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护的权利
¥55.00
本书是本书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福斯特另一本书《正义的语境》的一步延伸与补充。在本书中福斯特讨论了在社会政治情境中的各个方面,甚至超越国界,正义终涉及一个规范性核心:人的基本辩护权利。 福斯特认为,自古以来,哲学以多种方式给人下定义,从人是理性的动物,到人是有限且有缺陷的存在者,这些定义都在凸显人是作为辩护性动物这一形象,因此,如果想理解人的实践,我们就必须把他们设想成与各种辩护紧密相连的实践。无论我们想什么或做什么,我们把理由的要求置于自身(和他人),不管这种要求是明确提出的,还是一直隐含的。从这一视角,当人类处于“辩护秩序”中,我们就把社会的情境称为“政治的”情境。 因此,福斯特在这里就缩小了正义的概念,在他的阐述中,正义不仅要求为什么某人拥有或不拥有某种权利或物品的理由,而是首先就其诉求行确定,并界定参与者彼此的关系。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55.00
本书是施克莱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比广泛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汉娜·阿伦特,从启蒙运动的宠儿到浪漫的柏格森,从著名的雅典流亡者到迈克尔·沃尔泽,从哈林顿到奥威尔。在这些丰富多样的主题背后,施克莱致力于思考:在20世纪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压迫与不公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本书收录的《恐惧的自由主义》是其著名代表作,《乌托邦有什么用》在该书中首次发表。这些清晰、严谨、富于洞见的文章充分证明了,施克莱“既是一位狐狸型的学者,也是一位刺猬型的学者”。


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
¥55.00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卖妻子”“喧闹游行”等作了深的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


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
¥55.00
《中译翻译文库 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这本书剖析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MTI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案例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如教学案例采编、教学原则和流程,同时提供了多个教学案例样本和教学过程实例。原理和要素的阐释为案例教学法系统地应用于MTI口译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案例样本和教学过程实例额展示则为广大口译教学同仁探索和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实践指南。冀以本书引起翻译界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关心和重视,为翻译教学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上海社会与纺织科技
¥55.00
本书聚焦上海社会与纺织科技的互动,是第六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学术文章几十篇,论述内容涉及张謇研究的诸多方面,包括张謇的社会关系、管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于研究近代上海纺织科技史及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和变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大学是为未来的
¥55.00
浙江大学哲学教授孙周兴执教近30年的教育思考汇于一书,用哲学指引学习的方向。 每一种教育背后,都有一种哲学理念在支撑。孙周兴教授从哲学的高度反思教育,理想的教育应当让人自由生长,面对不断变动的未来仍有不被替代的韧性。 全书25篇文章,共分5章,从教育理念、大学事务、教育事业、人文教育、技术与未来等方面,探讨大学应有的姿态,回答年轻人面对学业与前路的困惑。


理性且严谨:概念框架如何指导研究
促销价:¥14.99|¥79.00
在社会科学领域,学生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困难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开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概念框架”或“思想框架”。 撰写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期刊文章和专业著作,都需要清晰、完整和切题的概念框架,一个好的概念框架能够展示作者如何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主题或问题及其重要性,并解释他们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部分就概念框架的作用和重要性提供了有价值的背景和情境,解释了什么是概念框架,简要介绍了概念框架的重要性,强调理论和文献综述如果缺乏明确性和透明度经常会导致研究目的、所涉及的文献及其方法之间的脱节,主张用概念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按照研究过程的顺序,通过分析不同学科有成就的学者已发表的关于各个主题的著作,以及他们对该著作的思考,展示了概念框架在研究过程中的概念化、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以及报告和释研究结果五个阶段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展示概念框架对从*初的研究的概念化一直到论文写作是如何进行引导的,特别阐明了一个主题的概念化和用来研究它的方法是如何相互关联的,通过一系列坦率而生动的故事和成果,举例说明了在田野调查中所做的必要改变如何反馈到概念框架中并*终改进了概念框架,并就开发和使用概念框架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建议。


