民的生活方式自然与众不同,因此“玩”成为了北京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北京人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玩戏剧、玩艺术、玩花鸟鱼虫,以及随季节的变化而将自己融于自然中的玩乐。北京人“玩”的普遍性,玩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上层人士,而是全民的参与。   本书从历史上北京居民的休闲娱乐、节令风俗等细微之处,展现了多元的深刻的都市文化,让人们领略京味文化的丰厚底蕴,感知传统文化的脉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传补商(精)--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试读本)
书传补商(精)--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试读本)
[清]戴钧衡撰 何如月, 李雨竹整理
免费
清代是经学研究的辉煌时期,其中关于《尚书》的批注达几百部,而以诗词文章闻名于当时的桐城派,虽然在经学方面出众者较少,但戴钧衡的《书传补商》却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著作。戴氏以当时奉为正统的宋朝蔡沈《书集传》为标准,兼采诸家之说,援引各家观点,对其进行补充与驳正。他以阐发理学思想为宗旨,以训诂字句、顺通文义为基础,分析文法文气,参以考证发微,将义理、词章、考据等结合起来对《尚书》进行诠释,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桐城派文章家在经学释解上的鲜明特色。 《书传补商》尚未有整理本,此次整理者以清咸丰五年刻本为底本,参以同治八年本,进行文字校勘、标点整理。作者另撰万字长文,对全书之版本、体例以及学术思想、影响价值等进行研究性评述。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