从德国模式到美国模式
¥54.90
本书聚焦大学变革,通过对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制度文本的分析以及对该校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等在内的45名关键信息者的访谈,揭示该校如何通过从德国模式转向美国模式,从而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本书分析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动力,在外部治理、内部治理、组织结构、教师评聘制度、博士生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模式转型,在经费、人才、声誉、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效果以及在变革过程中所遭遇的冲突与应对,与此同时,还反思了该校为追求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书力图丰富人们对大学变革的全面认识,并为大学发展提供启示。本书主要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学术人员、研究生以及对大学变革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全二册)
¥54.90
本书将翻译标准概括为“信达切”,内容划分为理解、表达、变通三个版块。作者明确提出翻译的三大理念,即翻译是沟通、翻译是写作、翻译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译者的三个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宏观思维、批判性思维;提出理解和变通的抓手——6W1H以及关于理解的专门论述。全书脉络清晰,译例丰富,读者可按书索技,实用性强。


教育语言学研究(2022年)
¥54.90
本书分为名家论坛、学科理论研究、教育话语研究、法律话语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五个部分,共收录原创论文21篇,涉及从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依存语法、教育社会学等视角对儿童绘本、生命教育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汉语学习词典、课堂话语、百科词条等学校和社会性教育话语的研究,从会话分析、协商系统、合法化语码理论、评价理论、情态系统等视角对冲突话语、庭审话语、判决书、合同等法律话语的研究,从语义演绎、篇章格律、认知加工、语言心理、课堂翻转、自动评阅、跨文化交际等视角对语言习得与教学的研究。本书适合高等院校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大中小学一线语言教师、法治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的研究者及工作者使用。


研思并行,专业成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集
¥54.90
本书收集了张丽数学名师工作室近三年来结合研究主课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与生活经验交互作用的实践研究进行的38个教学研究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主要围绕六个子课题展开实践研究,分别为基于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在生活化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在生活经验支持下的量感的培养——图形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发展小学生初步统计能力的实践研究回归生活原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计算教学小学生基于生活经验下的数学与财经素养的融合教学实践研究。每个案例都含有课前慎思,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片段及分析,课后思考等内容。本书适合小学数学教师使用。


农村儿童的方言生活和教育研究
¥54.90
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对农村儿童展地方方言教学,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方言教育,构建和谐的普—方双语生活,是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语言本体研究。对吴语温岭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特行详细描写。语言生活研究。对当地儿童的方言能力、方言选择、方言态度和方言认同行详细描写。语言社会化研究。对当地儿童在方言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际能力行详细描写。家庭方言教育研究。对当地儿童的家庭语言规划、家庭教育环境和方言学习动机行详细描写。学校方言教育研究。对方言教师的教学心理、方言创意教学和儿童的方言学习结果行详细描写。研究结果有助于从语言规划角度为农村儿童方言生活的重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世界一流大学:全球趋势与院校模式
¥54.90
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召的第八届“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的优秀论文集(中文版)。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一流大学: 全球趋势与院校模式”,旨在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应对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国家的视角,本书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为全球共同利益做出贡献并平衡与协调其在全球、国家与地方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发展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对于追求学术卓越的重要性。从院校的视角,本书讨论了战略规划、教育平等与多样性、国际化合作等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性。“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自2005年起每两年召一次。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者和学者,共同探讨与世界一流大学有关的议题。


周易讲辞
¥54.60
《周易》是群经之首,成书几近三千年。读《周易》,必先用经学方法解读其文辞,通晓卦爻辞文句含义及其与卦爻象的内在联系。本书主要通讲《周易》经文的字句文辞,所用方法为以字解经、依传解经、据史解经及用现实解经,义理与象数相互阐发,数理取象尽量得到史事印证,既不虚弄象数,也不空谈玄理。


学神:走向全球竞争的中国年青精英
¥54.60
在学神的世界里,A同学从清华毕业后申请了在全球排名顶尖的博士项目, B同学从剑桥毕业前便收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就能考取世界一流学校,毫不费力就能职大型跨国公司,这些表现优异的中国学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社会学者姜以琳针对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分别采样,选取28名学生展跟踪调查,他们是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青少年,是出身精英家庭(家庭收位列全国前10%)的年青一代,这段超过7年的观察,记录了他们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初职场的人生关键阶段。 ?? 研究发现,中国的精英学生在高中阶段便形成了根据考试成绩与轻松程度划分的四个等级:学神、学霸、学渣、学弱。要胜出,还要轻松胜出的才是学神,位居顶端的学神享有家长及学校的无限支持和特殊资源,拥有其他学生的一致尊敬;学渣若无法晋升为学霸,则要尽力表现轻松才不致沦为被视作“天生愚钝”的底层学弱……学生们遵从体系规则并以此指导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他们的升学、就业甚至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受其左右。年青精英与其学校、家庭合力制定相应策略,以期在这场以教育为基础的精英地位再生产竞争中取胜。 本研究为考察中国新一代精英的培养过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视角,让人们看到被社会塑造的中国年青精英们,又将怎样塑造社会。


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
¥54.60
本书是关于气候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历史。作者巧妙结合气候史与文明发展史,并综合了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重新建构了从末次盛冰期直至今天全球化时代的3万年人类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积累了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教训。 200年以来,人类的行为已经能够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威胁却还是令我们难以应付。尽管在本书论及的三万年间,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但对于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而言,这并不算是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与古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并无多少区别,因而,古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经历仍然足资借鉴。如今,全球变暖带来的种种灾难——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旱、高温、频繁的洪水等,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巨大挑战。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充分未雨绸缪,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并能团结合作的社会,才更容易渡过气候危机。未来人类的命运如何,将直取决于人类社会当下的行动。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54.60
社会治理是学术界重关注和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学概念。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学学者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重要领域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本书就是作者对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与探索。在全面梳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变迁的基础上,本书总结了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依托“新清河实验”深探索了专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学干预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新时期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怪圈
¥54.60
本书通过记叙晚明风云激荡的历史,刻画了性格各异的君、官、学、商、民,在“小冰期”“白银危机”“后金崛起”与“农民起义”之外提出明亡的社会原因——当阳明心学启的自由主义思潮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觉醒并始为人欲辩护时,底层民众迫切关心的是公平,甚至不惜为此天崩地裂。

中国书业年度报告(20082009)(试读本)
免费
本报告是了解和研究中图书韭的重要参考。自2007~2008年度报告出版以来,以其产业市场视角,实务案例解剖,为中国书业提供了全景式。实证性的年度档案,广受关注和好评。 本报告是从《中国图书商报》2008-2009年近千万字的文章中精选而来,经过重新组合和编排,涉及专题专刊、营销数据、焦话题、细分市场以及海外和华文书业等,是一部资料翔实,案例典型,数据可靠、值得典藏的年鉴式报告。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下编(试读本)
免费
该书是国家语委第二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是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的第二部。发布的目的是“在于引起人们对语言国情的重视,引导语言生活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该书分上下两编,下编主要内容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用字用语调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字母词语使用状况调查”;“中文网络用字用语调查”;“中文博客用字用语专项调查”;“中文BBS用字用语专项调查”;“报纸、广播电视年度流行语”;“汉语年度新词语”等。 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

现代化研究 (第四辑)(试读本)
免费
我国学术界关注“现代化”问题自罗荣渠先生以来已经有许多年了,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整个世界尤其是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持续升温,由一般的理解和理论探讨转深层的研究。这种更为理性化的研究趋势反映在国家重大项目的设立,和南大学“世界现代化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立上。为了继续汇集全国相关学者的智慧,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程研究中心的同仁们将他们多年来精心主编的《现代化研究》转移到南大学“世界现代化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来,这是对我国“现代化程研究”事业高度负责的一个举动。 《现代化研究》自2002年问世以来不事声张,低调运作,重在学术研究。诚如其“约稿通知”中所透露的办刊宗旨所说,“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热土,同时关注世界现代化的大趋势,为研究现代化理论与程的中外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园地”。睿智的读者一定注意到了,其前三辑中既无学界大腕和政界高官的捧场寒喧之作和庞大虚设的编委会,也没有编者多余的赘语,更没有因为它而引出诸如发布会等的种种噱头。这好像不太符合当下办刊的时尚,但是却反映了它的一个风格。南大学“世界现代化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各位同仁非常欣赏这种扎实的学术风格,也希望能够继续保持它的风格。